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 第236章:玻璃制造工艺

当上部落首领后发现是在明朝 第236章:玻璃制造工艺

作者:龙越岳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8:59 来源:平板电子书

有明一朝,玻璃的工艺还是有的,只不过路子走的有些偏!

明朝颜神镇就是最大的药玉产地,生产的就是玻璃,而且是带色的玻璃,就那种完全不透明,如同玉石颜色一般的玻璃!

从工艺上来说, 药玉同玻璃的生产一样,原材料也都一样,只有些许差异。

假如古人一直追求的无色透明的水晶,而非是玉石的话,那么极有可能,明代就会掌握无色透明玻璃的制作工艺。

这就是需求决定市场, 需求也会决定某项技术的发展方向。

颜政的需求就是无色透明、有色透明,还有就是完完全全的平滑。

除此之外,对于化工业来说, 也拥有巨大的需求。这是他唯一有条件能制造的,能耐受酸碱腐蚀的材料。

化学要教学和研究发展,也已经有了对玻璃的需求,至少各种反应皿、试管、玻璃管,是化学实验的基础。

“老师,您来了!”

颜政刚走到棚子面前,学生们就忙打招呼。

他点头示意了一下,缓步走到了烧结炉前。

里头正在烧结原材料,目的就是将原材料烧结成玻璃熔块,这个步骤可以减少后续步骤的融化时间。

原材料包括石英砂、萤石、白云石,这三样矿物在东秦岛上都有,要想大量进口的,浙江、福建、日本都有。

颜政坐了一会,几个学生就将烧结的铁槽弄了出来,里头的原材料已经板结成了玻璃熔块。

等用水冷却之后, 便用铁锤砸成合适的小块, 投入闭口坩埚之中。

投入玻璃融块的同时, 还有学生一边投放硝石和海草灰。

现在没有造纯碱的能力, 只能用海草灰代替,用草木灰也行,但没海草灰好。

加硝石则是为了脱色,绝大多数脱色剂,其实也是氧化剂,硝石就是颜政能找到的最廉价的氧化剂。

现在莫城的硝土产量已经达到了每月二十多吨,除去自用之外,还大量出口福建、日本。

很快,两个学生配合着将闭口坩埚夹到了一旁圆形的玻璃炉之中。

这座玻璃炉分为上中下三室。底室是用来加热的,用的是煤炭。

中间室则开有四个拱形口,闭口坩埚就是从这里放进去,放入后便用土将口堵住,只留出一个小孔。

上层室通过中央一个方形小开口与中间室相连,这种设计可以让火舌溢满整个中间室。

热量还可以从这个小开口,流入上层室,上层室后面还设计有一个陶制的退火坑道,玻璃制品完成后,就可以放在这里边进行退火处理。

如此巧妙的炉子,当然是出自颜政之手!

“看样子, 你们都挺熟练的嘛!”颜政满意的笑道。

一旁的王二虎擦了擦汗说:“就是太繁琐了, 宁可去炼钢,也不想炼玻璃!”

其余学生很认可的点了点头,实在是玻璃这东西不比钢水,冷却的时候还不能随便让他冷,还得进行退火处理。

当然,若是小块玻璃的话,不退火处理也行,反正应力不释放,小玻璃也不会破碎。

但是玻璃制品退火,可以最大限度地消除或减弱制品中的残余应力,和光学不均匀性,以及稳定玻璃的内部结构。

没有经过退火的玻璃制品,其内部的结构还没有处于稳定状态,玻璃密度可能会改变,变得更容易破碎。

颜政笑望着他们继续操作,这个玻璃炉尺寸其实很小,若是试验成功后,还得进行扩建。

等四个拱形口,都装好了坩埚后。

所有学生都松了一口气,一个个坐在地上,开始静静的等待。

颜政也趁机拿出黑板,继续给他们讲课。

一边讲课,一边让人盯着炉子里的火。

大约五个小时后,在王二虎和邓永的配合下,将一个坩埚夹了出来。

里头的固体原料已经变成了糊状的玻璃液,去掉表面浮渣后,立马就有学生,加入了一些食盐进去。

这是为了澄清!

颜政原先是准备用砒霜,考虑到其有毒后,便选择了用食盐!

具体原理就是食盐高温下蒸发产生大气泡,将原先的玻璃液中的细密小气泡都吸收带走。

只不过用食盐的话,还伴随一个搅拌的过程,这个过程还要再加入适量的硝石,保证脱色的彻底。

搅拌也不是随意搅拌,而是要配合着搅拌器,一个中空的陶圆筒,直径大概是坩埚的三分之二。

只见一个学生拼命的用钢钎拖动陶圆筒,随着搅拌的进行,玻璃液仿佛变得丝滑起来,变得均匀起来。

等食盐和硝石的投入停止后,这个学生又搅拌了一会,然后才弄出搅拌器物。

这些学生此刻都已经大汗淋漓,强光还让他们的眼睛布满血丝。

在另一个时空,早期的光学玻璃,就是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兔子在陕北时,也曾用过这个法子。

造出的玻璃制品,光学特性虽然不如后世那些光学玻璃,但足矣制造六分仪、开普勒式望远镜、显微镜、眼镜。

等到玻璃液被倒在铁槽上,通过压模法弄成各种形状后,便是放入退火坑,让其缓慢的退火冷却。

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有点长,整整需要两到三天的时间,如果生产大型平板玻璃,退火时间甚至要十天以上。

…………

“呼,太磨人了!”

当最后一个玻璃制品被弄进退火坑后,王二虎和邓永齐齐瘫坐在地上。

一个物理组的,一个化学组的,两个人都体会到了,科学路上是多么的艰难。

颜政坐在一旁笑道:“未来的路还长呢,不少研究都只能用穷举法,到时候可就更磨人了!”

王二虎抬起头说:“老师,为什么一定要造这么好的玻璃呢?起初咱们试验,不就已经造出来了吗?”

颜政望了望他,又望了在场的学生,笑道:“你们是不是都有这种想法?”

不少学生都点了头。

“好!”颜政起身道:“我告诉你们为什么!”

“因为我们要造就造最好的!那些劣质玻璃你们也看到了,透光性弱,密密麻麻全是小气泡。一不能造光学仪器,二不能做护目镜,三不能做合格的化学仪器,完全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

“民用的话那些劣质玻璃还能有用处,可是咱们不能以民用的标准,咱们必须是用更高标准的!今后甚至还得分出军用标准、民用标准、实验室标准!”

…………

三天后,退火正式完成,第一批玻璃制品透亮、纯净、虽还残存一点小气泡,可大部分区域都保证了均匀的光学性质。

若是用来当玻璃器物,当玻璃瓶,这种玻璃已经完全能满足需求。

只是要造光学玻璃的话,还需要一个打磨加工的过程。

虽说通过压模法,弄出来十几块凹、凸镜,但表面不打磨的画,压根不能用来制造光学仪器。

颜政知道可以利用细沙来打磨,但压根就没有会打磨的人才。

不得已之下,他只能发动学生,号召学生一起来想办法。

结果有个学生表示,他爹会打磨铜镜的手艺,或许同打磨玻璃差不多。

颜政听后狂喜,忙发起号召,让所有会打磨铜镜的明裔,都到红房集合。

事实证明,人民群众的智慧是无限的,压根就不用颜政教他们打磨的新法子,这些磨铜镜的工匠,运用磨铜镜的材料和方式,两个时辰不到,就完美的打磨出来一块凸透镜!

他们打磨铜镜时,用的是水银掺杂锡末来进行研磨,打磨玻璃时同样是这么用的。

颜政再仔细观察过后,明白这种磨料比所谓的细沙要好不少。

几个工匠说东秦太热,打磨的时候更费劲,颜政直接让人用硝石制冰,弄出了一些温度更低磨料。

结果发现锡在低温下,原本白色的金属状,已经转变为灰色的粉末状,而打磨的速度果然变快了许多。

颜政知道水银有毒,所以后世的册子里,没有记载这种更加有效的打磨法子是正常的。

思索一阵后,他还是选择了国本为重,让工匠继续保持用这种法子打磨。

他能提供的就是更低温度的房间,以及后续会有的护目镜和口罩。

…………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