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长公主每天都想撂挑子 > 第十四章

长公主每天都想撂挑子 第十四章

作者:此路长遥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09:4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沈煜舟果然输了。

两日后的早朝上,站在最末的何印明跪了出来,在大殿上痛哭流涕。

“臣请陛下垂怜,莲儿是臣早逝的发妻留下的唯一一个女儿,虽不能与公主相提并论,却也是臣的掌上明珠啊。被一个伶人......如今她才二八年华,正是女儿家如花似玉的年纪,竟就这么香消玉殒......”何印明哭到失声,一头晕在了殿上。

萧洵光坐在高处的龙椅之上,缓缓开口,“先将何卿扶下去安置吧,请太医去瞧瞧。待他身子养好了,再议此事。”

何印明方才道何莲是因被公主府外男从水中相救于礼法不合,回复后郁郁不已,故而自尽以保名节。

今早丫鬟发现的时候,吊在房梁上的何莲身子都僵了。

他只字不提萧云皎,但话里话外不外乎救人的薛平是公主男宠,身份低贱,暗指萧云皎行径放荡。

萧洵光本欲趁着何印明晕厥之机将此事暂时按下,可此时离天子最近的一人往外移步站了出来。他鬓发斑白,但双目炯炯,精神矍铄,正是当朝左相岳旻山。

“陛下,老臣认为,何大人爱女之心天可见怜,若是不给逝去的何小姐一个说法,将那行冒犯之举的伶人治罪,恐怕何大人也要撑不下去的。”

此话一出,不少大臣纷纷附议,萧洵光一时有些无措。

他放在龙袍衣袖之下的手攥成了拳头,打量了一遍随声附和的大臣们——竟达半数之多。

“何卿之女失足落水,救人之人乃是出自一片善心。何家女儿贞烈,投缳之事朕深感惋惜。只是礼法二字乃是警示世人从善从距,并非让人作茧自缚,若因偏解礼法而自缢,更是对不住授予她身体发肤的父母。”

“各位爱卿以为,是也不是啊?”

帝师吕绪文长髯下的嘴角上扬,几不可见的对龙椅上的人点了点头。

一时之间,满朝文武各怀心思,无一人应答。

“臣以为,陛下所言极是。”

武将队列中,身着紫色绣蟒纹官袍的沈煜舟向外一步,朗声道:“臣以为,若是为此责罚施救之人,岂不是让天下勇为之士寒心?若是今后再遇见有人落水等事,难道要人袖手旁观不成?”

沈煜舟带头发声,渐渐的有了不少臣子附和。

岳旻山见状向后使了个眼色,右相崔谨立刻辩驳道:“沈侯爷所言差矣。救人之人确实是一片好心不假,可何大人家的千金却是因为保全名节而逝去了,难道此人不是好心办了坏事?”

“任谁也没有因此苛责于何小姐,不知崔大人说的保全名节便要一死,是哪朝律法所书?”

沈煜舟不慌不忙,搬出律法辩论,驳的那些世家一党无话可说。

武将们本就为救人之人愤愤不平,奈何委实不知从何辩驳,沈煜舟一番话可谓说道了他们心坎里,顿时身心舒畅。

萧洵光见势道:“朕看这个救人的伶人有一片仁善之心,不仅不该罚,反该赏才对。不能寒了天下良善之辈的心。”

“陛下英明”众臣齐声道。

何莲之死本就不是为了去罚一个伶人,世家大臣心照不宣,又掀起一潮。

“禀告陛下,臣有本启奏。”

礼部侍郎崔丰朗站了出来,“臣要弹劾长公主殿下行径不端,于公主府内豢养数十面首,民间已经流言四起,公主此举实乃败坏皇家风气。”

崔丰朗与崔谨是同宗,算是他的侄子,不用想都知道几人同气连枝,就等着以此整治萧云皎。

萧洵光见此时他们将火烧到了姐姐身上,不知从何驳斥,下意识地用眼神向帝师和沈煜舟求助。

岂料二人皆目不斜视,一言不发,反倒是御史大夫卢克己站了出来,“臣以为,公主应作为天下女子之表率,行贤淑之举,豢养面首一事还请陛下严查,若此举属实,还是要小惩大戒为好啊。”

卢克己这话说的十分聪明,看似是附和着崔丰朗,实际却留了话茬“若属实”才该惩处,那不属实则是另外一说了。

萧洵光眼前一亮,“卢爱卿所言有理,此时乃是民间谣传,并无实证,崔卿可有凭据?”

崔丰朗早有准备,“三年前先帝乘鹤之时,北疆曾欲与我东晟休战,欲与长公主和亲,岂料使者进京却看到长公主与二三男子举止亲密,言行皆不合礼法,以至于北疆王室怒而发兵,我朝边境才致三年战乱。这便说明早在三年前,长公主便开始行径放纵,请陛下明察。”

沈煜舟听见这些人以萧云皎的婚事为休战筹码,知晓了在他不在的这段日子她都承受了多少。心疼之余便是愤怒,他不由面色一沉,再度开口。

“崔大人是当我们满朝武将都是懦夫不成?”

“遣妾一身安社稷,不知何处用将军?这诗中所讽,不正是崔大人所言所行吗?”

武将们此时再也按耐不住,驳斥声此起彼伏。

“正是,当我们武将都怕死吗?”

“我们才不是那种躲在女子身后寻求庇佑之辈,自然会以血肉拼出一个太平盛世。”

“沈侯爷一举击退北疆王室拿回了降书,咱们东晟才不是怯懦之国。”

......

萧洵光身旁的公公一声肃静,武将们的声音才渐渐平歇了下去。

龙椅之上,萧洵光缓缓开口,“当年和亲之事本就不成定局,崔卿不必再提。据朕所知,长公主府上礼遇门客,天下有才之辈不论出身,皆可以上宾之礼入公主府西苑。想来众卿家中亦有几位门客的吧?面首一事实在荒诞,朕会让人查个清楚,若是让朕知道谁在背后污蔑皇姐,必要重重治罪。”

岳丞相道:“陛下英明,长公主名誉事关重大,只是流言在民间口口相传已久,法不责众,怕是很难找到攀污之人了,依老臣之见,不若请长公主遣散门客以正清誉。”

世家之辈无不点头称是。

“岳相所言思虑周全,即全了公主的名声,也安了天下百姓的心,不失为一良策啊!”

“臣请陛下恩准长公主遣散门客。”

“请长公主为天下女子做表率。”

......

霎时间大殿上又跪了一地臣子。

这时,悠悠醒来的何印明一步一颤,踏入大殿后膝行至御前。

“陛下请恕臣擅自上殿之罪。”

他跪在地上老泪纵横,“臣的女儿虽不是博览群书,却从小便熟读《女则》《女戒》。此次她自缢保全名节,臣虽心痛,但也欣慰她知礼守节,为我何家宗族女儿立了榜样。臣本不敢恩将仇报,可长公主行事委实荒唐,谁家女子会礼遇数十门客,还都是男子?两厢比较之下,臣更是心痛我这规规矩矩的女儿啊!”

“请陛下下旨遣散公主府门客,以全公主名节!”

萧洵光年纪尚幼,怎能抵挡这些世家大臣的步步相逼?无奈之下他只能拂袖而去,留下一句日后再议匆匆退朝。

岂料不少大臣步步相逼,以萧云皎的作风为由坐在廊下绝食相逼,大有“你不答应我便是逼我去死”的架势。

御书房内,吕绪文慢慢吹着茶碗中的浮沫,饮了一口才抬头看向焦急地踱来踱去的萧洵光。

“陛下,为帝王者,切忌让臣子看出您的心事。有道是“喜怒不形于色,好恶勿让人知”您今日可没有做到啊。”

萧洵光停下脚步,“可是,他们拿皇姐生事。”

吕绪文摇摇头,“陛下想想,为何今日他们要拿公主的作风生事?这样做对他们有何好处?”

萧洵光思量一番,“皇姐前些日子拿捏了陈秧的错处,查出他几宗罪名,他们其中有人和陈秧有勾结,怕皇姐再查下去?”

吕绪文点头,“陛下能想到这一层,想来是用了心的。”

“不过,陈秧之事,毕竟是盖棺定论的,背后之人必定已然粉饰太平。若陛下今日发难,长公主会有何惩处?”

萧洵光细想了想,“最多不过罚几月俸禄,禁足思过几日......禁足?”

“难道他们是想将皇姐困在公主府,不让她继续当朕的耳目,不让朕看到他们接下来要做何事?”

吕绪文捻须笑了,“陛下所言甚是。”

此时御书房门外也传来一道悦耳的声音——

“还算是孺子可教嘛,不给我萧家人丢人。”

话音落下,箫洵光顺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只见箫云皎双手捧着一个描金檀木盒,迈着稳重而坚定的脚步从屏风后走出来,绕过书案走到他身边。

“阿姐!”箫洵光睁大了双眼,惊喜中藏着一丝不容忽视的担忧,“你怎么进宫来了?大殿外跪了一地人,都是等着弹劾你的。”

箫云皎从容的笑了笑,没有回答这个问题,却把手中木盒递给他,“打开看看吧。”

箫洵光打开盒子,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块乌金打造的椭圆状令牌。这令牌四周凹凸不平,中间刻了一只模样很是奇怪的兽,似鱼非鱼,似鸟非鸟。

他拿起令牌仔细看了看,“这是……鲲吗?”

反过来,令牌反面则刻了铁画银钩的“逍遥”二字,箫洵光不由惊呼一声,“这是逍遥令!阿姐从哪里得来的?不是说已经随王家的一位先辈一同羽化了吗。”

箫云皎道:“母后临终前给我的。”

“这逍遥令,本是我们曾祖父开国时赠与王家一位先辈的。这王家人很是知情识趣,其他世家逼迫曾祖父立下聘世家女为后的诺言时,王家没有参与其中。过后曾祖父便许他们当时的家主一个心愿。怎知那王蕴之是个有意思的老前辈,只愿脱身官场从此云游四海。曾祖便命人特地打造了这块‘逍遥令’赠予他,还说持此令者,东晟国土之内,所有不违反律法之事皆可为。”

“王蕴之老先生便带着这块令牌周游四海,后来兴许是冥冥之中觉得自己大限将至,又回了老家琅琊,有条不紊的交代了王家后几十年的路,临走前还不忘派人将这令牌送进宫。”

箫洵光听着这段往事不由道:“王家这个老家主还挺有意思的。”

“正因为他懂得审时度势,所以王家在他死后三十余年来一直只在一方之地兴盛,后代在朝为官者也从不结党,愿意后代安居一隅,图个顺遂。”

箫洵光听完笑道:“阿姐,那你拿着令牌就不用担心那些人说什么了,你又没有违背律法,他们再不能抨击你了!”

萧云皎但笑不语。

外头那些人,一次不成,定还会有下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