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南朝春色 > 第六十章 厥词

南朝春色 第六十章 厥词

作者:晓霜丹枫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09:48 来源:平板电子书

建康一进入五六月左右就特别喜欢下雨,难得天气好了几天,今天一早起来,天气就会写灰蒙蒙的,果不其然,现在外面又开始下起了雨,不过还好的是,雨不是很大,细雨绵绵,远处望过去的世界好像起了一层雾,模糊了人的视线;又好像江南女子披上了轻纱,雾里看花,显得格外美妙,似乎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感太强烈了,她便收拢了些自己的魅惑,让雨变得更小了些。

感受了下外面的雨不是很大,也不是那种特别绵密的春雨,刘大少倒也不做太多矫情,见慧可大和尚没拿雨具出门,自己也二话不说就跟着大和尚慧可往外走。

慧可和尚解释路上并没有多远,而且会有个小巷子伞具之类的不太好展开,考虑了一下就没有用了,刘大少点点头,表示理解。

刘茵儿想要跟着走,被刘义符阻止了,自己的三哥刘贞之也在劝,说刘义符没多久就会回来,小丫头这才放弃想要跟出去的想法,只是鼓着嘴包,双手环抱着,表达着自己的小情绪。

看得出来小丫头有些闷闷不乐,刘义符也是心里一笑,没去过多劝慰,后面小丫头自己找到好玩的后自然就忘记这茬了。

刘贞之得知刘义符心想的,怕是要大惊小怪对着刘义符指控自己妹妹的“小心眼”,刘茵儿的不记仇是要分人的,就这事,她最多一个生刘义符时辰的气,自己这些个哥哥怕是要被惦记上个三五天,总之,习惯就好……

慧可和尚和刘义符二人出了质库大门向右走了一段路程,然后转进一条小巷子里,巷子里面的道路是用青石铺就的,一块一块,将地面皴开,雨水的浸润下,两边的高墙有种幽闭的感觉,青石路其实并不窄,正常情况下容纳两个人并排走没有任何的问题,然而两者还是一前一后,大和尚在前面带路,刘义符在后面跟着。

刘义符感叹良久,这种青石小巷子后世已经很少见到了,尤其是江南地区的青石小巷,很多都已经变成了自诩历史古迹招揽游客的噱头,其实已经不知道推倒翻修了多少回了,黑瓦白墙,不过是粉刷修饰的伪造,有的船开在曲折的江南水道上,明面上是撑着篙或者是摇着橹的乌篷船,实际上下面装着一个电动小马达,简直大煞风景。

看着这个自己经过的小巷子,刘义符还是没由来地联想到了永巷,当然了,也不是没想到那个进了课本的丁香姑娘……

说来,永巷一开始并没有过多的政治意义,就是住宫女和妃嫔的地方,也许是因为环境合适,后面慢慢就变成了关押犯了事的宫女和犯了事的妃嫔的地方。

刘大少还没有去过建康皇宫,也没见过建康皇宫的永巷,但是曾经去过紫禁城,在乾清宫两侧那一条狭长的通道,据说就是明清时代的永巷,大致的感觉就是这样的。紫禁城毕竟是皇室所在,修的肯定比这个民间修的小巷子要强上百倍。

永巷中间的路其实也并不窄,就是两边的墙,高的让人绝望,似乎两边的墙会向中间逼压过来,将希望压成了绝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当然,刘义符提到那些景色,并非想厚古薄今,有些地方保存的还是很好的,只是有的东西,翻修的再好,也仅仅只是一个凭吊,不再有了他原本的意义,就和永巷一样,失去了原本的用途,更多的只剩下一个建筑,或者说,一种符号罢了。

紫禁城的宫殿修的豪华,永巷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则是压抑得宫中每个女人喘不过气;这些地面有点皴裂的道路,反而会多了三分意味,踏在青石的脚步路上面发出沉闷地“哒哒”声,两人一前一后穿过小巷,面前的景色就豁然开朗起来。

两个人穿出来的地方是一条街道,两边都是商铺人家,支出来的露天摊位都掩盖在了伞盖下。

雨不大,街上的行人也走得太急,熙熙攘攘中略显三分闲适,这个地方谈不上建康鼎盛地方那样,接踵摩肩,张袂成阴,挥汗如雨那般夸张,但也绝对称得上繁华,足以尽显建康风流。

大和尚在前面走,刘义符在后面跟,走着走着,刘义符突然瞄到了一个看起来很眼熟的背影,于是刘大少驻足细细打量了这个背影一番,思索自己在哪个地方看到过这个人。

不消片刻,那人转了半个身,漏出侧脸,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子,束着发,看起来颇为憨厚,不过却他的长相相反,此人站在一间看起来就是烟花之地的楼前,左右踌躇,刘义符认出来了,这人正刘穆之的二儿子刘式之。

慧可转头看到刘义符正在观察着什么,随着他的视线望过去,看到他正盯着秦楼楚馆,不禁有些愕然,然后就听到刘义符的声音传来:

“佛寺附近也有烟花之地?不会影响大师傅们的清修么。”刘义符的口气中自带着三分揶揄。

慧可也不恼,念了一声佛号后,慢慢说道: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哈哈哈……”刘义符突然笑出了声,笑得弯下了腰,没想到反被对方拿自己的话教育了,于是说道,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说的是这个理了。”

刘义符起身瞥见刘式之的人影已经不见了,看样子多半还是进去了,然后示意慧可大和尚继续带路。

两人现在是于是并排一起,慧可听闻刘义符吟的诗句,便道:

“看来小郎君颇推崇陶元亮,此诗系他隐居所做,甚合我佛教义。”

刘义符才一愣,这才知道陶渊明已经做出这首诗了,不过这首诗刘义符也没打算做文抄公抄一遍的,只是觉得合适,下意识的引用了,自己又没出世,俗人一个,哪里有这个心境做得出这样的诗句。

不过既然陶渊明已经写了这首诗了[1],那也不需要假托他人所做了,就正好拿陶渊明来举个栗子,和大和尚 进行“对喷”,于是刘义符笑着说:“五柳先生这首诗,确实有出世之念,立意深远,但未尝不是求而不得的牢骚。”

“何解?”慧可有些好奇,他是认识陶渊明的,也明白陶渊明为啥会直接隐居,无非就是世道多艰难,自己无力改变。

“儒家讲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在我看来,五柳先生完全做得到后者,陶家高门贵胄,却不想着如何改变天下,五柳先生何以至此?”

“明知不可为?”

“知其不可而为之,”刘义符小脸上格外坚毅,说道,“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顿了顿后,刘义符说道“……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刘义符心中马上默念,迅哥儿,抱歉了,这句话刘义符确实非常想说,而且也代表了自己此生的态度,有些东西可以让步,有些东西,是决不能让步的!

同样的,带给大和尚的震撼,确实非比寻常,慧可如同被定身了般喃喃自语:

“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慧可大和尚眼神望着前方,失神良久,半晌回过神来后,看着刘义符的眼神里多了一些莫名的东西。

“仆还是很钦佩五柳先生的,他的诗作已经到了无我之境,仆不能及也。”

“何为有我,何为无我?”。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刘义符还是把这首诗放在了很高的定位上,拍了拍陶渊明的马屁。

顿了顿,刘义符可不管已经有些震惊到呆滞的慧可和尚了,继续自顾自的说道: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大和尚听完后,顿时拜服道:

“郎君大才,仆佩服至极。”

刘义符马上谦虚地说“谬赞谬赞”,虽然说是这么说,但是自己心里还是很爽的。然后刘大少想了想,既然气氛都烘托到这里了,不如玩个大的算了,于是对慧可道:

“仆能理解五柳先生的意思,既然如此,就用一首歌来唱和回应吧。”

只见刘义符他潇洒往前走,慢慢踱着步,走几步路就吟唱着一句诗,慧可听出来了,是乐府的调子的《行路难》,内容自然是刘义符“自己”填词,然后用乐府调唱出来的: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

烟雨霏霏,润湿身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偃仰啸歌,万籁有声。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心绪茫然,感情激昂。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老树开花,大器晚成。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一问一答,超脱苦闷,前路多艰,仍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慧可和尚听着越来越激昂的调子,主要是刘义符唱的内容,他张大了自己的嘴巴,彻底震惊地失声。

唱念完后,刘义符转身长开双臂,手肘弯曲,双臂虚抱前方,对着慧可和尚说:

“这,就是小子对五柳先生‘饮酒’的回应。”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二楼间,有个身着青色直裾深衣的女子望着楼下的小不点,反复地说着这两句,良久,突然笑出来,似能使百花绽放,颇为动人,自语道:“看来阿弟彻底要名扬四海了。”

……

刘义符心跳得很快,末了想了想自己前面的表现还是不错的,能打个九十分吧,十分的满分制,马马虎虎超出自己预想八十分,于是刘大少满意地转身继续向前走了。

走着走着,刘大少突然感觉自己有点后悔,他想了想陶渊明的影响力,主要是陶家匡扶晋室建立起来的权势,好像不是自己能随意去碰瓷的呀,而且自己这种半作秀的态度,很有可能会恶了陶渊明,恶了陶家。

刘大少倒是不怕陶渊明复出政治打压什么的,他多半也不屑,只是就怕到时候陶渊明整一首诗说自己好功名利禄什么的,然后再整一个“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批语之类的,那自己就麻烦了,而且陶家从陶侃开始变成世家大族,对权力还是能施加影响力,自己老爹对这些士族都是以拉拢为主,陶家现在开始放权并不代表他们没法回到权利中心……不过陶渊明是不太可能了,但并不代表陶家其他人不行,要是他们曲解了我的意思,认为我是想踩着陶渊明上位的话……

刘大少越想越羞耻,越走越快,后面却传来了大和尚慧可的声音:

“小郎君莫要往前走了,那个粮商就在此处。”

刘义符一个趔趄,差点摔倒。

……

注:[1]陶渊明写这首诗大约是在公元四一七年,和现在主角所处的时间有所出入,为了剧情需要,将这首诗提前问世。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