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 杂谈:情僧录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杂谈:情僧录

作者:不忘阑珊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54:38 来源:平板电子书

空空道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由于历史上字、号玉峰和梅溪的人太多,所以对“吴玉峰”和“东鲁孔梅溪”的考证也很多。有人认为“吴玉峰”是《清史列传》中康熙四十三年去世的吴雯,字天章、号玉峰。还有人认为“玉峰”是指康熙二十五年的江苏巡抚赵士麟,字玉峰。更有学者认为江苏昆山又名“玉峰”,所以那些江南吴地的诗文才俊,在特定意义之下皆可被称为吴“玉峰”。

而对于“东鲁孔梅溪”,有考证其为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孔继涵的,也有考证其为清代文人李渔的,还有考证其为戏曲家孔尚任的等,其实,这些考证的缘由无非从“吴”、“玉峰”、“东鲁”、“孔”以及“梅溪”等这几个词而联想到一些相关人物才形成的,应该说都没有什么令人特别信服的凭证,有的甚至连时间点都对不上。

还有一种观点,因为古时的文学作品里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人们对”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这句话理解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断句。如果我们将“吴玉峰”三个字看作一个人名,那么按照这种理解而形成的断句便是“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意思是“书传至吴玉峰手里,其将书名定为《红楼梦》”。如果我们不把“吴玉峰”三个字看作人名而是将它断开来读,即形成这样的断句:“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在这里,“吴”是指吴地,包括现在的浙江、江苏南部及安徽东南部一带。“玉峰”则是“欲封”的谐音,就是“欲将封杀”之意。那么按照这种断句来解释这句话,就应该是“此书传至吴地,欲被封杀,便将其题名为《红楼梦》”。

后面“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一句中的“孔梅溪”就同样有可能也不是一个人名。“孔梅溪”这里应是“恐没惜”的谐音,这本书恐怕没有人珍惜,于是,这句话便可以理解为“山东文人担心不能引起人们对这部书的重视和珍惜,遂将其题名为《风月宝鉴》”。

改了书名就能躲过封杀,就能引起人们的珍惜,我看不一定吧!所以,我还是以《红楼梦》文本和一些重要的批语为主来解读。对应“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的有一条眉批,【甲戌眉批: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乃其弟棠村序也。今棠村已逝,余睹新怀旧,故仍因之。】这一句话是批书人在告诉我们,他看到《石头记》这部“新”作时,就想起“雪芹旧有《风月宝鉴》之书”,不但想起了这本旧书,还想到了相关的人,雪芹之弟棠村为旧书写了序!如今棠村都死了,时光流水,物换人非,批书人“睹新怀旧,故仍因之”。“故仍因之”四个字,在没有更好的解释前,只能理解为“因此沿用了《风月宝鉴》这个书名”。也就是说,“余睹新怀旧”,所以才将雪芹的新作定名为《风月宝鉴》。那么,“余”就是我的意思,我又是谁?《红楼梦》文本里明白地写着,“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因此,我认为,甲戌本上这条有相当地位的批语,批书人应该叫梅溪。

把书再往后翻,到第十三回,就真有了一条署名“梅溪”的眉批。这条批语是针对“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而写的:“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梅溪。”此批语甲戌本、庚辰本皆有。古人写笔记作批语,落款时留名、字而省略姓,是再常见不过的了。由批语内容可知,梅溪不但确有其人,而且与雪芹的关系非同一般,就是文本里的“孔梅溪”,那么反推过去,“吴玉峰”也是个姓吴名玉峰的人,“孔梅溪”批语里的雪芹也在文本中也出现了姓。

【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这一句文本是说曹雪芹多次修改、增删过《红楼梦》,他把《石头记》进行过整理,分出了章回,编纂了目录,又起了个新名字叫《金陵十二钗》。同时,这一句文本也进一步想强调曹雪芹不是原作者。这一句后有一条重要的批语。

【甲戌眉批:若云雪芹披阅增删,然则开卷至此这一篇楔子又系谁撰?足见作者之式猾之甚。后文如此者不少。这正是作者用画烟云模糊处,观者万不可被作者瞒蔽了去,方是巨眼。】

批书人说,如果雪芹仅仅是《石头记》的整理者,那么从开头读到现在的这一大段引子又是谁写的呢?可见作者太狡猾了,套路太深。往下读,文本中含糊其辞的地方还有不少,这正是画画时,故意烟云模糊的地方,读者们可千万别上作者的当,才是巨眼英雄啊!

“烟云模糊”,不光是作者不愿意表明真实身份,也是作者的写作手法之一,后文中有很多,在此我先举一个例子。

薛涛不仅美貌,才艺、文辞和见识,都是她的强项,又有在首都生活的经历。如今,身在成都娱乐场里,很快就被中央外放的高官看中了,使得她与当时许多名人都有来往,白居易、张籍、刘禹锡、杜牧等文坛领袖都领略过薛涛的风采。

薛涛才华比肩蔡文姬,个性更像卓文君。《红楼梦》大旨谈情,我也聊聊薛涛的姐弟恋。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当时正如日中天的文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到四川办公。咱们在第六集里提过元稹,就是为老婆写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元稹,他还创作了传奇《莺莺传》。到了金代,《莺莺传》被改编成戏剧《诸宫调西厢记》,元朝的王实甫又改编成了《崔莺莺待月西厢记》。

元稹久闻薛涛的大名,离开京城就写信约薛涛见面,刚到四川,薛涛就等在那里了,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元稹英俊的相貌和出色的文采所吸引。31岁的元稹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震撼与激情,41岁的薛涛认定这个男人就是她梦寐以求的人,于是她不惜得罪高官,推掉一切应酬,只争朝夕的投入元稹的怀抱。

从见面,到元稹调离四川,回洛阳任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最多三个月。这次网友见面,改变了薛涛的后半生,迟来爱,让薛涛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幸福。那段日子,两个人流连夕阳下,牵手江水边,是薛涛一生最快乐的时光。

去了洛阳,虽有鸿雁传书,元稹再也没回来,薛涛能理解。往后余生,她脱下红裙,换上道袍,躲开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可惜我不会配乐,这一段该配卢冠廷的歌:“情人别后永远再不来,无言独坐放眼尘世外,鲜花总会凋谢但会再开,一生所爱隐约在白云外。苦海翻起爱恨,在世间难逃避命运,相亲竟不可接近,或我应该相信是缘份。”

27、朝云

王朝云因家境贫寒,从小就被收养在歌舞班中,天生丽质,聪明灵巧,能歌善舞。苏东坡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为杭州通判,一日,他与几位朋友同游西湖,宴饮时招歌舞助兴,悠扬的丝竹声中,数名舞女浓妆艳抹出场,王朝云以艳丽的姿色和高超的舞技,引人注目。

影视剧里演的都不太真实,歌女唱罢、舞女跳完就退下去不出来了,其实她们要更衣,然后入座陪酒。王朝云退下换了装束,洗去浓妆,画上淡彩,“娥眉淡扫粉轻施,朱唇一点惹人痴”,一身素净衣裙,清新高雅,楚楚可怜,十二岁的王朝云,如尖角之小荷、空谷之幽兰陪在苏东坡身边。

阳光明媚,波光粼粼的西湖,天气突变,细雨迷蒙,酒香、菜美、人漂亮,消除了苏东坡官场沉浮的烦恼,写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也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写法,明写西湖风光旖旎,暗写苏东坡初遇王朝云时心动的感觉。朝云十分仰慕苏轼的才华,且受到苏轼夫妇的善待,十分庆幸能遇到苏轼,被苏轼赎身后,以丫鬟侍女的身份进了苏家,在16-18岁时作了妾,决意追随苏轼终身。

因为王朝云跟随苏轼的时候还小,常受苏轼的指点教导,在文艺修养方面,苏轼对她影响很深。举手、投足,她都知道先生的用意,东坡所写的诗词,哪怕是轻描淡写提及往事,也会引起朝云的欢乐和悲伤。

最典型是《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苏轼被贬惠州时,年近花甲,眼看难得再有升官的机会,身边侍女姬妾都陆续散去,只有王朝云始终如一,追随着苏东坡长途跋涉,翻山越岭到了惠州。

苏轼常常让朝云唱这首《蝶恋花》,排解愁闷。每当朝云唱到“枝上柳绵吹又少”就哭着唱不下去了。东坡就会搂着她问原因,朝云说:“妾所不能唱,是因为‘天涯何处无芳草’啊!”这一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是劝痴情人面对感情还有机会,也是劝苏东坡面对政治前途还有机会。

不幸的是王朝云在惠州遇瘟疫,身体十分虚弱,死的时候年仅三十四岁,苏轼终生不听这首《蝶恋花》。

《红楼梦》作者通过贾雨村的嘴,把大仁大恶分类之后,又写了秉正邪两赋所生的人。这些人的命运轨迹,受先天正邪两赋秉性的影响,也受后天教育环境的影响,教育环境又分三类,一是“公侯富贵之家”,二是“诗书清贫之族”,三是“薄祚寒门”。

作者给我们举了27位名人的例子,有一点,我们要明白,“如前代之许由、陶潜、阮籍、嵇康、刘伶、王谢二族、顾虎头、陈后主、唐明皇、宋徽宗、刘庭芝、温飞卿、米南宫、石曼卿、柳耆卿、秦少游,近日之倪云林、唐伯虎、祝枝山”,这些人都是自由人,社会地位最低的也是平民。

这两集说的,“再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卓文君、红拂、薛涛、崔莺、朝云之流”。按照当时社会的价值观,李龟年、黄幡绰、敬新磨三个戏子,下九流。他们三个是男人,但身份是优伶,李龟年再出名也是戏子。古代有蓄养男宠的恶习,被蓄养的优伶本来就身份下贱,再有男同性恋下流行径的加持,往往还要背祸国殃民的锅,社会地位可想而知。《红楼梦》文本里,戏子蒋玉菡和王爷关系那么亲密,作者有间接描写,更是直接点破了蒋玉菡和贾宝玉的关系,还有比戏子更下流的秦钟。

卓文君回娘家守寡期间跟司马相如私奔,下流。红拂,人物,真假难辨,跟李靖自由恋爱,下流。薛涛,歌姬,下九流。崔莺莺,戏剧人物,跟张生自由恋爱,下流。王朝云,歌女转为小妾,下九流。

唐伯虎、柳七郎等人眠花宿柳不算下流,崔莺、红拂、卓文君,女性悄悄约会自由恋爱就受鄙视,归为戏子一类,是作者封建思想局限性的展示。这种封建思想在《红楼梦》文本里多有体现,比如,金陵十二钗正册全是主子,秦可卿也在正册里,小妾、丫鬟是进不了正册的。

我们也不能要求作者完全超前的反对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写的《红楼梦》里已经有巨大的突破了,正如我们自己也不可能完全反对我们生活的时代。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