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书生风华 >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朝堂争论

书生风华 第一百三十三章 朝堂争论

作者:荔枝哈密瓜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0:49 来源:平板电子书

周羽回到家中,同样把沈默逃跑的消息告诉了几位夫人。

冯月和李韵寒听闻此事后也是震惊不已,堂堂的京兆尹都能够弃官而逃,文国皇帝的脸该往哪儿放?

「陛下估计正为此事发怒,要不你明天还是别区上朝了?」冯月劝说周羽道,文皇特准周羽每月只需要上两次早朝即可,这个情况她也是知晓的。

「害,倒还不至于,最近朝中风波不断,我还是多去盯着些为好。你们在家好好修养,我要出去一趟,办点事情!」周羽说完,又风风火火地出门了。

「姐姐,相公不会出什么事吧?」经历过冯月和李韵寒被暗算一事,何水玲越来越担心周羽会出意外。

「应该不会,小羽足智多谋,想来是能够应付的……」冯月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底气仍旧有些不足。毕竟京城不比他处,繁华之下处处凶机,一不留神就可能落入他人彀中。

周羽一出门就直接赶往了崔九霄的府上,对于周羽的来访,崔九霄并不感到意外。

接过仆人递来的茶水,周羽询问道:「崔大人,沈默离京出逃究竟是怎么回事?」

「不瞒周大人,此事确实甚为蹊跷。昨日放衙之后,崔九霄带着家眷仆役连夜出逃,大约戌时三刻,沈默府中的车马出安定门而去,这都是守城的禁军卫士告诉本官的,应该不会有假。」崔九霄回答道。

「敢问崔大人,守城的禁军士兵亲眼看到了沈默和他的家人吗?」周羽追问道。

「这……本官倒是不曾细问,但据当时值守的军士所说,车队是用京兆府尹的文牒叫开城门的,似乎沈默并未亲自现身。」崔九霄回忆道。

「崔大人,如果下官没记错的话,京兆府放衙要早于各州县的衙门,且下午的公务并不繁杂,通常申时之后不久官员们就陆续离开了,是这样的吗?」周羽咨询道。

「周大人所言不错,京兆府通常是上午公干,下午的时间相对闲暇,一般申时过半就会放衙。」崔九霄回答道。

「既然如此,从我们离开算起,沈默足足耽搁了两个时辰才走。这就很奇怪了,倘若他在城门关闭前就离开,守城的禁军将士根本不会盘问他和随行车队,但他却偏偏等到京城各门关闭之后才用身份文牒叫开城门出城,这似乎有些不合逻辑吧?」周羽问道。

「沈默全家上下有一百余口人,或许收拾行装多花了些时间吧。」崔九霄并未将此事放在心上,只是随口说了一句。

「不,沈默不是去休假,而是率家人出逃,没有必要带多余的东西,只需要把衣褥细软,银钱凭证等带在身边即可,怎么会耽误这么久?况且,沈默如果真的是决意弃官逃离,少一个人知道他的行踪,他就多一分安全,这个道理他不会不明白。所以,即使是为了全家人的性命着想,他也一定会赶在城门关闭之前离开,况且他有充足的时间准备,只要他想,就肯定能做到!」周羽分析道。

「哦?周大人的意思是?」崔九霄不是傻子,自然能听出周羽的言外之意。

「依下官之见,沈默恐怕不是自己逃走的,而是被迫离京!」周羽语出惊人道。

「什么?被迫离京?周大人,且不说这京城之中戒备森严,就凭沈默这三品京兆府尹,有能力胁迫他的会是什么人?」崔九霄被周羽的话吓了一跳。

「京兆尹虽是朝廷大员,但位在其上者还是有不少的,除了朝中的权臣之外,一些贵族同样有这个能力。」周羽浅浅的笑着说道。可他的话语所指却十分敏感。

「周大人,话可不能随便乱说,你是否有证据能证明这一点?」崔九霄谨慎地说道。

「暂时没有,所以我才特地来向崔大人询问一些情况!」

「什么情况?」

「就是……」

午时之前,周羽从崔九霄的府上离开,直接回了家。冯月等人问他去了哪,周羽却绝口不提,而是一头扎进自己的实验室,继续改进炸药的用料。

一整天下来再没有其他大事发生,京城政务的最高长官私自逃跑,这引起了民间的广泛议论,百姓们茶余饭后都在谈及此事,并一直延伸到对沈默为官的评价。实际上,这些人平时最多接触到京县县衙,京兆府对他们来说,还是太遥远了一些。

第二天,周羽仍旧上了早朝,负责点卯的小太监也重新把他纳入了正常到勤的人员行列中。

「众爱卿今日可有本奏?」文皇又准备宣布退朝了。

「陛下,臣有本奏!」右相王成站出来说道。

周羽看王成要发话,两只眼睛死死盯着他的后背,似乎有所预料一般。

「王相有何事进奏?」文皇问道。

「月前我大文与乾魏两国的和议实际上并未达成,魏国地处北境苦寒之地,兵微将弱,不足为虑。然乾国坐拥江南诸州,钱粮富足,我大文与其鏖兵日久,难分胜负。而今和议不成,恐边境再起战祸,殃及我大文黎民。老臣建议,重启与乾国的和谈之事,以策万全。」王成有些苍老的声音传遍大殿。

「哦?依王相所见,此次和谈又当如何进行?」文皇询问道。

「回陛下,老臣建议陛下效仿前圣明之君,择我大文一公主与乾国和亲,则大事可成矣!」王成回答道。

当王成说出和亲的提议时,朝堂之上顿时喧闹成一片。

说是闹成一片,实际上大臣们还是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主战派,认为和亲之举是自认不如乾国的软弱表现,另一派则是主和派,认为和亲之举是消弭战祸,保护边境安宁的有利举措。两派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直到文皇亲自开口镇场,百官才纷纷安静下来。

「王相所谏之事颇有道理,诸位爱卿以为如何?」文皇开始公开征集文武百官的意见。

首先是平西军大将军左冲站出来说道:「陛下,臣以为和亲之举甚为不妥,这会让乾国以为我大文惧怕他们,日后若是两国再起摩擦,乾国恐怕会得寸进尺!因此,微臣反对和亲一事!」

兵部侍郎于敬不甘示弱,也立马站在行列之外说道:「陛下,左将军此言差矣!和亲并非意味着我大文畏惧乾国,而是要以此换取关河宁定、家国太平!左将军之辞实在是鼠目寸光,短视愚见!」

没等文皇说话,征西军大将军张万勇又开口道:「我大文兵甲坚利,粮草充足,王师大盛之威令天下鼠辈胆寒,何须以和亲换取安宁?陛下,依末将愚见,和亲一事纯属画蛇添足!」

户部尚书萧绥听见这话又不乐意了,对着张万勇辩驳道:「张将军,战端一开,国库耗资甚广,大将军是不当家不晓得油盐柴米贵,可曾考虑过我户部的难处?」

「国库之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我大文战事乃是保百姓平安,难不成这也是胡用?」

「尔等莫要逞匹夫之勇,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上策!」

「笑话!派公主前去和亲,屈的是乾国的兵还是我大文之兵?」

「你这是强词夺理……」

这下文武两派真是吵的不可开交,文皇无奈,只能再次让众大臣先安静下来。

「御史周羽何在?」文皇点名道。

「微臣在!」周羽站出来回答道。

「此事你怎么看?」文皇问道。

见了文皇的举动,百官十分惊讶而且有些疑惑,陛下怎么问起这个黄口小儿的意见来了?

「回陛下,众位将

领和诸位大人的意思微臣都听明白了。总结起来,诸位大人认为,和亲有三利,其一是能保我大文边境宁定,其二是能维持国库安稳,其三是效仿古帝赐女与乾国成姻,彰显大国天威。而众位将领则觉得和亲有三弊,一是恐让乾国轻看我大文,有损国体,二是怕我大文与乾国日后的来往甚至是摩擦中处于劣势,三是我文国诸军刚刚配发坚兵锐甲,不战而求和有伤军威。」周羽将各方观点都汇聚在一起,分条陈列出来。

文武大臣听了周羽的论述,都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周羽总结的内容正是他们心中之意。

就连王相都转过身来看着这个年轻人,想听听他接下来还会说点什么。

本来这个时候周羽应该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他偏偏不走寻常路,而是直接冲着王成发问道:「既然如此,不知王相认为和亲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区区一个六品御史竟然当堂向文国的右丞相发问,周羽的举动将在场所有人都惊到了,包括坐在龙椅上那位。

王相没想到周羽把问题抛到他这儿来了,他有些准备不及地回答道:「本相认为当是利大于弊……」反正是他提出来的和亲,难道还能自己推翻自己不成?

随后王成又说了一大通官话,大概意思就是和亲之事乃是自己为文国大局考虑才献出的计策。

「王相忠心为国,下官十分钦佩!乾国的四皇子尚未娶亲,下官听说王相有一孙女,年方及笄,又生得乖巧玲珑,不如就请陛下册封王相的孙女为安陵公主,赶赴乾国,与四皇子和亲吧!」周羽说道。

「你……」王相被周羽气得当场语塞,一时无话可说。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