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明末之席卷天下 > 第741章 义旗一举,海宇归心

明末之席卷天下 第741章 义旗一举,海宇归心

作者:金刀老炎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8:00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农民军攻入关城之后,周遇吉继续指挥巷战,从战马上摔下来后又徒步奋战不止,在身中数箭被农民军生擒后也仍然破口大骂不愿屈服,农民军将周遇吉悬吊于高竿之上乱箭射死,然后又将尸体肢解。周遇吉的夫人刘氏素来勇健,带领几十名妇女拒守公廨,登上屋顶向农民军放箭,全部被农民军烧死。

城破之后,农民军“遂屠宁武,婴幼不遗”。

这场大战过后,李自成大军死伤了八万多人,这让李自成对造反的前程充满了担忧,因为他自认为打宁武关都这么难了,那么后面的大同、宣府、居庸关镇守了数十万大军,如果个个跟宁武关一样,那还不把农民军给打光了吗?

后来他到京城后向崇祯提议和,估计也受了这战的影响。

史记:“宁武虽破,死伤过多,自此达京师,大同,宣府,居庸关重兵数十万尽如宁武,吾辈岂有孑遗哉,不如还陕图后举。”

此时的李自成,都准备回陕西。

李自成也没说错,如果他攻下太原后直接顺路由真定,保定攻北京。势必宣城、大同的劲旅回援京都,而先歼宣、大主力,就切断了勤王之师的主要来路,别处援师就鞭长莫及。

原历史李自成在宁武关受到重挫后,正打算回陕西,不料三月初一日深夜,大同总兵姜瓖降表到,李自成甚喜,厚款之,刚坐定,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且以百骑来迎,李自成进大同后欲将姜瓖处死,经闯将张天林劝阻而释放。至此京城告急,农民军已顺利取得攻打京城的道路。

所以崇祯上吊,姜瓖和王承胤也是立下大功的,要不是这两人先后投降,李自成都准备回陕西了。

现在大同总兵是丁毅,宣府总兵还是王承胤。

丁毅当然不能让这种事发生,李自成要是回军陕西,那崇祯怎么上吊?大明怎么亡?

于是几乎在李自成攻破武定关的当天深夜,大同总兵丁毅的降表,来到王卫国手上。

王卫国转交李自成,两人大喜若狂。

丁毅在信中写道:自古帝王兴废,兆于民心。嗟尔明朝,大数已终。严刑重敛,民不堪命。诞我圣主,体仁好生,义旗一举,海宇归心。

前面是照抄李自成的檄文,然后把李自成一顿马屁重拍,最后道,只要闯王给我总兵继续干着,不吞并我的兵马,我必举义旗,支持闯王,另外宣府总兵王承胤那里,末将会替你去招降,他若不招,我则攻之。

丁毅还告诉李自成,居庸关现在只有少量明军。(这会唐通还没到居庸关呢)。

李自功看到降表,兴奋的召集诸将传阅,心中的几块大石头,已经掉下了一半。

但李岩、宋献策等谋士看过后之后,纷纷摇头说不行。

李岩道:“周遇吉诈降在先,听说丁毅也是兵强马壮,若我们轻信,他日等我们进入京师,他在后面截我们退路怎么办?”

“当派人接其兵马,移镇他地。”

李自成觉的有点道理,丁毅要求保留兵马,的确有点麻烦。

牛金星向来和李岩不和,自从李岩来投,多次献计,得到李自成的重用,牛金星当下便道:“可派丁毅去打宣府王承胤和居庸关,让明军狗咬狗,只要丁毅真去打了,必然是真降,何必还要逼迫他?”

“好不容易他肯降,万一逼的他再起兵对抗咱们,实在得不偿失。”

“等大事已定,再徐徐图他的兵马。”

李自成部下立刻分成两边,一边建议马上派人接管丁毅的兵马,以防诈降,一边建议不要浪费时间,应该挥军京师,不给崇祯喘气的机会,同时让丁毅去打宣府。

两派争吵不休。

这时,李自成部下第一亲信王卫国怒了。

丁毅的降表先投他,还有意和他拉好,同时派人送来黄金百两,珠宝若干,更提到当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云云,总之丁毅非常放低资态,和以前的跋扈完全不同。

王卫国很满意丁毅现在的态度,一心促使丁毅投降:“闯王大事为重,定鼎天下在即,何必节外生枝?”

他说,我们派人去接管,来回要通信,整顿兵马,留人防守,一番操作下来,又不是知多少天过去了,要是让崇祯缓过气来,或跑到江南怎么办?

还说,丁毅必是真降,我派大将邓光铁前去,给他一百骑就行,定能压的住丁毅和其部下,驱使他们,攻打宣府王承胤。

王卫国现在是李自成座下第一大将,他一开口,又打了保票,李自成决定相信丁毅一次。

他马上回信,让丁毅召降王承胤,若不从,则率兵攻之。

此时,李自成已经觉的,前往京师的道路,一片平坦,再无阻挡。

他不顾李岩再三劝阻,直接从太原挥兵进入北直隶,因李岩的劝阻,留李岩五万兵马,驻守太原,保护他们退路。

进入四月后,李自成的主力四十万大军,号称百万,已经到了保定,距离京师越来越近。

----

三月中旬,大同镇。

丁毅在总兵府正在观看墙上的地图。

此时大明已经失去半壁江山,除了江南,两广、山东和福建等地,各省几乎没什么明军。

陕西现在是榆林的严雄兵马在,大同只有丁毅的兵马在,京师以东有几支兵马,吴三桂守在山海关,和历史上一样,慢慢吞吞,走了几个月还没到京师,基本是不动。

徐敷奏的蓟镇兵马也不动,天津沈世魁也不动。

丁毅的兵马都不动。

因为东江镇上下都知道,大伙在等,等着李自成攻破北京城。

只有大明亡了,咱们丁大人,才有机会。

但丁毅也知道,其中有路兵马动了,就是昌平总兵唐通的兵马,唐通的八千兵马是与吴三桂、左良玉、黄得功三人一起,同时应诏勤王的,后三人都是路途较远,走的又慢,到京师被攻破还没到。(当然像吴三桂,左良玉这种,肯定是故意走的很慢)

唐通于二月份就到了京师,崇祯很高兴,封他为定西伯。

自从封丁毅为伯后,明廷的伯爵也开始不值钱了。

然后崇祯还破天慌给了唐通四千两犒军,并让监军太监杜之秩和他一起守居庸关。

这里崇祯又是一个神操作,之前他已经取消了各镇监军,现在突然反悔又派监军。

历史上唐通在居庸关准备迎战李自成,杜之秩就在后面直接开城投降,迫使唐通也降了李自成。

丁毅知道唐通走了,所以告诉李自成居庸关现在兵少,你得赶紧进京。

李自成果然上当了。

“报。”突然外面有人来报。

宣大总兵王承胤,领四千兵马来投。

“尼娘的。”丁毅笑骂。

他于日前刚刚写了降表送到李自成处,现在信使还没回来,丁毅已经做了两手准备,李自成要是信了他的诈降,那他就先去逼降王承胤,拉着老王的兵马在一起。

若是李自成不信他诈降,他则往陕西跑,把大同让给李自成,让李自成安心去攻京城。

总之一定得让李自成安心的去京师才行。

没想到,李自成还没回信,王承胤自己主动上门了。

这王承胤也是明末有名的王跑跑。

崇祯二年袁崇焕带他和祖大寿与清兵在广渠门交战,祖大寿都带兵猛打,结果不敌清兵,他一看清兵勇猛,二话不说扭头就跑。

要不是后来袁崇焕被骗进京城抓了起来,估计事后他要被袁砍头。

原历史上,这家伙和姜瓖的降书,在宁武关被破后,同夜送到宁武,仅差半个时辰,可谓一对活宝。

这次的王承胤并没有连夜送降表,因为他知道附近和他最近的丁毅很能打,且握有重兵。

他不明白丁毅的心态,万一丁毅是忠于明朝的,他要送降表,丁毅很可能过来先打他。

所以王承胤考虑再三后,做了一个自以为是很聪明的决定。

那就是投靠丁毅。

丁毅要是忠于明朝,我王承胤也跟着丁毅打贼兵。

丁毅要是降李自成,我也跟着降。

太聪明了我,这样一定安全。

于是王承胤这二货,就乐呵呵的带着精锐部下投靠大同的丁毅。

他的宣大和大同就在隔壁,一天之内就到了丁毅的地盘。

“走,去看看老王。”丁毅哈哈大笑,带着亲兵方兴汉和许必成等几个军将走出总兵府。

等到城门上,就看到黑压压的一股骑兵,王承胤的兵马人人带马,跑到城下。

“镇北伯,我是王承胤啊,朝廷下令入卫京师,可否一起前行呀?”王承胤陪着笑大叫。

“尼娘的,朝廷让你入卫京师,你跑我大同来干啥?”丁毅笑骂。

王承胤赶紧道:“兄弟势单力薄,想与镇北伯一同前往。”

“你先去吧,我随后就来。”丁毅笑道。

王承胤嘴角微抽,心中早就骂了起来,不过现在他也顾不得,只能说实话:“贼兵势大,你我兄弟,当同心协力,镇北伯,我愿与你合兵一处。”

“我怎么知道你是不是早投降了贼军,充为前锋?”丁毅问。

王承胤又羞又气。

“你叫你兵马都放下刀箭,轮流进城。”丁毅道。

王承胤想了想,只好先应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