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我自红楼来 > 第二百二十二章 贾主事

我自红楼来 第二百二十二章 贾主事

作者:云先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1:12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河南道、开封府、密县县衙。

新任县令陈淳刚刚审理完一桩凶杀案,此刻正在后堂和县丞等人闲谈。

密县是大县,全县户籍有一万七千余户,总人口超过了八万,在开封府治下八县中位列第二,陈淳双十年纪能做到这种大县的父母官,殊为不易。

此县人口众多,税收较高,与此很容易做出功绩来,在县丞、县主簿、县尉以及师爷的辅佐下,陈淳仅用一个月就稳定了原本有些混乱的局面,把全县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安居乐业。

一个伴当走了进来,禀报道:“大爷,外面有人求见,自称来自京城宁国府。”

这人是陈淳奶娘的儿子,是陈家的家生子,自小和他一起长大,陪他在私塾里读过好几年的书,一如贾宝玉身边被赶走的李贵,是他的贴身小厮、伴当和书童,也是真正的心腹,他此番至密县赴任,便将此人带在身边听用,负责跑腿传话以及办一些小事情。

陈淳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大喜道:“莫不是仲卿来了?也不提前说一声,我好有个准备。”

“大爷,来人非是宁伯爷,而是他的贴身小厮。”

县衙外,贾瑜的贴身小厮见陈淳快步走来,连忙行礼,恭声道:“陈公子,小的奉我家老爷之命,前来给您送亲笔书信一封以及古扇一把,请您查验。”

说罢,从包裹里取出物品,双手奉上,陈淳接下后,吩咐伴当先带他进去喝茶歇脚,自己去了火漆印,取出信纸,站在县衙门口仔细看了起来。

陈淳是一位为民办事,清正廉明的好官,在任上秉公执法,铁面无私,很得密县数万百姓尊敬,街上往来的人们见到他纷纷行礼问好,他全神贯注的看着信,一时间倒忘了回话。

一纸书信看罢,陈淳满脸喜意,快步走回前衙,对贴身小厮拱手道:“今日天色已晚,请你在县城内歇息一夜,明早再动身还京不迟,明天早上过来取回信,陈三,让衙役去归园给他开间上房,好酒好菜招待着。”

衙役带着贴身小厮出去了,陈淳摇着扇子回到后堂,卢姓县丞盯着他手上的扇子,惊讶道:“陈大人,这扇子一看就不是凡品,怕是有些年头了,依下官看,少说也有两百年。”

“哦?卢大人对此还有研究?”

卢县丞接过扇子,和师爷细细鉴赏一番,摸着下巴,笑道:“陈大人有所不知,家父乃是古董商人,在他的潜移默化中,下官在这方面也颇有涉猎,小有所成,如果下官没有看错的话,此扇乃是前朝著名画师石恭子之手笔,距今已有两余年的历史,在市面上可谓是百金难求,极其少见。”

陈淳感慨道:“我这位贤弟,有什么好东西都想着我,以往在扶云书院读书的时候,我便受其恩惠颇多,他还送了我一首极好的词作,让我的丑名得以传扬天下,只可恨我身无长物,没有什么好回礼的。”

他所说的词是那首“长亭外,古道边”,贾瑜曾把它谱写成曲,一如后世那般,现如今在外面广为传唱。

师爷提点道:“大人,宁伯爷出身贵重,品性高洁,想来金银珠宝等俗物是不缺的,亦是不耻的,依在下看,您不如送他几只寒羊,眼下正是最肥美的时候,补气补力,对身体康健大有裨益,做为回礼,最合适不过。”

寒羊是密县最著名的特产之一,和密香杏、金银花合称为“密县三宝”,肉质细嫩饱满,相较于其他羊,膻味较轻,直接用白水煮,撒上一把盐,剩下的什么调味品都不用放,就是一道难得的美味,而且也适合拿来炙烤。

不光本地人喜欢吃,周边府县的百姓也不例外,每年春天都会有很多羊贩子来此采买,然后贩卖到周边各府县,不过因为运输不便和成本的问题,他们一般只在河南道内兜售。

陈淳一拍额头,恍然大悟,想起贾瑜是比较钟爱羊肉的,快步走进

卧房,未几,拿着一个钱袋子走了出来,递给陈三,吩咐道:“你现在就去集市上挑选二十七只肥硕的寒羊,让人装了马车,连夜送到京城去,宁国府十只、户部右侍郎府、张掖伯府和李家,剩下的两只给家里送去,这里是我上个月的俸禄,七十两分文未动,应该够了,记住,一定要等价采购,买完后你亲自去送。”

大县县令每个月的月俸为三十两,除此之外,还有各种补贴,比如说茶、酒、炭、盐诸物,喂马的草料、随身伴当的衣粮等均由朝廷负责,折算成现银,这些加起来也有四十两,综上所述,陈淳月俸为七十两纹银。

卢县丞小声道:“陈大人,其实这些是可以走公账的,就算在祭礼和驿站修缮上,这些月俸您还是自己留着吧。”

陈淳摇了摇头,他知道和光同尘的道理,但是他做不到,别人当了县令,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这么多年读书花费的银子弥补回来,然后贿赂上司,和同僚以及下属想方设法的挪用公款,再请朝廷拨发银子剿匪,修缮城池、驿站和官道,实则这些银子一多半都进了县令、县丞等一干官吏的腰包。

打个比方说,朝廷给某县拨两银子用于赈灾或者其他用途,但这笔钱经过层层克扣,雁过拔毛,最终能有一半花到百姓身上就算是谢天谢地了。

百姓们都拿“三年梁县令雪花银。”和“三年梁知府,十万雪花银”,这两句话来抨击他们。

陈淳任上既不孝敬上官,又严禁下属贪墨,他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彻查县衙内的官吏们,在短短半个月内连续革职查办了数十人,还向朝廷写了奏折,把***的原县丞和县主簿拉下了马,导致很多人对他都不满,但碍于他的挚友是贾瑜,倒是没人敢说出来,连开封府知府见到他都客客气气的。

这哪里是来了个县令,分明是来了个祖宗,密县的官吏们都在心里祈祷他赶紧升走,可别留在这里继续祸害他们了。

陈三骑着役马,来到城外的家畜市场,很多卖家都认识他,纷纷上前讨好巴结,热情的推销着自己养的寒羊。

一番精挑细选后,所需的二十七头寒羊采买完毕,陈三随即租赁了数辆马车,装好后直奔京城而去。

京畿道,神京城。

贾芸带着八百两纹银来到工部,官员记录下他的姓名、籍贯、职业、出身年月等个人信息,然后让小吏送他到裁造院去量身形,两个时辰后,他捧着乌纱帽、绣鹭鸶青色官服、双尖翘头方履和玉带出来了。

要是放在两年前,他做梦都想不到自己会有今天,人前体面,人后富足,现如今又做了正六品的官,虽然是捐的虚衔,但手里威严庄重的官服是货真价实的啊,穿上这个,哪个不得恭恭敬敬叫自己一声贾主事?

回到宁国府,贾芸直奔宁安堂,去给贾瑜磕头谢恩,这八百两纹银他自己再攒上一年半载也能出的起,可有些东西不是花钱就能买到的,若是没有二叔从中相助,他拿着八百两银子去工部捐官,也只会被赶出来,每年放出来的虚衔名额有限,关系不够硬根本抢不到。

朝廷每年会放出一些文散官出来,高至正三品的嘉议、通议和正议三大夫,低至从九品的将仕佐郎和登仕佐郎,倒不是为了收取捐官的银子,主要是给文武大臣们的一种福利,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孩子捐个官身,当然还有武散官,这里就不做过多赘述。

“这足够你在外面办事了,不过你要牢牢记住,它只是虚衔,没有任何实权,千万不要做出其他僭越的事来。”

贾芸拜了一拜,恭声道:“侄儿铭记于心,这是虚衔,不是实权,二叔大恩大德,侄儿将来必以性命报之。”

贾瑜点点头,拿起玉带看了一眼,笑道:“这还是和田玉制成的,这八百两银子花的不亏,现在就回去换上,穿回家给你娘看看,让她也高兴高兴。”

贾芸

再次拜了一拜,回到在宁国府里住处,沐浴更衣,换上官服,佩戴好乌纱帽和玉带,满面喜意的往家走。

来到后廊,往来的人们纷纷对他投来敬畏的目光,复行数十步,几个草子辈的子弟从街边一间院子里勾肩搭背的走了出来,他们看到贾芸一身官服,大为震惊,纷纷围了上来。

一人大叫道:“芸大哥,您这是做官了?”

另一人伸手摸了摸玉带,艳羡道:“芸大哥,您这是几品官,手底下管着多少人?”

“我这是族长给我捐的文散官,虚衔,正六品的工部主事。”

又一人问道:“那岂不是和西府的二老爷同部为官?芸大哥,现在不科举也能做官吗?”

他头上挨了一记爆栗,一个玉字辈的走过来斥道:“你耳朵聋了,芸哥儿都说了是花钱捐的文散官。”

贾芸拱手道:“诸位叔伯兄弟,今天是我的大喜日子,明天在家里略备薄酒小菜,还望各位赏个脸面,不过礼金和礼物就不用带了,不然我会拒收的,到时候大家都不好看。”

众人欣然同意,围着他开始拍马屁,贾瑜他们见不到,只能讨好巴结他,一人捧哏道:“管它是不是实权,这至少也是个官呐,芸大哥,那万年县县令和您还是平级呢,要我说,从今天起,我们不能再叫什么芸哥儿芸大哥了,是不是该叫一声贾主事?”

“对!”

“恭贺贾主事荣升!”

“贾主事,以后多多照顾小弟呐。”

人越聚越多,这些没正经营生的子弟,因为穷,没有钱出去花天酒地,因为懒,不愿意出去找份工作,基本上都在家里躺着,得过且过,混吃等死。

不管是羡慕的还是嫉妒的,都跟着吹捧起来,嘴里喊着“贾主事”,还有的喊“贾侍郎”和“贾尚书”,更有甚者直接跪下来磕头,口称“草民拜见贾大人。”,一时间可谓是丑态百出。

乱哄哄的一团,各种好话源源不断从他们嘴里蹦出来,差点没把贾芸拍上了天,贾芸很喜欢这种感觉,一时间难免有些得意忘形,飘飘欲仙了。

一个子弟逮到机会,苦苦哀求道:“芸大哥,小弟家里的情况您也知道,都快揭不开锅了,小弟爷爷生病了都没有钱看,请您看在小弟以往对您也算孝顺的份上,把东府六月份去城外田庄巡视的活计赏给小弟去办吧。”

按照规定,每个月派族中子弟巡视城外田庄一次,贾瑜入主宁国府后,把这件事交给了程日兴全权负责,他现如今不在,便由贾芸临时接手。

巡视田庄是件肥差,每天有二两银子的跑腿费可以拿,一天巡视两个田庄,上下午各一个,晚上在某个田庄里歇息,第二天继续,宁国府的田庄够巡视六七天,这加起来就有十多两银子了。

除此之外,各田庄的佃长们会暗地里孝敬一些钱财,还有新鲜的瓜果蔬菜和肉禽蛋奶可以拿回来吃,跑腿费和孝敬钱加起来至少有二三十两银子,这足够他们花天酒地一段时间了。

因而,子弟们对此趋之若鹜,不要多,巡视上两次,所得的财物就足够他们什么事都不用干,好吃好喝一年了。

听他如此说,二三十个子弟纷纷聒噪起来,各种拍马屁,各种装可怜,还有人当场落泪,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求,有这种好事,贾芸想照顾一下贾蓬,便问道:“蓬哥儿来了没?”

“芸大哥,我在,我在这!”

贾蓬高兴的快要跳起来了,众人见名花有了主,顿时大失所望,尽管心中有万分的不满,但也不敢将其表露出来,只能眼巴巴的看着。

贾芸吩咐道:“后日早上你到东府去牵马,我会让白三管家带人陪同你一起去,对了,现在不是一天二两银子,而是一天一两银子了。”

白三管家是金钏儿姐妹俩的老子,原先在荣国府时也是个小管家,能力不错,

人也本分老实,做事又认真负责,贾瑜便提拔他做了三管家。

宁国府现在有三位管家,大管家是贾芸,负责管理府里所有的下人、二管家是程日兴,负责打理城外的田庄和城内的商铺,三管家便是白福,和媚人老子分管库房,以及协助贾芸和程日兴办事。

得知消息的金钏儿姐妹俩很是高兴,连连给贾瑜磕头道谢,他便乘机提了出一个非常“过分”的要求,她们俩想都没想就同意了。

贾蓬脸上的狂喜顿时戛然而止,跑腿费降了也就算了,又让人跟着,这还怎么收取好处,小心翼翼问道:“芸大哥,怎么还有管家陪着?以往不都是我们自己去的吗?”

贾芸看了他一眼,淡淡道:“这是二叔设立的规定,为的就是防止有人威逼佃农,强取豪夺,出去一趟,六七两银子,再拿一些吃食,只有这么多,别的什么都没有,你要是觉得少不愿意领这份差事,那我便换个人。”

一个子弟举手大叫道:“芸大哥,我什么都不拿不要,只求您给我一个孝敬族长他老人家的机会!”

贾蓬反应过来,给了自己一巴掌,连忙道:“芸大哥,我去我去,小弟也什么都不要,只求事成之后,您替小弟美言几句,引荐一番,小弟这一腔子的孝心可都给族长他老人家留着呐。”

“嗯,就这样,都散了吧!”

众人垂头丧气,无精打采,如鸟兽般一哄而散了。

小红搀扶着卜氏从院子里走了出来,贾芸正了正乌纱帽,理了理官服,拜道:“母亲,孩儿回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