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穿越大明后,我被朱元璋穿越了 > 第37章 国祚气运点!(二合一,4K)

然而在解霖目光四处搜寻时,朱瞻墉已悄然坐上马车准备回宫。

路上想起赵王之事,解缙阻谏太过惹陛下不喜,欲立谁为储君是皇帝的权力,自古君臣夺权乃忌讳之事。

朱瞻墉心里一直牵挂着这件事。

马车行驶在坑坑洼洼的长安大街,他掏出那块光润玉石,此刻润玉内响起陆的嗓音,传言他到国都了。

朱瞻墉正好奇自己可否去到陆的历史,没想到闭上眼睛却体验一场意外之旅,意识穿过诸如门般的光晕,再睁开眼睛是一个旧迹遍布的世界,不知怎么形容这种状态,没有自己留下的任何痕迹,仿佛与时间同在。

燕国雄伟的国都蓟城,一辆马车轱辘压在碎裂的青石上,木头发出不堪重负的吱吱声,陆撩开车帘,瞥见褐衣百姓行在街巷上。

这座防备森严的国都旌旗蔽空,号角鼓鸣,今年遭遇了最严重的干旱。

百姓活不下去了,燕国准备发兵攻打赵国,他肩负着游说奉阳君的使命,而满朝公室和王畿以他的成败为进攻的号令。

眼见出使赵国的使节回来,蓟城苦不堪言的百姓纷纷围过来,迫切想知道霸道的赵国会放水吗。

马车没有停留。

陆放下车帘,这件事还是由燕文侯宣布比较好。

穿过繁华的街市,百姓不情愿向两旁让开道路。

心情沉重的燕文侯带着客卿们,站在王宫门前遥见即将到来车队,燕国和赵国势同水火,但燕国弱小常受赵国牵制。

派了许多使节也无法缓和两国关系,若这次外交失败,只能出兵向赵国示威,但这对久旱缺粮的燕国乃最无奈之举。

一刻也无法按捺的燕文侯,跨着大步来到马车前:“此行如何?”

苏秦躬身行揖拜礼,仿佛只不过做了件微不足道之事:“燕王让臣出使赵国,是出于对臣的信任,而臣亦不辜负您的厚望,燕国与赵国的盟约已经达成了!”

燕文侯这些天的寝食难安瞬间转为哈哈大笑,燕国国力不如赵国,纵然能侥幸打赢,南面还有虎视眈眈的齐国。

没想到,眼前这个食不果腹,投奔到自己门下的食客,竟有说服赵国的本事。

“寡人真是没有看错你啊!”

苏秦受到这样礼遇,并未表现得骄傲:“臣虽然促成燕国和赵国结盟,然燕国国力昌盛才是庇护百姓最牢靠的方法,出使之后,臣信中所提马鞍,希望王上能放在心上。”

那宝物能增强燕国国力,绝对不会有错!

面对不菲的造价,燕文侯委婉劝道:“寡人没听墨家有此物,宋国国君成,延误农时来建造娱乐用的高台,致使宋国国力衰退,这是一样的道理啊!”

苏秦决心很坚定,甚至与燕文侯对视,仿佛所说都是肺腑之言:

“臣来投奔燕国,并不是因为燕国强大,相反,是因为燕国弱小需要臣这样的人,如果燕文侯不愿意采纳臣之言,臣留在燕国也没有用处了。”

燕文侯并不相信马鞍有此巨大的作用,在他的毕生认知中,战车才是战场的主宰,但是为了留下苏秦,勉强回答:“寡人愿意采纳,请你留在燕国继续辅佐寡人。”

苏秦知道朱瞻墉在看着他,抬头看了眼燕国昏沉的天穹,笑起来。

【苏秦出使赵国任务完成,燕国国祚增加,你获得国祚气运点数200】

【国祚气运点,能加速属性能力,能投影能力使用,能延长国祚气运,1000气运点数可转化为一年国祚】

应当是他赠陆马鞍影响了燕国的历史走向。

朱瞻墉并没有表现得意外,从陆出使来看,他能一定程度影响陆所在时代的事件,最终根据事情完成度,返还给他国祚气运点。

而国祚气运点。

能加速他使用的能力,诸如天工造物,或者延长国祚。

朱瞻墉似乎明白苏秦等人为何还活着的原因了,就是给他增加国祚气运点的。

最糟糕的结局,苏秦死去连同在他身上提取的能力一同消失。

时间似乎没动,朱瞻墉能感受到长安大街特有的颠簸,按时辰马车应当跑到午门了,真正确定还得问老朱。

老朱嗓音从玉石传来:“你刚阖眼,怎么,有古怪之事?”

看来老朱也不知情。

马车回到皇宫,方才踏入西直门,朱瞻墉就听赵王随同陛下去文渊阁巡视,而后开始责怪太子。

“赵王想从文献大成入手,不想让太子立功?”

朱瞻墉觉得赵王脑子还是机灵的,永乐为后世所称颂几件事,其中之一便是永乐大典。

此乃朱棣心之所向,重视等同于郑和下西洋。

来到文渊阁。

赵王朱高燧站在文华殿中央,俯瞰着周围官员,凝重目光最后落在朱瞻墉身上:

“瞻墉啊,你与皇叔乃血脉相同的朱室子孙,皇叔不应指责你的过失,可此事动用人力之繁浩,若是做不好,朝廷所支月米和俸禄,与支空响何异。

“这些都是民脂民膏啊!”

朱瞻墉来得晚:“敢问赵王,瞻墉写了什麽?”

还未待朱棣回应,朱高燧有些幸灾乐祸,原封不动念道:“殿宇十九,铸造一根长二十丈铁柱,立于皇城西北,可避天火,虽然不是危及的事,窥一叶而知全豹,若俱都如此疏忽,恐怕大典还要再修第四次呀。”

永乐年间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突发大火,上百万两白银在火光中消失。

朱瞻墉觉得大典既然包罗万象,应当将躲避天火之法记载于其中,只不过避雷针对于赵王等人诚然是天方夜谭。

朱瞻墉想了想:“此书浩繁,有疏忽再所难免……”

觉得抓住朱瞻墉把柄,赵王笑了:“瞻墉说的对,可你当初主动应承陛下,现在又说在所难免,若臣与汉王立下军令,却又打了败仗,当如何呢?”

朱瞻墉说不出话来。

是这道理。

赵王如此说应当是想代替太子,总修文献大成,如此既能统治九塞军队,又能延长留在京城。

夺嫡之争向来如此,没甚么好说的。

只不过朱瞻墉不想把这份功劳让人,抬起头反问:“三皇叔通晓工艺?”

“不通。”

“那怎敢断言瞻墉所言虚实?”

见赵王愣住了,朱瞻墉道:“祖父皇帝陛下就不问我,为何要写进大典中?”

朱棣也觉得孙儿非莽撞之人,正欲听他接下来解释。

“朝廷严令宫外屋舍,不许高于宫闱,紫禁城成了京城最高的殿宇,奉天殿高十三丈,高处不胜雷,所以屡遭天雷,天雷劈到树上尚且起火。”

“更遑论奉天殿穹顶俱都是风干之木,宫里虽遍布水缸,可十丈之高的殿宇,谁能将水浇上大殿金顶?区区几十万两白银,烧了无事,倘若皇爷爷在殿中阅奏,孙臣不敢想象。”

朱瞻墉句句肺腑之言,令朱棣心里隐隐担忧。

一座皇宫动辄几十万两白银,区区几十万两白银,朱棣说不出这样的话来,若皇宫真因高耸而招致雷火,此事需慎重看待。

“可真?若胡诌,朕可要惩治你。”

为堵住悠悠众口,朱瞻墉已然决定让他们亲眼所见:“祖父皇帝陛下不信,是因典籍上没有记载的缘故,不如令人试试,雷鸣电闪时,命人高举避雷针,站在紫禁城的宫墙上。”

赵王将信将疑,反正没有损失,欣然道:“父皇不如听瞻墉的?!”

朱棣目光微闪,历来天雷降下皆不知何故,只当是为君者昏聩受上天责罚,若此事为真尚可值得一试。

他侧过身遣人去司天监,问何时有雷雨,得到快则三日满则五日的答复。

朱棣下定决心,面向文渊阁官员煌煌下令:“三日后,午门广庭,朕要瞧瞧铁针可避天火,至于所需器具,由工部准备吧。”

朱瞻墉道:“不必,此物孙臣准备就好。”

回到自己所住偏殿。

准备好制作避雷针的铁锥,提取肆的【天工造物】,消耗国祚气运点6,眼前手臂粗的铁锥迅速蜕皮。

【普通·避雷针,使用后可方圆十里屋舍,可以躲避天雷】

朱瞻墉感到震惊。

难怪不加点数时,感觉天工造物能手搓原子弹,原来加了国祚气运点后能由材料自动生成,只不过还是需要材料。

原本只一臂长铁针,被极高超焊接技术无缝衔接,接口处丝毫无缝隙,看起来似乎本身便如此。

而消耗的国祚气运点数也不高。

才六点,应当是避雷针制作简单之缘故,朱瞻墉心想应当不是所有造物都六点。

还附带使用范围说明。

手搓应当没有如此广的范围,毕竟一般避雷针只庇护一座屋舍,并且他还需搓两日,才能将这根无缝铁针做出来。

朱瞻墉当即决定,以后【天工造物】用国祚气运点。

………

从皇宫回来。

赵王朱高燧来到汉王府,箭步如飞踏进前厅,呷一口茶慢悠悠道:

“父皇下旨了,三天之后午门广庭,考校文献大成虚实!”

“有何高兴?”汉王朱高煦不在意吹着茶。

若说汉王愚钝,可他用兵时又运筹帷幄,不失为军中良将,可有些事却想不清楚。

赵王认真看着他双眸:“父皇本就不喜欢太子,若此事不成,今后难对太子委以重任!彼时,我可接替太子编修大典,留在京城。”

汉王心中仍有疑虑:“若是真的呢?”

“我问过工部营缮清吏司,未听过有这样的法子,这些都是瞻墉想出来的,他怕本王不敢试,自古天雷乃上天降下的惩罚,如何能被区区一根铁针束缚?”

赵王轻轻吹一口茶,杯中倒影里的眸子,满是洞察一切的目光。

晃眼时间过去三日。

今日乃约定之时。

朱瞻墉命小太监将普通避雷针,装到午门旁边的雁翅楼上,另一端直通地面。

抬头看向紫禁城上空,铅色的乌云不断堆砌,伴随着着大风和滚滚战鼓声,仿佛被布蒙上的苍穹仿佛破了洞,不断透出白光。

朱棣在宦官们撑着的华盖大伞下,提着灯笼,来到奉天门的拱门洞里。

命朱瞻墉站在旁边。

官员们恭恭敬敬地站在后方,赵王和汉王神色自若,张輗则兴奋地站在英国公张辅身后,只有太子朱高炽满面凝重,诚然他也不信。

对于闻所未闻之事,朱棣亦有些好奇:“如何开始?”

朱瞻墉主动上来说道:“祖父陛下爷爷,命人在雁翅楼上高举铁针便可以开始,不过,孙臣若派人去三叔难免又说我做了手脚,所以,不如让三皇叔的属官去吧。”

赵王属官一听脸色苍白。

可是……

朱棣不说话便是表示默认了。

那属官只得硬着头皮,往午门的雁翅楼跑去,然而朱瞻墉早已收到消息。

【普通·避雷针开启,趋避方圆十里雷电】

午门上太监都不耐烦了。

只见,雨水簌簌从城门流下,一片大雨中,宦官们扶住梯子,赵王扛着铁针颤巍巍爬上雁翅楼屋檐,举起避雷针,风雨交加,雷闪照亮天地能看顾晟的身影。

轰!

一声令人心悸的雷声。

咆哮,愤怒的黑云,宛若就要压垮紫禁城,雷鸣电闪,却还未有一道雷电落下。

朱高燧声音被大风吹散,断断续续:“呵,父皇,您看到了吧,这是第五声雷了……儿臣说什麽来着。”

望山跑死马,朱瞻墉估摸刚才那几下太远了,超出十里庇护范围。

轰隆!

紫禁城亮如白昼,一闪而没。

紧接着,天上的雷仿佛全被吸引过来般,闪电一道接着一道。

官员们瞪大眼睛,只看见一道道银色雷光照亮午门城墙,而站在雁翅楼上的黑影,已经消失了。

朱棣怔怔望着这一幕。

历来天雷为何喜落皇宫,心中疑惑仿佛冰雪消融,正是因为殿宇高耸的缘故,历朝皇帝竟还为此下罪己诏。

果然和说明一样,将十里天雷都吸引过来了,朱瞻墉觉得还是安在金川门好:

“孙臣所言如何?”

——————

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皇后曰祖母皇后殿下,若天子之弟则自称曰第几弟某封某称。天子曰大兄皇帝陛下。《明太祖实录》

………………

PS:皇孙正式称呼皇帝应该为祖父皇帝陛下,不过称呼太长了,然而主角一天天长大,总喊皇爷爷感觉没长大,反正肯定要改口的,大家觉得直接陛下好,还是祖父皇帝陛下好?另外,可能是背景铺垫设定等等展开太慢,数据比同期一般,所以为求追读这章又二合一了,求追读推荐票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