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857章 考核

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857章 考核

作者:金刀老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8: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部分是农民,其中有两个是县里来的吏员。

看穿着,应该是城事局的人。

其中一个脸上有条刀痕,一脸凶狠之色,一看就是退役的兵士。

“赵大伯,你让两儿子去上学吧,成天在家种田,有啥出息。”刀疤男好声道。

“家里的活不用干了?你给我干啊?”赵大伯嚷道。

四周有人马上起哄,应该都是黄村的村民:“老赵是舍不得钱,花费太贵啦。”

“太远了,跑县城这么远,得住哪呢。”

这个时代的农村男女都要干活,不可能陪着子女住到县城去,也没钱租房啊。

刀疤巴劝了几句,没劝成,摇摇头,然后对着众人道:“明年科举,以王以法下为主题,家里有人想考的,多看看学习大乾法典。”

众百姓起哄:“啥王在法下?”

“明年免税不?”

“你想的美呢。”

“再给咱们村,打两口井啊。”

乡村的老百姓,并不关心王在法下,很多人都不明白什么意思。

他们更在意税能不能免,能不能多打两口井。

刀疤男原本要走了,听到这话又回头:“黄阿土,你的田就在河边,要啥井?”

“齐大人,我说的是陈寡妇的田,离水远着呢,你们看过没?”

“上次不是我来的,走,去看看。”姓齐的刀疤脸吏员跟着他们走过去看。

丁毅等也远远的跟着。

姓齐的有点敏感,远远回头看了他们一眼,已经关注到丁毅等人。

但今天天热,丁毅他们都戴着草帽,又这么远,自然看不到是谁。

刀疤脸很快看完田回来,一边走一边和黄阿土道:“的确离水源有点远。”

“你们先向村长说声,我回去再汇报下,县里会有人下来再看,审核通过后,最迟三天,就会拔款,县里出钱出工匠,你们出人,挖井。”

“齐大人,我替陈寡妇谢谢你啦。”

四周百姓们也纷纷赞他。

“不用谢我,谢当今圣上。”刀疤男抱拳向京城方向。

四周的百姓又叫了起来:“当年和闯贼大战,圣上就住我们村呢,我还记得。”

“征用了我家一幢房子,给了银子的,圣上真是仁义。”

“我记得好像还给了陈寡妇一袋粮。”

“陈寡妇家里的事,你怎么都清清楚楚,黄阿土,你是不是和她有一腿。”

众人哄笑。

刀疤男赶紧道:“大伙都知道圣上仁义,当支持圣上,让儿女们,都去上学。”

四周马上一片沉默。

这个时代去县城上学太难了,老百姓没什么钱,哪愿意去。

丁毅身边的洪安书和钟显都有点动容。

百姓们是记得皇上的仁义,但有些事情,不是嘴上说说这么容易。

皇上改革的路,还非常的漫长。

黄村这里还算不错了,黄村属于良乡县,从黄村到良乡县也就四十里路。

西北部有的地方,距离县城甚至有百里路以上,到县里上学,的确很不现实。

现在全国来看,比较好的是江南一带,江南一带很多村到县里也就十几二十里。

很多有钱的乡绅还是愿意让子女到县里上学,如果有马车,路又好,会变的更快。

当然,也会有人住到县城,更加的方便。

刀疤男走的时候,洪安书叫住他。

两吏员走过来,刀疤男向几人抱了抱拳:“几位像县府来的?何事?”

丁毅草帽戴的很低,这时慢慢抬起头。

刀疤男看到丁毅,神色大变。

“皇--”居然真的认识。

他差点跪下,好在被丁毅一把扶住:“你认得朕?”

“俺是徐大堡的。”他激动道。

刀疤男齐进松四十多岁了,当年也是没学好字,最高做到什长,年纪到了后退役。

现在是良乡县城事局一名队长,负责黄村和另一个村的诸多工作。

丁毅也有点不好意思,当初从徐大堡出来也就几百人,当然,他也不可能几百人全认识。

几人到了边上,齐进松很激动,没想到能在这看到皇帝。

“你干的不错,刚才朕看在眼里,身为朝廷官吏,就得这么认真干事。”

“多谢皇上,这是---小的本职。”

“大乾法典已经明确,吏现在也算官的一种,你应该自称下官。”丁毅笑道。

“是,下官知道了。”齐进松热泪盈眶。

“你们这样的官吏,现在薪水几何?”

“下官是每月五石,他是四石。”另一个吏员比较年轻,所以比较少,新进吏员是三石起步。

进行仁德三年后,基本都是发银的多,拿粮的越来越少了,但大伙讲到薪水还是以米来计算。

因为米价会变,米价高时,他们拿银子也多。

“够用吗?”丁毅问:“你说实话,朕在皇宫,很少听到外面的实话。”

齐进松点头:“咱大乾一石米两百斤,(一斤又是六百克),俺家四口人,一个多月都吃不到一石米。”

说到这里,他扰扰头,笑道:“就是学校有点花钱。”

原来他儿子为了练箭,自己还要买弓箭,甚至还让他买马,马是没有买,买副弓箭和箭都是钱啊,箭还是消耗品。

但总体来说,齐进松婆娘就是不工作,他这五石饷银都足够养家了。

而他还有当年旅顺分的田,现在转到良乡后,原先旅顺十五亩田,在良乡是一换五,为七十五亩田。

像他这种,肯定一辈子过的轻松自在,不缺钱的。

这种也是整个大乾最支持丁毅的人。

丁毅在京城附近转了四天,前两天是官员放假休息,后面两天是要上朝的,但他没上朝,首辅吕大器也不问,带领群臣们把这两天的事给解决了。

因为朝臣们都知道丁毅要消皇权,自然也都不出声,本来明朝时,皇帝都有过几十年不上朝,只是大伙都很奇怪,皇帝会去哪?

以旅顺系的了解,皇帝肯定不会坐在皇宫里偷懒。

第五天丁毅回到京城,再次上朝。

他出去转了一圈,大概了解基层和下面的一些难处。

还没等他开口,吏部尚书张忻先开口了。

福建巡抚朱大典年纪到了,请换巡抚。

朱大典其实年纪也不小了,他出生于1581年,现在已经67岁。

原历史他在1646年因为抵挡满清,放火**殉国,这会没有满清,他身体倍棒,还生龙活虎。

按丁毅原先的规定,二品以上文武官员,未入内阁和没有爵位的是六十三岁退休,入内阁和有爵位的,是六十六岁退休。

丁毅和朱大典是老朋友,所以封赏那天,给朱大典也弄了个侯爵。

这让朱大典一直干巡抚干到现在。

但现在他进入六十七岁了,必须得退了。

丁毅则问吕大器:“吕大器,你们内阁有什么想法?”

吕大器转头看看张忻,缓缓道:“吏部推荐了冯铨、瞿式耜、丁魁楚,吴伟业、于思东。”

前三个人都是前明重臣,有人还当过巡抚和尚书,吴伟业是应天知府,于思东是旅顺出来的人,现在是登州知府。

张忻马上道:“丁魁楚曾总督河南、湖广,兼巡抚承天、德安、襄阳,还任过两广总督,兵部尚书---”

吕大器直接怼了过去:“他都闲置在家几年了。”

张忻顿时瞪着他,表情有点蒙,大伙都是前明的,你这什么意思?

吕大器大声道:“前明那套和咱们大乾现在不一样,臣以为,吴伟业和于思东两人可以考核。”

直接把前明三个大臣给踢了。

张忻等一干前朝老臣气的咬牙,吕大器你吃里扒外啊,别忘了是谁投票让你上来的?

但现在想这些已然无用。

丁毅则笑道:“按卿的意思办。”表示自己放权于内阁。

马士英这时站出来支持张忻,意思是于思东太年轻,如何做一省之巡抚?

于思东今年才三十二岁,比丁毅还年轻。

司法部尚书黄宗羲立马也站出来:“按大乾法典,官员晋升,要考核其任上的表现?”

“冯铨、瞿式耜、丁魁楚三位都是前明官员,前明官员任上的表现,如何考察?还能和大乾来类比?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马士英沉默不语,低头退下。

现在朝廷一切以大乾法典来衡量,黄宗羲一开口,其他官员也没异议了。

大概二十天不到,再次上朝时,有朝廷对两人的考核结果出来。

应天府加八县总人口为两百十万,仁德二年田税三百四十六万石,商业税为一百四十三万两。

登州府一州七县总人口一百二十六万,仁德二年田税是一百三十八万石,商业税为两百六十万两。

应天府现在中小学生一共三千多人,登州府中小学生有一万一千多人。

另外于思东已经两年考核优秀,而吴伟业才一年优秀。

众人听完后,发现除了粮税外,登州都是碾压应天府的,因为登州的田没有应天府多。

但大伙都知道,那可是皇帝起家的地方啊。

好像有点不公平。

可大乾法典可没管起不起家。

而且应天府曾是南直隶,地主缙绅无数,城市巨大,商铺是登州数倍,但商业税收不过登州,这也是问题。

所以比较起来,没有公平不公平,大伙都差不多,各有优势。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