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二卷 相见欢 第一百三十三章 深宫寂寂冬夜长

平旦时分,天还一片乌黑,初冬的寒风还有些刺骨,准备上朝的群臣早已在未央宫门阙之下等候了。

三公九卿等大员多有走马入宫之权,自是不会在这大冷天里与群臣一起等待,而是早早乘坐马车进入宫内,在宫门口的暖阁内等候上朝。

留在宫门外的其他臣子,却没有这个待遇,皆是缩着脖子躲在门阙下的避风处,等待宫门开启之时。

有人的地方就有党派,虽然同是在宫门前等候躲冷,朝臣们仍是自然而然地分为了几拨,或相聚低声交谈,或靠近童仆携带的手炉取暖。

杨熙定睛看去,只见宗室出身的官员大多站在一起,相府和尚书署的官员却决计不会站在一处,另有知交好友、宗族兄弟三三两两聚成小群,看上去就像躲在山坳里避风的羊群。

这是杨熙第一次参加大朝会,也就是所谓的“早朝”,所以慎之又慎,提前置办了崭新的冠服,花去大半月的俸禄。

此刻他与郎官署、尚书署、中郎署的数位郎官站在一处,互相之间皆不甚熟识,但毕竟一起上朝议政也是一种缘分,几人相互打躬作揖,也互通了姓名,无非张王李赵之流。

但其中一人,却让杨熙留上了心,此人便是中郎署的郎官李忠。

此时其余的郎官都长衫儒冠,只有李忠着大冠武服,看上去英气勃勃,尤为显眼。

其实杨熙初来长安,便听说过李忠之名,知道他是“信义忠贤”长安四公子之一。

当时这长安四公子的名声,可谓风头无两,人人称羡,都道是大汉少年一辈的俊彦翘楚,不想一年多的时间之内,这长安四公子其中两人已经不在长安。

那东平王世子刘信空负智计,但在新皇即位之后,不知是为了避嫌,还是因为别的什么原因,悄悄辞去郎官一职,匆忙带着家人离开长安,返回了东平郡。

那前丞相世子翟义,年纪轻轻便累迁至河内太守,去年他的父亲暴病去世,先帝念及翟相功劳,将其拜为青州牧,此时已去青州上任了。

去了这二人,剩下“忠”“贤”二人当中,董贤以容色昳丽无双为人称道,现在更是贵为天子的座上之宾,官至驸马都尉,成了天子面前最为炙手可热的红人。

说到这李忠,他的出身其实并不显赫,父亲只是山东一个小县城中的都尉,之所以出名,乃是由于他不像一般郎官一样喜欢文辞经书,却整天一副武人打扮,喜好舞刀弄枪,与市上游侠颇有交游,据说是个讲义气的人。

所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大汉朝这么多郎官,大多专攻儒教经典,急切间哪能分出谁高谁低?但是要说会武艺的郎官,大家可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李忠。

可以说李忠之所以能够被列入“长安四公子”,除了名字占了便宜,还因为他是郎官里面最能打的一个。

文韬武略,不正符合世人对少年英才的期待么?

但杨熙留意到他,却不是因为他的名气,也不是因为他不同寻常郎官的穿着打扮。

之前杨熙与几位好友在酒楼聚会,恰逢“长安四公子”在翟义的召集之下相见。一见之下,杨熙只觉翟义、刘信、董贤皆是一类跋扈子弟,结党营私,压制异己方面都是一把好手,只有这李忠不党不群,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纵使身份地位最低,也不趋炎附势,给杨熙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连岑规那种刚直之人,都说想与之结交一二。

杨熙正想着如何与此人结识,没想到李忠却主动走上前来,叉手向杨熙一礼道:“杨郎君,李忠有礼了。”

杨熙见他主动来见礼,慌忙还礼道:“李中郎,在下早就听闻您的大名,恨不能见,今日有缘,竟能在上朝之前遇见,真是天幸!”

李忠眉头一皱,似是不喜欢杨熙这般客套:“杨郎君,我听说你之前在京兆府做功曹,立了不少功劳?据说连那杜稚季也是你抓的?”

杨熙心中一紧,想起李忠与一些游侠交游甚深,难不成他与杜稚季有旧,这是找自己兴师问罪来了?

但是杜稚季是朝廷钦犯,自己抓他杀他,合情合理合法,自己也没什么好怕的,便点一点头道:“在下只是有些微劳,还是靠京兆尹薛大人指挥得力,同僚们一体同心,才将其捉拿归案。”

杨熙这番话却不是谦辞,虽然找出杜稚季的踪迹,逼其现身逃窜的确是他的功劳,但最后出城捉拿,还是靠着薛严调集精兵,穷追不舍,这才一举成功。

李忠眉头更皱,显是非常不喜杨熙这四平八稳的应对,忍不住从鼻内哼了一声道:“我听说杜陵大侠杜稚季被一个少年功曹出手拿下,还当是什么了不得的英才,没想到一见面之下,竟也是这般循规蹈矩之辈。你既能拿下杜稚季,想必手下有些功夫?李某不才,以后有机会,想向杨郎君请教一下!”

杨熙虽然知道此人率直,但也不喜他的粗鲁无礼,哪有一上来就要与别人动手的?实在太也有辱斯文!

他不卑不亢,向李忠一拱手道:“不敢应李中郎的邀约,在下手无缚鸡之力,只是一介儒生,哪里敢与人比拼武艺?若是李兄愿与我讨论切磋些经书学问,在下倒是乐于奉陪。”

李忠狐疑地上下打量杨熙一番,发觉他身形姿势之中无一不是破绽,看来不会武艺一说当是真的。他不是不习经书学问,只是对儒生那种做派厌烦至极,所以他与杨熙的第一次见面,只能算是不欢而散。

转眼间便到了早朝时间,天际露出隐隐鱼白,期门卫让开门口道路,门丞带着一干小吏将未央宫的大门向两侧打开,两班內侍鱼贯而出,领头的内官朗声道:“时辰已届,诸位大人请上朝罢!”

杨熙虽然已经入宫两次,但是都是在大朝会完毕才进宫,走得是宫阙旁边的小门,今日见到未央宫正门中开,心中只觉震撼无比。

天子上朝,开正门迎接群臣,乃是表示尊重之意。但是做臣子的也需自知本分,虽然宫门全开,但也只敢亦步亦趋地跟着两队內侍,分从宫门两侧行入,正中的大道乃是天子专用,众臣是万万不敢踏足的。

內侍掌着提灯,小步疾行在寒风呼啸的宫中广场上,身后众臣按照品佚大小依次排列,杨熙自然走在队伍最末,他看着前面的朝堂重臣,有的如同闲庭信步,有的步履匆匆,有人却跌跌撞撞,费尽全力才能跟上队列。

进得宫来,自然均不能携带仆役,有些年岁稍大的臣子离了仆役扶持,顿时有些脚步踉跄起来,但也不得不勉力跟上。若是连早朝都上不得,在殿前便摔了跟头,那是不是说明此人业已老迈,已经没有精力为官了?天子一句话,便由不得你不告老还乡去。

偌大的前殿广场上,只闻寒风咻咻中,一串略显杂乱的脚步淙淙而过,除了偶尔爆出一声两声压抑的咳嗽,便再无其他声息。前方的宫殿群如巍峨的群山,只有前殿闪着灯火,昭示着此行的目的。

杨熙看着越来越近,越来越高耸的前殿,似乎有点明白为何天子要每日上朝了。让臣子们每日都要走入这皇宫之中,聆听圣音,觐见圣颜,本身便是在宣示着皇室的威严,让人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臣服感。

想到此处,杨熙不觉吃了一惊,自己这种想法,往小里说是在揣摩圣意,往大里说,便是有些大逆不道啊!但是先生素来与他言谈无忌,甚至有的时候会故意引导他对这种事探根究底,是以他才下意识地向那个方向去想了。

可不能胡思乱想了,这可是要去上朝!

眼看前殿便在眼前,杨熙便赶紧端肃念头,随着队列走上长长的阶弼,进入到雄伟的大殿之间。

此时此刻,大殿最上仍然掩着珠帘,那天下最贵重的椅子尚还空着,其下第一排的班列已经列好。左右两班左边以丞相孔光为首,右班则以大司马师丹为首,列中无不是公卿大员。后来的群臣也便分班分列依次站好,所站的位置先后,便昭示着此人的尊卑地位。

除了例行可以参加朝会的臣子,殿侧立着数人,赫然便是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这三都尉,他们按照品佚是不够参加朝会的,但是天子特恩可以朝见,称作“奉朝请”。

杨熙只认识一个驸马都尉董贤立在其中,之前刘子俊也曾经任骑都尉,可见天子的宠幸,就体现在这“奉朝请”之上。

曾经只能以“奉朝请”上朝的刘子俊现在已是高居前列,不知这董圣卿,要等到何时才能登高上位?

杨熙等郎官肯定是立于最下,只能仰望皇帝的御座。

等到众臣全部分班立定,才有近侍从后转出,两人挑起珠帘挂在两侧,一人高声唱道:“圣天子临朝,众臣礼拜!”

然后就见天子身穿玄色冕服,从后而出,坐于御座之上。

虽然天子年纪甚轻,但是在这庄严肃穆的场合之下,仍然让人感到肃然起敬。杨熙不觉与群臣一道跪伏地上,山呼:“陛下长乐!”

天子抬手道:“免!”于是众臣才敢站起,静默肃立。

然后朝会便开始了。

朝会开始之后,杨熙才发现,自己之前的担忧完全就是杞人忧天。这朝上林林总总有几十位臣子,天子居于最上,怎么会注意到站在最末的自己?

而且朝会开始后,各位大员依次出班奏事,虽说大部分已上奏疏与天子奏过,但是朝会之上提出,总会有许多变数,连天子也不得不全副精神应对,遇到疑难之处还要请相关各部共同讨论。

这些朝臣看起来一团和气,但在涉及利益的具体事项之上,都是各不相让。大司农要削减开支,少府卿要增加火耗,两边针锋相对,都差点在御前争执起来,就是天子也不能一言断之,只得请两位大员小朝会里再行相商。

至于杨熙等殿下侍立的郎官们,哪有他们进言的余地?看这个形势,怕是上朝十次,能得天子问策一句,已是祖坟上冒了青烟。

但是旁听朝会仍然是极好的学习机会。杨熙自入署以来,深刻感受到施政之学的博大精深,此刻上了朝堂,亲耳听到这君臣对问,心中更是有了更深的感触。

原来制衡朝堂、治理天下,竟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一个多时辰的朝会听将下来,有些年迈的老臣都开始呼吸粗重,额上流下豆大的汗珠,杨熙一直立在下首,也觉腰酸背痛,可想而知还要集中精神对付朝臣,决断国是的天子,究竟是多么劳累。

终于朝会结束,内侍高唱:“退朝!”众臣如蒙大赦,伏地拜舞不休,直到天子起身,转回殿后才罢。

这一场朝会下来,诸臣都像打了一场大仗,几名老臣甚至瘫在地上,直到内侍前来搀扶方才起来。

可是明日还要有朝会,如此景象又要重演一遍,这些受人羡慕的朝堂重臣,便也只能像被驱赶的羊群,再次走上这堂皇的大殿,用自己的才智维持帝国的运转。

此刻殿外已是天光大亮,众臣随着内官慢慢走出宫去,比进宫之时的速度何止慢了一倍。走出宫门,臣子们才仿佛恢复了一些生气,相熟者互相打招呼拜别,各自离去。

杨熙向着众郎官团团一揖表示作别,众郎皆是纷纷回礼,只有李忠斜瞟杨熙一眼,头也不回地便离去了。

杨熙没放在心上,只是慢慢顺着宫墙下的甬道向尚书署走去。

走不数步,他心弦微动,抬头一看,正好看见一个红衣倩影立在不远处,定定地看着他。

那女孩身材高挑,肤如凝脂,最是一双大大的眼睛,顾盼有神,绝不似中原女孩的低眉顺眼,不是尹墨郡主,又是哪个?

杨熙最近忙于郎官署的公务,无心他顾,连青儿姑娘都没有时间去见,自然也不会有功夫来找尹墨郡主闲谈,但今日在宫墙之下偶然相逢,杨熙心中还是充满了惊喜。

他哪里知道,尹墨郡主听说他当了郎官,只要有时间便在宫门到尚书署的道路上游逛,只盼着与他见面。

但是此时一见,她却只觉语塞,不知道说什么好。

杨熙走上前来,对着尹墨郡主一揖:“不期在此遇到郡主,不知郡主是要做甚么去?”

尹墨郡主将重重心事埋在心底,强笑道:“我还能去哪里,早上例是要去与太皇太后请安的。后面倒是没什么事,但你现在当了大官,也没功夫陪我去市上玩啦!”

杨熙听他这么说,只觉心中也是有些内疚,道:“我每月有两天特假,等到假日,便可陪郡主一起出去玩。”

话一出口,他心中便突然一惊,此前尹墨郡主来找他,他从来都是视作负担,认为有违男女大防,今日怎么主动答应要陪她玩耍了?

尹墨郡主眼神一亮,但突又暗淡了下去:“还是不为难你了。反正我也出不了长安城,在城里玩也没什么意思。最近我在跟太后娘娘学习舞踏,还是多陪陪她吧。”

太后娘娘?杨熙愣了一瞬,才反应过来,尹墨郡主所说的太后娘娘,便是赵后飞燕。

先皇殡天之后,妹妹赵婕妤因牵涉天子的暴毙,畏罪自杀,姐姐赵后本也有些干系,但她曾支持新帝为太子,新帝感念其恩,不仅疑罪不究,还将其尊为太后。

但是她名声本就不好,此时先帝去了,她便再也没了任何权势,只能禁闭深宫,寂寞度日,再也不会有人愿意与她接触。

只有尹墨郡主这个敌国质子,同样是遭到软禁一般,同样是无人敢与之交往的身份,不免同病相怜。

最重要的是她也不是汉人,与朝野皆无利益关系,也只有她才敢与、才愿意与这位幽居的太后交往。

既然还愿意教尹墨郡主舞踏之技,那么说明太后还愿意活着。但是这样活着,与死了又有什么分别?无非是躺在坟墓还是躺在深宫之中罢了。

这么想来,尹墨郡主不也一样么?无人理会,无人关心,拘于长安不得外出,难怪每次见她,只觉她的心事满满,纵是面上巧笑倩兮,也无法完全掩盖那一丝哀伤。

这长安城对尹墨郡主来说,只不过是比皇宫更大一些的牢笼罢了。

他突然心中一动,惊喜道:“郡主,现下我正在尚书署客曹当差,若是有机会进谏,我一定规劝圣上准许放你归国!”

杨熙这倒不是空口许诺,他在客曹本来便能接触朝贡外交的奏疏,还掌握给天子提供对策的职责,未必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时机,合适的理由,向天子提出这个谏议!

尹墨郡主闻言一愣,她是不懂客曹职司的,但只要是杨熙说出来的,不知为何,她都愿意相信。

“那就一言为定!”尹墨郡主的笑靥如花般绽放。

“好,一言为定!”看到尹墨郡主的笑容,杨熙只觉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决心。

但他没注意到的是,一滴晶莹的泪水正缓缓从尹墨郡主的眼角滑下。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