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刘宋汉阙 > 第162章 称帝前夕

刘宋汉阙 第162章 称帝前夕

作者:三林校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36:24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刘义真上前给王弘倒上一杯热茶,清新的香味自然是勾起了这位的馋虫。

“此物倒是新奇。”

“岳丈要是喜欢,小婿愿意贡献配方。”

茶叶未来要是能做起来那比白瓷的生意要大无数倍,刘义真有技术,王弘身后的琅琊王氏有资金和土地,如果能合作,对双方都是利好。

王弘饶有兴趣的和刘义真聊了两句,当然,也就是两句。这种商贾之事两人只要谈个意向即可,剩下的自然有下面的人做事。

两人真正要聊的还是关于晋天子之事。

“以我现在的身份去做这件事,是不是有些不妥?”

王弘一如既往的狡猾,打算让中枢先吐出一点好处。

这也正常。

王弘虽然是琅琊王氏话事人,但他之前就是个江州刺史,要是去主持禅让大礼多少有些不够格。

这一点刘义真之前就得到过刘裕的指示。

“我父说过,若是岳丈答应下来,就会将岳丈调任尚书仆射。”

“到时候徐羡之任尚书左仆射,岳丈则担任尚书右仆射。”

这就是刘裕将王弘请回建康的代价。

其实刘裕原先的三大巨头各自代表着不同的势力。

谢晦代表南方世家势力,是刘裕和南方世家沟通的桥梁,有点类似于在关中时杜骥对于刘义真官府的作用。

傅亮虽然是布衣,但他出自“北地傅氏”,隐约代表着一部分北方世家的力量。只不过眼下北方世家全力开始支持刘义真,让刘义真和南方世家在中枢打擂台,他的作用和重要性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徐羡之则代表着刘裕一直扶持的寒门,他是刘裕用来对付世家最锋利的一把武器。

如果没有刘义真,刘裕贸然召回王弘的话中枢的势力就会失衡,那对于一直寄望于后方安稳自己能去北伐的刘裕当然是不可接受的。

但现在的情况要好很多。

随着刘义真进入中枢,引进北方世家的势力后该分的肉基本已经分完了。

王弘就算担任尚书右仆射这种要职,也很难将南方世家势力给带的再度膨胀起来。

再加上有刘义真这个在政治立场上会和王弘对立的存在,王弘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刘义真盯得死死的,绝对不会让对方有起势的机会。

这和两人的情谊无关,只是屁股坐的位置不一样。

说不定王弘的加入还会分走谢晦手中的力量,如果真是如此,刘裕和刘义真怕是做梦都要笑醒。

王弘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太多意外,只是有些感叹:“我还以为宋王会给我中书监的位置呢。”

刘义真瞥了王弘一眼,心中暗骂你在想什么?

中书监是中书省的长官,而中书省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从尚书省中分权,从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机构,怎么会给王弘?

不出意外这个位置未来多半是刘义真的,王弘想坐上这个位置多少有些痴心妄想。

王弘看刘义真一脸无语的模样哈哈大笑起来:“开个玩笑,开个玩笑。”

接着两人倒是再没有谈及政事,而是如寻常人家的岳丈、女婿聊天一样聊聊家常。

当然,其中的试探又是另外一回事……

在刘义真和王弘见完面后就知道自己要开始投入到繁重的工作中去,无暇顾忌家中的娇妻。

几日后,朝廷的正式文书下来,任命王弘为尚书左仆射。

朝堂中终于是又迎来了琅琊王氏的人。

刘义真在这段时间一直死死盯住王弘,凡是拜见过王弘的人都被刘义真记在小本本上,以便将来能对南方世家进行分化。

不光刘义真,其他人对王弘这个琅琊王氏当代话事人也盯得紧。

这里面有心怀鬼胎的,有希望攀附的,还有找茬的。

但王弘在被任命后完全就是个泥塑的尚书,简直比刘义真还佛系。

在朝堂上基本一言不发。

在处理政务时也全部推给徐羡之,丝毫没有分权的意思。

这幅懂事的模样让刘裕、刘义真、徐羡之乃至谢晦都松了口气。

既然如此,也就剩下最后的准备工作。

远在宋国的刘裕派心腹将密信交给刘义真,刘义真在看完后马上焚烧掉去找徐羡之、谢晦等人。

在朝堂中枢彻夜密聊一夜之后,刘义真才来到王弘跟前。

“这么快的吗?”

王弘还以为刘裕会等个一段时间,但没想到自己这尚书仆射的位置还没坐热乎就被要求干活。

曹魏到这一步花了两代人。

西晋到这一步花了三代人。

刘裕这是要在三年内做完?

“不一样。”

刘义真不想和王弘争论。

曹操曾经扯着汉室虎皮“挟天子以令诸侯”。

司马家是联合世家力量,名为禅让,实为篡位。

刘裕却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将几乎已经灭亡的晋室从鬼门关救了回来,这里面的差距简直不要太大。

“好,我知道了。”

既然刘裕和刘裕的幕僚都认为时机已经成熟,那自己这个工具人老老实实干活就是。

第二天一早,王弘就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入宫拜见了晋恭帝。

这次谈话进行的十分短暂且愉快,晋恭帝当即颁布诏书名刘裕进京。

这个时候当然要扭捏一点,明明几天就能到的路程刘裕硬是从七月拖到九月,这才优哉游哉的回到建康。

刘裕在进京后,王弘再次入宫面圣。

只不过这一次他还带着一封写好的诏书——

“夫天造草昧,树之司牧,所以陶钧三极,统天施化。故大道之行,选贤与能,隆替无常期,禅代非一族,贯之百王,由来尚矣。晋道陵迟,仍世多故,爰暨元兴,祸难既积,至三光贸位,冠履易所,安皇播越,宗祀堕泯,则我宣元之祚,永坠于地,顾瞻区域,翦焉已倾……”

“……念四代之高义,稽天人之至望,予其逊位别宫,归禅于宋,一依唐虞、汉魏故事!”

这赫然是一道禅让的诏书。

晋恭帝司马德文看到这封诏书后当即对王弘和身边的人说道:“桓玄之时,天命已改,重为刘公所延,将二十载。今日之事,本所甘心。”

连挣扎都没有,司马德文老老实实的顺着诏书誊抄了一遍,并命玉玺官取出一尊大印。

此印名为……传国玉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