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汉,达咩 > 第两百九十四章 损一时而利千秋! 求订阅)

闻言。

孔鲋却是一愣,随即似乎想起了什么,眼中露出一抹惊疑。

他迟疑道:“那事不是已经被始皇否决了吗?而且这话题若是说出,我儒家可就要成为众矢之的了。”

子襄双目微阖。

冷声道:

“事到如今,只能如此。”

“除了这个,还有一个主意,便是让始皇立储君,然长公子现在远在泗水郡,短时都没有回来的迹象,我们若是上疏,只怕会直接石沉大海,了无回音。”

“而且现在时机已过,贸然上疏,很容易引人猜忌。”

“到时才是真会惹祸上身。”

孔鲋担忧道:

“此事我觉得不妥。”

“当年王绾老丞相尚在位,尚且没有劝动始皇,而今我们式微,恐更难劝动始皇,而且始皇是一个意志坚定之人,他一旦打定主意,外界根本就劝说不动,也不可能变更。”

“这是真的在引火上身!”

“不行!”

孔鲋直接拒绝了。

他已经知道子襄是何主意了。

但正是因为知道,所以才知事情的严重性,他们儒家现在本就不想引人注目,若是再把这旧事重提,只怕会为儒家遭至祸端。

子襄面色冷静。

淡淡道:

“兄长,不用急着反对。”

“我既然敢提出来,自然有我的道理。”

“天下大道者二。”

“分别是霸道和王道。”

“而天下治式者同样为二,分别是诸侯制和郡县制。”

“当初大秦初立,刷新典则,创制朝仪,召集我们这些饱学之士共商图治之根本。”

“天下图治,何为根本?”

“治式!”

“当年我等诸博士的确力荐诸侯制,但当时其实是王绾老丞相在做主导,王绾老丞相虽也力荐诸侯制,但他的主张却是落在了《吕氏春秋》上,老丞相认为,谋国图治,当有所本,而秦国图治之本,在《吕氏春秋》。”

“老丞相此人虽跟我儒家交好,但其实并没偏向过我儒家。”

“不过,老丞相以往跟吕不韦关系不浅,当年吕不韦遭到清算,王绾却是幸免于难,但始皇对吕不韦的不满,一直都不曾遮掩,故老丞相提出以《吕氏春秋》为根本,其实注定是失败的。”

“而今再提,却是正好不过。”

“眼下地方混乱,北疆战事未歇,南疆百越时常越界袭杀,六国贵族暗中蛰伏,土地兼并愈演愈烈,这一切都可以归咎于治式!”

“封建诸侯为圣王正道,封建愈多,天下愈安。”

“这是天下自古的道理!”

闻言。

孔鲋心头微动。

但还是摇了摇头,沉声道:“我还是觉得不妥,当年朝议治式,可谓是规模空前,立国的朝臣竟皆入列,王绾、李斯、顿弱、尉缭、王翦、蒙武等都各陈己见,最后才裁定推行郡县制。”

“始皇因此还下发过诏令。”

“若是再挑起争端,这可是在抗令!”

“若是让法家抓住机会,恐会在朝堂上大加指责,甚至可能会直接落井下石,到时,我儒家岂不越发式微?”

“这如何能行?”

子襄冷笑道:

“兄长,你太高看儒家了。”

“我儒家本就越来越式微,若是私学不能继续开展,儒家早晚有一日会被法家吞噬殆尽,早一日,晚一日,都是等死之道,这又有何区别?”

“朝堂何时把我儒家放在眼里过?”

“以前没有。”

“现在没有。”

“以后恐怕也不会有。”

“我儒家在朝堂上,受到的斥责还少吗?就算被朝堂众人嘲笑讥讽,又算得了什么?但只要这个话题一挑起,始皇定会召开大议,到时朝臣又要费心神在‘治式’上了。”

“华寄自然也不会例外!”

“如今我儒家的希望已不在朝堂。”

“而是在朝野外!”

“大丈夫能屈能伸,在朝堂上受点委屈算的了什么?相比道统消亡,我更宁愿在朝堂上受辱,因为这能为我们拖延到足够多的时间,我们儒家现在欠缺的就是时间。”

“挑起这次事端就是故意而为!”

“我儒家就是要引起众人讨伐,就是要让朝臣对我们同仇敌忾,唯有如此,我们拖延华寄的事,才不会为人察觉,甚至这些人根本就意识不到我们的真正想法。”

“他们只会认为我们在狗急跳墙,在哗众取宠,只会认为儒家式微,想趁此重回世人视野,以避免被温水煮青蛙一般消亡。”

“诸侯制没有实行的可能!”

“从立国之初那场大议结束,我便已经知晓了。”

“但这并不会影响到我们。”

“我们只是借着这个话题,让世人把注意力集中到我们身上,从而忽略地方如火如荼开展的私学,损我们一些微薄的脸面,益于儒家长久的蓬勃发展,这有何不可?”

孔鲋一下沉默了。

他在脑海中仔细思考着利弊。

沉吟良久。

他也不得不承认,子襄真的很胆大。

但这的确是一个好主意,此举就是要把外界目光聚焦到他们身上,给自己沾惹污名,从而实现移花接木,此举也直接掩盖了他们的真实目的,以至于不会引起外界猜疑。

只是......

他们无疑也会成为众矢之的。

孔鲋沉声道:

“这个想法的确不错。”

“只是前面谶语之事,已经搭进去两个博士了,若是再用谶语,其他儒士恐不会甘愿,而不借助外力,想达到目的,恐难以如愿,而且这事还不能找六国贵族相助。”

“这该如何施行?”

子襄眼中露出一抹冷色。

淡淡道:

“我已经想好了。”

“外力这次是不能借助的。”

“若是借助外力,朝廷一查,很容易查出问题,到时反会让人起疑,新年刚至,正月中旬,却是始皇生辰,到时朝中将大宴群臣。”

“我们趁着朝臣恭维,直接出言发难。”

“而始皇历年来,都是既有争端,便言议之可也。”

“只要这个话题挑起,定然会引起朝臣反驳,到时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期间我们定会遭受朝臣诘难。”

“法家的李斯、张苍等人,也不会放过这次机会,他们一定会在这时对我们大肆指责,甚至还会请求始皇把我们定罪,这一切其实都是可以预见的。”

“场面一定十分的难堪。”

“甚至是狼狈。”

“而在我看来,只是一些口舌之快,又不能真的伤及我等,只需忍过便可,只要事情被成功挑起,我们便已达成目的,等忍过这一段时间,我儒家起势,自当对他们十倍奉还。”

“想成就大事业,必先忍常人所不能忍。”

“而且既然已经预见,自当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就算他们再恶语相向,又能奈我们何?”

孔鲋目光微动。

他已经有些心动了。

只是受一些恶语,相比最后的成功,其实真的算不了什么。

子襄望着孔鲋,没有再说。

他相信自己的兄长,一定能明白其中道理。

损一时而利千秋。

只要计划成功,他们仅凭此举,便足以留名青史,让后人谓之为士人风骨。

沉思良久。

孔鲋终于点了点头。

他道:

“既然襄弟已想好了解决之策,那便按你所说去做吧。”

“我孔鲋虽不才,但为了我儒家基业,还是可以舍生取义的,而且只是一些言语之恶,这又算得了什么?”

子襄连忙拱手道:“兄长明智。”

孔鲋叹道:“若论智慧,我实不及你半数,若是我自己面对这种情况,恐根本就拿不出对策,儒家今后若能兴盛,当是襄弟你一人之功。”

子襄苦笑道:

“兄长实在过誉了。”

“你我兄弟,本就该互相扶持,何以说出此言?”

“只是此举过后,我儒家恐是彻底跟朝堂决裂了,但朝堂早就容不下我儒家了,就算真的决裂了,对我儒家也影响不大,今后反倒不用再过多顾忌朝堂了。”

“不过此举恐也会引起长公子不满。”

“但长公子实在非是明主,若是长公子前面能听我建议,我儒家何至于出此下策?”

孔鲋轻叹一声道:

“是啊,以前我儒家一门心思在长公子身上,此举一出,也是跟长公子生出嫌隙了。”

“不过正如襄弟以前所说,长公子就算亲近儒家,也只能保我儒家不亡,想实现儒家大兴,注定是奢望,我儒家此举,也是为了自保。”

“求人终究不如求己!”

子襄点点头道:“兄长能明悟其中道理,子襄是万分高兴,不过此事还需细细布置,为了以防万一,兄长暂不要将此事告知其他人,等宴会来临,到时再和盘托出。”

“这我清楚。”孔鲋额首,随即又道:“你也不能掉以轻心,华寄以前远离朝堂,他什么性格,我们都不知道,万一他真发疯似的死咬着我们不放,我们还是要另作打算,至少不能全折在里面。”

子襄拱手道:“兄长放心,我会继续派人打探的,一定不会让华寄坏了儒家大事,若是实在不成,那便只能断尾求生了,放弃所有私学,但不到万不得已,我不想这么做。”

“私学已是我儒家唯一的出路!”

子襄话语落下。

屋内陷入到了漫长的沉寂。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