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743章 落井下石的丁毅

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743章 落井下石的丁毅

作者:金刀老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8: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同样三月下旬,京师皇宫。

崇祯帝苦着脸坐在龙椅上,看着大殿里满朝文武,内心其实慌的一比。

贼军马上兵临城下,北方已经无兵可用,无粮可征,崇祯心里很想往南跑。

但从两次议和不成的来看,他这人就是典型的即要做又要立。

这种事,当然不能自己提出来。

就在他愁眉苦脸的时候,奉命出征的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上书:“贼势大,不可敌矣,请驾南迁,愿奉太子先行”。

崇祯心中大喜,但表面仍然一面哀愁,还装模作样道:“李建泰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社稷,朕将何往?”

这话真是不要脸到了极致,我估计大臣们就是看不惯崇祯即要做又要立的德性,故意不想让他南迁。

果然马上有人反对,陛下说的对,我大明国君死社稷,这是我大明的国本啊。

要我看,还是陛下守留京师,太子南迁比较好。

群臣当场一片商议,以李明睿为代表的人最后提出意见,要崇祯留下,太子和诸王南迁。

这明显是把崇祯帝往火坑里推,崇祯帝怒不可遏,正要发作,就听到一声大喊,“奉太子往南,诸臣意欲何为?将欲为唐肃宗灵武故事乎?”

正是时任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陈演的马仔兵科给事中光时亨。

陈演和魏藻德两人是强烈反对崇祯南迁的,是什么原因要反对不知道,但我估计就是看不惯崇祯即要做又要立的德性。

陈和魏两人指使光时亨站出来。

光时亨马上厉声喊道,“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之后,他在朝堂上一番慷慨陈词,说群臣深受国恩,如今国家有难,你们不思忠君报国,反而挑唆皇帝南逃,动摇军心,将来都要被订入耻辱的史书之中。

光时亨反应这么激烈,还要把大伙记入南逃史书,于是朝臣们都缄口不言。

崇祯皇帝被说的满脸通红,原本还指望朝中有人能站出来说几句‘公道话’,结果满朝文武无人哼声,都在看戏。

羞愤交加的崇祯终于忍不住,硬着头皮道:“国君死社稷,乃古今之正。朕志已定,毋复多言!”含着泪决定留在京师。

做出这个决定的时候,李自成的兵马还没到京师。

崇祯错过了最好的南迁机会。

即然决定留下,崇祯皇帝也知道要让京师出工出力,没有钱是不行的。

于是,四月四日,崇祯皇帝突然想到之前吴伟业的话,当年清兵入寇,临清商人纷纷出钱,捐助白银四万多两,守军士气大振,清兵强攻无果,只能退去。

当年济南都被攻破了,临清都没被破。

吴伟业还号召满朝文武捐钱,结果被口诛笔阀,后来还被崇祯给免职了。

这会崇祯突然想到他的话,于是,他在当日早朝时,下令凡是皇亲国戚以及满朝王公大臣文武百官都要捐赠白银充作军费。

此言一出,大殿里一片安静,出奇的安静,大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俱不出声。

崇祯大怒,他知道必须要有人带头,不然没人愿意。

于是在散朝后,他让太监找国丈周奎,让周奎表态凑饷银招兵买马,还说算是朕借的,以后有钱必然归还,周奎当然一口拒绝,表示家中没有任何剩余钱财。

周皇后知道周奎守财如命,不由对崇祯皇帝叹曰:“我父周奎平日深受大明王朝养育之恩跟陛下宠爱信任,没有想到如此吝啬鼠目寸光,一旦城破之日他的家财万贯又能保住多久。”于是亲自叫来周奎狠狠训斥一顿,周奎迫不得已,同意拿出10000两白银来助饷。

崇祯觉的他捐的太少,让他再捐点。

周奎赶紧跑进皇宫求女儿。

周皇后眼见父亲周奎贪财如命也无可奈何,最后又从宫中偷偷变卖自己的金银首饰之后换来5000两白银给父亲周奎,让周奎按照自己的名义捐款不能让其他大臣笑话。

周奎收到女儿周皇后的白银之后却在里面扣掉2000两,再将剩下的3000两白银上交国库。

有了周奎带头,满朝文武也没办法,只能纷纷捐款。

但他们都和周奎学,回去之后把房子上的砖瓦弄得歪歪扭扭乱七八糟,屋内值钱的东西一律私藏起来,然后在自家房子门口贴着房屋贱卖。

早朝的时候周奎与朝廷众臣都故意穿上最破旧的衣服去上朝。以前由乘坐轿子改为步行上朝。

大太监、东厂提督王之心很有钱,崇祯要他慷慨一点,王之心却推诿说:“连年家计消乏。“勉强凑了一万两,曾经的状元,当时的内阁首辅魏藻德为保住其家财,率先表示家无余财,反对崇祯征饷。

然后满朝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纷纷捐赠饷银几十几百两不等,最高一笔才二万,最后一共为崇祯捐出二十多万两白银。

崇祯一夜过后,看到满朝文武都穿的破破烂烂,差点怀疑人生,自己是不是穿越了。

但崇祯肯留下,估计心里还指望各部勤王兵马到来。

必竟当年皇太极第一次入关就打到北京城下,还亲手射箭进来嘲讽他。

事后皇太极也没打下北京城就走了。

所以崇祯心里肯定还有侥幸心里,一是指望农民军打不下京师,二是指望有当年袁崇焕祖大寿那样的精兵助阵。

包括前不久赶来的唐通在他眼里也是大明的忠臣。

可没多久,各种不好的消息纷纷传来。

三月底,居庸关下,唐通降李自成,一天后,昌平降。

另蓟镇总兵徐敷奏的兵马,已经退向天津,离京城越来越远。

而被他寄于厚望的吴三桂,到现在还没走到永平。

这都走了快一个多月,爬也爬到京师了。

于是到了四月初,李自成十五万大军到了京师城下,号称一百万。

李自成看到北京城这么高大,感觉有点难攻的。

他从陕西西安一路过来,仅在陕西就留了十万兵马,进入山西后,又在各地驻守兵马,最后进入北直隶时,不到二十万人,其中真正的精锐大概七万左右。

这时他又分兵,先分了一波人马去居庸关。

和历史上一样,唐通想打,但杜之秩降了,唐通只好也降了。

于是最后他到北京城下时,已经是四月份,兵马大概在十五万左右,他看北京城有点大,怕强攻会损失惨重,再想想代州和宁武关的经历,李自成怂了,便派使者向崇祯提出几个要求。

李自成要求割据西北一带省府,封他为王,还要白银一百万两犒劳军队。

然后又说可以帮朝廷平定其他贼兵,甚至可以帮忙打建奴。

第三个条件是不奉诏,不进京见皇帝。

说实话,李自成就是想二分天下,而且要的还是西北苦寒之地,这要换成丁毅是崇祯,眼下这副局面,肯定答应的比兔子还快。

但真不知道崇祯的脑袋里到底长的是什么。

之前皇太极两次想议和,他为了面子,都没干成。

这会这么好的机会给他翻盘,还能借用农民军去打建奴,等喘过气来,再翻脸也行啊。

人家刘邦当年前脚和项羽定了楚河汉界,后脚马上就撕毁和约,人只要够无耻,总会成为大赢家。

但崇祯就是想不通,他只想到当年张献忠火烧皇陵的事,祖宗坟头都冒烟了,我与贼兵誓不两立。

崇祯毫不犹豫的一口拒绝。

李自成兵围京师,崇祯皇帝就知道局势已经有点危险,他捶胸顿足,叹息彻夜,还连连大喊:“内外之臣误我!误我!”

到了此时,他才想着保全太子,四月六日,驸马都尉巩永固求见崇祯,崇祯大喜,私下召令他,让他用自己的家丁护送太子向南方逃命。然而,巩永固此时却连连磕头说:“亲臣不准藏甲,我岂敢拥有家丁!”崇祯皇帝默然。

巩永固见状,突然又道:“臣有一言,请圣上恕罪。”

崇祯想了想,明白了他的意思:“朕恕你无罪,卿起来说。”

巩永固也不敢起来,低头道:“镇北伯能征善战,与鞑子都是屡战屡胜,何不召镇北伯前来,入卫京师。”

崇祯沉默不语。

之前他勤王召令传告天下,蓟镇,山东,吴三桂、唐通、江南的黄得功,史可法、黄蜚等都有传旨。

就是没给丁毅的大同镇发,一来他不想求丁毅,二来觉的丁毅也靠不住,让他带兵进京,恐怕不是好事。

随着时局变烂,等他再想召丁毅时,京城里的人已经出不去了。

崇祯当然不能说是自己没召,不信任丁毅,沉声道:“丁毅远在大同,连蓟镇的徐敷奏和天津的沈世魁这么近的两镇兵马都不来,丁毅又怎么回来?”

他的意思是,丁毅的部下都不来,丁毅又怎么回来。

崇祯是没说错,但巩永固咬了咬牙,终于道:“恕微臣斗胆,如果陛下封他为王,他定欣然发兵。”

嘶,崇祯倒吸一口冷气,眼睛死死盯着巩永固。

巩永固赶紧跪伏在地,头也不敢抬,身体也颤抖起来。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