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汉,达咩 > 第两百九十七章 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求订阅)

“老臣补正事实。”左丞相冯去疾打破了举殿沉寂,高声道:“老臣现司职天下户籍,对六国贵族清楚得很,子襄博士说六国贵族大多迁入咸阳,大谬也!”

“事实如何?”

“自陛下迁六国贵族诏书颁发,至今已有六年,加上早年灭国之战后的迁移,所谓的六国贵族,搬到咸阳的只有两千余大户,而且这些本都是被官府严厉监督的大户。”

“像是楚国的熊氏、景氏、昭氏、屈氏,韩国的韩氏、张氏,齐国的田氏、管氏,魏国的魏氏、张氏、陈氏,赵国赵氏、武氏,燕国姬氏、李氏等等,举凡大贵族,才被迁移入咸阳。”

“即便如此,这些氏族依旧有不少人逃亡、藏匿,而且各国原有的贵族依旧还有大量盘踞于地方,像是楚国项氏、韩国何氏,赵国李氏、乐氏等等,他们在地方行黑恶害民,图谋复辟。”

“这早是人尽皆知!”

“不若朝廷前些年何以颁发抓捕令?”

“此外。”

“你污蔑朝臣,言他们是幕后真凶,何其谬也!”

“朝廷大臣来咸阳多年,早就跟六地断了联系,就算真有联系,朝廷跟六国余孽,孰重孰轻,难道这些大臣不明白?汝等身居高位,身份地位又岂是六国余孽能比?何以会那么短视?”

“难道在你眼中,大秦的臣子,不如六国的蝇营狗苟?”

“地方土地兼并的确恶劣,我初掌天下户籍时,也曾听闻了一些民谚,民间云: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我听闻这些,同样是痛心不已,但若把此等黑幕归于朝堂重臣,简直荒谬!”

“大秦一统天下花了十年。”

“而今吞并天下半数民田,却只花六年,这真是人力能及吗?如此恶黑手段,贪得无厌的搜刮民户,唯有长久兼并才能做到,六国的确已经覆灭,但城中贵族依旧衣食无忧,田产丰饶。”

“其中缘由诸位真没有想过吗?”

冯去疾戛然而止。

整个大殿静的如深山幽谷。

在列博士如芒刺在背,面色阴郁而无言以对。

他们自然清楚这点,甚至于,六国贵族兼并土地之事,他们还知道一些确凿事实,但这些都不可能为外人道也。

许多朝臣纷纷点头。

土地兼并之风,他们都有所耳闻。

世人大多把原因归咎于国府贪官所为,但大秦一统天下才六年,而今才勉强摸清地方户籍、人口、图书等,哪有那么快的速度从地方贵族豪强口中夺食?

而且。

儒家今日十分反常。

死咬一件尚不明了之事做文章,甚至是公然诽谤朝堂大臣,这种可恶行径,实在令人不齿,又让人不禁生疑。

郑国也出列道:“至于儒生所言分封陛下子弟,俱在镇抚,我亦有不同意见,你们所推崇的诸侯制,其实就是行夏商周三代旧制,但三代之时,天下未曾激荡生发,也不曾出现百家争鸣,上至周天子,下至普通黎民,唯知封建制也。”

“其时行封建,与其说是遵奉王道,毋宁说别无选择也!”

“是故,不足为亘古不变之依据。”

“再则。”

“周武王尸骨未寒,周室便祸乱大生,发难者恰是王族之管、蔡诸侯,如此封建,谈何拱卫天子?谈何拱卫王室?”

“至于周幽王镐(hao)京之乱,王族大诸侯晋国、鲁国、齐国皆不敢救,若非秦人弃置恩怨,而千里勤王浴血奋战,何有洛阳周室之延续哉?”

“更不说诸侯后面相互如仇雠(chou),相互攻伐而不能禁止,以邻为壑而践踏民生......凡此等等,才酿成华夏数百年大乱之争,封建诸侯由此可见,已成天下祸根矣!”

“若果真行封建诸侯,无异于抛离天下民心,无异于再植裂土分治之跟,弃华夏五百余年之探索而重归老路焉,你等博士都为饱学之士,而今拘泥于一家之学,而不审时势,何异于刻舟求剑?!”

子襄面不改色,反驳道:“我所言,因时因地而施治也,这本就是天下正道,而且也非是我提出的。”

“在秦,自惠文王之世取巴蜀,便以王族大臣直领巴蜀近百年,与封建诸侯何其相类,昭王之世,有穰侯治陶地方。当今陛下之初,有王弟成蟜治太原,此其实也!”

“而我主张非众封建,而是主张以地理远近定封国大小。”

“王者封建,地愈近而封国愈大,地愈远而封国愈小,故海上之地可有十里诸侯,凡此等等,皆因远近不同而施治也,何由生乱乎?以目下情势,封建诸侯,定于朝堂行一治,何来天下两治之说?”

杨端和出列道:

“如你所言,那华夏边地之治,若阴山、陇西、辽东、南海,尤需封建诸侯?若是边地真的行封建,我却是敢断言,大秦必失万里屏障,周室之亡,就亡在诸侯!”

“诸侯之患,动乱之源也!”

“朝廷不行封建,便可上下一心,如臂指使,边疆若有患,也能随时荡平,不至于再现镐京之乱,天下动乱也定会大量减少,纵然六国贵族图谋不轨,亦不至于裹挟民众,其时复辟,世族定会孤立于天下,而我大秦六十万铁军又何惧之有?”

杨端和并没引经据典,他也说不出那些文绉绉的话,话语一如既往的朴实,没有太多的激昂之辞,但却是让原本乱糟糟的大殿,如一阵秋风扫过,顿生肃杀之气。

众人瞬间安静。

其他想开口的朝臣也沉默下来。

唯有一众博士,眼中依旧充满不满。

他们对杨端和的话不以为然,神色充满了微词,他们本就没把杨端和放在眼里过,以往杨端和很少发言,因而从始至终,杨端和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黝黑粗壮的蛮实将领,也根本不懂什么道理。

就在众博士意欲反驳时。

坐在百官之首的李斯突然站了起来。

他高声道:

“陛下,老臣有奏对。”

“丞相尽说。”嬴政面色很平静。

李斯作揖道:

“今日大宴,陛下本欲铺排国政,不料竟因博士仆射周青臣首肯秦政,引出了博士淳于越非议郡县制,并再请奉行诸侯制。”

“大政稳定六年,却能突兀生事,李斯认为,事非寻常也!”

“诗云: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六国贵族黑恶兼并欲图复辟,朝野议论蜂起欲行王道,更兼诽谤朝廷、流言谶语、贵族逃亡,凡此等等,足证复辟旧制之暗潮汹汹不息。”

“当朝论证,固不为罪。”

“然定制六年,且有陛下诏令,而能赳赳再请,亦必有风雨如晦之大暗潮催动也,所谓飓风起于清萍之末,此等汹汹之势,不能使其蔓延成灾。”

“臣建议彻查博士学宫诸博士!”

李斯话语一落。

众博士额头不禁渗出涔涔冷汗。

子襄也脸色微变。

他本以为自己的动作很谨慎小心,朝中应当无人察觉,偏偏李斯似乎神目如电,寥寥数语,便将他的心思直接抖露了出来,而且矛头直接指向他们。

更想彻查儒家!

子襄只觉后背已经湿透。

他也是第一次知晓了重臣巨匠的分量。

心中陡然生出一股不祥预感。

李斯继续道:

“今日之议,诸博士之言,皆为刻舟求剑!”

“老臣便在今日再度重申: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有治道也。非其着意相反,时势异也。”

“今秦创大业,立制于千秋万世,非儒家博士所能知。”

“流水已逝,行舟非地。”

“淳于越言三代诸侯制,子襄言分封子弟在镇抚,尽皆楚商之刻舟求剑,不足效法也。”

“是故。”

“废郡县制、行诸侯制之议当作罢。”

“以后也不复再议!”

李斯话音落下,百官纷纷点头。

博士们则尽数沉默。

嬴政虽没有开口,但谁都能感受的到,始皇的不满情绪,这一话题若是就此掀过,废除郡县制,就将彻底石沉大海,再也不能在朝堂提出。

孔鲋脸色有些难看。

他自然不想就此结束,他们的目的还没达到。

但李斯已经说到这份上了,他甚至想不到该如何回击,而且眼下其他朝臣竟皆附和,俨然是大势已去。

下意识的。

他把目光看向了子襄。

子襄脸色同样铁青,李斯这一番话下来,却是将他们的前路给堵死了,甚至于,等宴会结束,朝廷或许真会开始调查他们儒家,而今他们是经不起查的。

也不能被查!

子襄深吸口气,在脑海中想着应对之策。

良久。

他终于想到了应付之策。

只是神色已是露出了明显的疲态。

他知道。

自己的话一旦说出,恐会让儒家彻底失势,甚至会遭到始皇一系列的打压报复,但他已经别无选择了。

他必须要拖。

如果不拖延时间。

朝廷真的严查,不仅私学之事会暴露,他们跟六国贵族之事也会暴露,到时就算他们逃出了咸阳,天下也将再无儒家的立足之地,他不知朝廷会不会查,但他不敢赌。

因为他实在输不起!

他没得选!

子襄擦了擦额头的汗水。

颤声道:

“臣敢请诸公子奏对!”

“郡县分封与否,当听取诸公子之见。”

“请陛下奏准。”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