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汉,达咩 > 第三百零七章 囚于学派之见,欲灭儒家而后快?(第一更)

咸阳大起波澜。

城中气氛再次久违的紧张起来。

诏令一下达,博士学宫诸博士、学士的家便立即被士卒围住,家中的藏书也悉数被搜了出来,而后一一进行了焚毁。

期间。

儒家博士叫骂不断。

但朝堂上下并没任何想改变的想法。

态度十分强硬。

城中热火朝天的搜书,而眼见着天下书籍尽毁,又有不少儒生因阻拦而下狱,扶苏终于坐不住了,他不想秦朝经此浩劫,此举无异于自绝于天下士人,也会逼得诸子百家叛反。

他身为父皇的长子,若对此事不闻不问,秦人历来的风骨何在?公心事国之忠诚何在?虽说他并不是储君,也没有正式的职爵,依法度而言,他其实只是一介白身。

然从事实出发。

父皇对自己的器重是有目共睹的。

从最初的丞相府治事,再到主持田亩改制,查勘兼并黑幕,凡此等等大事密事,哪一件不是父皇准许的?

如此,他何以能让自己见外于国家,见外于父皇,心有主见而隐忍不发?

在皇城林间转了许久,扶苏终于坚定下来。

他迈步去向了咸阳宫。

很快。

便有宦官高声道:“陛下宣公子扶苏觐见----”

扶苏心神一凝,整理了一下衣裳,便大步的进殿了,一进入殿中,便高声道:“儿臣扶苏,见过父皇。”

嬴政目光冷峻的看着扶苏,眼中没有露出任何喜怒。

良久。

嬴政才道:“说,甚事?”

扶苏颤声道:“儿臣......是为焚书而来,此行只为直陈儿臣之心曲,方今天下初定,首要大计在安定人心。”

“人心安,天下定。”

“儒家士人,百家士人,只是群文人,或对大秦新政有所指责,但无碍大局,大秦新政破天荒,想让天下心悦诚服,需要时日。”

“当今这些儒生的言行,大多出于其学派怀旧复古之惰性,意在标榜儒家独步天下之气节,若朝廷因此焚书,恐会使六国贵族更有搅乱人心之口实,亦使民众惶惶不安,此中利害,望父皇三思。”

“父皇若决意惩治儒生,废去儒生的参政议政职能,将他们悉数驱离咸阳即可,何至于大动干戈,在天下范围行焚书令?儿臣认为此举有些偏离正道了。”

说道后面。

扶苏慌乱的心都在微微颤栗。

“你认为朕做的过了?”嬴政冷冷一句。

扶苏颤声道:“儿臣不敢说谎,儿臣确感觉过了。”

嬴政嗤笑一声,漠然道:“大秦一统天下后,便致力于推行新政创制,大肆搜求各方人才,举凡六国旧官吏清廉能事者,尽皆留用,举凡天下学派名士,各郡县官署都奉命着力搜球,而后开设了博士学宫,为的就是实现真正的‘四海归一’。”

“立国之初。”

“朕与帝国重臣一致认为,当以兴盛太平文明为主旨,尽可能少地以政见取人,所以大秦立国之初是海纳百川,不再像大争之世一般以治国理念为筛选标准。”

“但其中却有明文,必须拥戴新政!”

“这一点,你可还记得?”

“儿臣记得。”扶苏额头已有汗滴溢出。

嬴政冷笑一声。

继续道:

“秦儒疏离,秦儒相轻,其来有自也。”

“孔子西行不入秦,后来儒家名士也极少入秦,即是游历列国,儒家之士也极少涉足秦国,其中原因众多,儒家蔑视秦人秦风,把秦视为愚昧蛮夷却是不争的事实。”

“孝公先祖之前,秦人对儒家轻视无可奈何。”

“而自孝公商鞅变法后,秦国开始广罗经世人才,从那时起,秦便对主张复辟与仁政的儒家开始打心眼里蔑视,正是这种相互蔑视,以至战国百余年,山东士人大量流入秦国,但儒家之士却寥寥。”

“秦一统之后,朕为何重用儒家。”

“这便是原因。”

“因为一旦秦能敬儒而用,无疑是海纳百川最好的证明。”

“所以大秦立国之后,朕便将这个近百年几为天下遗忘的曾经的显学流派,以诏书隆重显赫的方式推上了帝国政坛,朕甚至将孔鲋任命为了几比旧时诸侯的高爵。”

“然儒家是如何回报大秦的?”

“儒家可曾对朕、对大秦投桃报李?”

“没有!”

“儒家犹如旧病复发,依旧一意孤行,外界稍微对其指责,便顿感受到了侮辱,而且矢志复辟,对大秦新政叱骂连连,甚至是嗤之以鼻,根本没有任何中庸之心。”

“儒不仁,朕何义?!”

嬴政的目光变得前所未有之冷漠。

“父皇......”

嬴政冷声道:“下去好好想想吧,若是连这点小事都理会不清,日后还能做大事?”

扶苏脸色一白,“敢请父皇教诲。”

“朕懒得说!”嬴政见扶苏还不明白,顿时拍案怒喝了一声,扶苏吓得脸色苍白,额头已是大汗淋漓,直接长跪在地。

“下去!”

扶苏叩首,只能转身离开。

去到殿外,扶苏一脸痛苦,这是父皇第一次这么耐心说话,却几乎没有涉及焚书的任何事,以父皇的秉性,若是做了决定,恐都不会轻易改变,但扶苏依旧有些不甘。

思来想去。

还是想去跟丞相李斯说说。

毕竟。

李斯是在大政方略上,最能于父皇沟通的重臣。

想到父皇曾经指责过自己没有洞察之能,没有权谋意识,连最简单的君臣之道也弄不明白,因而没敢明说来意,只是以查询泗水郡民户数量为由来探视李丞相。

进入丞相府政事堂。

见到扶苏,李斯起身道:“见过长公子。”

扶苏连忙一拱手:“我从泗水郡回来,却是对泗水郡以往的民户数量有所疑虑,还望没有打扰政事。”

“并无打扰。”李斯道:“长公子请入座。”

李斯面带温色,转身高声吩咐上热汤,待隶臣将热汤端上来后,脸上笑容一收,沉声道:“长公子是为焚书而来的吧?”

扶苏拱手道:“我很少处理政事,国事不明,尚请丞相解惑。”

“扶苏之惑,何以焚天下史书,又何以禁民间藏书?而今不少儒生因此入狱,等政令下到地方,定会引起地方动荡不安,此举何以能安天下?”

“儒家却与秦相悖,将其驱离咸阳即可,何以做事如此之绝?”

“扶苏不解。”

扶苏语气激昂庄重,又带着几分愤然。

“长公子此问,老夫不好一口作答。”李斯委婉的开口了,脸上带着几分沉重,随即道:“焚书之纠葛,并不在于书,而在于复辟势力,此次针对的也非是儒家,而是以古非今的思潮。”

“而今复辟势力暗中媾和,借着议论之便,大肆攻击新政,若是朝廷不维护新政,恐有朝一日,真会引起大乱,朝廷此举,亦是无奈之举,若不以强大权力维护新政成果,天下必定会重陷反复。”

“若是不一视同仁,大秦新政何以自安?”

扶苏道:“儒家之藏书议政,大多源于其本身迂腐秉性,但罪不至诸子书籍,何须定要焚天下书籍?而且还要施行连坐,李丞相,你不觉得有些小题大做了吗?”

说着说着,扶苏又是一脸愤然。

李斯叹息一声,目光扫过扶苏,眼神分明有了不悦。

李斯沉声道:

“长公子之言,我不能认同。”

“外界皆言儒家迂腐,但老臣并不这么认为。”

“法家出于儒家,因而对儒家了解的更为深彻,儒家的迂腐,从来都是在吃饭、睡觉、待客、交友等诸端小事上,而在政道大事上,儒家从来没有迂腐过。”

“孔夫子杀少正卯,迂腐吗?”

“孟夫子毒骂墨子纵横家,迂腐吗?”

“孔鲋等人主张诸侯制,又真的迂腐吗?”

“孔门自问世以来,就跟六国贵族勾连,难道也能归于迂腐?”

“儒家推崇复辟,外界都认为其是贵族的鹰犬,但这个说法根本站不住脚,儒家本来就是复辟学派,他们推崇的是让天下回到夏商周三代,若说儒家是天下贵族鹰犬,反倒是在故意混淆视听。”

“丞相未免危言耸听了。”扶苏面露不悦。

他自然听出了李斯的画外音,这分明是在指责自己迂腐。

扶苏冷笑道:

“丞相乃法家名士。”

“数百年来,儒家式微,时至今日,连个学派大家都没有,何以能呼风唤雨,搅乱天下?丞相莫非是囚于学派之见,欲灭儒家而后快乎?”

李斯脸色一沉。

“长公子此言甚矣。”

“我李斯的确不喜儒家,但还不至如此下作。”

“而且儒家何曾式微过?”

“儒家没有学派大家,实在谬也。”

“上次的士人盛会,入列其中的儒生便有七八人之多,这些人难道不能被称为名士?”

“再则。”

“我老师荀子就出身儒家。”

“而他是世间公认最后一位战国大家。”

“只不过儒家之士目光狭隘,容不得异己,故意将我老师荀子排挤在外,而今却说儒家没有学派大家,这岂非荒唐?”

“儒家从不缺大家!”

“而是容不下孔孟外的大家。”

“而这恰好也证明了儒家的保守复古。”

“是以,非是秦不容儒家,而是儒家不融于秦!”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