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九鼎风云志 > 第二卷 相见欢 第一百一十四章 垂钓金鳌须香饵

杨熙不是第一次入宫。

去年他第一次入宫之时是七月,是托了若虚先生的荫蔽才能得见九五之尊。那一夜,他见识了诸多皇室秘辛,见到了华夏神物大禹九鼎之一,还看到赵后那天下无双的倾城一舞。

第二次入宫,却是今年四月。在大司马王巨君的带领之下,他亲身参与了那一场不为人知的汉室浩劫。

今日是他第三次进宫,好巧不巧,身边同行之人竟是王巨君的儿子,可以说是非常有缘了。

每次入宫,都有诸多事情发生,这次踏进宫门之时,杨熙不觉有些警惕,但旋即放松了心情。这青天白日的,又会有什么意外发生?

皇宫之中景致并未有什么大变化。想想也对,一年时间说长不短,说短也不长,宫中哪会有什么变化?只不过虽然景致未变,那宫室的主人却已经换了。先皇驾崩,新帝即位,据说新帝是个勤勉的皇帝,每日按时上朝,奏疏也能很快批阅,比那天天在后宫淫乐的先皇是好了太多。

之前杨熙入宫之时,还是个白身,现在却也是有功名在身之人,兼之也不是第一次入宫,自然便从容了许多。走过前殿之时,看到依稀熟悉的远处巍峨殿群,以及沉默不语匆匆往来的宫人內侍,突然间想起一个人。

好久没见尹墨郡主了。

自从那次与她一起追捕杜稚季之后,她便再没有找过杨熙。自己公务繁忙,兼之又怕引起丹小姐不快,杨熙便也再没来找过她,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过得开心不开心?

就这么胡思乱想着,转眼便至前殿侧旁。黄门官到此止步,又有内官迎接出来,高声道:“天子宣杨熙、王宇进见!”

此时大朝会已散,天子移驾前殿东厢,杨熙和王宇二人在内官带领之下,沿着前殿右侧长长的台阶渐次登高,上了一层,方转向一侧廊道,进入东厢之中。

虽说是个厢室,但皇宫大殿的厢室岂同寻常?杨熙只见这东厢雕梁画栋,门户高耸,门扇足有两丈余高,房舍外壁色作沉黑,内里却着朱漆,看上去庄重雄奇。

进了厢室之内,只见皇帝坐在上首,四围只有六七个臣子,或年轻,或年长,但却皆有座位,可见都是位高权重的大臣。杨熙定睛一看,心中猛地一震,因为他发现,这些臣子,他竟认识大半!

坐在最靠近皇帝身边位置的一人,便是最近风头正劲、最受重视的重臣刘子骏,他的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扫视着走进门来的二人。此人心机阴沉,为了夺取禹鼎,连多年的师徒情分都不顾,最终借着支持天子上位而成为新皇的心腹。杨熙一见他在,心中顿时有些不舒服。

旁边坐着一名与他年纪差不多的中年臣子,却是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司马王巨君。他半闭着眼睛,似在打盹,就连自己的儿子进得殿来也没有抬一下眼皮。这大司马王巨君是公认的儒林圣人,杨熙虽然只在那惊魂一夜与他稍有接触,但对他的胆略智识也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天子的另一侧是一位老臣,杨熙看着他雪白的胡须和枯槁的皮肤,记起这是那孔光孔子夏大人,初来长安之时他曾经登门拜访,也是经历了浮沉的三朝老臣。虽然他在争嗣之事中没有支持现在的皇帝,也因此受到贬谪,但是无论是资历还是年功,他都有资格在皇帝面前坐着。

他的身边是一位身量高大的中年官员,虽然头戴鹊尾冠,但豹眼环睛,髭须林立,怎么看也不像一位文官,而更像一位武将,这人却是大鸿胪任宏。

任宏发于行伍,本没多大的前程,但是他任金吾卫时,对先帝曾有救驾之功,所以先帝赐了他一个大鸿胪的位子。新皇当初被册立为太子之时,正是他持节前去宣召,所以在新皇面前,也有他的一个座位。旁人只当他运气实在是太好了,但只有几位重臣,还有杨熙这个亲历当晚之事的人才知道,那一夜面对杀入宫中的张逸云,任宏当机立断将若虚先生、大司马二人请来,才救得太子脱了厄难,实在是一等一的功臣,御前赐座当之无愧。

下面侍立几人,当先一人却是杨熙的上司京兆尹薛严。薛严虽是二千石大员,也算朝中重臣,但在这些座中大员的相形之下,地位自然颇有不如。他见杨熙进来,不觉嘴角微翘,向他点头致意。

余下几人杨熙却没有见过,想来也都是朝上重臣。

两人随着内官走上前来,在堂下跪地稽首,同道:“陛下长乐!”

那天子哈哈一笑,道:“两位少年俊彦,快快平身吧!”

天子年纪尚轻,只有十九岁,比杨熙年纪大些,却比王宇年纪小。杨熙听他说话,心中顿时起了一种古怪的感觉,只觉像一个孩童在学着大人说话做事。这不恭敬的念头方起,杨熙便被自己吓了一跳,赶紧将这想法驱出脑海。

杨熙站起身来,突然发现在那比刘子骏更加靠近天子之处,还侍立着一人。此人看起来不到二十岁的年纪,长身玉立,衣袂华美,面如冠玉,轩眉如剑,朗目如水,真是一位难得的美少年。这不是别人,正是那长安四公子之一,以美貌著称的董贤董圣卿。

董贤在那一夜的危机之中,挺身站在那时还是太子的圣上面前,直面张逸云的无敌剑锋,立下了救驾大功。正因为此,天子即位不到一年时间,便将从一个小小的三百石郎官,累迁至以前石的驸马都尉,要论升官之快,怕是刘子骏和任宏加起来,都比不上这个董贤。

董贤的奋不顾身,也换来了天子对他的绝对信任。又加上此人容貌秀美,天资聪颖,天子恨不能将其一直留在宫中,与之同卧同起,也正因此,宫里宫外也传出不少风言风语,道新皇与这董贤有些龌龊,也让新皇的威望生命凭空下降了不少。但新皇依然故我,只是将董贤视若珍宝,让他长侍左右。

此时只听天子笑道:“今日是个喜庆日子,射策考试放榜,我大汉又有新的人才可用。特别是这榜首之人,却是大司马家的郎君,真是家学渊源,让人钦羡。”

众臣听到天子如此说,无不交口赞道:“这是陛下圣明,赐下恩科,才能额外为国拔擢这么多良才。”也有人对大司马奉承有加:“果然虎父无犬子,大司马统领天下儒者,令郎也如此争气,一举便夺得甲科一等,金榜题名!”

杨熙见王宇宠辱不惊,只是微笑静立,不由得心中也是钦佩无比,若自己与王宇异地以处,自己说不定要高兴得找不到北了,哪能如此镇定自若?

那大司马王巨君也仿佛丝毫不在意,拱手道:“犬子才疏学浅,都是诸位大人抬爱,他才能有此荣耀,年轻人还是欠了一些砥砺。”

天子笑道:“能选出令郎这样一位人才,乃是国家之福。大司马没有向朕举荐,风格确实高洁,但却是大汉的损失啊!”天子言外之意,对王宇也是颇为推崇,对大司马没有推荐他为官,竟有嫌怪之意。

王巨君连连摇头道:“天子莫要折煞我了,若犬子才学真有那般高,臣自然举贤不避亲,之所以未举者,自然还是他历练不够。”

这番话说得无比真诚,不像是自谦之语,直让杨熙连连心惊不已:这位大司马,竟是真的觉得王宇才学能力不够强!

若王宇都不够资格,那还有谁能入了大司马的法眼?杨熙偷眼看看王宇,却发现他的表情一变没变,仿佛完全没有听见父亲在说什么,但是杨熙却敏锐地发现,王宇的拳头正在不自觉地攥紧。

原来对于父亲的评价,他并不是像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不在乎。

杨熙不由得暗叹一声,原来生在圣人之家,竟要背负如此大的压力。

天子道:“如今令郎已经荣登金榜头名,巨君也不必太谦了。我欲擢令郎为尚书署郎官,为朕分忧,你看如何?”

这射策科甲科及第,本就可以充任郎官,但是郎官也分三六九等,在那郎官署中,多有侍郎、议郎,这议郎是应对问策的郎官,比那随侍皇帝左右,内外跑腿的侍郎地位自然要高出不少。

但在侍郎、议郎之上,还有一等叫做尚书郎,顾名思义,便是尚书署的郎官,不仅要为皇帝批阅奏疏,拟定条陈,还要为天子的行动提出建议,使之合乎礼节、有益民生。这尚书郎,自是比那郎官署的郎官又要高出不少。便是俸禄方面,郎官署的郎官最多也就六百石的年俸,尚书郎却最多能到千石。天子让王宇任尚书郎,是实实在在的重用了。

“谢陛下!”王宇连忙跪下谢恩。虽然他心智坚毅,但是此刻能够一步登天,心中也是激动无比。

但没想到王巨君瞟了儿子一眼,禀道:“陛下,臣还有一子也在尚书署中,这兄弟二人同在尚书,于理不合。宇儿未经官场锻炼,恐难当尚书郎大任,还是让他先去郎官署锻炼一番吧。”说话间竟是不愿接受天子好意,只让王宇去做一个普通郎官。

天子奇道:“巨君还有一位郎君在尚书署?我怎么从未听说过?”

巨君道:“臣的二子名获,官卑职低,只是尚书署一名属吏,陛下没听说过也没什么奇怪。”

天子击案而起,大笑道:“巨君身为国之肱骨,其子却一在太学,一为属吏,试问你们谁能做到?有巨君如此无私之臣,我大汉何愁守不住百年基业,何愁不能继往开来?”

众臣有的默然,有的叹息,也有人暗暗点头。无论王巨君出身外戚王家还是如何,他个人的德行与智识,那是无人可以质疑的。

当面拒绝圣上的提拔,如果是别人,还可能是邀名之举。但对于王巨君,却无人怀疑他是故作姿态。

没别的原因,只因为他是王巨君。

“巨君不用再谦辞,朕说了就算了!”天子沉声道,“射策科甲科一等王宇听诏!”

“臣在!”王宇应道。

“特赐你尚书署郎官一职,秩六百石,望你勤勉为官,不可懈怠,有负朕的青睐”,天子说道,“另外传朕旨意,赐尚书署属吏王获关内侯,赏昌陵县三百户食邑,土地百亩,即日起便到郎官署听用!”

天子金口玉言,封赏说出便无可更改。众人虽知天子要借封赏王宇来笼络这位重臣,但没想到天子除了两个有分量的郎中之位,还赐下一个侯爵,登时皆是暗暗咂舌。

谁说王氏外戚的地位即将衰落?只要有王巨君在,有王氏的几位列侯在,有宫中那位太皇太后在,无人可以撼动王氏的地位。

纵是天子也不行。

王巨君也慢慢站起身来,下拜谢道:“我代犬子谢陛下隆恩。”但是看起来殊无激动之意,真个是宠辱不惊。

天子说完,又转向在场重臣,说道:“孔光听诏!”

孔光身子一颤,昏黄的老眼中闪过一丝光亮,颤颤巍巍地伏在地上,道:“老臣在。”

天子道:“孔老忠心为国,功在三代,但朕还需要你继续为国效力。大汉相位不能久缺,无论资历年功,还是治国之能,这位子都非孔老莫属。今日朕便拜你为相!”

孔光早知天子要拔擢自己,但是此刻听到他亲口说出要拜自己为相,仍是心情激动,老泪纵横,拜伏于地,泣道:“臣得陛下赏识,感佩莫名!臣一定不负陛下恩典,兢兢业业,一心为国!”

天子勉励道:“孔老快起来吧。既然孔老居了相位,那以后尚书署之事,便还由孔老统领吧。”

众人或多或少都知道孔光将要被擢为宰相,所以方才也并不意外。但听到天子说起尚书署的事,却都是一惊,这才想起现在是王巨君领着尚书事,如果不是天子提了一句,这尚书之职便还在王巨君的手里。

孔光是何等人物,一时间心念电转,终于明白了天子的意思:天子这是不想让王巨君继续管理尚书署了!他大惊摆手道:“陛下,臣身子老迈,批阅不得尚书署的奏疏,这种累活还是由巨君继续操持便是了。”他虽然明白了天子之意,但是尚书事何等关键,那是管着上下官员向天子报送的全部奏疏!自己又何苦因为这件事去得罪王巨君呢?

但没想到巨君却微微一笑,道:“内阁本就应由丞相大人管理,此前相位暂空,巨君僭越其职,现在孔相已经上位,我怎能越俎代庖?”言语间,竟是丝毫不眷恋那尚书署的权力,“何况我儿在尚书署任郎官,我若仍领尚书事,岂不是无法公正对待下属同僚?”

众人听他这么一说,方才明白过来,原来天子是拿两个郎官的前程,以及一个关内侯,换了王巨君手里尚书署的权力!怪不得方才王巨君谢恩之时,心情毫无起伏,原来他早就看穿了天子的目的。

天子看着巨君丝毫没有波澜的态度,不知怎么的,心中有些生气。但是他登上大位已经有了一段时间,已经能够将自己的心事掩藏得很好,便又继续道:“董少府、毋金吾听诏!”

站立诸臣中一位面白长须的文士和一位头戴武贲冠的将官向前一步,双双跪下听诏。

杨熙这才知道,原来这二人是少府董恭和执金吾毋将隆。董恭便是董贤之父,杨熙今日是第一次见,那执金吾毋将隆,他倒是在那惊魂一夜中远远看见一眼,但是那时情势危急,他也不记得毋将隆的面貌,此刻听见天子喊出二人官位,才第一次将这两人认记清楚。

“卫尉之职不可久旷,朕令董卿领此职司,莫要辜负朕的信任。董卿既为卫尉,那少府一职便由毋将隆领受,此职管理皇家府库,你可莫要轻忽。”

二人听了圣谕,皆是大喜应命。

“议郎董晖听诏!”天子此言一出,立在下首一位弱冠青年立刻上前拜下。

“着议郎董晖领执金吾一职,保卫长安内外安定!你年纪虽轻,但朕还是将这桩重任交予你的手上,望你不要辜负朕的期待,也莫要给你父兄丢脸!”

杨熙一惊,这才知道这位董晖竟是董恭的小儿子,董贤的亲弟弟!

孝成皇帝之时有王氏一日五侯,那是王氏外戚实力的证明,今日王宇、王获虽然得了两个郎官前程,但是这都是拿王巨君的领尚书事换来的!反观这董恭一家,竟是白白得了两个卿位!

这说明,董家是真的得到了陛下的绝对信任!

众臣被天子这一连串的决断惊得快要坐不住了,心中都在思想要如何攀附董家,稳固自己的地位了,只有王巨君坐在绣墩之上,自顾打起了瞌睡,那刘子政也是端坐不动,嘴边泛起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最后,天子才将目光转向杨熙,道:“延嗣才智过人,刚到京兆府没多长时间,便将要犯杜稚季拿下,不枉我拔擢你一番。不过以你的才学,让你在京兆府做事实在是屈才了,你便也去郎官署听用吧!”

天子将杨熙从比三百石功曹提了整整一级,做了郎官署四百石俸禄的郎官,以他为官不到半年,便能得此封赏,已经算是非常丰厚,但是比起方才那些封侯拜相的拔擢封赏,这奖赏实在算不得什么了。

杨熙刚要谢恩,突然听到前面传来一个中正醇和的声音。

“臣以为,圣上对杨功曹的这桩封赏,稍微有些轻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