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 第54章 武学典礼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第54章 武学典礼

作者:高野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2: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军体拳能增强体质,能锻炼拳脚功夫,在这个冷兵器时代,士兵往往须要徒手近身与敌人格斗拼命,身体差了不行,拳脚功夫差了也不行。

当今各镇后院军都有自己的训练方式,只不过没有像宋代那样形成定制,北宋禁军就有大量武官教头,专门负责士兵格斗、拳打、脚踢、摔打、夺刀等教学内容。

豹子头林冲就是这些带队教官之一,算是个小公务员。

当然,军体拳最大意义在于培养士兵坚韧不拔和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

对于神策军的训练情况,李晔比较满意,视察结束后又召集崔胤、张浚、刘间等人,再次强调了整训要求、军纪、衣食供应等要点,要求负责人贯彻落实。

十一月廿一,大雪茫茫的时节。

长安望仙坊的百姓一早起来后,忽然发现望仙坊已经被戒严了。

各处街口被严密把守,武士挎刀持矛立于街道两边,密密麻麻的京兆府捕快衙役到处都是,柳树巷外还站着不少身穿绯红大放空袍子,腰佩仪刀的高大男子。

“这些是红袍武士是北军啊……”

“北军不是在玄武门那边么,他们跑到这来,难道是皇上要来咱们这?”

“那谁知道?”

“之前官府就把柳树巷征收了,据说是要办武学,兴许跟这事有关罢。”

百姓三三两两议论着,却没讨论出个结果来。

有胆大的跟街上的官差打听,官差却是闭口不言,问急了才摆起脸色呵斥道:“不该问的别问,老实在家待着别乱跑,要是宫里人抓了你,有你好果子吃!”

宫里人?

这不就是皇上来了么?皇上来望仙坊做甚?

有知情人提点道:“今天是武学举办新科典礼,天子要驾临武学训话罢。”

这话一出,看热闹的人恍然大悟!

原来皇上是要来武学视察啊,我的个乖乖,堂堂九五至尊竟然亲自出宫训话学子,这简直是本朝一大奇事,举人老爷们也没这待遇啊,这武学好!

提点那人得意道:“入读者分文不取,每月还有十贯例钱,我哥就被选上了!”

“这倒也正常,没有能征善战的武人,皇上的江山也坐不住啊。”

几人议论的声音不大不小,很快被旁边耳尖的官差听见了,七八个官差二话不说,冲上去揪住那几人就是一顿乱打。

“下贱的东西,某打死你!”

“你们几个活得不耐烦了是吧?再敢乱嚼舌头,脑袋就该搬家了!”

“滚,快快滚!再敢聒噪,休怪某这鞭子不认人!”

几人被抽得鬼哭狼嚎,当下齐齐告饶,七八个官差这才住手,大手一挥让其滚开。

众人作鸟兽散,这才想起既然皇帝要来,恐怕宫里的眼线也到处都藏着,这些话要让那些死太监听了去,不死也得脱层皮,还得躲开些为好。

门前冷落鞍马稀的望仙坊一反常态的热闹,来自各坊的宝马香车停满街巷,达官贵人三五成群的往柳树巷深处走去,边走边谈笑风生,百姓挤在街道两边张望。

望仙坊之所以如此热闹,是因为今天是长安武学的开学典礼。

作为皇帝陛下钦点的官办武学,长安武学的定位很明确,那就是为朝廷培养军官。

皇帝亲自交办的事,杜让能自然很上心,但武学选址却是一件难事,杜让能认为重新修建一座官学耗费太大,故而提议武学选址望仙坊柳树巷。

柳树巷就在朱雀门外不远,方便朝廷管理。

二是地价房价便宜,按市价征收的话不会耗费太多钱,李昌符和朱玫造反时,柳树巷遭了乱兵,几乎被凤翔军屠戮一空,可谓垒尸及顶,幸存住户少。

三是房子有现成的,改成号舍容易,且不会耗费太多时间。

四则是因为柳树巷还有一大片空地,可充当校场供武学的学生列阵操练。

考虑到形势严峻,财政拮据,加上杜让能的方案也还不错,李晔就直接批复了,唯一的麻烦是中书省太学、国子监、弘文馆、集贤院的士子对此有些不满。

明代文武对立,唐代虽然没有如此严重,但因为安史之乱产生的历史遗留问题,如今的大多文人都对武夫充满了深深的戒备忌惮心理。

各镇武夫掌兵乱国是心腹大患,现在这些武夫又有了读书的机会,这些新科武夫当中不乏藩帅亲信子侄,将来要是这些人当中的某一个在朝掌权……

这些士子担心朝廷沦为方镇的提线木偶,部分朝臣也担心方镇势力混入中央,所以当开设武学的诏书颁布后,在张浚等人的教唆下,士子一度聚集到宫门前请愿。

这是文人表达看法的绝招,在他们看来,只要聚集个几十个人,往地上那么一跪,再抢天哭地一番,皇帝就得低头认怂,然后收回成命。

然而李晔却是无动于衷,只让高克礼和韩全约出面,高克礼等宦官拿来了姜汤,让这些在大雪中跪了大半天的士子们喝了暖暖身子,又让他们不要再闹事。

这么大的雪,你们赶紧回去烤火罢。

见天子心意已决,被冻得半死的士子们喝完姜汤后便灰溜溜散去,学子的大规模请愿抗议不了了之后,武学开学典礼正式确定下来,定在了十一月廿一这天。

武学大院的正门很简朴,只有一对训示楹联以作雕饰,左边上联是贪生怕死勿入此门,右边下联是升官发财请往他处,上书长安武学,乃大唐皇帝亲笔题写。

腰佩仪刀的红衣武士肃然而立,五位宰相率五监六部九寺各学馆以及禁军大将等文武百官在武学大院正门前集合,御史中丞裴枢命人点名考勤整队。

一切就绪后,文武百官便恭恭敬敬立在小雪中等候圣驾到来。

一炷香后,众人在风雪中看到了招展的黄旗,黑衣黑甲的神策军将士迈着整齐的步伐当先开道,大队红衣武士执天子仪仗随后,内侍省宦官太监走在圣驾两侧。

一行肃然,只有踏雪的细微脚步声。

挤在街道两边的百姓雀跃不已,伸长脑袋想要一窥天颜,李晔圣驾所过之处,街道两边的士兵百姓纷纷埋头,有些妇人甚至硬生生把自家孩子的脑袋往地上摁。

“万岁!万岁!万岁!”

百姓夹道欢迎,万岁声喊得山呼,声势浩大不已。

李晔掀开帘子,面带浅浅笑容,对街道两边的军民点头致意。

“啊,至尊在看我,在看我!”

一名金吾卫被李晔注视了一神,竟是连声大叫起来,手舞足蹈乱了方寸,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不料突然又栽倒在地,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起来。

圣驾缓缓前向走去,及近,五位相率文武百官参拜,在武学大院里整队的新科武人也齐齐跪地埋头,大院附近的武士纷纷单膝跪地,高呼万岁。

礼仪结束后,李晔在群臣的簇拥下走进武学。

及至开学典礼,武学一共录入了二百三十九名学子,什么出身都有,望着堂下那一张张兴奋激动的面孔,李晔很是感慨,大唐负了百姓,但百姓从未放弃朝廷。

至德二年,官军收复洛阳,安史乱军败逃邺城,洛阳百姓争相迎接王师入城,但迎来的是胡人的大肆奸淫劫掠,而这却是大唐皇帝允许的。

咸通四年,朝廷大伐南诏,南方百姓争相投军戍边报国,朝廷与募兵约定,三年期满回籍,但最终却是一再食言背约,戍兵在桂林防守六年,仍无还乡希望。

戍兵苦于兵役,公推庞勋为首,哗变北还。

长安没有安慰,没有补偿,给予的只有镇压和屠杀。

华夏百姓的忍受能力很强,只要有一口饭,心始终向着朝廷,给自家王师纳税,总比给胡人纳税好罢,只是别那么重就好了,只盼着朝廷稍微像个样。

想起之前在茶肆认识的李轩,李晔又在人群中扫视了一圈,但并未看到那个大胖子,也许是面试没过关罢,李晔收敛心思,开始发表讲话。

“朕只有三句话要讲,一是为何读书,二是读书有何用,三是参军为何……”

李晔的举动让中书省的那些太学生很是嫉妒,天子登基后还没有来看望过他们这些将来的国之栋梁,如今却为了一群武夫出宫讲话……

他们真想来到武学大院前跪倒,籍此表达自己的愤怒和不满,可考虑到前不久才在宫门下跪过大半天,膝盖还疼得厉害,大雪也下的紧,这才把请愿的想法打消。

李晔没心思搭理无事生非的人,一通讲话发表完之后,在欢送声中离开武学。

如今武学初创,生源不足,就读者大都是达官显贵的弟子,但这并不是李晔的本意,在李晔的设想中,武学主要生源应该是神策军中表现优异者。

这样一来,禁军将士除了争立军功就多了一条上升阶梯,不过现在神策军整训尚未结束,等到从中挑选优秀者入读武学,还得要不少日子。

在此之前,武学也不能闲着,所以必须广泛招募放低门槛招生,无论寒门高门,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给民间年轻人除科举以外另一条出路,二是借机笼络权贵。

要想办成大事,李晔需要这些人的支持。

当然,属于封疆大吏子侄的这部分学子也相当于那些封疆大吏的在京人质,要是他们有什么异心,还得考虑一下自己在长安读书的子侄死活。

这些都是武学的附加影响,李晔开设武学的真正动机在于,大力加强对武夫的忠君爱国教育,全面疏通武夫的脑回路,防止他们上了知识份子的当。

在这个武人掌权的时代,幕府对方镇大帅的影响力太大了,倘若藩帅是李昌符和王行瑜这种半文盲出身,朝廷根本就控制不了,因为他们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只要底下人说的有道理,他们就会照办。

白马驿之变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李振和柳璨等人的鼓动教唆,事后天下舆论哗然,朱温这才醒悟过来,悔恨交加之中,对柳璨等人从重处罚以泄愤。

总之就尊皇讨贼四个字,虽然听来有些招核气息,但倭人这一套就是发源中国。

返回宫中后,李晔便命内侍省派人打造十副牌匾,在上面雕刻出尊皇讨贼四个字,再用朱砂颜料染红,然后改天派人运去武学,挂到各处公共场合。

交代完这件事,李晔又想起了李廷衣,于是命高克礼去长安殿召人。

三天之期已过,不知道小姑娘有没有背住高祖实录,要是还是没背住,还要打手板吗?之前何芳莺就私下对李晔说,河东的陪嫁侍女很不满,已经给太原报了信。

李晔当时只是一笑,并无担心。

汉武帝罢黜百家后,董仲舒根据形势需要,发展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理论,于是灾异被认为是天的谴告,季节则是上天心情的表现,天气的暖清寒暑则以帝王的好恶喜怒来解释。

董仲舒的神学世界观确立后的一段时期内,非正统的所谓异端思想还在进行顽强的反抗,司马迁就是异端代表,不但反对宗教迷信,还对天人感应的神学世界观予以批判。

到了甘露三年,汉宣帝召集各地大儒到长安石渠阁开会,讨论经义异同。

此后会议结束后,董仲舒思想体系被确立为唯一官学,汉王朝在全国范围内大力禁封诸子百家以及司马迁著作,刘姓诸侯王手中的**也一样封。

东汉章帝建初四年,白虎观大会结束后,汉章帝全面推广纲常伦理。

所谓纲常,君为臣纲,国为民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别说李晔只是打了她十下手心,就是劲夫化一顿也无不可,李克用也不可能因为女儿被皇帝打了手心就要跟皇帝翻脸,政治只有利益。

李晔需要李克用为自己摇旗呐喊,李克用也需要李晔的法统为自己的攻伐正名,李克用能忍心把十二岁的女儿送到长安,本就是把李廷衣作为了牺牲品。

没过一会儿,何芳莺领着李廷衣过来了。

再一次看到李晔,李廷衣有些局促不安,红唇紧咬,低着头站在何芳莺身后,想必是心中正在暗骂昏君李晔不是个人,上回竟然对她下那样的重手。

二人躬身与夫君行礼后,李晔命高克礼赐座,夫妻三人围着炭火取暖。

李廷衣穿着绯红宫装,外披一件黑色大袍,青丝垂腰,玉手胜雪,眉目如画,明艳动人,红唇夺目,虽然还没发育成熟,但美妙身材已然初长成了。

看的出来,何芳莺应该给她精心打扮了一番,打量了一会儿李廷衣,李晔有些失神,心里有些冲动,恨不得上前抬起下巴看个究竟,或是……

看到李晔直勾勾的色批眼神,李廷衣害羞的低下了头,旁边的何芳莺看不下去李晔这副**般的着迷神相,忍不住咳嗽了两声以做提醒。

不急,早晚是朕的女人。

如是一想,李晔正色沉声道:“高祖实录,诵与朕听。”

李廷衣心中不快,但也不敢违背李晔的意思,起身背诵道:“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姓李氏,讳渊,其先陇西狄道人,凉武昭王暠七代孙暠生歆,歆生重耳,仕魏为弘农太守,重耳生熙……皇太祖讳虎……高祖以周天和元年生于长安,七岁袭唐国公,及长…”

棍棒底下出好人,狠狠打十下手板心还是有用的。

这回背高祖实录,李廷衣完全不卡壳,很流畅的就背完了。

李晔面露愉悦,何芳莺笑着说道:“廷衣本有才情,之前背不得乃贪玩所致,陛下训诫后,廷衣这三日挑灯夜读,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的确是醒悟了。”

看她顶着两个黑眼圈,想必熬夜也不轻,李晔有些心疼,于是缓和脸色道:“不错,含元殿冷清,今天就留她在含元殿陪朕,朕也好有个人说说话。”

何芳莺大惊,连忙起身道:“廷衣十二少女,请陛下收回成命,让李才人来罢!”

何芳莺是淑贵妃,按会典制度,贵妃及以上就不能在含元殿侍君,皇帝要是想做那事,必须自己去贵妃所在宫殿,妃子到了贵妃这一级,与皇帝就是夫妻,而非主仆。

随时陪伴皇帝身边的,一般是昭仪以下的才人和宫女。

淑妃不能留在含元殿,这是典章规矩问题,李晔也不敢废了李世民定下的规矩。

第二原因则是淑妃有孕了,肚子明显的大起来了,不宜行人伦。

现在的后宫之主是何芳莺,她反对李晔留下李廷衣,李晔只能作罢,虽然本意也只是留下李廷衣谈谈心,毕竟二人名为夫妻,自她入宫以来,两口子还没聊过。

李晔心中哀声一叹,要是裴贞一在就好了。

“淑妃说的是哪个李才人?”

“回陛下,是女官李渐荣,上月内侍省选进宫的,陛下不记得了吗?”

李晔如遭雷击,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天佑政变爆发后,史太捅死裴贞一后冲入内殿询问昭宗所在,李昭仪闻声开窗对玄晖说:“院使莫伤官家,宁杀我辈!”

史太哪里管她,追着昭宗砍,李昭仪以身护帝,与昭宗一起被杀害,随后蒋玄晖矫诏称裴贞一、李渐荣害死皇帝,追废二人为悖逆庶人。

上个月内侍省报来了新进宫人的名单,但李晔当时正忙着制定春耕政策以及筹备武学等各项事宜,忙得不可开交,故而只是随意扫了一眼就批复下去了。

李渐荣竟然是文德元年进的宫,这会儿也不是昭仪,只是才人身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