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新顺1730 > 第一三三章 死与复仇(三三)

新顺1730 第一三三章 死与复仇(三三)

作者:望舒慕羲和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9:1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人相对于历史的漫长,其生命是短暂的。于是总会不自然地产生这种历史终结的想法,不管是历史、经济,甚至于科学,也有过“大厦已经建成,只剩下修饰工作”的感叹。

大顺这群实学派接受的教育,使得他们的思路基本是一致的:即认为英国的政治家, 把原始积累这个手段,当做了最终目的。

并因此困在其中,根本没有干几件像样的事。即便干了,也是被人逼着干的,并不是他们多有脑子。

因为大顺的实学派,对于印度的态度, 自来就是明确的:收税和压榨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要废掉印度的手工业,成为市场,壮大大顺自己的工业。

而又因为大顺这边的历史缘故,使得这些人对于英国在北美的统治相当的不解:自有科举起,就没听说过要分南北方,一边能科举、一边不能科举的。这英国没有科举,但这议会也和科举差毬不多,让北美不能科举,人家不造反?

这两种思维之下,要说大顺这边实学派的人,能对英国的政客们高看,那真就见鬼了。

说皮特是克伦威尔的精神继承者,说的就是他在忠实延续克伦威尔的航海法体系的贸易框架。别看他什么风能进雨能进喊的响亮,走私泛滥到民众普遍同情走私的根源不就是航海法导致的专营贸易和关税吗?不在根子上解决, 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一个真正的战略家或者政治家, 在大顺下南洋的那一年,就该立刻清醒过来,主动投中, 暴力拆解东印度公司, 取代荷兰做东西方贸易的中转者。联中制法、放弃印度,好望角为界瓜分世界。

但折腾到现在,竟然没有一人想到这一步。

皮特对于这些讽刺他的文章,原本是不屑一顾的。

现在,虽然不是不屑一顾,虽然觉得有道理,但更多的心情还是用一句俗语来概括:站着说话不腰疼。

“你懂经济、外交和战略,可你懂英国吗?”

将所有批评他的文章看完之后,皮特无奈地说出了这样一句话。

东印度公司是说拆就拆的?当初为了减少王室和大贵族对公司的影响,直接迎接外来国王,为的就是“500磅以上人人平等,哪怕你有10万磅股”。

巨大的专营贸易的得益群体,和辉格党之间的寡头同盟,压的乡绅地主都喘不动气,谁在台上能动得了这個群体?

沃波尔想要降低土地税,不想为了走私贩子和西班牙打仗,而是想要和平地稳住经济和债务,直接被干下去了。

你懂经济和战略, 可你根本不懂英国。

感叹之后, 就是深深的绝望。

巨大的国债危机近在眼前, 国家的财政收入构成出了严重的问题。

殖民地体系之下,关税和保护税所带来的高额收入,本质上就是一种间接税。并不会对本国的经济造成毁灭性的后果。

但大顺这边既是为了贸易参战,那么大量的商品涌入,而格伦维尔去把偿还国债的希望,寄托在关税上。

即便皮特是旧时代的人、旧时代的思维、航海法框架下的保守派,可也明白这意味着什么。

东方贸易品,不算走私,只算东印度公司的正经货,占据了英国进口总额的20%以上。

走私到底有多少,无法说清,因为走私货已经多到兰开夏刚兴起的棉纺织厂基本破产的地步。到处都是一些高仿的兰开夏【Fustian】,混杂着棉、麻和羊毛的混纺织物。

北美的茶叶按照关税统计的正规消费,根本没多少,可是十三州到处是喝武夷茶的人。

当年托马斯·萌,为东印度公司辩护,给出了一个看似可以解决的方案:转口。赚转口钱,这样进口并不是坏事。

但现在,怎么赚?

以前是东方人不会跑这么远来卖货,现在东方人的商船从波罗的海到地中海,到处都是。

其余那些没有东印度公司的国家,为什么做慈善,不去直接买中国商人的中国货,非要买转口货让英国赚二道贩子钱?

瑞典东印度公司被收编合股;荷兰东印度公司毁灭了;丹麦东印度公司这回真叫东印度公司了,因为商馆被大顺找茬加了重税最后剩下特兰奎巴,这回“印度公司”名副其实了;奥斯坦德公司已经死了;法国东印度公司连印度都丢了;葡萄牙的澳门都被收回去了……

这种情况下,除了英国,已经没有一国愿意合力把中国商船赶回好望角了。

以前,各国东印度公司,可以合作。比如针对奥斯坦德公司那样,几家合作,逼死一家,因为大家都有好处。

如果这些东印度公司还都在,英国或许、至少理论上可以牵头,大家合伙把中国商船赶走,咱们赚这个差价。

现在,连理论上的可能都没有了。

皮特按照他所熟悉的那套殖民贸易理论,知道当初摆在大顺面前的只有两条路。

要么在家。

要么越过印度、非洲,跑到欧洲来。

没有中间选项。

可偏偏,愣是靠着欧洲的乱局、荷兰的国情、瑞典的走私,把非常难的那一步迈出去了。

现在看着那些讽刺他的文章上的设想,比如在下南洋时英国就该全面投中什么的,似乎那真是唯一一条可以避免现在这种局面的路。

但,不管过去是因为国情、内斗、专营得益者等等原因,没做成就是没做成,现在没机会了,以后也没机会了。

之前遮罩的迷雾,在这一刻已经去除了许多。

格伦维尔希望让皮特把关税问题提出来,把媾和停战问题提出来,希望保住家族同盟的利益。

但皮特……是有自己的尊严的。

他知道自己有儿子,还有后人,还有家族。

但他更知道,如果自己提出关税问题,那么自己死后的名声,一定会差到极点。

或许,此时看起来,这不失为一个好选择。

能让绝大多数能发出声音的人满意,似乎吃亏的、且能发出声音来的,只有已经半残的东印度公司。

但将来呢?

托马斯·萌为东印度公司辩护的一个预设前提,是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好望角以东的贸易垄断权。

不只是英国的,而且还要击败荷兰、法国、奥地利、葡萄牙……

在这个前提下,进口可以做转口贸易。

可,这不就是讽刺他的文章里说的,在下南洋后投中的策略吗?

如果考虑到托马斯·萌的东印度公司董事的身份,就不应该被他当初的经济学所迷惑,因为他的身份里的预设前提就是东印度公司垄断好望角以东的贸易品航运。

但多数人并不会去思考这个隐藏的前提条件。

所以,此时很多人觉得,这样挺好的。

但皮特知道,这样不好。

即便现在好,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内看着还不错。

国债也能还清了、贸易额也发展了、更多的人发财了。

可是,东印度公司发财的本质是什么?是把平民手里的白银,吸到了东印度公司的董事手里,他们创造了什么财富吗?

皮特很清楚一件事,那就是一个摆在眼前的例子:荷兰的衰败。

不只是那种明面上的衰败。

更是因为商业的过度繁荣,导致的荷兰国族构建的全面失败,内部的割裂无法弥合。

商人与行会的冲突、贸易与本地工业的冲突、包税商与农民的冲突、寡头与贵族的冲突……割裂到无以复加,连国族认同都无法构建,七省彻底碎了。

荷兰政变后稳住的局面,不过是大顺选择合作之后,阿姆斯特丹的商人们凭借经济优势实现了对其余六省的殖民。

荷兰不大。

可英国要这么搞,非要出大事不可。因为,英格兰、苏格兰、爱尔兰、北美……这可比荷兰的七省还要碎。

皮特相信格伦维尔的许诺。

也相信格伦维尔选择接过新国王的橄榄枝只是权宜之计。

相信他们家族的合作,他的后代依旧还有从政主导政坛的机会。

但是,他不想留下千古骂名。

也不想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更久之后,自己的墓碑上被人堆满垃圾。

他不想,或者说,他绝不可能会提出来关税问题。

他是做反对派起家的。

他反对征税,却支持战争,至于怎么征税,他有反对的好名声。

他反对的很多事,赢得了很多的好名声。

现在,他仍旧希望留一个好名声。

不和谈,怎么坚持战争?他不管了,他只是反对投降。

不关税,怎么还国债?他不管了,他只是反对外国货横行。

至于英国现在怎么办,他知道,但他不想去做。

平日狂热开大战,兵败一死报国家。

宁可分裂又赔款,要留名声在人间。

于是皮特针对格伦维尔提出的那些条款,以及对华贸易放开可能招致的后果,写了一篇长长的预言。

不谈现在,只说未来。

在他的遗书中,他秉持着自己的高傲——只有我,能拯救英国,上帝派我来就是拯救英国的——将国王、内阁大臣、同僚、托利党、辉格党、乡村派、宫廷派,都讽刺了一顿,描绘了一个衰败的未来。

将这封长长的遗书,签下自己的名字、印上自己的私章。

在决定吞服鸦片酊和鸦片终究自己的生命前,他叫来了最忠心的、从丘吉尔公爵的遗孀给他年金时候就跟随他许多年的管家,让他把这封遗书交给一个人,并告诉他只有在和平条约彻底签订后才能公开。

管家离开后,皮特便吞下了足以麻痹他中枢神经系统的酒和鸦片。

那封遗书的收信人,并不是自己的亲戚,而是他最狂热的支持者、笔杆子,年轻的狂热反对派。

这个历史上最年轻、最狂热的皮特追随者。

制造了布特勋爵和国王的亲妈各种床笫细节的伟大文学家。

约架决斗最后惺惺相惜约到了床上的狠活创始人。

被关起来后引发了圣乔治菲尔德大屠杀,能让英国人喊出“去死吧国王!去死吧**官!去死吧政府!”的、且他自己狂热地认为苏格兰人都是垃圾、爱尔兰人智力低下的、支持全面战争、支持侵略扩张拉壮丁入海军的第一代被英美认证的【自由的斗士】称号获得者。

约翰·威尔克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