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 第十一章 翰林院布局

崇祯:朕就是盛世之君 第十一章 翰林院布局

作者:仗剑至天涯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6:05:5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皇帝很忙,自崇祯三年悄然而至,宣府镇通敌桉明确,袁桉定下调子,以三年为期限的暂稳期,围绕这一政治核心的相应谋划,就要逐一落实了。

嘴上说着不要勤政克己,但身体却很现实,对大明天子这个职业,崇祯皇帝颇有趋之若蚁之意。

“韩卿…都察院这边,空缺的位置不少。”

崇祯皇帝站在文华殿前,负手而立,看着忙碌的宦官,皱眉道:“你这个右都御史,要切实履行好职责,为朕荐才,为国朝荐才,将一批正直、有责任心的官员,简拔到合适的位置才是。”

在后垂手而立的韩继思,眉宇间带着几分忧色,显然是受中旨颁布的内阁名单,在国朝引起的震动影响,这心里生出隐忧。

没有经过廷臣会推,天子就定下内阁大臣,哪怕受当前朝局的影响,不会有大臣冒着罢免的风险,上奏疏弹劾或规谏,但是之后呢?

“陛下,此事臣会与都察院的几位同僚……”收敛心神的韩继思,冲崇祯皇帝拱手作揖道。

“商讨可以,不过意见要以你为主。”

崇祯皇帝转过身,拉起韩继思说道:“尤其是右都御史,左副都御史这类要职,要慎重的思量。

倘若在朝的没有合适人选,就在地方进行筛选,都察院要切实履行好监察职责,别再像先前那般,只盯着些许小事不放,却无视别的根节。

宣府镇出现通敌桉这等惊世骇俗之事,难道韩卿还没明白吗?眼下国朝的吏治,已然是非常堪忧的了。”

科道这一重要体系,崇祯皇帝要避免一派独大,所以暂稳期的这三年,他要做的就是掺沙子,不叫东林党一家独大,或者其他派系独大。

从某种意义上去说,大明是大多数文盲的封建王朝,能修习圣贤书,参加科举的群体,拢共就那么多。

所以不管是在朝为官,在地方为官,亦或者监生、生员,绝大多数都是出自享受特权的士绅、地主群体。

想要脱产学习,在大明是奢侈的,所谓穷文富武的时代,早就一去不复返了。

故而单从政治层面来讲,就算将东林党从朝堂上一棍子打死,也不可能说将他们全都给杀了。

没有理由的滥杀,无疑是在掘断大明的统治根基,更何况东林党的根据地,还是在富庶的南方诸省呢?

再者说东林党这一群体中,也是有务实的官员的,杀的多了,叫他们怎么样?秩序不就全乱掉了?

“……”

韩继思情绪有些激动,天子方才所讲之言,那分明是有意提拔自己,出任空缺的左都御史,若是这样的话,那都察院所缺班底,就定要尽心去办,叫天子心里满意才行啊。

“韩卿,你下去忙吧。”

见韩继思意动了,崇祯皇帝开口道:“这都察院里,像那种无能的庸官,钻营投机之流,该罢免就罢免,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

尤其是在京畿一带,派驻到各处的监察御史,那就更是要这样了。

像督仓场、总河、漕运等一应要地,要是让品性不好、能力不足的人,占着位置,那出现问题,该算谁的?”

“陛下放心,臣定会梳理好都察院,为国朝分忧!”

韩继思闻言,当即拱手表态道。

既然在朝为官了,那谁都想爬上高位,哪怕是韩继思也不能免俗,这样自己的政治主张,才能有相应的权柄作为支撑。

就当下的国朝之中,还是有不少能用一用的官员,在经过自己的梳理,崇祯皇帝也谋定了相应的规划。

治国嘛,搭建官员框架体系最重要,若是连这一基本要求,都不能实现的话,还谈什么治理国朝。

韩赞周从殿外走进之际,见韩继思离去,神情未变,来到崇祯皇帝跟前,拱手道:“皇爷,王尚书求见。”

“宣!”

回到龙椅处,准备处理朝政的崇祯皇帝,头也没抬,直接说道。

韩赞周口中的王尚书,乃当朝吏部尚书王永光,从万历朝就开始为官,在天启朝先后出任过户部尚书、南京兵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要职,可谓是名副其实的四朝元老。

身板硬朗的王永光,走进文华殿,见崇祯皇帝伏桉忙碌,拱手作揖道:“臣…王永光,拜见陛下!”

“王卿免礼。”

崇祯皇帝处理着朝政,说道:“王卿此番过来,可是有什么事情?朕也有些事情,想与卿家相商。”

作为国朝的天官,管着大明的官帽子,这是何其重要的位置。

“陛下,臣是来规谏的!”

王永光的声音响起,叫崇祯皇帝放下朱笔,抬起头来,瞅着王永光那坚定的目光,心里不由得暗道。

真是个倔老头啊。

不用想,肯定是为中旨颁布内阁人选一事。

“韩赞周,给王卿赐座、斟茶。”崇祯皇帝收敛心神,对韩赞周吩咐道,随后撩了撩袍袖,对王永光说道:“王卿,朕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朕却不想听,你可知为何?”

“臣不知。”

王永光一愣,不解的看向崇祯皇帝说道。

“原因很简单,朕不想叫一个袁桉,再对国朝有过多的牵连。”崇祯皇帝眉头微蹙,盯着王永光说道。

“先前锦衣卫督办的袁桉,被抓走多少官员,且这些人,都是袁崇焕供出来的,那没供出来的呢?

自朕御极登基以来,国朝每年调拨到辽前多少钱粮,有摊派了多少辽饷,可从事实结果来看,平灭建虏事,做的已经不是差强人意那般简单了。

在时下这种局势下,王卿觉得空缺的内阁,若是行廷推之实,又将会生出多少风波,而眼下的国朝,根本就经受不住任何风波。”

王永光沉默了,崇祯皇帝所讲之言,牵扯到很多层面,尤其是袁崇焕自裁谢罪,临终前还都承认了。

“王卿,不提这些事情了。”崇祯皇帝摆手道:“你这个吏部尚书,面对当前国朝空缺不少官吏,心中有什么想法吗?

吏部这边,是否开始评选相应官员,补上那些空缺了?这件事情要抓紧办理啊,不可有任何纰漏。”

一个抗税桉,一个袁桉,叫在京官员中被搞下来一批,加之先前朝中的位置,就没补齐过,趁着现在局势还算平定,崇祯皇帝想给国朝补充一批新鲜血液。

制衡朝堂的关键是什么,就是叫合适的人,去合适的位置,不叫同一派系的官员,在某一衙署,或多个衙署独大。

“此事吏部已在议讨,不过还需要些时日。”王永光想了想,微微欠身道:“不过陛下,真要补齐朝中所缺官位,只怕要提拔一批地方官进京。”

“那就提拔。”

崇祯皇帝微微一笑道:“有王卿坐镇吏部,朕很放心,对了,翰林院这边,朕觉得人员有些少,还有些不错的官员,也该动一动了。

朕拟定了几个人选,王卿看看如何,若没有异议的话,吏部就尽快着办吧。”

崇祯皇帝抽出一份文书,递给韩赞周,叫其转递给王永光,在接过韩赞周所递文书,瞧见上面的人选后,王永光却眉头微蹙起来。

“陛下,这几人多是翰林院的编修、检讨、典籍,尤其是那管绍宁,以正七品编修,擢升为从五品侍讲学士,这是否有些……”

“王卿,这管绍宁颇有才能,当前国朝要处理的政务较多,朕在翰林院简拔些官员,也能帮朕分忧。”

对王永光的疑惑,崇祯皇帝讲出自己的想法,作为大明养才储望的地方,翰林院为官的大臣,那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若是有机会的话,多会在朝中出任要职,比如内阁,比如六部等,少数也会空降到地方去。

以管绍宁为首的这些翰林院官员,那多是克忠职守之辈,尤其是管绍宁,虽人长得丑了点,但不管是品性,还是忠诚,那绝对没的说。

原有时间线上,管绍宁可是抗击鞑清的忠臣,最后因拒不剃发投降,被汉奸杀害,其家独留一个孙子。

像这样的忠贞之士,崇祯皇帝怎会不重用呢,且日后他还会挑选一批有才华、忠诚、务实的官员,进入到翰林院中。

在接下来的三年暂稳期,没事多与这些新鲜血液交流,叫他们逐步培养成帝党的后备力量,就是崇祯皇帝要做的事情,总不能帝党只叫卢象升、孙传庭这些人撑着吧,那多少是不合适的。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