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穿越大明后,我被朱元璋穿越了 > 第41章 朱瞻墉就藩?(二合一)

朱瞻墉决定去解府看看。

出了午门,沿着长安大街来到解府,府门水泄不通皆是儒生的身影,好像这不是什么私人府邸而是座学院。

府外儒生们在排队递上拜帖和束脩之礼。

而府门里头,原本宽敞的前苑已变成儒生们谈经论道之地,矮几遍地,儒生们席地而坐,那些模样看似正在读书。

真变成书院了……

洪武年间,老朱杀贪官太多,以至于许多大儒躲在山林之中不敢出来为官,而元朝末年中断科举,导致文脉传承断层。

以至于永乐初年,儒学并不兴盛,百姓是嗜佛的。

朱瞻墉拉住旁边的儒生:“尔等在此读什么?”

那儒生笑道:“解公之作,在下从福州府入京,本是要赶考,读到解公近日所出及辨物之学,拜读之下,耳目一新。”

这辩物之学。

看起来像心学,却又有不同,不过王阳明的心学也是从理学衍生出来,解缙为儒学大成者,相似也不奇怪。

这回解缙可真天下闻名了。

要知道,若按照原本的历史轨迹,解缙大抵要被流放离京,被召回京城后也不受重用,被冻死于雪地之中。

用了百家之鸣后,陷入死局的解缙人生格局已然彻底改变。

朱瞻墉来到后苑。

上次他让琼鼻小千金人前显圣,桃园诗会轰动一片,她应当会怀念那种感觉。

此刻解府后苑。

解霖杏眸浮肿,橘红色裙摆,显出琼鼻小千金的精致和灵动。

“小姐…小姐,瞻墉殿下来了……”

解霖听见这话,蹭一下就站起来。

“哼,他还敢来找我,在哪里,带我去见他。”

“啊,小姐你还要见他啊?”

“我要当面问问,是不是真的只有半首。”

解霖上次在桃园,本已惊艳众人,可桃花庵歌原诗太长,朱瞻墉只给了他半首,害她当众出了丑。

朱瞻墉瞧见,她双手掐着腰,像只艳丽小鹮鸟的琼鼻小千金款款过来,心说这气色……不是挺好的吗?

她以微不可查的力道轻哼一声:“殿下怎么来了?”

很气,但是还是要给朱瞻墉行礼,但朱瞻墉已从撅起的梨涡中,看出她不满。

“我听说解姑娘哭了。”

哼,人家当她是最好的朋友,她怎么能把人家的秘密说出来嘛。

解霖微微勾着小嘴,现在不想问那首诗歌了,只想转身回闺房去,可又觉得这样败退不甘心。

“哼……我以后不会再哭了。”

她说完,好看的纤纤细手提着裙摆,往庭院走去。

“解姑娘难道不想一雪前耻吗?”

解霖走了几步,停了下来。

朱瞻墉笑了:“其实,我还有一首诗,这次是完整的,一定能帮解姑娘一雪前耻。”

“什…什麽诗?”

朱瞻墉笑而不语。

琼鼻小千金回到朱瞻墉面前,小声又诚恳:“好啦好啦,我承认刚才是生你的气了……谁让你只告诉人家半首。”

“我只记得半首,并非有意为难解姑娘,这次肯定是完整的。”朱瞻墉觉得有必要解释清楚。

“那你说吧。”

朱瞻墉不是矫揉造作,有些诗念起来,的确和此情此景有关,走到繁花锦簇的庭院里,转身就念了一首诗。

明初多流行小说,这首诗说不上多惊艳,但拿去诗会也能小出风头了,毕竟解缙等大儒不会去。

朱瞻墉念完问:“解姑娘,我诚意如何?这次可真是完整的。”

“还不错……”

话虽是如此,可声音里却透着,我很想要。

朱瞻墉是很大方的人,尽快对方刚才风风火火跑来问罪,自己还是免费给她了,没要任何报酬。

朱瞻墉热心提示:“吟这首诗,需在姹紫嫣红之景致中,那样的意境,会有加分的效果,期待解姑娘能报仇雪恨。”

“嗯!”解霖点头。

是个没有隔夜仇的姑娘。

她好像忘记了,是来找我报仇的……朱瞻墉暗自腹诽一句,道:“那我就先告辞了。”

回到皇宫。

在左顺门,朱瞻墉瞧见御前太监王喜,步子匆匆往十二监而去:“宫里有事吗?”

本来已经走过左顺门,见是朱瞻墉。

那王喜又折返回来见礼,笑道:“解大人升官了!奴婢还未见过,从诏狱出来还能升官的,陛下鸿恩,敕封解大人兼任户部尚书,品轶二品,食俸月六十石。”

看来皇祖已经知道解缙的学问。

永乐时,虽然有内阁大学士但品轶都不高,只有正五品,后来兼任六部的尚书,品轶才提高上去。

朱瞻墉却是没想到。

随手用掉的国祚气运点,竟让解缙升官了。

回到那座偏殿。

还有待誊抄的历代农事,皇祖最重视文献大成,虽然他从京城来已初步站稳脚跟,但仍有许多无法预测之事。

答应了便会编修完,更遑论此事大功一件。

不过朱瞻墉却不打算再整理,让老朱在洪武完成,他去狩场取。

张輗期盼狩猎许久了,兴奋地问:

“殿下,这次我们狩什麽?”

侯二代们压抑很久,再不充值,好像会消退他们对我的忠诚。

朱瞻墉浅思片刻后,道:“这次野猪吧,禁猎期过了,现在能打大型的猎物,把陈昭他们都叫来吧。”

张輗兴奋跑去。

听说要打野猪,陈昭他们都带了最好的装备,富昌伯的儿子房通达,还牵来了一条狂吠不知黑犬。

朱瞻墉问:“怎么把狗牵来了?”

“俺听张輗说,今天打野猪,就把狗牵来了啊……殿下你不知道,野猪可会跑了,今天找野猪的任务就让俺来吧。”房通达拍着胸脯。

陈昭几人不觉技痒,想今天打一头大野猪,在长安大街上游行一圈。

“那行,走吧。”朱瞻墉苦笑起来。

侯二代狩猎小队向东苑进发,轻车路熟,到了东苑入口不必朱瞻墉吩咐,由于野猪皮糙肉厚,今天他们打算合猎。

皇太爷爷要给我什么?

朱瞻墉正疑惑,便见一辆马车货物赶来,那人看似文官儒生,他从未见过此人。

打开,翻阅,是记录西周至元的农事。

“这些农籍,涵盖稻种,稻宜,麦,菽,麻,水利等耕作,乃洪武二十六年,高皇帝秘密命人所修,草民任昭新,乃前礼部尚书任亨泰的长子。”那儒生自道身份。

想必皇太爷爷听到他抱怨,命人修撰的,值得一提的是,明以前除虫鼠的农药,竟是砒霜,将砒霜泡在种子里。

朱瞻墉翻阅几卷,字迹清晰工整,能直接入库的质量,看模样认真编修过。

手从毛笔字中解放出来。

还能上交邀功。

而就在这时,张輗骑着快马奔袭过来。

“殿下……不好…有人想抢狩场……”

“是谁?”朱瞻墉问。

张輗道:“赵王,虽然那个家伙戴着面具,但是他的随从没戴。”

三皇叔?

估计被皇祖揍的不敢见人了,那日被留在奉天殿中,听说三皇叔离开时,像黄花大闺女羞与见人。

陈昭他们几个也来了。

“殿下……俺都快狩到野猪了,不能空手回去啊,俺还带了弩来,要不偷偷给他来一发?”房通达拿出作弊工具。

陈昭立即鄙视:“入你娘的,房通达,老子就说你最近怎么射艺大涨,合着是拔下弩箭,再插上弓箭。”

武康伯家公子徐桢声音愤然:“殿下,怎么办?”

“咱们好不容易狩一次,赵王又如何,不能让他!”张輗大叫着。

朱瞻墉悻悻道:“走吧,下次我们再来。”

张輗等人听完就炸毛了,他们可不是懂得忍让的人,由于父辈的关系,也知晓太子和赵王的关系。

“殿下,你要是不敢揍他,俺来……”

“假装不认识他。”

“对,他戴着面具,咱们没认出来很正常的吧?”

朱瞻墉却拿出老大的气势,让他们走了。

他不怕朱高燧,狩场也能满混过去,但出宫跑来打猎,怎么说都理亏,而且,有可能狩场会被皇室征用,不见朱高燧是最明智的选择。

张輗等人见朱瞻墉发话,虽然心里很不爽,但还是乖乖地跟着朱瞻墉离开了。

朱瞻墉从狩场东面下山,绕道离开。

另一头。

被勒令凑足二十万两纹银。

朱高燧太憋屈,想出来打猎散心,本想命人找个野狩的山林,无意中寻到这处狩场,乍看和寻常山林无区别。

潺潺的溪水长流,汨汨的清泉不分冬夏,雁、雉、野鸭、山鸡啼于林间,獐、鹿、狐、兔成群结队,俨然一片江南景致。

不奇怪。

京城乃天下首富之地,豪绅庄园大的吓死人,如同汉王府,那是百姓想象不到的奢华。

只要不侵占百姓土地,朝廷不管士绅做什么。

朱高燧有把狩场买下的想法,可传到他父皇耳中,恐怕会彻查他银子的来路,得不偿失。

“丝绸卖出去了吗?”

“赵王殿下,采买的丝绸太多了,京城本就不缺丝绸,如若不然借汉王殿下的银两,等送到茶马易市交易后,再还给汉王殿下。”属官小声出主意。

朱高燧冷哼一声:“这些都是用军饷买的,父皇能让本王送去北平?降两万两出售,这两万两,用本王的银两补上,入他娘的!心疼死本王了!”

“王爷,我们就这样回京城?”

“当然不会!”

朱高燧给至亲至爱的侄儿准备了一份大礼。

几天过后,含泪卖完二十万两丝绸,待脸上浮肿消退一些,朱高燧终于进宫,来到文渊阁。

此刻文渊阁中,陪同在朱棣身后,有朱高炽,解缙,吴中,张辅和丘福,听闻农事已完全编成,不敢置信,特意来看。

“皇祖,上回孙臣修撰了稻种,现在麦、菽、粱、麻的耕种之法,时令,虫害也全编修出来了。”朱瞻墉道。

朱棣翻看几本典册。

他给朱高炽三年,但如今一年下来,最重要的农事就编修完成了,地方百姓亟需这样的典册。

其实,永乐大典编修很快,只是需一遍遍修订,最终才定稿,才耗费六年。

朱棣合上册本,疑惑抬头:“你编修的?”

这也太快了。

解缙几人也面面相觑,需知一天写上五千字便算多了,往往彻夜勤耕不辍,官员才能写出一篇万言疏奏。

“不是,孙臣补足了文渊阁的空缺之处,唐、汉、宋有工部司农官修撰,孙臣只是补上先秦、元、明的,整合成一册。”朱瞻墉坦诚,查漏补缺花费几日功夫。

朱棣侧头看向朱高炽:“此事办的不错。”

吴中长松一口气,文渊阁缮书官听到也是同样的心情。

朱瞻墉对着朱棣道:“那孙臣告退了。”

朱棣点点头,朱瞻墉在百官的目光下退出文渊阁。

朱高燧神色复杂。

这几日在狩场狩猎得很尽兴,猎了大半花鹿,终于收拾起晦暗的心情,心思变得清晰起来:

“父皇,百姓不晓得耕种的时令,以致收成不足抵纳税赋,饥民流窜,儿臣听河南百姓旧租未了,新债又添,无奈之下,只好卖黄犊,甚至卖儿……如此,天下亟需推农令!如何推?自然需劝农书来教化百姓,瞻墉竟编撰出农事,这小子油滑得很,将来有出息。”

朱高燧躬身,继续道:“不如封瞻墉为郡王,治理河南?”

吴中愣住了。

虽然猜到朱高燧不甘离开京城,可替朱瞻墉请封,却是他万万没想到的,无从挑剔,人家给你请赏总不能说人家有坏心思吧?

可问题出就出在这里,若朱瞻墉是真封了河南郡王,就要离京去就封。

朱高燧躬身:“父皇,河南百姓肥沃之田,一年只种一季稻苗,很少有人种麦,却地方广袤,在山乡陆地,岂不是还能种麦、豆、桑、麻,百姓勤劳有余,不肯空闲,却不懂治田,儿臣也看不过去了,瞻墉能修撰农事典册,河南正需要这样的人治理啊!”

瞻墉还这般小,老二几十岁的人了,还赖在京城呢,他娘的,怎么也轮不到瞻墉头上。

“父皇……”

朱高炽正欲说话,却被旁边的吴中拉了拉袖子。

疏奏上屡屡传来,河南不是旱灾便是虫灾,朱高燧所言俱是事实,主要是黄河常泛滥,元末时朝廷曾组织百姓疏通黄河,河没疏浚,却逼反了天下百姓。

此后,朱元璋和朱棣也不敢轻言疏浚黄河。

屡屡被淹。

流民难户日积月累,也渐渐多了起来。

此时,需一人站出来替朱瞻墉说话。

“臣窃以为,河南百姓根结不在于此,陛下也知晓,凡丰收之际便是黄河泛滥之时,旱入涝出,河水灌田,纵然是派瞻墉殿下去,也无济于事。”声音清朗。

众人循声望去。

发现说话的人,是英国公张辅,张辅躬身:“臣虽不治郡县,可听手下的将领说起过那里,朝廷以百姓为根本,百姓又以粮食为性命,关键不在于瞻墉殿下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