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这个历史聊天群有亿点怪 > 第五章:李世民拍案而起,叫绝

贞观三年(629年),这年参与科举的人有上千人,唐太宗鼓励科举还是很有效果的。

科举的考生主要来自生徒和乡贡生两类,生徒相当于官学生,而乡贡基本是自学的,需要在官府登记考核,然后每年跟随各地贡品一起入长安。

李白和崇祯属于乡贡生,临近科举前的半个月已经住在长安城距离考场不远的地方。

诸葛亮,白起,张昊,三人也来凑热闹。

“这次科举是吏部主持,准确来说是杜如晦为主考官。不过历史上杜如晦贞观四年就病逝,就是明年。”

房间中,李白说着:“房谋杜断,可惜了一个贤能大才啊。”

对于贞观的历史李白还是记得许多的。

张昊开口道:“唐高宗,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魏徵,高士廉,唐俭,尉迟恭,程咬金,李靖……这些大人物,以后与我们肯定都会有交集,我们了解贞观历史走向,了解他们的一些信息,这是我们的优势,要好好把握。”

换一句说,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还有这些功臣的家族,有的可以试着建立一些关系。

诸葛亮望着窗外街上人来人往,淡淡然开口:“明日就是科举,祝你们好运。”

崇祯开玩笑道:“这次不中进士,明年孔明可要陪我一起啊!”

李白这次胸有成竹,很有希望一次就中进士。死记硬背的知识他会,诗赋更是信手拈来,现成的诗赋都有许多。

至于试策(策论),已经跟崇祯,诸葛亮,张昊他们探讨过,心中有了复案。

这次科举以明经科和进士科为主,有些专业性的科目可以选择性的考。

只要考过明经科和进士科,就是登科高中了。

在贞观年间,科举可没有一甲二甲三甲,也没有状元,探花,榜眼的说法。

当然进士科过了,还是有个排名的,这也是唐太宗最在意的科目。

大唐兴诗赋,也与科举要考诗赋,而且是在进士科中,只要做的一手好诗赋,就可能考过进士科。

有人或许要问,历史上李白为何没有参加科举,以他的诗赋,考进士科轻而易举?

这个问题张昊,崇祯两人也好奇,但李白避而不谈。

历史上对此有过许多猜测,有人说李白孤傲,“天生我材必有用”,不屑科举。

有人说李白向往隐居的对歌喝酒的悠闲生活。

不过,历史上李白似乎对仕途还是挺上心的。

也有人说李白在历史上的身份是个谜,至今为止也不清楚李白的出生。

科举需要有详细的籍贯身份信息,因此说历史上的李白因为身份不明不能参加科举,只能找人举荐。

历史上的李白要想考取功名的话必须要符合生徒或者乡贡的身份。但令人遗憾的是,李白的身份在唐朝时就说不清。李白的户籍在哪里至今仍然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通过史书的记载我们发现李白对自己的身世讳莫如深,就连为他攥写传记的史官也搞不清李白到底是哪里人。

“这家伙不会是穿越的吧?”

张昊有这样的怀疑,也有一些人如此调侃李白,不然怎么会写那么多名诗名赋啊,难道是个文抄公?

对此,张昊好奇,侧面试探过,不像啊!

眼前这个李白很有文采!

而且对科举很上心。

也许,历史上的李白不参加科举可能是身份不明吧。

但愿他不是穿越的。

……

贞观年间的科举一般都是在正月考,二月张榜。

这次科举很顺利。

考完后李白信心满满:“没问题!”

而崇祯愁容:“明经科应该没问题,但进士科写诗赋,怕无法过关啊。”

崇祯不愿意当文抄公,用的是自己写过的诗赋,但没有信心。

唉,古代文人这方面脸皮薄啊,不愿意当文抄公。

张昊无奈,帮不上忙。

李白,崇祯不愿意当文抄公,张昊只好留着以后自己装逼,就像那些穿越历史小说那样,青楼走一遭,诗赋散一波,打脸,名声,头牌,关系网等等都有了。

科举的试卷先由考官批改筛选,然后将出色的交给唐太宗看。

皇宫中。

杜如晦将过了明经科和进士科两科的十几份考卷交给唐太宗过目:“陛下,这些就是这次过了明经科和进士科,登科高中的试卷。”

试卷放在御案上,放在最上面的就是杜如晦等考官认为最好的。

明经科都是死记硬背的东西不会给唐太宗看,看的是进士科的诗赋和试策。

“孙白!”

唐太宗先看了看试卷上的名字。

在唐朝的科举还没有用糊名的手段,试卷上的名字都是可以看见的。

这一点,就让科举有了一些猫腻,有更多操作空间。

“嗯,这篇试策很好!”

见到这名“孙白”的试策,唐太宗眼前一亮,反复看了几遍,言之凿凿,深得皇帝心啊!

“咳咳!”杜如晦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还是露出笑意说道:“陛下,此人的诗赋更是一绝!”

“哦?”

能得到杜如晦如此评价唐太宗正色起来,查看孙白的诗赋。

这次科举要做两首不同的诗赋,分别以“思念”和“写景抒情”为题。

《静夜思》

床前看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山月,

低头思故乡。

……

唐太宗瞬间被带入了这首诗的意境,想起了曾经在外打仗,夜里月光皎洁,望着远方,思念故乡,家人的情景。

五言诗,没有华丽的词藻,但能让人一读就身临其境,感触良多。

这不正是诗赋的精髓吗?

“好诗!”

唐太宗兴奋说道,看样子很喜欢。

反复欣赏数次后才去看另外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赋。

有了第一首诗赋打底,唐太宗对第二首诗期待更高了。

杜如晦含笑看着不说话,他能体谅唐太宗此时的心情,因为之前他也经历过。

好东西分享时,自己也会感到高兴。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赋,而且词藻讲究,比喻用得栩栩如生,磅礴大气!

“好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好,哈哈,绝了,好诗啊,磅礴大气!”

唐太宗激动得拍案叫绝。

“恭喜陛下!”

杜如晦笑盈盈道。

“哈哈!”

唐太宗明白杜如晦的意思,能出现这样的诗,这样的大才,是大唐之福,是他唐太宗的功绩啊!

这些诗赋流传千古,也能彰显他贞观年间的太平,繁荣,人才济济!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