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 第228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第228章 大江歌罢掉头东

作者:高野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2: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太平登封七年一开始,朝廷陆续调整了很多国策。

这几年,****渐渐复苏,不但皇族门阀世家野心勃勃,小家族也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在即将展开的对外战争中赚取名利。紫宸殿会议的重要内容已经在高层传开了,帝国将于今年春天开始对吐蕃、南诏、安西、辽东、葱岭全面用兵,大举征召门阀子弟参军效力。

唐势力衰落之后,为了防御来自吐蕃和回纥的威胁,就在京西北设立了一系列藩镇拱卫长安。京西北九镇这道屏障的中坚是作为朔方军巢穴的邠宁镇,它直接统辖着除鄜坊外的全部京北地区。德宗考虑到太大,就将其一分为三,之后又相继建立夏绥镇和天德镇。作为京西北藩镇的外围。在西线,以风翔、泾原、邠宁、灵盐形成纵向防御吐蕃的防线。在北线和西线防御的中间,又有夏绥鄜坊二镇作为北线和西线的后方基地和第二道防线。这样就在京西北形成了坚实的防御群体。李晔上台后,陆续扫灭了已经不怎么服从朝廷调遣的关中九镇。

不过随着新一届政府定下了主动出击的国策,京西北九镇需要调整。

此次内阁会议,确定了以凤翔、泾原、邠宁三镇为出兵方向,其中凤翔和泾原主要攻击陇右,邠宁、朔方、夏绥、鄜坊、振武主攻河西。关东兵马陆续抽调,金商、河中、华州作为转运基地。届时,将以已经结束劳改在神策军供职三年的马殷为西征副元帅,东都防守杨晟、左羽林中郎将李存孝、淮南大都督李嗣源、幽州观察使刘仁恭、鄂岳观察使杨守亮、西川参知政事张存敬、韩王李克良、覃王李嗣周、延王李戒丕、齐亲王李弘、德亲王李裕为招讨使。

圣人在全国召集了肆拾多万步骑,大军共分十二路出击河西。

此次收复西域之战,圣人在含元殿与诸将约定,先入怛罗斯者为王。

皇族、门阀、小家族皆可自行参与,战后朝廷将按照功劳重新订正氏族牒谱。

在南方,朝廷发起安南攻势。条件也是一样,先到西海者为王。并且朝廷还昭告天下,不论皇族宗室,还是门阀世家小氏族,若能攻占异域土地或者找到无主土地,一概按照征服土地的面积确定爵位,上到异性封疆王下到郡侯,一律世袭罔替。另外,此次对外用兵,单独行动的皇族门阀世家皆可自行组建军队,人数不超过兵部给出的指标即可,钱粮自己负责。

诏令一出,海内沸腾。

三教九流所有人都是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李晔对完成这次战争的意图信心十足。

根据计划,战争将在秋收冬种以后全面展开,大伙儿还有半年多的时间调运粮草、训练士卒、磨合战术、搜集情报。不过三省六部忙碌起来后,李晔反而觉得自己没什么事干了。宰相和官僚们太能干,把老板给闲下来了,李晔忽然觉得这几个月很难熬。就在李晔决定投身到经筵大讨论中去,把精力放到思考大唐的长远发展上的时候,终于有人给他找事情做了。….

前两年的大旱,使得国家在裁减大批军人的同时,也用之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土木道路方面的工程,这些大工程也使得国家安置了大量的破产农民,开垦了大量荒地。根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原则,这些田地当然不是白给农民的。在历史上,这种政策叫做屯田。屯田既能为朝廷提供巨额粮食,而且朝廷还向边地的屯民保证,如果愿意转为军户的话,缴纳的钱粮会减少一半,如果能立下一定战功,名下屯田就会转为永业田,或者另赐一块永业田。

这对失去土地的破产农民而言是一个致命的诱惑。

粗略估计,光是现在的凤翔,按每户一丁的最低标准计算,就可以征屯兵两万人,如果每户两丁,有兵五万。河西岭南多的是被蛮族占据的国土,李晔根本不

怕安置不了更多的军户。

有了这么多的屯兵存在,再加上通过***和赎买政策从宗室贵族寺院收回的土地控制的大量户口,朝廷现在再也不会为兵源和素质担忧了。兵部已经在讨论要将三川直到朔方的所有加入军户的屯民恢复府兵,在这一局部地区重新建立折冲府,这一政策的意义极其重大。兵役制度的健全可靠是一个政权的基础,唐朝实行的是强干弱枝的国策,六百多个折冲府,有四百多个在关中,这就保证了中央对地方有绝对的军事优势。安史之乱平定后,中央虽然也控制着大量军队,但是这样的军队大多是募兵,优势是短期内可以迅速招募大量的兵员,劣势是稳定性无法和府兵相比,对朝廷的忠诚度也远远不够。这样的军队,组织成员大都来自没有产业的流民,或者破落户壮丁,甚至有乞丐罪犯无赖子混迹其中。所谓无恒产者无恒心,这样的军队忠诚度或许有,但忠的是能给到好处的老板,战斗力也有,但远远赶不上有自己的家业要保卫的府兵。如果李晔能恢复兵役制度,只怕历代先皇在棺材里都要笑死。

不过事情也没有想的这么容易,难就难在一个利字。能为一个事业效力的人,要么同志,要么同利。没有这个同利,同志也会变成陌路,光让人卖力不给好处,朱家皇帝的白嫖行为李晔知道不能效仿。但是李唐集团内部的利益群体实在太多了。宗室是一块,世家大族是一块,寒门出身的官员是一块,逐渐受到重视的商贾是一块,市井小民和失业者也不能忽略。

利益集团多不怕,调和就可以了,怕的是不买你的帐,不愿意给你调和。比如市民这一块,李师道知道升斗小民也有利益诉求,但很多宗室和世族认识不到。在这些人看来,小民的利益就是用来为自己牺牲的,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他们眼里全是扯淡。虽然黄巢让大伙儿领教了泥腿子闹事的恐怖威力,但你不能指望每个世家都是杜让能家族这样以国家为先。….

所以李晔的很多新政在推行的时候总是阻力很大。

现在这个时间段,各大世家的领袖,在李晔这个老板看来,都还是很有格局的。比如琅琊王氏的领袖执政宰相之一的王抟,判断公器从来都是以朝廷利益为先,家族子弟向他求官走后门也一概拒绝。能做到一国宰相,眼界自然长远,但你不能指望他的亲戚也讲可持续发展。

所以李晔干脆趁这次机会,让大伙儿跳出中原去外面发展,不要再内卷了。

另外,随着大唐结束了藩镇政治,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已经被新旧党的矛盾取代。

从李晔给商业松绑开始,到开展陆海对外贸易,开荒安置流民,重视农业,裁减军队,裁汰冗官,兴办武学,改革科举,兴办大学,铲除藩镇,恢复兵役制度,侵略邻国,惩治**,重新分配土地,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各项新政刚下去的时候,除了安置流民裁汰冗官,其他政策大都不显山不露水,但在数年之后,这些政策显示出了巨大威力。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对以世家大族为代表的旧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冲击。当这些氏族沉浸在权势利益的喜悦之中的时候猛然发现,自己有了被新的集团取而代之的危险。一旦这种危险露到明面上,生死角逐就会开始。而对于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集团和得益于新政的新兴政治力量来说,这场生死角逐的关键就在于上面有没有人。换言之,李晔支持谁,是倾向新贵族,还是信任老人。

如今随着新政的深入,新旧两党已经逐渐形成。

二者矛盾早在顺宗时代就爆发过一次,那时候被旧派支持上台的宪宗将新党全部贬斥,并下了遇赦不赦的狠毒诏书。李晔充分吸取了历史上每次重大改革的教训,在跟藩镇拼命的时候,优先保持了朝廷内部的绝对统一,每次政策调整也是采取利益均沾的渐进式办法,尽可能降低统治阶级的内部矛

盾,这才取得了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的辉煌胜利。但渐进式的改革只不是微分了日程,积累到质变的时候总会有矛盾爆发的一天。事实上李晔很清楚,如果不是一开始自己果决出手干掉了最难缠的宦官,如果不是威望令各方畏惧,党争早就开始了。

从目前来看,在李晔新政中获利的,一个是商人,一个是小世家和新贵族,一个是新兴军事贵族,最后一个就是农民。李晔的重商主义和****使得商人阶层获得了巨大收益,本来毫无地位的商人大都是依附于世家的,而随着在政治上对商贾的逐渐放松,商贾子弟开始等同于良家子,渐渐倾向于独立了。从办《每日唐风》开始,商人就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现在商人已经形成为一个有利益诉求的大群体,并且渴望在政治上发声,比如这次筹划的收复安西之战,背后就有几个大资本家的影子,毕竟打通了河西走廊,丝绸商路才可能复兴。有的陆路商人甚至扬言说,如果王师能够收复安西北庭,他愿意捐出一半身家作为军费。虽然表现很暴发户,但是这也说明了大唐资本家的自信和富有。

高野舞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