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明天文生 > 第128章 京师戒严

大明天文生 第128章 京师戒严

作者:李无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10:1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哚!”

利箭带着尖啸,狠狠钉在阿刺知院等人面前,直没入土半尺深。

阿刺知院等人被吓了一跳,连滚带爬的朝后退了十几步。

“将军威武,将军威武!”

这一箭虽没射中,但吓跑了瓦剌人,这对大同守军气势提升极大,士兵们手举兵器,异口同声的高喊起来。

片刻后,郭登挥手止住士兵们的呐喊,俯视着城下的知院阿刺等人,高喝道:

“幸亏上天有灵,祖宗庇佑,我大明已有了新君,请转告也先太师,我大明将士众志成城,不惧一切来犯之敌,太师此行必无功而返,还是速速退去吧!”

“速退,速退!”

城头士兵不用下令,就再次大喊起来,声震瓦砾。

要想看一军之强弱,首先要看军心士气。

自土木堡之败后,大同守军经过初期的慌乱,在朝廷和有关将领的安抚下,已经渐渐稳定下来。

在前不久,朱祁钰下旨提拔郭登为总兵,负责大同军务。

郭登颇有帅才,又初掌边关重镇防务,一心想干出一番事业,所以在上任后就下达了修葺城池、训练军士等一些列命令。

除此之外,郭登还请朝廷调拨军士补充缺额,并足额发放积欠粮饷,严惩军中**。

一时间,郭登在军中威望大震,在经过两个月的操练下,大同守军军心士气得到了极大提升,和瓦剌已有一战之力。

可惜,朝廷下达的命令,是让大同、宣府等军镇固守,不可出城浪战,守军也只好在城头看着阿刺知院等人叫嚣。

明军震天的呼喊,让也先的心沉入了谷底,他自然明白,送朱祁镇回京复位的提议,明军绝不可能答应,但他派人去问,其实就是为了试探大同军的深浅。

大同和宣府等镇,是拦在瓦剌大军面前的拦路虎。

想要去大明腹地劫掠,这两镇驻守的军力绝不能忽视。

要绕过大同并不难,难的是在他们孤军深入后,大同镇的军队和京师的军队可能会前后夹击,要是战事不利,后路又被切断,随他来的瓦剌大军危矣!

因此,也先和瓦剌众首领都觉得,若是能将大同镇拿下,南下之路将畅通无阻,日后没了这只拦路虎,瓦剌就能来去自如,一年来打几次草谷,岂不美哉?

可惜的是,大同守军气势极高,再加上城池坚固,想要攻破怕是要付出极大的代价,这与瓦剌大军此行的目的背道而驰。

是以,在看到这等情形后,也先自知无机可乘,遂和瓦剌将领们商议,这次还是采取分兵之策,以他的部众为主力,绕过大同进攻紫荆关,脱脱不花率余部牵制大同军,以做策应。

同时,再派阿刺知院率兵佯攻骚扰居庸关等关隘,顺便牵制大明其他边镇军力,使其无力回师增援京城。

这样更容易达到目的。

在瓦剌大军离去后,郭登派出的探马回报了瓦剌分兵的消息。

望着舆图上几路瓦剌军队的行军路线,郭登最终得出个让他心惊不已的结论。

也先竟然真的绕过大同,前去攻打京城了!

这个消息,火速被信使送往京城,不到一日,大明朝廷和京城百姓就得知了这个消息。

京师,再次戒严!

……

得知也先再次南侵,薛瑞放下《几何》的编写,急匆匆赶到兵部。

虽说他这赞画吉祥物属性居多,可到底是总督军务的兵部尚书于谦亲点的,正所谓军令如山,要是他不去兵部报道,说小点是失职,说大了就是违抗军令,是要掉脑袋的!

赶到兵部时,于谦刚下朝,正召集兵部大小官员议事。

对于站在于谦身后,犹如小厮的薛瑞,不少官员都产生了疑惑,猜测他在此处是为何事。

当然,众官员虽然好奇,却没有人主动询问。

于谦在值房中,传达了朝堂上君臣定下的防守策略,要求兵部各官员做好一应准备。

等大小官员领命离去,于谦才转头看向薛瑞,道:

“该来的终于来了,你觉得朝廷此番调度,可还得当?”

“这朝堂大事,学生不敢置喙。”

薛瑞忙摇头。

他已经打定主意做个锯嘴的葫芦,避免自己乱说话影响了于谦的判断。

万一历史因他发生偏差,导致大明惨败,那他这条小命也危险了,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静等京师保卫战得胜。

“那老夫且问你,陈兵于九门外的策略,是不是过于冒险?”

于谦坐在书案后,表情凝重的问道。

“这……”

薛瑞微微有些愣神,今日在朝堂上,于谦已经提出将京师二十余万士卒陈兵九门外,以逸待劳,迎击瓦剌。

这个提议,在朝堂上引起了一些争论。

很多官员认为这种做法过于冒险,毕竟放着京城高大的城池不收,反而去和瓦剌骑兵野战,这要是被打崩了,大明岂不是要亡国?

好在,皇帝朱祁钰对于谦极为信任,同意了这个冒险的计划。

薛瑞暗想,此时于谦问这个问题,莫非心里也有些后怕?

知道历史的薛瑞自然觉得这个策略好,但他怕于谦改变了这个主意,因而坚定道:“学生认为部堂此举极为高明?”

“哦?”

于谦面色一缓,问道:“那你说说,高明在何处?”

既然已经开口,薛瑞也就没有再藏拙,掰起手指道:

“学生认为,此举有三个好处:

其一,京师有二十几万军队,数倍于进犯虏贼,但因为先前战败,在士气上输了不止一筹,若能背水一战,定可激发斗志。

其二,相对于被动防守,陈兵九门外,就可以掌握主动权,届时,我军进可攻,退可守,以防被瓦剌围点打援,以战养战,长期围困京师。

第三条,应该也是部堂最关心的问题,瓦剌此次南侵,最主要的目的是劫掠我大明财物为己用。

若是瓦剌人入关,必然大肆劫掠京畿州县,要是被瓦剌搜刮一通,届时北直隶膏腴之地将生灵涂炭,糜烂一片,若困守京师,坐看瓦剌祸害百姓,我朝君臣及二十万士卒,必将成为笑柄!”

“说得好!”

于谦拍案而起,激动道:“想不到你竟有如此见识,比朝中那些只知道苟且偷安的人强多了!”

“学生惭愧,只是拾部堂牙慧罢了。”薛瑞谦虚道。

于谦抚须道:“既然你有这般见识,老夫给你个差事,若是等会有人来寻老夫,劝老夫改变主意,你便将刚才的话重复一次,将其打发了,如何?”

“这……学生只能尽量一试。”

薛瑞表情颇有些犹豫,能来劝于谦改变主意的人,肯定是朝中高官,他一个小小的天文生,怕是没有那么强的说服力。

正想谁会不请自来,就见一书吏奔走进来,拱手道:“部堂,武清伯求见。”

“石亨?”

薛瑞下意识看向于谦,猜测这石亨跑兵部来有何意。

于谦沉着脸,几息后才叹道:“请武清伯进来说话。”

片刻后,就有一位身穿甲胄的魁梧汉子走进来。

于谦从书案后走出来,拱手道:“于谦见过伯爷,不知伯爷来兵部有何贵干?”

昔日阳和口之战中,石亨随宋瑛、朱冕出战,却不料被监军郭敬阻挠,以致全军覆没,石亨运气不错,单骑逃回大同,因其是败军之将,被朝廷罢官下狱。

在朱祁钰监国期间,觉得石亨颇有帅才,便给了他一个机会,命他招募士卒自效。

及至后来,京中招募的士卒无人率领,戴罪之身的石亨得以被拔擢,管京军操练。

自回京以来,石亨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尤其是在前段时间,朱祁钰已敕封石亨为武清伯,总掌京营,负责京师防务,可谓一步登天。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土木堡一败能打的几个老将都歇了菜,其余有有勇有谋者还真难找出几个。

《明史》中介绍石亨时,用了“边将智勇者首推杨洪,其次则石亨”这句话。

由此可见,朝廷重用石亨也是迫不得已之事。

事实证明,石亨确实当得起这个评价,在北京保卫战中,石亨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大司马客气了,石某今日登门,实有事要商议。”

石亨拱手还了一礼,又瞥了眼薛瑞,还以为他是于谦的仆从,便没放在心上。

于谦请他坐下,命人上了茶,等石亨饮了一口,这才道:“伯爷此来,莫非是来劝老夫改变主意?”

“说来惭愧,石某确有此意,万望大司马体谅。”

石亨是伯爵,身份上比于谦要高一些,但言辞却略显谦卑。

他如此作态,乃是知道于谦是朱祁钰面前的红人,如今又负责提督京师防务,算是他顶头上司,再加上他有事相求,因此表现的恭谨。

于谦叹气道:“倒不是本官不体谅伯爷,陈兵九门外,实乃不得已之事,还请伯爷谅解。”

石亨急道:“大司马,如今京营多是新募士兵,再加上军械在土木部一战损失殆尽,战力甚至不足战前一半。

不怕大司马笑话,当日阳和口战败时,石某可是亲眼见过瓦剌军队之强悍,若是在城外浪战,万一事有不济,导致大军溃败,石某殉国倒是无妨,可京师没了大军驻守,要如何抵御瓦剌攻城,大司马可考虑过此事?”

听这口气,石亨很抗拒于谦陈兵九门外的安排。

“在伯爷来之前,本官正和这位少年郎说起这事,伯爷若是有闲,不如听听他的分析?”于谦提议道。

石亨微微有些诧异,指着薛瑞疑惑道:“这少年人可是大司马亲信仆人?”

薛瑞只好再次上前见礼,道:“学生薛瑞,是钦天监一名天文生,此来是向部堂呈送候补。”

“那你说说,陈兵九门外,究竟有和利弊?”

石亨心中暗道,这小子肯定是于谦的亲友后辈,这才将他带在身边镀金。

薛瑞也没怯场,侃侃而谈,将刚才和于谦说的话重复了一次。

石亨听了面色很沉重,这几条陈兵城外的理由,他竟找不到任何一个反驳的地方。

他甚至在想,若自己真领兵困守京师,瓦剌没有明军牵制,定会祸害京畿地区的百姓。

届时,朝廷肯定要督促城中将领领兵出击。

与其让朝廷下军令调自己出城,还不如主动领军出击,若是能有些斩获,这样也显得体面些。

“也罢,那石某就遵照大司马的安排。”

石亨犹豫片刻,终于接受了这个任命。

而后,石亨和于谦又商议了些兵力部署的事务。

在前不久,朝廷从京营抽调了2000名士卒前往古北口,又调500O名兵士前往紫荆关驻防,极大增强了两地的军事守卫力量。

先前得到的战报,也先已率军绕过大同,直奔京城而来,从对方的行军路线可以看出,双方的第一战,十有**要在紫荆关打响。

于谦看着舆图,思忖道:“伯爷,紫荆关原有士卒七千,又抽调了五千余人增援,但郭登发来的军报表明,也先部众足有三万余人,紫荆关这么点人怕是不够吧,是否再派些士卒增援?”

“不必。”

石亨摇头道:“紫荆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有万余人足够防守,再说关城也容不下更多士卒,某觉得这些人已经够了,再多反而会生出许多麻烦。

再说,瓦剌还有一路大军直奔居庸关而去,人数也要更多些,加之居庸关到京城的距离比紫荆关到京城更近,说不定会成为瓦剌主攻的地方,应该加强居庸关的守卫才是。”

旁边薛瑞听得一愣,据他所知,瓦剌之所以能打到京城下,就是攻破了紫荆关,现在于谦提议再增派人手,石亨竟然表示反对,还要将本就空虚的兵力浪费在其他地方,这让薛瑞很着急。

眼见石亨已经和于谦商议要调多少人增援居庸关,薛瑞再也忍不住,提醒道:

“伯爷,进攻居庸关的瓦剌军队虽说有五万余人,可到底不是瓦剌精锐,再加之领军之人是阿刺知院,和也先的军事才能差不少,想要拿下居庸关难于登天。

然而,进攻紫荆关的人是也先,众所周知,他的部众战力最为强悍,若是他打定主意要攻打紫荆关,恐怕一万多人还是不够,请尽量多派些士卒增援,将也先拦在关外,这才是上上之策。”

石亨闻言,眯起眼看向薛瑞,冷声问道:“你这么说,莫非是在质疑本伯的判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