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汉,达咩 > 第两百六十七章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第四更)

冀阙。

眼下所有士人都做了决定。

无一人离场。

秦落衡没有再开口。

田陵望了望四周,迟疑片刻,主动起身道:“我等并非故意质疑糊弄,实是不知天下当如何治理,又如何才能称为大治,我等皆为白身,未曾经历过宦途,因而不敢冒然言语,唯恐让人啼笑。”

“方才听其他士人所言,我亦有了一些想法。”

“也就做抛砖引玉了。”

“正如秦博士所言,大秦一统之前,天下分治久矣。”

“夏商周三代皆行分封,而分封的诸侯多不以天下为念,唯以私治为念,图谋与国府疏离,久而久之,就致使了一个结果,即天下诸侯法令异制。”

“法令异制,必然会导致田畴异亩、文字异形、言语异声、钱币异质、车行异轨、度量衡异法,华夏地方诸事皆异,继而导致了天下共苦、纷争不休,随着秦一扫**,天下重定于一,自此又开始推行大一统。”

“我虽退隐山林,并非不闻时事。”

“秦自开国以来,便力主废分封,分郡县,且不说正确与否,秦廷所为,在我看来,只为了一件事,治权集于国府,随着秦政的施行,也证明了我的观点,秦律法一体,官制一体,诸事决于皇帝,上下统一政令,举国如臂使指。”

“随着驰道直道的新建,地方畛域已悉数瓦解,随着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相关政令的施行,地方异制的情况已大为改观,假以时日,治权不出多门,私欲不至成灾的情况定会形成。”

“然华夏过去裂土万千,国力弥散,想凝聚华夏诸族,何谈容易?”

“此乃逆势之行也!”

“稍有不慎,便有倾覆之危。”

“而秦其实已经走在了覆亡的路上。”

“如秦博士所言,秦治之得失,权衡在天下,于天下有利,便强推力行,于天下不利,便终止废除,然大治之得失,又岂能只着眼于天下?”

“大治得失,其实在人!”

“大治得人,则民心安。”

“秦立国以来,多次颁行新政,革新天下之心,世人皆知,但治理之道,虑在事先,有错改之,若大治错之,而不修,仅靠强力推行,势必物极必反,大秦颁行的新治,大多体现于民生,然民众愚笨,何以能迅速接受?”

“秦廷蛮横,求治太急,事功太过,以至天下难安,民众辄有怨声。”

“是以,贵族复辟稍一鼓......”

话说到一半,田陵的声音便戛然而止,他脸色尴尬的看了看四周,前面说的太过投入,却是忘了自己的身份,险些点出其他贵族复辟之关键,好在最后清醒了过来,这才没有真的说出口。

他为孟尝君之孙,家世很是显赫,而他此生所求,并非是参与天下纷争,也不求功名利禄,只是想安心研究学问,然身为齐国贵族,必不可少要跟其他贵族打交代,他虽有心一吐为快,但为了家族,也只能选择草草了之。

他继续道:“大秦之治太急,若能稍宽稍缓,轻徭薄赋,则大秦新治,必将光焰万丈,万古不磨也!”

“此功业定垂于千秋万世!”

“受世人称道。”

说完。

田陵朝秦落衡拱手一礼,随即便直接坐下,只是垂坐途中,却是不由长长的叹了口气,嗓音中流露出一种无可名状之遗憾。

虎头蛇尾,非他所愿。

但为之奈何?

秦落衡起身,朝田陵回礼。

只是在落座时,目光微冷的扫了眼许猗、何瑊等人。

方才田陵开口直言秦治积弊时,这几人神色就异常不安,若非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不然,这几人恐就会直接出言呵斥了,即便如此,几人也在一旁疯狂的使眼色,若非他们使坏,田陵的出声,又岂会这么虎头蛇尾?

他并不会怪罪田陵。

只是有些厌恶许猗何瑊等人的行为。

他们虽有名士之才学,却无名士之风度,实在令人不齿。

萧何坐于席上。

他看了眼田陵,也不由一叹。

轻声道:“天下能看出秦之积弊者何其多,但敢当众说出的,却寥寥无几,与会的名士虽众,但大多都身不由己,或有国仇家恨,或有利益牵扯,亦或者有祸乱之心,真有天下之念者,寥寥。”

“我萧何出身寒门,并无牵涉太多利益。”

“如此盛会,若是不能尽抒己见,岂非会成平生之憾?”

萧何低语几声。

也是坚定了自己的想法。

他缓缓站了起来,在众人惊异的目光下,开口道:“大秦这些年的政治,我总结下来,有十六个字。”

“创新有余,守常不足,大政有成,民生无本!”

萧何心意清明,自然毫无顾忌。

他沉声道:

“依我看来,大秦政道以创新为本,开千古万世之辉煌,此即创新有余也,大政有成也。所谓有余者,大秦朝廷心力全副专精于制度革新,而忽视了最为寻常的民众生计。所忽视者,乃守常不足也。”

“以国家大治而言,便是缺少守常安定之策。”

“何为守常安定之策?”

“说到底,就是安民稳民之治!”

“正是因为民众过于低微,朝廷目光又如此高远,因而往往很难重视。”

“常则平,安则定,饱则安,暖则稳。”

“此固本之国策也!”

“一味创新而不思固本,则易为动荡也。”

“大秦新政新治轰轰烈烈,雷霆万钧,所缺少者,正是阳春之和风细雨。”

“秦法之周密,史无前例。”

“秦吏之公廉,史无前例。”

“秦廷之集权,史无前例。”

“按理而言,在始皇大政大治之下,帝国当如臂使指,但现状却是天下汹汹难安,民众辄有怨声载道,根由何在?”

“方才那位士人称,是大秦求治太急,事功太过也。”

“我并不认同。”

“求治太急,事功太功,只是其中一方面。”

“更重要的是,大秦吏治败坏,地方执法不公,欺上瞒下,上下其手,这样的举止已在地方横行,地方官吏跟豪强沆瀣一气,联手欺压百姓,鱼肉乡里,地方民众有冤不能伸,有苦不能诉,以至怨声载道。”

“若只想实现天下稳定。”

“治政方面放宽放缓,轻徭薄赋即可。”

“若想实现大治。”

“必须要解决吏治的问题。”

“吏治危害之烈,不亚于兼并为害之烈,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土地兼并之烈是在明面上,而吏治败坏之恶,却隐于方方面面,大到国政之争,小到桑叶之属,皆可为恶,贻害无穷!”

“土地兼并,其实不难解决,吏治清明,秉公执法,土地兼并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但若是放任吏治败坏,纵使朝廷以雷霆万钧之势,解决了土地兼并,但这注定是暂时的,用不了多久,便会重新死灰复燃。”

“天下之恶。”

“恶源便出在吏治上!”

“天下想实现大治,就必须整饬吏治。”

“而且要任贤使能!”

话音刚落。

另一人的声音便响了起来。

陈平道:

“大秦吏治崩坏,原因在‘秦吏’太少,‘污吏’太多。”

“大秦官制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然大秦这些年一直提防地方,大量有志之士,虽有救治图存之下,但难以跻身官府,悲愤交集之下,也就成了祸乱之源,而原六国的污吏,却因曾为六国官吏,因而能继续堂而皇之的为官为吏,这岂非让人啼笑?”

“光整饬吏治是不够的。”

“朝廷若不放松对六地民众的提防,若不给与六地士子足够的晋升渠道,早晚有一天,随着贵族复辟势力的鼓呼,地方民众定会选择追随举事。”

“在我看来。”

“天下想实现大治。”

“需宽以大政,严以行法!”

“看你们谈的如此尽兴,那老夫也便乘兴言语一二。”蒯通缓缓站直身子,眼中荡漾着明睿的光芒。

蒯通道:

“当年大秦立国,颁行了定国图治十大事略。”

“分别是:典章诸事、国制诸事、文教诸事、通国诸事、统器诸事、水利诸事、定边诸事、息兵诸事、安邦诸事、社稷诸事。”

“眼下十大事略,大多业已完成。”

“唯有安邦诸事。”

“何为安邦?”

“即朝廷旨在根除复辟!”

“但经过我的观察,秦廷的根除复辟,只盯向了六国之王、六国公族及六国的大贵族世族。”

“经过数年之功,也算扬汤止沸。”

“除了被迁移到咸阳的公族及部分贵族,大部分逃逸的六国贵族,其实都不敢再明目张胆的行事,但对天下危害最烈的是六国贵族吗?”

“非也!”

“六国贵族早已今不如昔。”

“对天下危害最烈的其实是富商大贾。”

“即地方的豪强豪族。”

“战国之世,各国迫于刀兵连绵,多行战时统管,而各国大贵族拥有治权封地,封地内的田产于自家无异,而封地内的富商大贾,纵能自由买卖民田,但因田产大多是大贵族的,因而他们能购买的数量不多。”

“随着天下一统,兵戈止息,各大贵族受到秦廷猜忌,为了自保,只能选择逃亡。”

“随着各大贵族逃窜,以及各地封地的废止,原本被各大贵族压制的富商大贾却是彻底没有了束缚,加上又没有受到秦廷刻意针对,他们在这数年里是大发其家,大张其财。”

“朝廷提防贵族,却忽视了豪族。”

“豪族虽地位不高,但因家境殷实,族中子弟不乏识文断字者,又因秦廷提防贵族子弟,因而给了豪族子弟晋升官府的机会,而官府当时极度缺人,因而任职的豪族子弟得以举荐自家子弟,仅仅数年,豪族势力便已做大。”

“目下,豪族跟官府相互勾连,相互渗透,疯狂在地方兼并土地,而且任人唯亲,互相推荐双方子弟为官,是以大量豪族子弟充斥着整个地方官衙,而真正的寒门士子和贵族子弟只能望而兴叹。”

“豪强虽微,却遍及天下。”

“眼下豪族还只是盘踞于一乡、一里,等到日后盘踞一县、一郡,甚至更高时,天下恐再难安宁了。”

“豪强大多为富商大贾出身,他们对天下之危害,恐在六国贵族之上!”

“天下欲行大治。”

“豪强豪族却是不得不防。”

随着几人的开口,其他士人也纷纷出言。

一时间。

冀阙的讨论氛围越发热烈。

------题外话------

是谁建议我写士人之才的?

累死我了。

写了四个多小时。

吐血!!!

7017k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