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自红楼来 > 第二百八十六章 调兵遣将,定南将军

我自红楼来 第二百八十六章 调兵遣将,定南将军

作者:云先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1: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皇宫,上书房。

「不器,无妨吧?」

这还是景文帝第一次叫贾瑜的表字,以往都是直呼其名的。

他是越看贾瑜越顺眼,真正的好臣子向来都是那种平时沉默守法,在关键时刻却能站出来独挑大梁的。

若不是他搞了个避雷针,粉碎了天降神罚一说,曲阜那些人绝对会拿这件事做文章,说自己德不配位,致使天怒人怨,否则天雷也不会击毁自己寝宫的鸱吻,这小子可真是一员福将。

贾瑜连忙道:「无妨,微臣依旧生龙活虎,容光焕发,多谢陛下关心。」

他刚才沐浴的时候里外仔细检查过了,一根毛都没少,用伺候他洗澡的两个宫女试了试,见没什么问题后就把她们赶出去了,什么事都没有发生。

景文帝接过贾瑜双手呈上来的三张宣纸,看着上面工整娟秀,力透纸背的字迹,夸了一句,让他自己找地方坐,然后便逐字逐句的看了起来,众人大眼瞪小眼,皆敛声屏气,生怕打扰到他。

见贾瑜盯着自己看,敬安很是奇怪,下意识的摸了摸脸,陈贤用胳膊肘捣了捣他,示意此举非臣子仪礼。

想当初此人半个回合就秒了贾瑜,这一度成为他内心深处挥之不去的阴影,只可惜他这辈子大概都没有机会雪耻了,此人的剑法应该是天下第一,要不然也不会成为景文帝的贴身侍卫,强如擅使双剑的柳湘莲和位怀清,在他手底下怕是连二十个回合都走不了。

半晌后,景文帝长舒一口气,把三张宣纸递给李基,大赞道:「非常好,写的面面俱到,字字珠玑。」

李基看的更仔细,如果说景文帝是逐字逐句的看,那他就是把一个字拆成两个字看,众人再次敛声屏气,足足过了半个多时辰,就在贾瑜如坐针毡,怀疑人生的时候,他才开口说道:「陛下,贾少保此策虽然有些想当然了,但总结的很好,还算是有理有据。」

「爱卿,你觉得安南可定否?」

李基沉吟片刻,缓缓道:「陛下,如果安南可以变成一个堪比,甚至是超过两湖流域的大粮仓,让市面上的米价降到历史最低,再穷苦的百姓都能有口饱饭吃,不会再出现大灾之年时,饿殍遍地,易子而食的人间惨剧,只凭这一点,就值得调兵攻打,如此一来,我大梁就将成历史上第一个不会饿死人的朝代,后世的子孙也会因此受益无穷。」

比如说,现在市面上一斤米要十文钱,当海量的安南米涌入后,朝廷同步出台惠民政策,米价势必会降低,变成五文,甚至是三文一斤,那么再穷苦的百姓估计也能吃得起,届时各地府衙官仓都囤满了极耐储存的安南米,若是再发生重大的自然灾难,也不会再轻易出现以往那种成千上万饿死人的惨状。

李基不足二十岁便以科举入仕,被高祖皇帝钦点为传胪(二甲第一名),至今已过近六十载,是三朝元老,在太上皇时期,因为谏言,几经贬谪,哪怕是到岭南做一个下县的县令,他依然不坠其志,兢兢业业,护佑一方百姓平安,在民间极有贤名,被无数官员和文人士子当做楷模,连那些大字不识一个,粗鄙不堪的武官都对他尊敬有加。

景文帝即位后,立刻招他入京,拜中和殿大学士(从一品),位列六殿大学士之首,另加其为太师,食禄三千五百石,引为座上宾,以师礼待之。

他制定过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他睿智平和、高风亮节、学识渊博、刚正敢言、为官清廉,是真正的道德大儒,比曲阜那些满口之乎者也,仁义道德,却不干人事的无能鼠辈强上太多。

最难得的是,他族中无一人在做官,没有收过一个弟子,家中只有一个老妻和一个患有痴病的儿子,一家三口住在南城的一间小院子里,连一个下人都没有,名下更没有田庄商铺之类的资产,所有的收入都是俸禄,即便如此,他每年只取三百石,剩下全都散给外面那些贫苦百姓了,他出门不坐轿子,只骑一头老驴,家中最贵重的东西大概就是是官服和高祖皇帝赐的龙头拐杖了。

有一次景文帝心血来潮,登门去探望他,进去一看,他们一家三口正在吃晚饭,桌子上只有几个粗粮馒头,两小碟咸菜和一盆稀粥,唯一的一颗熟鸡子还是给他患有痴病的儿子补身体用的。

景文帝仰天长叹,泪洒当场,心中愈发的敬服,对他可以说是言听计从。

李基继续说道:「抚民政策也很不错,只是征讨时能不能势如破竹,不能确定,毕竟其中存在变数,不过贾少保对安南国国情分析的很好,战争潜力有限、社会矛盾巨大、等级制度明显。」

景文帝不说话,只是紧紧的盯着李基,他再次沉吟片刻,又看了看跃跃欲试的贾瑜,笑道:「陛下,老臣觉得可以一试,并且十拿九稳,就像贾少保所言,实践是检验设想的唯一标准,既有进取之心,得此良机,又岂能错过?」

「好!」

景文帝一拍御案,大叫一声,在堂内走来走去,他脸色发红,嘴里念念有词,转了好几圈才停了下来,看向贾瑜,一字一句的问道:「朕便给你这个效犬马之劳的机会!敢不敢去?」

贾瑜单膝跪地,心中激荡不已,高声道:「有何不敢?开疆拓土乃是我辈武勋之荣耀,微臣自当效仿先祖,为国尽忠,微臣在此立下军令状,两年之内攻克安南国都,否则提头来见!」

「好,有志气!朕没有看错你,便按你说的,调五军营、神机营和扬州大营,共计七万五千名将士,也罢,再加上奋武、敢勇和立威三营,给你凑齐十万大军,民夫就从剑南道内征集。」

十二团营的战斗力和兵员素质虽然不如五军营,但其中的奋武、敢勇和立威三营算是比较能打的了,不过贾瑜更想要中央御林军,这群丘八才是狠人,其凶残程度比起边军可谓是不遑多让。

不过这三万中央御林军的职责是拱卫皇城,若真轮到他们上战场,那只有一种情况:敌人打到神京城城下了。

贾瑜很是激动,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自己会被授予什么官职,他之前奉旨去江南平倭,领防倭军务都指挥佥事,那时手头上不过才管六千人而已,现在可是二十万多呐,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景文帝没有立刻满足贾瑜的殷切期望,而是说道:「令威海水师即刻与泉州水师换防,张玉进京述职听令。」

大梁共有九支水师,它们驻扎在不同的地方,兵员和战船均不尽相同,没有定数,其中要数威海水师最强,满员编制一万七千人,大小战船四百余艘。

泉州水师虽然距离安南国要比威海水师近太多,但其实力还不如全军覆没的琼州水师,整个舰队也就五六千人,而且士气涣散,武器装备比较落后,担负不起从海上偷袭安南国国都的重任,所以贾瑜便请求把威海水师调过来参战,虽然大费周章,但可保万无一失。

这样一算,此次远征安南国的大军,算上威海水师,总兵力达到了十二万两千人,这其中不包括负责运送粮草、器械和装备的各类后勤人员。

接下来就是最激动人心的时刻了,分派职位,确定主次。

「传旨,拜扬州大营兵马都督蒋克寇为征南大将军,统领全军,拜宁国公府现袭一等伯贾瑜为定南将军,为左副将,参赞军机,共同指挥大军,二者均授虎符金印,另拜镇国公府现袭一等伯牛继宗为平南将军,为右副将。」

资深者可加「大将军」,比起蒋克寇,贾瑜和牛继宗无论是战功还是资历都差很多,所以只能为「将军」,少了一个「大」,听起来就不是很威风了。

至于前、后、左、右、中,五个将军,一般由军机阁和兵部共同任命,

在国朝,四征将军高于四定将军,四定将军又要高于四平将军,除此之外还有四镇和四安,从高到低依次是:四征、四镇、四定、四平、四安,它们和防倭军务都指挥佥事一样,都是临时职位,班师回朝后就会被解除。

贾瑜心中有些失落,不过很快便释怀了,首先,要真的把这二十多万人都交给自己全权指挥,自己肯定做不好,指挥六千人都让自己有些手忙脚乱了,而且自己年纪轻轻,初来乍到,手下那些将领和兵士肯定会对自己不服气,能做到一军的二把手,而且同样拥有指挥军队的权利,这已经很难得了。

其次,蒋克寇是百战老将,德高望重,经验丰富,而且也算是旧相识,他为人忠厚,用兵谨慎,雷厉风行,给他做副将总比给贞元一脉的某个武侯或者国公做副将要好的多,而且自己也能跟他学学排兵布阵和用兵之道,有他坐镇中军,此番平定安南,便更有把握。

至于牛继宗,贾瑜了解过,上过几次战场,但军事才干稀松平常,并不曾立下过什么像样的功劳,此番能捞到一军三把手的位置,也算是走了运。

很幸运,这二位都是熟人,而且人都还不错,合作起来会很融洽,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他可不想在外行军打仗还勾心斗角,甚至是互相给对方下绊子,打着各种理由不配合,见死不救。

景文帝还是察觉到贾瑜脸上那一闪而过的失落之色,笑骂道:「你小子才多大,就想着单独领兵出征了?朕把这十多万大军的指挥权全部交给你,你敢接吗?好好跟着蒋克寇学学本事,等下次再出征,朕会酌情让你独领一军。」

想明白后,贾瑜只觉得幸运,哪里还有什么遗憾,连忙道:「陛下放心,微臣省的,一定全力配合蒋老将军。」

「依你看,何时可以出征?」

贾瑜想了想道:「研发改良火枪和新式爆炸物,再到大量生产,最后配发全军,这不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需要时间,另外还有其他几样装备需要定型生产,至少需要两个月,微臣建议,可以让扬州大营现在就向南宁府进发,到地方后原地待命,两个月后,微臣和牛继宗便挥师南下,在路上练兵,这样就不用耽误太长的时间了。」

「陛下,贾少保说的有道理,灭国之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期间还要调度各方面的后勤补给,届时八万五千大军整装待发,沿着官道一路南下,在南宁府内集结,等时机成熟后,便可以从陆路全面入境。」

从神京城到南宁府,没有水路可言,只能走陆路,靠兵士的两条腿,一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的淌过去,要不然就是放弃生产新式火器,现在就坐船从黄河顺流而下,再坐威海水师的战船绕一个大圈,从雷州府登陆,再转至目的地。

且不提有没有这么多船能装下这么多人,海路远没有陆路安全,若是碰到暗礁、海啸和风暴,船一不小心翻了,上面几百个人都要喂鱼,而且一坐就是坐几个月,再强壮的关中大汉都得被晕船晕出毛病来,别上了岸,人瘦了一大圈,站都站不起来,这还打哪门子的仗。

陆路是很累,不过比较安全,虽然无可避免的会遇到地震、泥石流和山体塌方,但风险却要比起海路小很多,有沿途各府县的协助,也不会多么艰难。

最关键的是,越往里走,环境气候和安南国越相似,这是一场大拉练,唯有意志坚定者,才能走到最后,这对每个将士来说,都会是一次洗礼和磨砺,走完这三千多里路,他们在战场上定能更加的勇猛,成长为真正的精锐之师。

说到底,一切的一切,都是对交通极其不便利的妥协,若是按一天平均走六十里来算,也得走上两个月左右。

贾瑜躬身道:「李公,小子浅薄,不敢当您的一声贾少保,若是不弃,以小子名讳或者表字称呼小子即可。」

「哈哈哈,你有两个表字,你让老夫称呼哪一个比较好?还是不器吧,陛下取的好字,和你相得益彰。」

景文帝笑着说道:「朕明天就安排人到安南国内探查情报以及采买各类战备物资,运回南宁府暂存,你这几天就开始着手研发和生产新式火器,朕会让各部司全力配合你,蒋克寇既然不能来京城,那朕现在便把五军营、神机营和三个团营的指挥权移交到你手上,你好提前熟悉一下编制、装备、中低层军官和各级将领,再把你制定的那些条例全部传达给他们。」

贾瑜连忙道:「陛下,恕微臣难以领命,这样不合适,微臣万万不敢。」

若是这样,加上皇城司的九千人,他手头上的兵马将达到九万四千人,那他将会一跃成为京城内兵权最大的人,想起来除了激动,更多的还是惶恐。

「有何不敢?取虎符来。」

未几,戴权捧着一个金盘走了进来,贾瑜满面严肃,单膝跪地,从景文帝手里依次接过可以调动五军营和神机营的一枚玉质虎符,可以调动奋武、敢勇和立威三个团营的三枚金质虎符。

这四枚虎符明明都很轻,但落在手里却显得重逾千斤,让人生不出一丝一毫的轻慢之心,只有无穷无尽的敬畏。

兵不认人,只认虎符,谁手里有虎符,谁就能鱼目混珠,打着各种名义,调集军队,做一些偷天换日之类的事。

景文帝沉声道:「不器,不用惧怕流言蜚语,朕信任你,好好做事,莫要让朕失望,莫要让先宁国公蒙羞。」

贾瑜拜道:「君以国士待我,我必以国士报之,微臣定当忠于职守、忠于王事、忠于陛下、忠于大梁,以强盛国朝为己任,鞠躬尽瘁,至死方休。」

「玄策之名起的很好,你既为副将,再给征南大军起个新名字吧。」

「陛下,新名可为天策。」

为您提供大神云先觉的《我自红楼来》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二百八十六章 调兵遣将,定南将军免费阅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