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红楼,琏二爷也太卑鄙了 > 杂言:我想写的红楼和五蠹的关系

首先我承认我的笔力不够,但写书总要有梦想,要写点自己想写的。

因此才有了这个红楼。

我想写的红楼,是一个五蠹之类充当主流世界的红楼;以及这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怎么才能出人头地。

毕竟,大家都明白,没法改变世界的时候,你只能改变自己。

所以,我希望大家能看看什么叫五蠹!也希望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后,依旧对生活抱有热忱。

公元前二三四年,秦王嬴政在书案前的竹简中,看到了两篇极为特殊的文章,文中内容惊世骇俗,又言辞犀利,他越看越觉得冷汗直流。

此后,嬴政不仅发出了若见其作者自己便死而无憾的感慨,而且还将文章中的理论作为了自己一统天下的指导思想。

这篇文章就是韩非子五蠹。

五蠹出自于韩非子第49篇,是战国末期法家的政论文。

这篇文章不止为秦政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揭露了封建王朝的核心以及王权社会的本质。

总结起来,就是上面站着伪善的强盗,下面站着愚昧的民众。

这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那么伪善的强盗要怎么管理,以及要怎么去蒙蔽民众让他们发挥最大的生产力,就成了统治者必须要思考的事了。

所谓五蠹,指的就是儒家、纵横家、游侠、患御者以及不法商贩这五类人群;

患御者也就是害怕承担的公务员。

蠹,也就是蛀虫的意思。

所以,我想写的就是五蠹这五类人的故事,也想告诉大家,当好人没用。

那么具体五蠹讲得是什么呢,我大致上翻译下。

在上古时期,人少树多,百姓总要遭到野兽的侵害。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圣人,叫人们在树上搭棚,于是百姓就拥戴他,推举其成为了天下之主。

这个人就是有巢氏!

当时人们吃的是生肉、野果、心脏腐臭,许多人都为此患上了重病,于是又出现了一位圣人教人们使用钻木取火,然后百姓就拥戴他做了天下之主。

这个人就是燧人氏。

到了中古时代,大禹排除了中原的的水患,之后近古时代,商周两王结束了桀纣的暴政。

这些人无一例外全部都成为了天下之主。

但如果在今天,要是还有人提倡在树上搭棚,倡导人们用钻木取火,那一定会引起百姓的耻笑。

同样,在提倡尧舜禹的制度效仿,商汤周王的礼节,那人们肯定觉得他脑子不太正常。

周文王曾依靠仁政感化西戎,徐偃王却因为仁政而被楚国所灭。

舜帝曾让人拿着盾牌和大斧在西戎的边境跳舞,他管这个叫德政,最终也确实感化了西戎。

但现在如果拿着刀剑去人家的门口跳舞,恐怕能带来的只有战争。

所以说,时代变了,方法自然也要改变。

上古的人们竞争道德,中古的人竞争智谋,当今的人们诉诸武力。

这个就是社会变化所带来的策略变化。

因此,圣人不会照搬古法,不讲什么成规旧俗,该选择什么样的方法治理天下,要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

在古代,男人不用耕种,女人不必纺织,这是因为人少而资源充足,所以就很难发生混乱,百姓也就不必争夺。

但是在今天,人多却资源有限,常常是费尽力气还不够吃用,因此就难免产生混乱,必然要出现争夺。

尧帝治理天下时,吃住都太过简陋,君主和百姓没有太大差别,所以他才能够做到赡养。

但如今,一个贵族奴仆的生活和百姓都是天壤之别。

所以别说是什么帝王,就连县令也不舍得辞掉权威。

古人轻视财物,是因为资源充足,争夺与否没有多少差别。

现在的人重视权利,因为资源稀少,不去争抢就没有饭吃。

所以古今的人性没有变化,有的只是利益和制度的区别。

儒家提倡遵循古法,说,如果想治理天下,那君臣的关系就要像父子一样。

但如果这么说的话,这个天下也就不存在父子间的纠纷了。

何况君主爱民本就不可能超过父母爱子女,这是再直白不过的道理。

鲁君看到臣民受刑时,曾为之流下眼泪,他管这个叫做仁政。

但实际上流泪只是流泪,该罚还是要罚。

况且这个天下的百姓本就习惯却不于权势,很少能被仁义所感化。

就算是孔子这样的圣人门下,也不过才七十多人。

在鲁国的体系中,鲁哀公是君,孔子是臣。如果要讲仁义,鲁哀公必然不如孔子,但孔子却屈服于鲁哀公。

显然,孔子不是屈服于仁义,而是屈服于鲁哀公的权势。

儒家的逻辑是让君主要向孔子,百姓要向孔子门徒,这肯定是办不到的。

假如现在有一个混账儿子,他不听父母的劝告,不在乎乡邻的责备,不理睬师长的教诲。然而,当执行公务的官吏找上门时,他才觉得害怕和后悔。

可见慈爱只能换来骄纵,只有权势才能让他屈服。

在大街上丢个十几尺的布匹,随便一个人见了都要下手。

但如果是刚刚融化的千度金水,即使他是盗跖,也不敢下手。

因此,奖赏要丰厚,使人们有所贪图;同时,刑法也要严厉让人们有所畏惧。

这样一来,不管他是好人还是坏人,自然都能成为守法的人。

但是现在因为他有功劳,所以赏赐官位,却又鄙视他做官。

因为他不肯为官,所以疏远他,却又推崇其不屑名利。

对于不劳动就有吃穿的人,夸他有本事。对于没有功劳就能获得官位的人,夸他有才能。

这种本事和才能,只会导致国力衰落,造成土地的荒芜。

赞赏这种人物,势必就要亏损国力。

这就是五蠹大致上将的思想观念。

因为这篇文章出现在2000年前,又恰逢是一个大分裂时期,所以部分观点可能存在局限性。

如果感到难以接受,不是因为时代变化,就是因为讲讲的太透。

儒家利用文献扰乱法纪,但却得到了君主的任由。

游侠使用武力触犯法令,但却变成了贵族的武力。

法令所反对的,成了君主所重用的。而那些应该被处罚的,又成了权贵所豢养的。

面对如此矛盾的法治体系,即使出现了十个黄帝,也不可能治理好天下。

楚国有个仁义之士,他的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于是他就找到令尹检举揭发了偷羊的父亲。

结果令尹却认为他对父亲不孝,最后判了他的死罪。

鲁国有个无名兵士,每次跟随国君去征战,每次都第一个逃跑。后来孔子问他原因,他说家有老人,自己不敢战死,结果孔子就认为他是孝子,最后推举他做了官。

对君主的忠诚成了父亲的逆子,父亲的逆子成了君主的忠臣。

之前令尹杀了那个品行好的人,此后,楚国之恶再也无人检举。

自从孔子奖赏了一个逃兵,此后,鲁国之兵逢战就要逃跑。

因此,早在仓颉造字时,就知道公与私的关系必然相悖。

如果君主要赞成私人的利益,就必然要损伤自己的国力。

杀敌有功的人本该受赏,结果回军后,君主喊仁爱。

攻城破敌的人本该受爵,结果归来后,你又说什么兼爱。

如此的君臣关系必然就不稳固。

国家富足要靠农民,却给不事劳动儒生很高的地位。

攻城略地要用士兵,却给游侠送去财物。

得到利益的人,不是理政要用的人,但理政要用的人,又不是得到利益的人。

于是不再有人从事农业,从军征战;相反,各种伪善却十分盛行,这样就必然要面临衰退。

这里没有暗示司马老师和圣母

这些其实就是后来宋朝的问题。

所以,统治不在于多么智慧的言语,如果百姓理解不了制定的法律,那么自然也难以遵守。

连糟糠都吃不上的人,不会追求精美的饭菜,连粗布都穿不上的人,也不会想那些华美的服饰。

所以不采用普通人都明白的道理,反而去看那些聪明人都难以理解的说教,就只能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

对百姓来说,没有钱财可以利用,没有权势可以依仗,所以只能提倡诚实。

但君主则不同,他可以利用权术赏罚分明,何必去寻求什么忠诚呢?

再说现今本就没几个忠义之士,但治国所需的官吏却数以百计。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专行法治。

只要法治够严,他就足够诚实。

喜欢那些张口仁义,说话好听的人,那整个朝廷都是花言巧语;说几句空话就能讨好君主,谁还会去办一件实事呢?

所以你看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商君的法典,可秦国却越来越穷,原因就是都在空谈耕作,不再去从事辛苦的农务。

家家户户都有孙吴兵书,可兵力却越来越弱;原因就是都在空谈兵法,不再去参加搏命的征战。

所以,明君善于使用民众的力量,不听信那些高谈阔论;奖赏人们的功劳,禁止那些无用的言行。

这样一来,民众才会为国君出力。

如果耕种能带来富足,那就算再辛苦,也有人去干。

如果从军能带来显贵,那就算再危险,也不缺少兵士。

可现在却有100人空谈,只有一人在田地耕种;100人当官,指导着一人作战。

再往下,‘故民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个就是焚书坑儒的源头。

说起来残暴,但其实在每个朝代都接连发生。

什么帝王之术,无非就是愚民,御民的办法。

所谓连横,就是依附强国去攻打弱国。

所谓合纵,就是联合弱国去对抗强国。

可一旦连横,就必须献上土地或者利益,呈上国君的玺印,以此来获得强国的信任。

但这样国家的疆域就会缩小,君主的声望也不断降低,还没来得及得到好处,就已经走进了混乱之中。

同样,一旦合纵去援助小国,就等于是走上了独木。

胜利不一定能得到好处,失败就要面临亡国。

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本人表示这都是韩非说的,我本人对优待尼个这事不发表任何看法)。

因此,合纵连横没看到作用,但是搞合纵连横的人却因此赚够了名望。

君主的地位在不断下降,纵横家们却扶摇直上。

想要统一天下,前提是能打败他国;想要获得安全,就要保证本国不受侵犯;

国力强盛就能打败他国,朝廷安定就能不被侵犯。

所以纵横家不过是在挑唆争斗,就如同执棋者一样从中获利。

(我对外交皮条家们,也没意见。)

这个天下从来都是东西越好,越容易取得功效;资源越多越容易获得成功。

所以国家强盛,计策很容易就能成功,国力越衰落,计策就越容易出现失误。

因此不是秦国的臣子聪明,也不是燕国的大臣笨拙,而是因为这两个国家的条件不同。

人们习惯性的想法,都是追求安逸和自己的私利,而刻意逃避危险和贫穷。

如果强迫他们走向战场;前进,可能被杀死,后退,又面临军法。如此,放弃了个人的家业,承受着作战的劳苦。面对如此险恶的境地,他们又怎么能不想办法逃避呢?

所以他们才会投靠贵族,希望免除兵役,用钱财贿赂当权者,以此来杜绝险境。

这样一来,为公出力的人就越来越少,而依附贵族的势力愈加庞大,最终百姓和贵族全部都变成了君主的敌人,

这样又怎么能富国强兵呢?

那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要制定合适的政策,使得商贩的人数尽量减少,重农抑商,让他们去参加到农业之中。

如果这些人没有办法搜刮百姓的财富,自然也就不能投机取巧。

因此,列国混乱的原因是因为那些著书立说的人,假借道德来宣扬先王之法,讲究礼节,掩盖伪善的真相。扰乱盛行的法令,动摇君主的决心。

再就是那些纵横家们,弄虚作假,招摇撞骗,借助一国之势力来完成自己私人的目的。

以及那些游侠刺客标榜义气,为的就是图一个美名,触犯了列国的禁礼,

和那些逃避兵役的人,大批的衣服权势贵族肆意行贿,损伤列国的战力。

还有那些不法商贩制造粗略的器具积累庞大的财富,他们同期居奇待机出售,从劳苦的农民身上牟取暴利。

这个就是五蠹的由来。

(本章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