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 第183章 河内光复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第183章 河内光复

作者:高野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2: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河内方面,李克用最终还是没能保住李罕之。

十一月十三,王宗暗、魏弘夫、谢从本攻陷孟州,李罕之**大帅府。

作为王建的亲信大将,魏弘夫深得王建真传,攻陷孟州后,他的建议是执行三光政策,杀光一万九河内降卒和四千户衙内军户,抢光所有钱粮,烧光河内所有关隘城楼。

如今朱温来袭,洛阳会战即将展开,魏弘夫哪里还有心思治理河内。

“咱们先干了,给朝廷上报河内降卒兵变就好了。”

作为王建膝下最受信任的义子,王宗暗本来也非常倾向这个主意。

洛阳大战一触即发,全国十六道数十万兵马已经从四面八方向洛阳开进,王宗暗统率的洛阳行营左路军也不例外,他的六个师也得去洛阳,如果分出一部分兵留守河内管理降卒,可是接近两万降卒,得留下多少兵才够?如果把降卒带去洛阳,路上的钱粮消耗谁来出?

何况河内士兵非常凶残,以前都是拿碾子碎尸吃人的。

这样的降卒,如果带在身边,恐怕王宗暗会担心的睡不好觉。

就在王宗暗要下令屠城的时候,判官韦庄站了出来。

韦庄和其他文官的建议是,杀光所有的衙内军户,然后除掉河内大小军头即可,至于钱粮布帛军械财宝,能带多少带多少,带不走的一把火全烧了,反正不能留给李克用。

至于关隘城楼,坚固的城门要塞全炸了。

李克修距离孟州不足一百里,等王宗暗大军撤离,必然会趁机南下。

如今朝廷的精力都在朱温身上,无暇顾及河内,而且皇帝也不打算跟李克用翻脸,所以韦庄才会建议炸毁险关要塞,留下残败空城给李克修,这样一来,朝廷日后收复也容易。

王宗暗觉得很有道理,于是照着韦庄说的干了。

公元892年11月14日,洛阳行营河内招讨使王宗暗率军回防东都。

临走之前,屠河内牙兵军户四千户,处死河内降卒大小军头,一共杀了六千多人,曝尸屋顶之上,李罕之的三宗五族皆被王宗暗屠戮殆尽,河内境内的五座险关要隘皆被炸毁。

王宗暗还在河内放了几把大火,孟州全城被他付之一炬,能带走的钱粮女人都带走,带不走的也不能便宜了李克用,昨天还满城欢庆王师到来的孟州,今天就成了人间炼狱。

无论是王宗暗这群武夫还是韦庄这些随军文官,都是浑不在意。

……

李克用得报,拍桉大骂昏君不当人,骗了他的儿子李存孝不回来不说,现在又杀了他的党羽李罕之,郭崇韬道:“为霍光,为董卓,尽在大帅一念之间,这天下,已经变天了。”

……

也就是在同一时间,朝廷公布了最新的人事变动情况。

在西川当了三年多的观察大使罗隐回朝,以户部主事出任汴州东面行营掌书记,西川观察大使由原京兆尹现南直隶广元府尹孙揆接替,高蟾不再担任中书舍人,改任户部侍郎。

中书舍人兼执政事笔赵崇出朝,以兵部郎中身份赴任鄂岳,出任武汉参谋部参谋总长,兼汴州南面行营行军司马,荆襄行省观察大使,充襄阳鄂岳江西湖南三道水陆发运使。

由于宰相崔胤已经出任洛阳留守,原本崔胤分管的工作由集贤宰相杨涉暂管。

次相刘崇望业已前往洛阳统兵中打仗,按照皇帝本人的部署,他原本负责的工作则由大明宫枢密军机秘书处暂统,弘文馆、崇文馆、集贤院、翰林院等馆院的大学士忙得起火。

岭南方面,岭南西道节度权木端已经在去年入朝。

考虑到浙西的钱镠,李晔起复了因为韩巡桉获罪被贬刺史的裴枢,之所以是裴枢,是因为他孤芳自赏,为了给裴枢上套子,权木端调任浙江参谋总长,浙东观察使崔安潜、福建观察使韦昭度、浙江参谋总长权木端,这三大员的眼里都不揉沙子,相信裴枢会有所政绩。

起复裴枢为岭南节度使的诏书到达汉中的时候,裴枢一家哭声大作,据说裴枢连诏书都没看完就昏了过去,裴贞一找皇帝求情,说能不能酌情调整一下,至少别把叔父送去岭南。

李晔无动于衷,都不想去岭南上任,可是总要有人去啊。

这是朕对他的考验,你就不要哭了。

另外,根据秘书处的建议,李晔还调整了全国各地的人事军政。

王行瑜被内侍省宦官褚熊毒杀,随后褚熊将王行瑜家卷全部逮进诏狱折磨,男女三十七人被褚熊折磨至死,王行瑜长子王权乐被褚熊屈打成招,不得不在审讯状文上签字画押。

当夜,王行瑜三族被诛。

褚熊对外宣布王行瑜谋反,已经奉旨赐死。

事后,褚熊被贬御马监马倌,李晔追封王行瑜为武宁侯。

一唱一合,王行瑜三族覆灭。

这家伙在长安屠城,还杀了昏君的姐姐,昏君怎么可能容他活命。

入不入朝是他王行瑜的自由,杀不杀王行瑜是李晔的自由。

如果入朝就能免罪,那秦宗权入朝是不是也得优待?

王行瑜被杀后,两万静难军调往凤翔戍边,转为屯田军,京兆府司军参军事郗自照接任潼关防御使,兵部侍郎齐晋调任河内观察使,原宣歙观察使陈听调任左神策军行营节度使,原淮南节度副使现武选郎中薛平调任南阳刺史,原来彰义军节度使张播被起复为尹阙刺史。

李罕之被李晔杀了,那么李克用也是要安抚的,虽然李晔在杀李罕之的前一个月就下诏准许李克用兼任河北八军节度使,但是考虑到李存孝已经彻底不打算回太原了,李晔这回还是赏赐了李克用,同时修缮了客死长安的李克让坟冢,这是李克用的亲弟弟,之后又下诏宣布加封李廷衣之子也就是李克用的外孙李师为晋王,这小子落地才五个月就得了个晋王。

如果李克用想当个忠臣,将来完全可以放心入朝。

……

这回的人事调整,从地方上来看,主官的调整似是沿着一条线展开,从岭南到福建,从福建到浙东,从浙东到浙西,从浙西到宣歙,从宣歙到淮南,从淮南到鄂岳,从鄂岳到荆襄,从江陵到襄阳,从襄阳再到南阳、尹阙、登封、陈许,延续着的是财赋线到军事线。

包围着的,正是占据中原的朱温。

财赋线上,崔安潜、韦昭度、罗隐、齐晋、陈听、赵崇、高蟾、权木端等人都是精通政务善于理财的能臣,起步就是部郎级中央高官,还有不少是从政事堂走出来的军机大臣。

军事线上,河北方面,河东、昭义、刑洺、义武、义成、天平、泰宁、平卢八镇直面朱温,威胁魏博、成德、卢龙、幽州、横海,江南方面,鄂岳、荆襄、荆南、江西、湖南、浙东、淮南七镇环绕宋毫陈许徐泗十五州,钟传、杨守亮、赵匡凝、史朝先等大将环伺。

朝廷的战略部署一目了然了,随着唐梁矛盾激化,朱温成了第一个倒霉的,北方各镇预感到了强烈的危机,宣武、魏博、成德、义武、横海、卢龙、淄青的使者往来不绝于道。

联合和拒绝,成为这个冬天的主题。

不过也并非人人都是冥顽不灵的战争罪犯,中原各镇看起来是一丘之貉,其实他们各自的矛盾很多,比如朱温和李匡威较为死硬,而王师范和刘仁恭比较乖巧,王诗范更是屡次请求举族入朝,迁父祖坟冢骸骨到长安,幽州刘仁恭有离心倾向,奈何李匡威还没死。

至于魏博和成德,自从张全义被灭后,朝贡丰厚了许多。

魏博和成德都与李克用不和,李匡威则与朱温穿连裆裤,刘仁恭随时准备背叛李匡威,淄青三镇当中,王师范、朱瑾、朱瑄都跟朱温不对付,朱瑄又跟李克用穿了连裆裤。

总的来看,有大大小小的矛盾供朝廷挑拨。

现在李晔摆出一副全面战争的架势,关东各镇都是各有算盘。

王师范和刘仁恭是打算向昏君投诚的,举家入朝也是可以的,毕竟他俩都没犯过错,魏博和成德目前抱着观望的态度,罗弘信已经打定了主意,如果朱温战败,他就立即请降。

至于朝廷会不会找自己的麻烦,罗弘信相信不会。

而成德的王镕反思许久,觉得自己除了为朱温说过好话,其他也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从他祖父王武俊在李抱真劝说下归顺朝廷后,成德除了保持半独立,王氏就没有做过多少出格的事情,王廷凑虽然犯上作乱,杀了田弘正全家,但是这家伙的后人对朝廷都非常不错。

王廷凑次子王元逵袭任成德节度使之后,一生忠于唐朝,两税贡赋不绝,妻子还是娶宪宗的孙女寿安公主,会昌三年,王元逵还跟随宰相李德裕讨灭了叛乱的昭义节度使刘稹。

王元逵死后,袭位的是他的嫡长子王绍鼎。

王绍鼎的母亲是宪宗的孙女寿安公主,寿安公主活着的时候,王绍鼎非常乖顺,等公主去世了,王绍鼎就暴露出了他的残暴本色,尤其喜欢站在楼上用弹弓打过往路人取乐。

残暴不输赫连勃勃,但不等牙军兵变,这混账就就因为酒色过度暴死了。

王绍鼎死后,牙军众推其弟王绍懿袭位。

王绍懿性情宽宏,军民对他都很满意,他也忠诚朝廷。

王绍懿去世后,袭位成德节度使的,是王绍鼎的嫡长子王景崇。

王景崇很有君子之风,对朝廷也非常好,庞勋叛乱的时候,他还出兵帮忙征讨,也年年发防秋兵去长安勤王护驾,李茂贞就是他派往长安的勤王防秋的众多士兵之一。

王景崇死的时候三十七岁,其子王镕袭位成德节度使。

这一年是中和三年,王镕才十岁。

他的祖母是宪宗的亲孙女,他的爷爷王绍鼎是穆宗的亲侄子。

说起来,王镕身上还留着李唐皇室的血,因为这一节,王镕的态度也很明了,如果朱温兵败洛阳,朝廷承诺他的人身安全,那他也愿意举家入朝的,而且成德的阻力也不大。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朱温,在于朝廷能不能击败朱温。

如果朝廷能击败中原头号强藩朱温, 相信绝大多数人都是愿意当忠臣的。

……

洛阳,定鼎门。

山呼海啸的汴军如同潮水一般冲击着已经不堪重负的定鼎门城墙,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每冲击一次,杨成和崔胤的心便紧揪一下,汴军明显与其他藩镇不同,西川鄂岳湖南这些藩镇的兵马,伤亡稍微有些大就会撤退,以保存实力为主,但汴人完全相反,连两开道和左右控鹤都的牙兵都拼了命,几乎是不计代价的勐打勐冲,顶着雷管火油嗷嗷叫着跟官兵斗死。

汴军的重点攻势设在南城定鼎门,杨成的防守重点也在这里。

这是杨成唯一一段没有下令加固的城墙,城墙上密密麻麻搭满了云梯,汴军在各军将官的驱使下,扛着盾牌没了命的往上爬,之后又像下饺子一般,随着翻倒的云梯跌落城下。

有那么几回,汴军甚至在定鼎门占领了一小段城墙,守军几经努力都没能夺回来,最后还是作为预备队的李存孝带着四千黑鸦军拼死反击,这才把那些登上城楼的汴兵打下城墙。

天色转暗,朔风渐强,金声响彻洛阳上空,汴军一天的公事终于结束,大批甲兵犹如退潮般倒卷回营,城上的络腮胡子一声轻叹,若是日头再长一些,洛阳城今天没准就破了。

汴军大营,中军大帐。

朱温召集众将,总结今日攻城情况,商讨明天的攻城需不需要调整部署,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件事,那就是屯驻在尹阙一带的唐朝南方五镇大军和正在路上的宰相刘崇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