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唐悍王 > 第四十章 你这老头儿也不是好人呐

大唐悍王 第四十章 你这老头儿也不是好人呐

作者:北堂轩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8:2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大明宫以龙首山为界,前面用于处理政务,后面就是后庭了,大唐天子们的私人领地。

跑马楼也称走马楼,由东南西北共八座高矮不一,用途各异的楼阁围成一个圈,每楼之间都有廊桥相连,中间空出的一大片场地就是唐时勋贵喜爱的马球和斗鸡的场所了。

李杰站在其中一座名为乞巧楼旁的廊桥,看着李儇一身戎装,手持一柄长槊在场下练习武艺,不由得一笑。

这位皇帝在文献记载中,除了昏聩贪玩之外,可以说其他都是优等生。

六艺精通,武艺不凡,可用一石半的硬弓射杀飞鸟,也曾在成都游幸时遇匪骁勇。

“持槊中匪渠,余匪皆不敢前。”

这一段正史没有记载,而是存在于一篇唐佚孤本中,也不知真假。

站在他身旁的崔沆看着李儇挥汗如雨,心情又是欣慰,又是复杂。

事到如今,以他的智商,当然已经明白李儇是以顽劣的表现来掩盖其心中抱负,力图重振大唐。

就算如今被大军压境,他也感到就算是死也可以面对先帝了。

当然,这个先帝绝对不是指李儇那个极不靠谱的老子唐懿宗李漼,而是有着“小太宗”之称的唐宣宗李忱。

可惜那位皇帝后来信奉道家炼丹士,嗑“长生丹”过多中毒而死。

年轻时期的李忱也是极有锐气的,和李儇一样有着托起社稷的雄心,但追根到底失败的原因还是宦官擅权和府兵制名存实亡,节度使权力过大。

此时,李儇耍了一阵大枪,拿毛巾擦汗之际就看到了他们,

“阿杰,过来和五哥说说话儿!”

他一边往乞巧楼中走,一边从如今的内侍省监张丙臣手中接过一个小木盒递给李杰。

“这是造作监连夜赶制的关内诸道都兵马招讨使的鱼符金印,你随身带着,有官无印可不行,总有人嚼舌根子。下面就是敕封文书,韦昭度的字不错。”

原知制诰孔纬年纪太大,前几天的夜逃差点要了他的老命,已经致仕,如今这个职位由尚书郎韦昭度兼着。

李杰进楼坐下将那个盒子打开,看着眼前那枚金印差点笑出声。

这金印小巧玲珑,最多也就三两上下,下方是四方印座,用隶书刻着官名。

可上面的小纽就有点不正经了,赫然是一个缩小的擂鼓瓮金锤,锤上打了一个孔,以后找根结实的丝线一穿,可以挂在腰带上。

除了材质外,居然与后世的印章极为接近。

他用手掂了掂,看着李儇一笑,

“五哥,您这是要打秋风?”

李儇眼神戏谑地看着他,

“八车啊,而且没有一缗制钱,全是金银宝器,不知你的支度官可曾算过价值?”

果然是冲着那宝车来的。

李杰一路走来就在想是哪个家伙走漏了口风,最后就把目标锁定在无孔不入的不良人身上。

南衙那几个大老粗见钱眼开,只要没什么风声,他们打死都不可能吐口。

孙蛐蛐虽然全程参与其中,但此人极其聪明,这种得罪人的事儿不可能干,左右逢源才是他的拿手好戏。

而只有秦若水不同,

作为李儇的特务头子,这种事不据实禀奏绝对算是失职。

一想到今早孙蛐蛐还以内常侍的身份给他早饭,明显是李儇释放出来的一个信号。

兄弟,你看孙蛐蛐将此事瞒着我,我不但没怪他,还给他升了官,明白啥意思不?

想到这里,他哭笑不得,

“五哥,阿杰知道没资格看《起居注》,但臣弟一片赤诚之心你还不明白,不就是国库空虚,发不出粮饷嘛?这些东西本来就是当初卫王爷爷藏起来以备不时之需的啊!”

李儇一拍额头,怎么把卫王李玄霸附身李杰这事给忘了。

算算时间,干这事儿的时候可不是李杰啊!

“卫王爷爷好手段,真仙人也!”

随行而入的崔沆一脸茫然,正在心中寻找上一任卫王是哪位时,

就看着李儇冲南拱手,一脸虔诚地拜了拜。

李杰耳朵根子微微一红,清了清喉咙,

“那些东西早有人统计,以金银器皿为主,其他都是宝石珍珠珊瑚之类,约值一百二十万缗,但有个问题,如何将其换成钱帛,总不能每人都发这东西吧?”

由于唐时金银开采量极低,只作为贵重材料制作各种精美的器皿,并不与货币挂钩,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兑换起来极其麻烦。

珍珠宝石就更加难以估值,可以说一样东西价格不稳,在勋贵眼中值钱,但在百姓眼中却不见得。

李儇也是叹了口气,

“我何尝不知道,可如今户部府库之中仅有五十万缗制钱锦帛,不但要支付军中用度,这满朝文武的俸禄更加庞大!

五哥也并非真的要敲你那几车宝货的竹竿,大明宫私库中的文玩宝物只怕八十车都拉不完,用这个借口找你来的目的就是如何将之换成钱粮。”

“那就...”

李杰差点就把印发国库券,举国债这句话秃噜出去。

但马上把嘴闭上了。

这里不是后世,举国债大家都能理解,甚至会抢购。

但在封建社会不行!

当年周赧王姬延因为讨伐秦国没钱,就向百姓贵族借了一大笔购置钱粮武器,许诺一旦得胜而归,这些人就可以拿着借劵换取战利品。

结果自然是他没干倒强大的秦国,反而赔了不少城池。

百姓们一看自己的借劵转眼变成了废纸,一起逼着周赧王还钱。

那时礼乐还没崩坏,即便是一国之君也是极讲信用的。

因为没钱还,他只好躲到了一座高台上,最后郁郁而终。

这就是成语“债台高筑”的典故。

后世君王对此深以为耻。

自此后,再没一个皇帝因为国库空虚而向民间借钱,用的手段却极其直接,那就是不断增加赋税!

李儇自然也不敢触这个霉头,就算他想,满朝文武的唾沫都能淹死他。

李杰刚刚灵光一现,倒是想试试,但转念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那时可没什么防伪技术,银票还没问世呢,况且他也不知道银票防伪的那些门道儿,这万一出了纰漏,乐子就大了。

“以国之信,借汝之币”这种国债最早还是晚清时才出现的。

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慈禧老太发行了第一种,也是清朝唯一一种国债—昭信票。

结果也能猜到,就这老太太的操守,当然是搞砸了。

另外一种可就是自古有之了,甚至比皇帝出现的历史还早,,那就是“卖官鬻爵”!

国家公开卖官,肯定能极快地充盈国库,可后果更严重。

兄弟二人一时无语,一个比一个头大。

崔沆见没人说话,躬身施了一礼。

“陛下,寿王,如今那些关在大理寺的勋贵家人正聚在宫外喊冤,咱们是不是可以这么干?”

当崔沆把主意当着面一说,兄弟二人面面相觑。

你这老头儿也不是什么好人呐,

读书人果然都不要脸!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