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 第123章 科举扩招

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第123章 科举扩招

作者:高野舞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22:3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张行思、郭度、姜氏等人自是轮番劝说韩建早日入朝请罪,说这样或许还能保住身家性命,可是两次拒绝朝廷征召的韩建哪里敢去长安,找杜让能、李思恭、王行瑜出面不成,又把主意打到了其他人身上,他的想法很简单。

只要朝廷下旨,面对天下人,像对待杨守亮和杨守贞他们那样承诺优待,那他也可以放弃镇**节度使的位子,但现实情况是皇帝不上路子,朝廷根本不按照老规矩来。

在长安得报的李晔抚掌大笑,谓左右道:“他想怎样就怎样,什么都由着他,把朕当什么,郭度倒是有些胆色,奈何韩建心中有鬼,这种首鼠两端的孽障,朕早晚必杀之!”

高克礼道:“华州唾手可得,奴婢恭喜大家了。”

“对了,铜字模要尽快烧制好,再去催催将作监。”

“遵旨。”

放下韩建不说,放下活字不说,根据延英殿决策,宰相杨涉终于递交了章程,两川节度使和奉天、感义、彰义、泾原等关中十镇后,朝廷向地方选派了大量文官,秘书省、国子监、翰林院、四门学、弘文馆等官衙的储备官员几乎为之一空,如今面临着严重缺员的情况。

朝廷宣布开启大统计后,御史台、户部、吏部的司郎级官员也几乎都是身兼数职,为了全面厘清京兆府下辖二十三县的情况,杜让能下令大量聘请临时工,确保下乡走访到户。

总之一句话,现在很缺官。

根据杨涉的章程,科举在今明两年要大幅扩招,明算、明法、明经、秀才、明字、三史、道举等常科照常接受报名,进士科依照旧严考,录取人数照旧严格控制在五十人以内,职能依旧是为朝廷权力中枢选拔储备官员,培养下一届领导班子和将来要下放的省级大员。

扩招照旧还是面向制科,所谓制科就是朝廷急需某方面专业人才,或者攻占一地后急缺大量基层官员,由皇帝临时下制开设的临时考试,李治在位时期,唐军剑指四方,带着唐协军四处出击,打下了大量疆土,为了巩固对这些地方的统治,李治多次下制临时选才。

审阅完毕,李晔批准。

定初二年六月初十,朝廷下制宣布科举扩招。

面向复读生,开秋霜、幽素、文律、岳牧、词标、文苑六门恩科,录取后由吏礼二部进行诠试,通过者补送秘书省、著作局、国史馆、弘文馆、崇文馆,特别优秀者选派修史。

为选调各镇幕府的编外官员,再开才膺管乐、才高位下、贤良方正、抱器怀能、文以经国、藏名负俗、道侔伊吕、直言极谏、哲人奇士、博学通识、宣风兴变等十二临时科。

对于公卿将相和各镇节度使、判官、掌书记、刺史推举的人才,及以检校加职在基层为官的临时官员,开将帅科武足安边、知谋将帅、军谋越众、孝弟力田闻乡闾、博通坟典达教化、识洞韬略堪将帅、清廉守节政术堪县令、详明政术能理人用、吏理可从政、军谋宏达才任将相、详明教化、博文宏词等科,尽量将藩镇的编外人员收入朝廷。

朱温的大谋士李振,不就是个落榜生么?

这家伙落榜后,对唐廷的怨恨丝毫不亚于黄巢,黄巢实现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顶级阴阳人李振也有名言传世:“此辈自谓清流,宜投于黄河,永为浊流。”

所有常科考生,必须在七月十五之前,于户籍所在地完成报名与初审,参加进士科考试的考生务必带好户籍地官府出具的状文,所有常科考生被要求在九月二十之前抵达长安。

九月结束之前,完成资格审查和现场确认,发放准考证。

制科考生没这么多要求,人在户籍地的,在户籍地官府报名,然后赶赴长安接受礼部的资格审查,人在京师的在京师报名,同时接受资格审查,不在户籍地又不在京师的,直接来京师报名受审,然后同步接受资格审查,根据皇帝陛下的要求,制科考试的一切工作要在九月初六之前完成。

为了彰显新朝新气象,扫除往年科举的消极风气,体现朝廷优待人才的政策,皇帝特别恩赐,所有取得考试资格的考生,在京备考期间由朝廷承担食宿,现场确认结束后,集中入住平康、靖国、崇永、安永、远怀、昌信六坊的客栈,由京兆府负责统筹安排。

金吾卫做好保卫工作,要大力整肃长安治安,确保考生人身安全,确保各地士子对京师风貌的优良体验。

鉴于此,皇帝对六位宰相指示道:“为免臣工推诿敷衍了事,相公们回去给各自负责衙署的官员们开个会,务必要把责任细分到每个人头上,谁负责的环节出了问题就找谁。”

“一旦查处,严肃追责问责,决不手软!”

“臣等遵旨。”

决议层层下达,金吾卫蜂拥而出,御马监四大营堤骑四出,严肃的氛围笼罩京师上空,长安百姓也感到一丝不对了,各处出入要道都设关设卡,出入至少要经三道盘查。

不但如此,还要搜身搜货,那些北兵看上去客客气气,可是一旦有人抗拒搜查,立马就成了恶狼,不由分说就拔刀相向,好些个平日里横着走的皇亲国戚都被拿下了。

这不,清平郡主的如意郎君,驸马丁立诚,闹市纵马被金吾卫揪住,当场就给制服,然后按照唐律,摁在朱雀大道当街口,当着来来往往的过路人,扒了裤子给打了三十棍。

那哭天抢地的可怜相,看得路人都呆住了。

“这就是按陛下要求烧出来的字模,一共一万枚,在《说文解字》里选取了五千常用字,每字有子模一枚备用,足够一篇文章的印刷使用,确实比雕版方便,陛下真乃天人也!”

就在科举制令引起轩然大波的时候,李晔与宰相们正在将作监下辖的右校署视察,在他面前的是整齐摆放在三十多个架子上的铜活字,每个字模用铜铸刻,经窑火烧制而成。

李晔拿起其中一枚刻有李字的活字,拿在手里反复把玩,赞许道:“烧的不错,户部那边把经费跟上,确保活字烧制的顺利进行,著作局也抓紧,跟右校署的人精诚合作,早些把《说文解字》剩下的生僻字烧制出来,虽说不常用,但也得备着,总有用得着的时候。”

“陛下放心,臣一定尽快完工!”

右校令刘关郑重点头,表示坚决完成任务,这是将作监第一次烧制活字,刘校令和署中官匠之前刻过木质雕版,也刻过金属雕版,但却没听说版字还能这么搞,不过也比较顺手。

“好好干,等验收完毕,朕重重有赏。”

李晔放下手中子模,又对刘关交代道:“铜字模完成,继续雕刻木字模,木字模的要求跟铜字模不一样,常用字一字四枚,生僻字一个字一枚,字号分大中小次小最小五种规格,不过这得花不少时间,你们按正常速度做就行,如果还缺人的话,你们可以从民间再招一些匠人。”

答复朱全忠、李匡威、赫连铎的诏书已出,诏令韩建入朝的最后通牒已下,关中十镇节度使兵权已收,户部大统计如火如荼,巡视关中两川的御史忙得厉害,关于科举的各项工作也在韩正与杨涉的领导下有条不紊的进行,忙了大半年的李晔终于偷得浮生半日闲。

人一闲下来,就会胡思乱想。

雷管出来了,活字印刷术也就该问世了。

李晔之所以要搞活字印刷术,主要是想赚钱。

杜让能在努力搞钱,顾弘文在努力搞钱,如今又没什么大事,李晔也便也来了心思,搞钱这是直接目的,深层目的则是让更多的人可以读书识字,或许这是后世思维的影响。

如今天下大乱,世家也受了惨重打击,正是寒门崛起的机会, 但读书识字的成本高,目前流传的书籍一部分是雕版印刷,一部分是人工手抄本,手抄本就别说了,耗时耗力,也不易于普及,雕版印刷的书籍虽然便宜一些,但也只是相对于手抄本,雕版不是谁有的。

李晔要做的,就是持续打压书籍价格。

有了权就有了钱,有了权就得好好利用起来。

对于将要开印的书,李晔也定好了。

首先是热销的四书五经,其次是汉魏六朝的文集,贾谊、三曹、七子、七贤、三张、二陆、两潘、左思、元嘉三大家等人,然后是本朝文宗,如杜工部、李太白、韩愈、王维、顾况、白乐天、刘禹锡、柳宗元、元稹、张籍、李义山等人,他们的作品都是市场热销。

《韩昌黎文集》目前非常抢手,市价是一涨再涨,参与常科命题的礼部官员也照旧选取了大量的韩愈佳作,比如什么《祭十二郎文》、《师说》、《进学解》,都是常科必考题。

除了这些,史籍方面,根据柳璨的建议,李晔钦定了史记、汉书、魏书、宋书、梁书、南齐书、北史、南史,这些史类书籍也是市场热销,进士考生的枕边必备。

柳璨就是历史大佬,汉史更是倒背如流。

回到含元殿,李晔唤来顾弘文,吩咐道:“朕打算先开一家书坊,专门售卖这些印刷出来的书,趁着著作局印书的空当,你出宫去朱雀大街选三处当街门市,好好准备一下。”

“奴婢连夜去做,奴婢一定办好!”

顾弘文脸都笑烂,摘掉帽子躬身保证道。”

第123章 科举扩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