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851章 皇帝这几个意思?

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851章 皇帝这几个意思?

作者:金刀老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8: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丁毅又问:“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又何意?”

“民众所以遭受饥荒,就是由于统治者吞吃赋税太多,所以民众才陷于饥饿,民众之所以难于统治,是由于统治者政令繁苛、喜欢有所作为,所以民众就难于统治,民众这所以轻生冒死,是由统治者为了奉养自己,把民脂民膏都搜刮将了,所以民众觉得死了不算什么。”

丁毅缓缓点头:“黄卿果然博学。”

群臣默不出声,应该明白丁毅还要再说什么。

“朕记得,崇祯十七年和崇祯十八年,国内粮食还很紧缺,朕不得已到处动兵,还从安南大量买了一批后,才勉强支持西北诸省百姓的用粮。”

听到‘买’这个字,现场很多官员莫名其妙的想笑。

但看丁毅一本正经的表情,也没人敢笑。

丁毅接着又道:“如今才仁德二年,朝廷税粮已经有积余。”

“这其中,朝廷大量投入水利建设,重视囤田,推广高产作物,都有功劳。”

诸臣以为丁毅要帮自己的功绩吹牛了,有人已经在想,要不要先叫起来,皇上圣明,尧禹舜汤之类的。

“或许是上天体谅到朕的苦心,这两年国内并没有什么较大的天灾。”

“可朕偶尔也会想,如果再有天灾,百姓失收,朝廷缺粮怎么办?”

“和前明一样加赋吗?”

“朕肯定不会这么干,但保不准将来的皇帝会这么干,保不准将来有大臣唆使皇帝这么干?”

“朕读了道德经后,再听了黄卿的解释,朕就在想,我大乾,当把‘永不加赋这四个字,写入史书,写入法典,传阅天下,朕要通告天下,自我丁毅起,大乾皇帝,永不能加赋。”

当然,这个税赋,丁毅指的是农田税,粮税。

“皇上圣明。”吕大器第一个拜倒,又是老泪纵横。

众臣齐颂,现场顿时哗啦啦跪了一片。

丁毅这波比装的满分。

也不管后世皇帝日子怎么样,自己先说永不加赋,赚足了大量文臣的眼泪和崇拜。

他心满意足的享受着群臣的膜拜,等诸臣都起身后,然后又问:“老子是讲无为而治吗?”

“若朕无为而治,谁来治理这个国家?”

他这个瞬移也是出人意外。

前面还讲赋税,突然说到治理国家。

满朝大臣无人出声,赵大山几乎想站出来大呼,当以法治代替人治。

不过他想了想,还是没敢说出来。

丁毅看群臣中无人出声,昨天打过招呼的旅顺众将也不敢出声,也不生气。

他只是先起个头,看看风向而已。

而且这种事,他是做好了几年,甚至十几年,几十年的努力准备。

第二天,京城《天下事》报纸刊登了大乾皇帝丁毅与黄道周关于无为而治的殿前对话。

在文章的最后有,有署名“唐土柿机辰”的人写了一段话。

标题为:“你我即是国家。”

“若皇上无为而治,谁来治理这个国家?你我都是国家。国家的存在,并没有任何的特殊目的,它存在的意义仅仅是为了保证百姓的权益,保证百姓的生命、财产、自由及尊严。”

“在国家之内,我们不必为任何事而妥协,亦无需为他人之利益而牺牲,因为在这个国家里,不会存在比你我之权益更重要的东西,捍卫自己的权利是一个人最伟大的举动,也是一个人能为其国家所能做的最大贡献。”

“若是一个国家不再保护其国民的权益,那就表明,所有国民都是,或者正在成为执政者的奴隶。”

这期的“天下事”出来后,很快传到全国各地,皇帝丁毅与黄道周的对话还是引起天下的震动。

最后一段‘你我即是国家’,更令很多年轻学子,特别是新的大学出来的,原旅顺出来的人很是震撼。

这些人是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思想,但还有前明很多官员是不能接受的。

此时才是丁毅登基第二年,天下的官员都想不出这天下事为何要登这种文章?

有好几个巡抚纷纷上奏,怒叱了天下事的这篇文章,甚至还有巡抚要求把‘唐土柿机辰’以大不敬罪抓起来处以极刑。

广东巡抚史可法更言:‘天地君亲师’,千古真理,当今圣上贤明,海纳百川,不代表诸臣和学子们可以肆无忌惮的胡说八道,挑战皇权,请圣上严惩‘唐土柿机辰’。

一时间,朝廷内外要求诛斩‘唐土柿机辰’的奏章像雪花似的飞向皇宫。

赵大山不由暗自庆幸,当天没冲动,还好没站出来多话,不然就是他要被天下口诛笔伐。

其实‘唐土柿机辰’的文章大部份读书人还是认同的,但大伙不认同黄道周和丁毅的对话,但又不好说丁毅不对,黄道周不对,只能抓着‘唐土柿机辰’来做文章。

丁毅没想到自己小试牛刀,就好像捅了马蜂窝一样。

他当天先说永不加赋,再说无为而治,就是想让天下人更多的议论永不加赋,没想到,大伙现在不管永不加赋这几个字,都抓着无为而治做文章。

要破除这种愚昧而落后的思想,从长远来看,必须要开启民智,远离儒家理学。

仁德二年的科举同样定在六月,丁毅决定再次消减儒家理学在科举中的比重。

而且理由挺充分的,去年全国征招了三四万官吏,今年到退休年龄的也不多,只有因贪腐被抓起来一部份,所以录取儒理学的人数大幅下降,所以大部份职位都是技术性官员,对儒家理学要求不高。

今年全国还要征招两万左右。

于此同时,丁毅非要把这件事尽快的办下去,靠开启民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办到。

但等到几十年后,现在的这些大乾文武们,恐怕也习惯了大明朝的勋贵生活,到时都要反对。

所以丁毅决定下狠手。

他下狠手还是有底气的,经过仁德元年和仁德二年的两次科举,天下的官员激增了四万多,几乎八成以上都是丁毅培养的人考中。

丁毅倒不信现在他还控制不住天下,倒要看看,有多少官吏还有着前朝的思想。

亿兆百姓的愚昧,丁毅现在还无法娇正,但是官员的愚昧,他可以狠狠的扭转过来,实在扭转不过来,那就换个官员。

仁德二年六月,大乾有两件大事。

一是第二次科举中进一步消减儒家理学在科举中和比重,很多前明的读书人已经发现没什么官位可以让他们报名参考的。

现在只有在大乾皇家学校上过学的才能报考大部份职位,要不然就要有一技之长。

而这一技之长,决不是读书写字吟诗做画。

以前文人的标配,一手好的毛笔字,会作诗,能画画,在大乾毫无作用。

看起来好像朝廷在针对读书人,可丁毅同时在全国开设学校,鼓励所有适龄小孩读书识字。

现在大乾识字的比前明可多多了。

怎么会是针对读书人?

第二件事是很多以前朝廷的官办商业,转由私人经营。

并且很多勋贵拿到经营权后,到处开新工厂,扩允商业帝国。

这些产业基本都是以前丁毅搞下来的,前明的大臣们也无话可说。

但是盐也交给民营,吕大器,马士英等前明几个内阁重臣们很紧张,在七月初时同时来找丁毅,据理力争。

按吕大器所说,盐是国之根本,自古以来,没有任何皇朝,不是由国家来经营盐的。

丁毅听了也点头,的确,那怕到了后世他所处的世代,盐还是国家经营的。

“欧洲有个词叫‘垄断’。”丁毅现在说新词,都先往欧洲身上推。

“垄断分为两种,卖家垄断和买家垄断。”

“卖方垄断,通常指唯一独占的卖者,也可以指少数大商家,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价格进行操纵和控制。”

马士英马上道:“这就是榷啊。”

原来明朝也有垄断,不过称之为“榷”。

因为古代中国皇朝的盐、铁、茶长期属于官营之垄断事业,因有暴利之故,国家一旦出现了财政危机,为贴补国用不足,必然实行禁榷制度。

“那你们就更能明白了,比如朝廷在京城只准开三家红楼,每年他们每家要交十万两白银的商税。”

“这三家红楼,就约好了一起涨价,现在京城只有这三家,价钱很高,但是生意也挺好的。”

“这就是垄断的好处。”

丁毅沉声道:“朝廷要是继续垄断了盐、铁、茶、石油等行业。”

“将来随时想涨价就涨价,丝毫不用管百姓承不承的受起。”

吕大器等人一愣,前明有石油吗?皇帝这几个意思?

但他们是听出来了,皇帝还是为了百姓着想。

朝廷放弃经营权,只有监督权,一是监督产品质量,二是监督产品价格。

并且在十年之后,全面开放市场,让更多的民间商人加入各种经营,就能达到限制物价随意上涨的目的。

别的不敢保证,至少在没有垄断的环境下,肯定不会暴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