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乃郑氏四代目 > 第二百零四章 南巡之初

我乃郑氏四代目 第二百零四章 南巡之初

作者:四联折圭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9:50 来源:平板电子书

郑克臧这边做出了决定后,在浙江潜伏的王乾等人很快与卢东林搭上了线。

天地会也加入其中,在卢东林的谋划下,三方势力纷纷调派人手物资齐聚杭州城,等待着给伪清以雷霆之击。

俗话说三十而立,今年刚刚三十岁的康熙回望自己的执政生涯,擒杀鳌拜、诛灭三藩、整顿吏治、废止圈地等等。

大清朝在他的手中蒸蒸日上, 他自觉没有辜负历代先皇的殷切期望。

唯一缺憾的就是东南郑逆仍然猖獗,澎湖海战的失败让他的三十岁显得并不完美。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康熙帝初次南巡启銮在即。

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二十日,康熙皇帝召集群臣正式颁布喻令为南巡预热。

“此次出巡正欲体察民情,周知吏治。一应沿途供用,皆令在京所司储备,毫不取之民间。”

又云:“朕此番巡历,原以抚恤民众, 问俗观风,于闾阎休戚,务期洞晓。凡经过地方,百姓须各安生业,照常宁处,毋得迁移远避,反滋扰累。”

九月二十八日銮驾启行,驻跸永清县,之后一路经河间、献县、阜城、德州、平原、禹城。

十月初十,康熙皇帝的銮驾抵达泰安州,到了泰山脚下。

十一日大队人马随着圣驾一起攀登泰山,缓步登陟四十里。

庞大的金黄御帐紧挨着山崖,上方瀑水悬流,五大夫古松犹在岩畔,康熙皇帝带着群臣在山间树林中缓步而行。

康熙此时的心情明显不错,他冲着随侍御驾的山东巡抚张鹏招了招手。

张鹏弓着腰小步快行到御前,打千行礼道:“臣山东巡抚张鹏见过圣上。”

康熙挥手示意张鹏起来说话, 他指着这周围的美景道:“自古历代君王便有泰山封禅之惯例,今日亲来此中,更能体会泰岳的巍峨壮观。”

张鹏闻言连忙拍马屁道:“依微臣愚见,圣上比之历代封禅帝王也不遑多让。”

康熙笑着挥手打断了他的奉承,“爱卿少拍马屁,朕心中自然有数,听闻山东黄河历来泛滥成灾,如今情况如何啊?”

康熙此次南巡除了安抚民心、恢复生产之外最主要的任务便是巡视黄河、淮河、运河的河道治理。

自从銮驾出了京城后,除了明珠和索额图二人,陪在皇帝身边最久的便是河道总督靳辅。

听见皇上的问询,张鹏立马躬身向皇上汇报近年来黄河泛滥的情况。

“自从靳大人上任河道总督以来,山东境内黄河泛滥情况较之以往大有好转,去年臣亲自组织民壮对山东境内黄河一线的堤坝进行了修复加固,今年以来暂无大河泛滥之事。”

康熙微微颔首道:

“靳紫桓主张的审其全局,将河道运道视为一体,彻首尾而合治之确实有其道理,这治河一事万不可以尺寸治之,临近几省在此事上要多多合作,绝不可以邻为壑,只顾本省死活。”

对康熙的教诲, 张鹏连连称是。

等皇帝休息的差不多后, 众人继续向上攀登,过南天门抵达山巅玉皇顶。

一路上康熙的兴致颇高,亲扪秦时无字碑,随后御驾到达孔子小天下处,康熙皇帝凭栏远眺,山下美景一览无余,众山皆小。

他笑对左右感慨道:“此景真可收罗宇宙,畅豁襟怀。”

明珠见机连忙打千跪伏在地大声道:“圣上威加海内寰宇,德照万民士庶,奴才斗胆请圣上留下墨宝,镌刻石崖供后人瞻仰。”

其余众臣也反应过来,连忙跪地请求康熙题字。

皇帝欣然允诺,面对着壮丽的山河景色,他略一沉吟,大笔一挥写下了“普照乾坤”四个大字。

群臣纷纷上前恭维,气氛热烈。

当晚銮驾留宿在泰山之巅,搭建起连绵的营帐。

秋日夜间,泰山顶上微微有些凉意,但这不影响康熙皇帝的好兴致,他披着披风召集群臣在山巅举办宴会。

以天为顶,趁着月色清朗,群臣一边赏着月色美景,一边赋诗遣兴,一夜热烈欢腾。

等到第二天早上,康熙带领群臣一起登日观峰,看扶桑日出。

山峰云雾缭绕间,一轮朝日从天边升起,瞬间霞光万千,惹人赞叹流连。

等銮驾下山后,在山脚山岳庙举行了盛大的祭祀。

岳为五方之长,康熙皇帝躬亲祀之,为天下苍生祈福。

銮驾离开泰山后很快就离开了山东境内,几日后抵达治河重镇徐州府宿迁县,在此暂作盘桓。

十月十九日,康熙銮驾自宿迁启程,当日晚间抵达桃源县,驻扎在此。

第二日康熙带领着群臣视察了黄河北岸的各项险要工程。

视察河防后,康熙皇帝与河道总督靳辅就治河之事产生了分歧。

康熙皇帝虽然认同靳辅对河患总体治理的思路,但对具体做法却持不同意见。

他对黄河水情并不了解,对如何治理更有利于黄河早日安澜也并不清楚。

他关心的是通过治河来安定民生,争取减少动乱。

而靳辅治河时,更重效率和效果,为使堤岸免于冲决,他沿河修筑了很多减水坝。

康熙认为这些减水坝疏泻河水,降低水位,减少河水对堤岸的冲击,确实可以暂济目前之急。

然而一且河水泛滋,减水坝就有可能成为堤岸新的决口。

况且泻水过多,下游民田被淹,又会出现新的问题,引起下游地区的动乱,这和康熙皇帝安定民生的政治要求不相符合。

有鉴于此,为彻底解决下河水患,康熙提出开挖海口、疏泻下河地区积水的策略。

随侍的诸位大臣对水利之事不甚明了,并未轻易发表看法。

反而是来接待的安徽按察使于成龙(与刚死的两江总督同名不同人)鼎力支持康熙的策略。

他结合此地的实际情况,力主疏浚海口,堵塞减水坝。

靳辅则与这二人执相反意见,他认为下河地势本来就低于海平五尺,若再深挖海口,必将引起海水倒灌。

他主张在洪泽湖旁的高家堰再筑重堤,使黄河水不能倒灌入运河,即可减少淮、扬等下河地区积水的压力,解决那里土地被淹没的问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