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大明 > 第二卷渔家傲 第七十九章燕然未勒归无计(二)

大清,盛京。

朝堂之上黄立极长身而立,此时还没有明确的官服,穿着的依旧是宽大的袖袍。

旁若无人的侃侃而谈,仿若《三国演义》当中舌战群儒的诸葛亮。

汉八旗之中的大明叛臣们,一个个的低着头仿若在仔细聆听最重要的儒家经典,然而若是能够看到这些人脸的话。

绝对会大失所望的看到嘴角含着的嘲讽,和脸上差点绷不住的讥笑。

嘲讽这些没见过华夏文明的蛮子,讥笑与有人把任何一个儒生都能想到的,最简单的猪肚拿出来,都是一篇篇治世文章。

当然要是看得仔细的话,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得意。

他们没办法不得意,来到辽东之后,才发现这是一片儒家文化贫乏的突地。

儒生们追求的是什么?

教化。

要是能够把这一片野蛮的突地,教化成熟土,那么青史之上绝对会刻录他们的名字。

皇太极早就眼馋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好方法。

也曾试验过,去总是失败。

此时听闻科举之前必须先要建立制度,没有制度的运转,科举也不过是无水之萍,转眼就会干涸矣尽。

蒙古人有一部分人听不懂汉话,茫然的四下打量,而听得懂的则是蹙着眉头,不知想到了什么。

只有那些早就得到消息的满八旗,一个个或老神在在的,仿佛毫不在意,又或者装作高深莫测的不住点头,似乎黄立极说的这些东西,很符合他们的想法。

更有人用欣赏的目光,看着出列对答的黄立极,表示此人说的,我全部都赞同。

皇太极高座皇位,俯视下方。

对满朝的这些人,心中所想,洞若观火。

‘站得高,看得远,果然是有道理的,怪不得当时建立盛京的时候,是要按照大明紫禁城的大概格局来修建。’

皇太极的腿上盖着一条毯子。

两旁的铜炉中,淡淡的烟雾升起,又消散在空中。

四周的架子上架着火盆,让朝堂之上,感觉不到任何的一点寒冷。

皇太极剑底下的人,没有任何反对的,略一点头,示意可以继续说下去。

黄立极心头大喜,他的名字和皇太极只差一个字,这就说明他来到辽东,就是缘分,此时莫名的有了一种被人重视的感觉。

其实在大明,除了崇祯之外,熹宗朱由校,也是很重视他的,不过是因为大明当时是儒家的大本营,他只是认为理所当然而已。

此时背井离乡,从天堂走到了苦寒之地,做的事情还不如大明时的内阁首辅重要。

却反而满心的欣喜,也不知这是一种怎样的心里。

“仿照大明,入乡随俗,可以设立内三院,六部,‘停王贝勒领部院事’,独主政务。又设都察院和理藩院,这样一套有效的玩呗的制度就建立好了。”

黄立极话音刚落,就有人捧着场子出列问道。

“内三院是干什么的?”

问话的人就是代善,他能听得懂汉话,此时却说得是满语。

这种在这个时代,看起来小众的语言,黄立极也在短短的时间之内,学的滚瓜烂熟。

一开口就是浓厚的满人本地特色。

“内三院是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枢要机构。内国史院掌记注皇帝起居诏令,编纂史书及实录,撰拟表章并收藏御制文字;内秘书院掌撰外交文书及敕谕祭文并录各衙门疏状;内弘文院掌注释古今政事得失 ,向皇帝和皇子进讲并教诸亲王等 。”

代善目光闪烁,内三院的职能,他早就看过,此时黄立极说的,和他看到的一般无二。

在他看来这一套分割权利,然后又互相制衡,很符合《三国演义》的那种三国鼎立的稳定性。

黄立极回答完毕之后,代善就默默的退了下来,期间没有人再提问,仿佛是故意流出了一段时间,供第一次知道这个消息的人,仔细的思考。

而排在汉八旗最前面的宁完我,则是低着头一声不吭,心中默默的记下了黄立极这个人。

本来这些事情,都在很早事前,说给皇太极知道了,此时真正要露脸的时候,却选了一个刚刚投靠过来的外人。

怎么可能不让他内心气愤。

宁完我。是明末辽阳的边民,清太祖天命年间,宁完我投奔了后金。初期为颖亲王萨哈廉做事,隶属于汉军正红旗。

准确的是经过了他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进入了文管之中,还没来的及施展所学,突然就被告知文管将要改制。

而且改制的东西,只是把他曾经呈给皇太极的那些制度建设,重新宣读了一遍。

“那么六部又都是些什么?”

阿敏出列,强势的看向黄立极,大声的问道。

“六部分别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以贝勒(亲王、郡王)分别总理各部部务;各设满洲、蒙古及汉承政、参政、启心郎、额哲库等官。自古以来国家设官定职,并非是帝王喜好铺张。实在是怕处理国事的时候乱了纲纪,故而设置六部分别进行管理。”

黄立极应对如流,这些都早已了然如胸,怎么可能被人轻易的难住。

忽然蒙古八旗中的一人问道:“要是六部之中的人乱了你说的那个纲纪,又该怎么办?”

黄立极瞠目结舌,此人的出场,可不在他的预料之中。

而且提出的问题,他也没法回答,难道要对这些蛮子们说,提高自身的道德,不要去触犯纲纪,这样不就没事了吗?

可这些人现在缺少教化,听得懂什么叫做仁义,什么叫做清正廉洁吗?

怕不是会把他当做疯子,给拉出去砍了。

原礼部侍郎范复粹此时也在入列之中,见到原本卖相颇佳,仿佛风流天成黄立极,立刻被人一句问话破功。

心头不由的鄙视一句:在大明做内阁首辅的时候,可是说的比唱的都好,怎么换了一个地方,就这么拉胯了。

皇太极也是眼神一凝,这个问题他还没有想到,却已经被人提了出来,以后要是真的出现六部触犯纲纪的事情,也不是不可能。

汉人有一句话说的好:防患于未然吗。

刚好此时所有人都在,可以立刻商量出一套可行的办法。

“诸位贝勒,爱卿们可有什么良方解决这个问题?”

皇太极已经字很短的时间内,适应了皇帝这个称谓,也在一步步的想着皇帝这个职能的方向上靠拢。

现在说话也已有了几分样子。

朝堂上瞬间窃窃私语,谁也没有想过,六部出了问题会怎样,以此类推内三院是不是也会出现问题?

“臣有话要说。”

宁完我罗伊斯苏就有了办法,他不是正统的大明儒生出身,自然也就对那些道德什么的少了一些羁绊,随意立刻就能从人-性最坏的角度上,来看待问题。

“现在咱们已经是大清朝了,以后也用大明的有本要奏比较好。”

皇太极略微不满的训斥了一句,接着又道:“说吧,说的好了,重重有赏。”

“嗻。”

宁完我出列,跪下磕完头之后,站起身来说道:“害怕六部处事的时候发生偏私,可以设置六科进行监察;怕底下的事情被蒙蔽,也可以设置通政一职;这些事要同时办理,缺一不可。此外还要设置言官,纠正帝王官员的过失。这是此古以来帝王明目达聪的秘诀所在。”

宁完我大着胆子,连皇帝都被圈在了里面。

说完之后,才悄悄地抬起头,看向皇位上的皇太极。

而此时整个朝堂,因为宁完我的发言,瞬间陷入了寂静之中,一个个的半张着嘴巴,兴中则是暗道:这个人真的是不怕死,这样的话也说得出口。

皇太极面沉如水,建立大清和朝廷制度,不是为了限制他自己的,而是为了隐蔽的收取权利。

然后为下一次入关做准备,现在这算啥?

把自己关进笼子里?

今天宁完我要不能给出一个更好的解释,那么当晚他就必须去为了肥沃辽东的土地。

宁完我知道,他还要说出这个解决方案,绝对要被许多人恨死。

可为了自己的地位,有不能不站出来,万一被黄立极这个后来者骑在他的头上拉屎,那么他辛苦这么多年,好不容易在这里立足脚跟到底是图什么?

“明朝纲纪败坏,并不是因为最初的制度不合适,而是他们的君主是非不分啊,皇上英明伟大,可您的后人能够和你一样英明伟大吗?奴才是为了大清的万世基业啊。”

宁完我此时也不说臣了,而是高呼着奴才,说着还再次跪倒在地上,仿佛自己受到了天大的委屈。

而皇太极的面色则是一缓,到底是能够一手把后金建立成大清的强人。

一开始只是因为愤怒,钻了牛角尖,此时回过神来,重新看点这个问题,立刻就感受到了其中的好处。

想当年他为了登基,可是费了一番的心血。

不知多少人都在窥视着他的位置,若是按照宁完我的方法来办的话,也就能让的血脉永远的流淌下去。

“你还有什么好的建议,一块说出来。”

此时朝堂之上,无论是代善还是阿敏,或者是莽古尔泰,瞧向宁完我的眼神都大不一样。

他们也从中看到了对他们自身有利的一面。

要是不限制皇帝的权利,那么他们的后代绝对会有危险。

而包括黄立极在内的那些跟着皇太极,一起来到辽东的官员,面色也是一变,心头震动不已。

在他们还想着如何从道德和教化上下手的时候,居然已经有人从制度上下手了。

此人看着就不是他们儒家一脉,很可能是漏网之鱼法家的人物。

一个个的暗恨此人,不得好死,又心中琢磨着如何才能拿到自己的权利。

只有范复粹低着头,用眼角的余光看向了宁完我,心中想着:此人真的够厉害,商鞅用法,强秦灭六国,压实让此人办成了这件事,很可能大明就危险了。

实际上在原本的历史上,大明真的就没了。

至于是不是因为这个互相监察的制度引起的量变反应,可就说不清楚了。

宁完我跪在地上,低着头道:“如今我们的‘笔帖式’,在明朝称之为‘书房’,朝廷怎么能仅设置书房呢?那里官员和读书人杂居而处,名分等级也没有规定下来。朝廷如果不设置通政一职,那么下情就会拥塞,那怎么能做到励精图治?如果制定了服制,区别满、汉官员。汉官不通满语,大多因此而受到满官的怠慢,导致他们的积极性受挫,这样怎么能招来远方的贤德之人呢?所以臣才主张设置朝廷官员的服色。”

总结起来就三条。

第一,建立完整的议事制度。

第二,明确个人的等级。

第三,改易服色,明确自己的民族特性。

皇太极心中恍惚,以前只知道此人做事有条理,没想到还真是大才,若是按照这一套完整的方法,运转下去,大清的强大也是指日可待。

或许只需要两代人,大明的江山换成大清,也不是不可能的。

站在中央的黄立极,额头上汗水微微渗出,退也不是,开口继续自己的主张也不是,简直尴尬的不行。

当然要他学习宁完我的样子,跪在地上自称奴才,还要低着头说话,一时半会他还放不下自己的架子。

在大明的时候,他都很少在皇帝面前行跪拜礼。

更别说进了蛮子窝,反而越学学回去了。

“六科监察,通政和服制这些退潮之后,在详细商量,现在你可以入列了。”

皇太极已经决定要实行宁完我的这套方案,可还需要得到许多人的支持,而这种事情也只能在朝堂底下商量着来处理,然后才能拿到朝堂上通过执行。

宁完我满意的回到了队列之中。

“黄······你继续说说都擦院和理藩院的事情。”

再次看向黄立极,黄太极就多了一点比较,最后发现这个黄立极只是和他的名字差不多,可智慧和随机应变就差远了。

心中暗道:怪不得被人家崇祯一下子就赶出了朝堂,只能说本事欠佳。

琢磨着下朝之后就然跟着人改名字,要不然这人的愚蠢,很可能会传到他的身上。

“都察院主掌监察、弹劾及建议;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侵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即所奏涉虚,亦不坐罪;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其职能和刚刚的宁完我说的六科监察差不多,却是只对贝勒大臣们起作用。”

黄立极说到后面已经感觉到了有些贝勒看他的眼神不妙,却不得不硬着头皮继续说下去。

后面的理藩院也只是简略的说了一下职能,毕竟现如今也大清也只有半个蒙古和一点点的汉人。

想要理藩,也暂时理不起来,做多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而已。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