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二五八章 分歧(三)

新顺1730 第二五八章 分歧(三)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9: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至于皇帝,虽然显然皇帝不可能分到实学派的范畴。

但至少在移民到底是【中国的泄压阀】还是【血缘族群的备份】的问题上,皇帝属于“保守派”。

毕竟,天子是天下的天子,但先有中国后有天下,中国大皇帝才是天子。即便说,天下显然包含朝鲜、越南、琉球在内,但天子不可能站在朝鲜、越南、琉球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

道理,是一样的。

包括说,大顺的百姓,会接受朝鲜、越南、或者琉球的人来当天子吗?

至少,这在大顺,是不可能的。

因为大顺的立国基础之一,就和东虏这个叛逆的宗藩有关。

而之前刘玉搞了朝鲜国、在宗藩体系内有所突破建立新型宗藩体系的原因之一,就是朝鲜的一些士大夫老哔哔“帝出乎震”之类的破玩意儿,经他渲染后,“帝出乎震”的隐藏含义引起了大顺内部极大的反感——大顺变革归变革,引起一些士大夫不满是一回事,骂骂咧咧阴阳怪气那也正常;而藩属拿着变革说大顺已亡天下、帝出乎震,东方将出天子、中国只是天子治下的天下的一部分,这又是另一回事了。

皇帝可能并不在乎这些大义、法理之类的东西。但以帝王的“朴素”帝王观,他肯定是和“保守派”的想法更近。

先有中国,后有天下;而不是先有天下,后分中国。

先是中国的皇帝,然后才是天下的天子。

皇帝又不是傻子。

大顺的统治疆域实际上在此时的技术水平下,已达极限。

大顺之前参与一战,在北美和那群“北美豪强”的分离派互动,皇帝也不是不知道。

皇帝对于迁民的态度,自然也就更倾向于泄压,而最终目的还是完成本土省份的转型,达到他说的那种产业发展以致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未来。

支持迁民,是为了自身统治。

支持工商,还是为了自身统治。

皇帝又不是不知道移民的事,也不是不知道刘玉对于工商业和农业的态度,更很清楚刘玉和古儒一派在“非农业能否容纳足够的人口”这个问题上的分歧争论。

现在皇帝这样问,无非还是对未来的信心不足。

实学派的很多人,对刘玉描绘的未来,信心十足,源于他们投入到了变革中的实践中去了。劳动、战争、探索,这加深了他们对于那种“工商业可以容纳足够多的人口”的世界有更深的理解。

而皇帝,终究还是没有参与到新时代曙光下的社会劳动中,对于社会的理解,还是雾里开花的状态。

皇帝所问的问题,又提到了松苏、山东地区的移民过程,意思倒也很明确。

他相信这些先发地区,大约可以完成改革,工商业继续发展,容纳足够的人口就业。

但是,连这些先发地区——垄断海外贸易、拥有海运优势、迁民走海容易、经济相对最发达、工商业发展底子很好先发地区——依旧需要依靠大规模的向外移民,才能解决一些问题。

那如河南、湖北、湖南等腹地,真的有未来吗?或者说,真的有那种工商业发展而容纳足够人口的未来吗?

交通不便,就摆在那。海运,现在是物流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此时没有之一,也是大宗货物最方便的运输方式,更是这个时代损耗最小的运输方式。

无防盗

迁民空间不足,也摆在这。陕西最起码还可以垦蒙、西域。而如湖南、河南、湖北、安徽等腹地地区,周边省份的人口密度未必比他们低,他们又能往哪迁?

市场不足,这个问题更严峻。先发地区自身的原材料,加上海洋运输的原材料,几乎可以满足整个世界市场的需求。

似乎,这些也可以归于土地问题。土地不足,使得内部几乎没有什么市场,至少是非常狭小的。而本土的手工业过于发达,土地不足逼迫下的小农经济牢固无比——这就是逼出来的,耕地多的如北美,也不是没有家庭羊毛纺织业,但最终被冲垮的过程并不是到难以忍受的剧痛的程度。以至于垮掉之后,在反英运动中,才出现了鼓励“男耕女织、不用英国布”的运动形式——而耕地不足的内地,自耕农以下的,显然拿不出足够的粮食去交换布匹等,只能选择男耕女织的形式。

甚至于,我知道新的宽幅布,真漂亮、也好看、裁衣服也简单。可是,我买不起啊,又不能光腚,没办法,只能自己家种点棉花,让老婆在家里把棉花纺成纱线自己织布以遮羞。

说到底,大顺是个传统的封建帝国。

各个省,都是帝国下的一部分。

总不可能学英国的爱尔兰模式,爱尔兰只能放羊为英国提供羊毛一般,让湖北地主自行圈地种棉花满足松苏的纺织业需求。

种植经济作物的后果,是可怕的。满清末期,因为鸦片的“经济”价值过高,直接导致了蔓延全国的大规模饥荒。

山东一些地区转型种植经济作物,比如花生、烟草等,前提是山东靠海。海运成本极低,而大顺的海军又掌控着从日本到南洋的粮食。

而如河南,就现在的交通状况、运输能力、物流成本……指望吃海外的粮食,那也实在过于不现实。

大顺现在的粮食问题,有点和苏联七八十年代的粮食问题的一方面有点类似。

大顺有没有粮食?

有,怎么可能没有呢?

日本、朝鲜、南洋、暹罗、印度等,都是大顺的是势力范围,他们都能粮食出口。甚至连人均不如大顺的朝鲜,凭借还米制这种官方高利贷,官方上和大顺之间的贸易中粮食也是大宗。

甚至,包括北美西海岸、枫林湾周边地区,那也是上等的小麦产地。

粮食,多。很多。

问题在于,生产的不少,但是稀烂的交通、物流状况,根本无法让生产的这些粮食去该去的地方。

比如说,大顺现在有钱吗?

很有钱,不缺白银。

那么大顺国库的白银,能买到粮食吗?

当然买得到,军舰在的范围之内,用白银买粮食,想买多少买多少。

而一旦比如说开封等地,出现了大灾、饥荒等。那里缺不缺粮食呢?显然又是缺的。

因为运不过去。

沿海地区的赈济,这时候最是简单。

而大运河被废之后,连运河沿岸的灾情赈济,都成为了头疼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的疑惑,皇帝最终还是归结于一个疑问。

“朕知爱卿的那一套‘粮食总量足够,那么人去干农业还是做工商并无区别,工商只是一种分配粮食的方式’的道理。”

“道理似是对的。”

“只是,如山东沿海,爱卿可以鼓励百姓种植烟草、长生果等物。这些原本应该产粮的土地,不需要产粮,用烟草去南洋朝鲜关东等地交易即可,海运至港口销售。”

“而如河南等地……即便说发展工商,譬如织布。就不提卖到哪里去,那是不是要种棉花呢?而河南若种棉花,河南的粮食怎么解决呢?”

“若不能解决,也即不能种棉花。那么,工商业岂不是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有原材料,这又怎么能把工商发展起来呢?”

“自己又不能种,又无方便的运输方式,海外的棉、染等,亦不便运输到内。”

“发展工商,又怎么发展呢?”

说到这,皇帝摆了摆手道:“朕今日不想听道理,只想听具体该怎么办。朕也不是想要大臣争论到底是否要发展工商的,朕现在疑惑不解的,便是你说的那种工商业发展的将来……是只适用于松苏山东江浙等地?还是,适用于天下?”

“若是适用,又该怎么用呢?”

这个问题,刘玉也考虑过。

有没有办法,那自然是有办法的。那就需要极强的国家力量,进行调配发展,这可以做到遍地开花的工业化起步。

但显然,大顺做不到这一点。

而既然做不到这一点,大顺本身实质上又是个“统而不治”的状态,对于经济调控的能力,之前几乎为零,全靠自发的发展。

皇帝又不是傻子,也是处理了几十年政事的老油条,不是那么容易被忽悠的。

若是说不到点子上,只怕还是不能让皇帝对工商业继续发展的未来,有所相信。

即便说,现在来看,皇帝的态度,依旧还是希望借用技术的提升,保持小农经济的稳固。

但,若是能说出一个看似可行的未来,也算是可以让皇帝有可能做出另一个选择。

选不选那条路,那是皇帝的事。

但只有一条路,和有两条路可选,那又是另一回事了。

正如皇帝所言,这件事并不是一个讲大道理的事,而是一个技术性的施政政策的问题。

简单来说,就现在的运输条件,扶桑的粮食,是否可以算在大顺的“粮食总产量”中?

算的话,人均后的河南,理论上粮食也够吃,那么河南大面积种棉花,反正人均粮食够吃,行不行?

显然,不行,因为这么搞真的要出大事。

非出大事不可。

算人均的时候,即便不考虑别的,最起码也得考虑现在没有传送门,不能把北美的粮食直接送到河南,这个人均是没意义的。由这个人均,在理论上可以推出,大顺内部一些地方完全可以种棉花等经济作物;而现实操作上,就很容易出现满清末期鸦片问题,导致各省饥荒不断——刨除掉鸦片的反人类属性,也可以把鸦片视作一种经济作物,道理是一样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