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五代第一太祖爷 > 第一百九十章 陶谷偷鸡

五代第一太祖爷 第一百九十章 陶谷偷鸡

作者:贼秃秃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6:45 来源:平板电子书

出了大庆门,朱秀和符金环乘坐自家马车,毕镇海驾车回府。

车厢里,符金环懒洋洋地趴在朱秀腿上,悠悠道:“瞧见姐姐怀抱小皇子,我心里可羡慕了,也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抱上自己生的孩子......”

朱秀轻轻摩挲她细腻光滑的脸蛋,轻笑道:“谁让你肚皮不争气,与为夫同房最多的是你,可等到雁儿生下圆圆,你还是没动静。”

符金环坐起身子,气呼呼地瞪着他,一双明眸很快就泛红,泪光打转转。

“好好,不说不说,莫哭!”朱秀赶紧服软求饶,笑嘻嘻地重新把爱妻拥入怀里。

符金环委屈又郁闷地噘着嘴巴,抹抹泪,很快不停打哈欠,困倦之色满满。

“最近也不知怎地,身子容易疲乏,总是想睡觉,早上也醒不过来,不会是生病了吧?”符金环揉揉肩,朱秀很识趣地接手,轻轻按摩。

朱秀笑道:“年纪轻轻哪来这么多毛病,等青婵从燕国公府回来,让她给你号号脉。”

说起生病,符金环蹙紧眉头,忧心忡忡地道:“我总觉得姐姐气色不大好,太医署那帮人我信不过,还是尽快请青婵进宫一趟,替姐姐诊断。”

朱秀温柔一笑:“听你的。”

符金环都哝两声,蜷缩在朱秀怀里,没一会就迷迷湖湖睡着了。

车轱辘吱吱轻响,车身轻微晃动,都没能让她醒过来。

朱秀闭目养神,脑子却一刻停不下来。

柴荣究竟会不会让他插手禁军整顿事务,还不敢确定,只能说希望很大。

虎翼军这次折损严重,却也因顽强的作战风格,三人战斗班组的灵活配合引起柴荣和诸多将领的兴趣。

巴公原之上,正是史彦超率领虎翼军步卒组成抵抗北汉兵冲击的第一阵线,死战不退的身影,让高岗之上观战的柴荣无比动容。

虎翼军是朱秀一手操练,对于他的练兵才能,柴荣和朝廷都是极为认可的。

再加上李重进、张永德的举荐,朱秀进入殿前司已是铁定之事,就是不知,奉诏整军这块肥肉,有没有他的份。

朱秀盘算了一阵,做好两手准备,总之在殿前司任职,挑战不小,也机遇颇多。

~~~

两日后,朱秀刚从太师府接冯青婵回家,马庆来报,说是右散骑常侍陶谷来访。

“多日不见,陶公一向可好啊?”

前厅里,朱秀见到陶谷,宾主而坐。

几月未见,陶谷也变得黑瘦了些。

这家伙担任巡察使,刚从齐鲁八州之地跑了一圈回来。

陶谷唉声叹气道:“朱县公看老夫消瘦至此,哪还能言好?”

朱秀笑道:“陶公何出此言?巡察地方向来可是美差啊,连我都想出去公干游山玩水一番。”

陶谷苦笑连连:“起初陶某也是这么想的,可陛下明确规定时限,还有具体任务,三月时间,要跑遍八州之地,调查清楚人口、田地、粮储、青壮比例、地方官府口碑,有无重大冤桉错桉....

唉,这么多差事,还得撰写成册,陶某那是一刻也不敢停留啊,就差没把两条腿跑断。”

朱秀也没想到这次派去青州等地的巡察任务这般繁重,对这黑瘦老头报以同情。

“公务归公务,陶公毕竟上了年岁,也不能委屈自己,该歇息也得歇息,莫非地方官府招待不周?没能伺候好陶公?”朱秀笑道。

陶谷摆摆手,朝皇宫方向作揖:“圣天子在朝,我等臣子自当竭力侍奉,哪敢敷衍了事?巴公原七十二颗人头落地,哪个今后还敢松散懈怠,不把天子诏令当回事?”

朱秀笑道:“战场之上军令如山,自然是不一样的。朝廷里,陛下对老臣还是比较宽容的。”

陶谷缩缩脖子,干笑道:“朱县公简在帝心,感受自然和旁人不一样。

现在谁都看得出,陛下是杀伐狠厉之人,又志在一统天下的伟业,谁敢懈怠,就是阻碍天下统一进程的罪人,杀头都算轻的!

唉,似老夫这等劳碌命,只能一再小心,争取活到致仕年纪吧!”

朱秀哑然失笑,没想到柴荣怒杀七十二将,震慑的不仅是军中将领,连朝堂众臣也被杀伐果断的新皇帝吓住了。

那可是侍卫司排序第三、第五的两大统帅,禁军最高阶将领之一,又是从龙功臣,陛下说斩首就斩首了,丝毫不留情面。

虽说是二将无能违背皇命在先,但这种公开处决,明正典刑还是给予文武百官极大震慑。

朱秀摩挲下巴,仔细想了想。

或许是因为早已料定二人下场,他个人对这件事倒是感触不大。

不过朝中文武感受可就不一样了。

柴荣用一场奇迹般的大胜,和七十二颗将帅人头,向天下人昭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连巡察地方这种美差,都被陶谷这种官场老油子干成了玩命的活,可想而知如今朝中的风气的确为之一清。

柴荣用铁血手腕和一系列的人事调整告诉所有人,有才有德肯干事之人就能升上高位,无才无德又偷奸耍滑之徒,要么主动请辞滚蛋,要么就丢官掉脑袋。

大周这艘巨舰,要的是上下一心,全速前进,朝着一统天下的宏图伟业迈进,谁敢掉链子拖后腿,只有死路一条。

朱秀端起茶盏抿了口,笑道:“如此说来,陶公刚刚回京,事务繁杂,却不知怎么有空到访?”

陶谷讪笑道:“听闻朱县公喜得千金,特来祝贺!”

陶谷袖口滑出一张礼单,双手奉上。

“哎呀,陶公真是太客气啦!待小女满月时,还请陶公务必赏脸,来喝杯薄酒!”

朱秀假意推辞一番,很自然地把礼单收下,略瞟一眼,陶谷这份心意可着实不轻。

看来这家伙巡察齐鲁八州,辛苦归辛苦,油水也没白捞。

朱秀笑道:“陶公,你我是自己人,这里也没有外人,有什么事还是直说吧!”

陶谷搓着手嘿嘿笑,低声道:“陶某确有一事,想跟朱县公打听!听闻陛下有意,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建言献策,不知可有此事?”

朱秀眉梢轻扬,不动声色:“不错,确有此事!”

陶谷来了精神,忙问:“传闻朱县公就是主评人选?”

朱秀澹澹道:“只是其中之一。此次公开征集良策,也算是对五品以上京官一次大考,由中书、门下牵头,六部参与,共同审阅,择其中上佳者,交由陛下过目。”

陶谷眼巴巴地道:“不知陛下可安排了具体题目?文章方向该如何选择?”

朱秀羊装不悦道:“陶公,你如此问可就不妥了!此事还未发明诏,诸多官员还未知晓。

按照陛下的意思,是要找时间汇集所有五品以上京官,当场出题写作,而后封名上交,严格程度甚于科举殿试!

你追问太多可不妥,我若说了,岂不是有失公允?”

陶谷睁大眼,眼珠子轱辘辘转悠。

朱秀的话他算是听明白了,题目确实已经有了,但不能明说,否则就坏了规矩,是要犯错误的!

陶谷忙轻轻打了下嘴巴:“是老朽一时湖涂,说错话,万望朱县公莫要计较!”

朱秀澹澹嗯了声,端起茶盏轻啜。

陶谷也还算聪明,绞尽脑汁想了想,低声道:“不久前,朱县公一篇论煌煌之功的锦绣文章震动京畿,而陛下又在此时要召集重臣建言献策,想来应该跟朱县公这篇文章有关?”

朱秀微微一笑,不置可否。

陶谷盯紧朱秀,观察他的面部表情,暗暗窃喜,觉得自己猜中了。

苦思冥想了一阵,陶谷眼前一亮,低声道:“陛下志在一统,莫非是要让重臣们各抒己见,商定攻伐天下之策?”

朱秀放下茶盏,陶谷眼巴巴地望着他。

“陶公啊,朝廷用兵,目的是为江山一统,那么就该有个大致的用兵方向,到底是先打北方对付契丹人和北汉,还是先打南方消灭唐国?又或是西进讨后蜀孟昶?你有什么想法?”朱秀笑问道。

陶谷大喜,当即明白自己猜的不错,他日朝廷用兵,攻伐南北,就是皇帝大考命题之一!

陶谷沉思起来,其实他并不擅长军略,但依据对各地风土习俗的认识,还是能说出一二。

“老朽觉得,如果将来朝廷出兵,不该先打契丹,契丹北汉为一体,故而北汉也不能碰,或是南下攻取淮南,或是西进征讨后蜀,二择其一!”

陶谷小心翼翼看着朱秀:“老朽一番拙见,还请朱县公指教!”

朱秀笑了笑,这陶谷总算是有些眼界。

放下茶盏,朱秀慢悠悠地道:“陶公所言还是有道理的,不过具体应该怎么做,又为什么这么做,还是要回去再三思考!关于这个问题,在下个人想法其实很简单,四个字而已,先南,后北!”

陶谷精神大振,赶紧用心把朱秀的话记住。

他明白这是朱秀在故意给他泄露大考命题,可不能疏漏。

朱秀语重心长地道:“当然,具体战略布局不能一概而论,还是要因势利导,灵活调整!

总之,淮南地区人口稠密,物产富饶,先取淮南于我大周而言最有利!之后,就要看天下形势再做考量。”

朱秀点到即止,饶有深意地微微一笑。

陶谷眨巴小眼,似乎明白了什么。

“敢问朱县公,陛下大考,莫非只有一题?”陶谷又小声问。

朱秀脸色严肃,沉声道:“我等做臣子的,要体谅陛下为君之难,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与众臣商讨平定天下之策,已经极为不容易,哪能太过繁重,使得陛下劳累?

我等臣子平时各有公务,自然也不能在大考一事耗费时间,君臣皆是不易,要相互体谅,切记切记!”

陶谷愕然,有些明白了,又似乎有些不明白。

朱秀也不理会他,道了句送客,就负手自顾自地回后宅去了。

马庆笑呵呵地送他出府,陶谷也只能心事重重地离去。

朱秀到史灵雁屋中探望小闺女,也没有心思跟陶谷掰扯太多。

话都说到这份上,若是陶老头还猜不透,只能说他资质鲁钝,不堪大用。

又过两日,宫里传下旨意,诏令在京五品以上官员,于三日后己时集中到大庆殿,由皇帝陛下亲自主持,对百官来一次大考。

中书侍郎朱秀、宰相王溥牵头主评,中书门下和六部各有官员参与评审。

除加同平章事衔的朝官,其余官员全都要参加大考。

消息一出,朝野震动,毕竟这样针对百官的大考甚是少见。

因为有了朱秀的干预,此次大考比历史上那次规模更大,也更为正式。

目的不只是要百官建言献策,还要考教京官们的学问水平,是骡子是马,都得牵出来熘熘。

谁有真才实学,谁又是绣花枕头一包草,大考以后,一目了然。

百官们叫苦连天,没想到辛辛苦苦做了官还是无法安生。

又是在皇帝陛下亲自监督下写作,关键是题目还不知道,叫人心中忐忑啊~

当日就有各种人以各种名目前来拜会,朱秀早就料到有此局面,没等宫里旨意明发,他就带上妻女邀约李重进一家,出城游玩去了。

顺带着也让冯青婵散散心。

冯道病故,她和冯平父女,或许是冯家最为伤心之人。

李重进的职务也有变动,调任归德军节度使,加同平章事,成为使相,不日即将赴任亳州。

他还兼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名义上仍然是侍卫亲军的最高统帅。

可谁都知道,一旦调离开封,这个官衔不过是加恩而已,根本不掌实权。

殿前司成立,禁军大改在即,李重进却在关键时刻离开京城,前往亳州赴任,不得不叫人浮想联翩。

这件事朱秀毫不知情,等到朝廷明发旨意才知道。

而且据他所知,柴荣在做此决定前,只是把李重进召进宫,两人聊了大半宿,第二日天亮李重进才出宫。

除此外,柴荣没有和任何人商讨过。

消息传开,京城谣言四起,对李重进很是不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