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 第177章 调教朱温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第177章 调教朱温

作者:高野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2: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在朱温起兵之前,宣武高层举行了一场会议。

张氏叹息道:“起兵自保撑得过一时,撑不了一世,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昏君就是王法,没有你朱温狡辩的机会,如果真想保全基业,我觉得还是趁早上表请求举家入朝吧。”

朱温道:“让我们都去长安低声下气,看狗皇帝的脸色过日子?”

张氏夫人道:“天行有常,人道有为,制天命而用之,事在人为,基业在人,不在地盘,只要我们一家人在,何愁不能打拼出另外一片基业,就像你当初从黄巢部下归顺先帝一样。”

朱温叹息道:“先帝宽宏和善,对我也是信任有加,李晔小儿却是个刻薄寡恩的歹毒皇帝,残暴不仁,反复无常,猜忌多疑,杀人不眨眼,这样的皇帝,我怎么敢去长安投奔他?”

张氏知道朱温舍不得这份基业,继续说道:“适才我说的是上策,还有中策,中策就是遣使奉表入朝,归还荥阳五郡,求割蔡许陈宋四州,请刺史,输两税,朝廷连年用兵,国力消耗极大。”

“宰辅大臣都不愿意妄动刀兵,很有可能劝说昏君答应,昏君答应之后,你立足汴州,坐拥六镇十九州,谨守臣道,等待时局变化,如果昏君跟李克用翻脸,你就能趁机恢复。”

“但这样一来,未免会给朝廷留下摇摆不定的印象,日后即使入朝,你也难出头了,再一个就是,昏君生性残暴凶恶,喜怒无常,反复再三,猜忌多疑,刻薄寡恩,冷血无情。”

“即使你这回请降输诚,将来也难保他不会再找麻烦,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官军又至,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昏君之欲无厌矣。”

“下策是拥兵自重,拒官军于虎牢关,以六镇二十州之地抗衡昏君百万带甲,这样即使能得势一时,估计也支撑不了几年,还会成全不少仇人,结局多半是覆灭,不需多言了。”

朱温道:“我选下策,走一步看一步,未必没有翻盘机会,昏君有十六道兵马,我部下六镇也有二十万劲旅,还有河朔幽云五镇为盟,如果谋划得当,宣武未必不是下一个魏博。”

张氏道:“既然如此,你就好好谋划吧。

三天之后,朱温发布讨杜让能檄文。

朱温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诛杀宰相杜让能为借口,正式在汴州扯旗造反。

李晔毫不退让,宣布开除朱温官职爵位。

朱温被李晔被双开后,首相杜让能上表请辞,次相刘崇望亦于当天求骸骨,以杜让能和刘崇望为首的中央领导班子自然是想看看能不能息事宁人,尽量把这件事情大事化小。

杜让能说:“自陛下登基以来,朝廷连续五年对外用兵,虽然税入日增,国库愈丰,但是人力渐疲,天下人心思安,朝廷连胜之下,最好恩威并施逼迫朱温顺服,不能一味用兵。”

刘崇望也认为:“各道兵马云集洛阳待命,不少将士离家日久,思乡心切,如果持续用兵,调度轮休不周,军心难免生怨,万一再闹出一起庞勋之乱,陛下会留下骂名于青史。”

中央意见不一,武夫都盼着打仗,文人却不想打了。

朝廷高层很慎重,上林大学和国子监和首都舆论却很好战。

就像后世的网友一样,中美双方在国家层面冷战交锋,默契的保持着克制和理智,两国的愤青极左却都喊着要灭了对方,美国网友排华,中国网友反美,双方都是群情激奋。

但是真的打起来了,承受灾难的不是肉食者,遭殃的还是升斗小民。

从杜让能和刘崇望这两个常务副皇帝的角度来看,能用嘴巴解决的问题就尽量不要动手。

从李晔个人而言,这个事情也没什么不好决断的。

从战略上来看,在李晔的强势打击下,中原各镇已是惊弓之鸟,只要朝廷措施得当,怀柔和武力两手并用,五年之内即可彻底荡平中原,恢复宪宗时代的全国统一不是难事。

难的问题是什么,难的是人心。

节度使这个制度,一开始为唐帝国开拓疆域数千里,难道不是好制度?

李唐二百八十九年国祚,方镇最多的时候有七八十个,造反割据的有几个?节度使、观察使、采访使、团练使、防御使成百上千人,造反的有几个,跟朝廷顽抗到底的又有几个。

但是这个东西为什么会演变为割据的代名词?

仅仅是因为中央赋地方度支人事等各项职权于节度使一人?

成德割据那么多年,王承元宁肯杀了兄弟也不肯割据,你很难想象到,这个家伙居然是王武俊的孙子,杀了田弘正满门重新举兵造反的王廷凑却是王承元最信任的衙内兵马使。

还有王景崇,他在成德当政的时候,年年给皇帝上供,吐蕃人打来了,他还会调集精锐兵马从河北远赴长安勤王防秋,听兵部指挥,路费钱粮也全是自己掏,不找朝廷要钱。

黄巢造反的时候,战死的藩帅刺史一大把,江西观察使曹全成明知道北伐是死,他明知道自己打不过黄巢,但他还是要去,他偏要去,他就要去,最后全军尽数在泗水战死殉国。

齐克让明知道去山东守不住,他还是要去。

刘巨容明知道襄阳守不住,他还是要单枪匹马去上任。

说他们割据,他们可以为唐朝献出自己的一切,说河朔三镇骄横,王武俊的孙子王承元比谁都忠诚朝廷,田承嗣的侄孙子田布宁肯自杀也不愿意割据,王景崇把李家当大哥。

可是你说他们恭敬吧,李克用敢把段文楚千刀万剐。

还有朱温,跟着僖宗的时候完全就是个大忠臣,坚决服从僖宗的一切指示。

让打黄巢,豁出命来干。

让剿秦宗权,克服一切困难也得上。

让他去陈许解围,哪怕孤军深入面对数倍之敌,毅然坚决赴战。

让他打孙儒,怕得半死也出兵。

让他保护漕运,只要汴州有我朱全忠在,江南财赋就一定准时进京!让他干掉李克用,哪怕他的兵力不到李克用的五分之一,他还是壮着胆子在上源驿布下杀阵,虽然放了水。

在僖宗眼里,什么是忠臣?这就是忠臣!

但是后来,后来的事就不用多说了。

礼崩乐坏,人心烂了,为什么都说人心不古。

节操碎了,再想重圆就难了,野心产生,再想扼杀就难了。

忠奸不是从脸上就看出来的,也不是史书上写出来的,许多本性忠贞的臣子在许多迫不得已的时候会反叛,比如建贞年间的岭南节度使哥舒滉,就是因为不满德宗残暴才割据。

也有许多应当算是早年心存不轨的人,因为善于审时度势,反而会博得令名得到善终,比如说在武汉带兵的扶风郡侯杨守亮,官居检校吏部尚书,这辈子注定要得个美谥了。

比如江西观察使钟传,被李晔一顿毒打教训之后,现在就跟个乖宝宝一样,两税不绝,上供不断,要美人给美人,三个女儿全送给昏君当妃子,昏君指哪他打哪,绝无二话。

“如果苻坚淝水获胜,慕容氏姚氏还会再起吗?”

“只怕会死心塌努力为苻坚开疆拓地,然后功成身退在京养老罢?”

李晔忽然想起了长安的故事,想起了许多定都长安的古老王朝,想到了其中一个很强大的胡帝国前秦,想到前秦的结局,李晔忽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使人忠诚的不是心地。

是形势,是绝对强势。

如果宇文赟稍微像个人,杨坚就是最不可能背叛的那个人。

如果杨广不疯狂犯病折腾,李渊就是最不可能背叛他的那个人。

男人没用,再恩爱的夫妻,早晚也会分道扬镳。

如果王朝国势江河日下,最忠诚的大臣也会狠心弃她离去。

李晔思绪纷扰,又拿起朱温的奏章细看。

大势如此明了,就算朱温再顽悖,也能看得出来和朝廷作对,或者说给重建和谐社会实现大唐帝国伟大复兴添堵意味着什么,朱温是个善于审时度势的人,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既然这样,他的态度为什么这么强硬?

如果说钟传奔袭宋州是为了向李晔证明自己和江西政府的能力,那么朱温如此强硬起兵是不是也在暗示李晔,我朱温也很强大,如果你真的收下我,我也能为你东征西讨?

历史上的朱温,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

出身书香门第,祖辈都是官学教师,一直跟本地豪绅士族联姻。

中和元年,唐廷流亡政府纠集八道二十万兵马,发动东西会战,为阻遏从荆襄荆南鄂岳湖南江西一带出发的唐军北伐洛阳,保卫新生的齐政权,朱温去了最危险的河南参战。

从河南返回长安后,朱温马不停蹄人不卸甲,再次空降咸阳主持大局,抗击唐廷流亡政府从邠宁、长武、武定、凤翔、鄜延、夏绥、朔方、泾原、彰义等地调集来的九镇边军。

朱温再一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华,在渭水一带重创定难军。

中和二年春,宦官杨复光统率大军进驻河中。

杨复光纠集各地藩镇,计划收复同州,朱温临危受命,此后连续击退唐军进攻,为保卫长安出了很大力气,包括他冒死孤军坚守同州与官军野战,当时唐廷在河中蒲洛一带纠集了超过十万的野战部队,在这种条件下孤军坚守顾城,城破兵败身亡的概率大到无法想象。

但是朱温并没有退缩,这足以证明他应该不是个贪生怕死的人。

但是另一方面,在中和三年秋的蒲洛会战中,他又展现出令人不解的一面,李都卸任河中节度使后,僖宗命令王重荣接任,王重荣上位后积极组织反攻,挑选精锐牙兵三万人。

河中甲士本就善战,河中也是老牌藩镇,河中军是晚唐政府的王牌军,得知王重荣统率近七万甲士开赴同州,又听说杨复光统率的各路关东藩军也在前进的路上,在同州已经坚守了近半年的朱温怕了,但他却烧毁了所有带不走的军械物资,与各路唐军进行了誓死战斗。

在这段时间,朱温连续十次上表黄巢求援。

明明怕的要死,但他还是抱着敢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志。

但在另一方面,他又展现了令人不齿的一面。

宰相王铎来到凤翔接替郑畋担任剿总司令后,积极组织各路兵马反攻长安,面对这样的大势,在同州被围半年弹尽粮绝之际,他杀了拒不投降的监军严实等人,随后开城投降。

当杨复光想杀他的时候,他又厚颜无耻的把王重荣认作舅父,投降朝廷后,他立马积极组织讨伐黄巢,而此时他的义子家卷还抵押在黄巢手里当人质,但他却是不屑一顾!

在此期间,他又多次拒绝了黄巢的劝降,事唐决心非常坚定,之后他还给尚让等人写信,劝他们认清形势降唐,但遭尚让拒绝,陈州被黄巢包围后,僖宗命令各道兵马前往解救。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朱温克服一切困难,历经大小数十战,直到击退黄巢。

综合来看, 朱温未必是个铁杆逆贼,但起码是个功利主义者。

不到绝境,他绝不会背叛你。

但是在身陷绝境之时,他会审时度势,决不会做出以死殉节的事情。

如果僖宗能活到五十岁,朱温多半会画像凌烟阁。

对于这种精致利己功利主义者,李晔相信,只要给朱温一顿毒打,让他认清实力差距,明白这天下是谁当家,他就会是李唐最忠实的走狗,就像他当初忠诚黄巢和僖宗的时候。

像朱温这种人,别看他现在气势汹汹,一旦确认形势无力回天,早上想投降那就决不会拖到晚上,朱温这样的人有很多,比如祖大寿,比如洪承畴,比如刘良左,都是一路货色。

洪承畴:“喳!奴才遵旨!”

一想到这样的场景,李晔就忍不住笑。

想了想,李晔驳回了杜让能和刘崇望的防御建议,咬人的狗,被主子一阵乱棍打疼了,夹着尾巴蜷缩在角落里的时候,你看它还敢呲牙咧嘴吗?调教朱温跟养狗是一个道理。

皮鞭李晔已经准备好了,就等着把朱温绑起来调教了。

“念先帝播越草莽之凄,祖宗创业守业之艰,断宜进取为第一要义,进不锐则御不坚,绥靖魏博,乞和淮西,早晚为患,及今不备,万一饮马洛阳,恃威求王,将来何辞于人?”

“传朕旨意,按预定计划行事。”

“绥靖怠战者,观望不进者,暗通曲款者,勾结朱温者,灭三族!”

昏君大袖一挥,语气不容置疑。

……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