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无品通天侯 > 41、发财了

无品通天侯 41、发财了

作者:小苏打不掺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8: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熙宁十年过去了,这一年来,袁睿说是悠闲,算不上,要说很累,也不至于,毕竟很多事不需要他自己去做,但是劳心累脑也烦躁。

特别是现在这些事,他了解的更全面,不能在前期出了岔子,损失到是次要,但要是砸锅了,自己就很难交待了。

从季家庄到通海,再到松江,袁睿的造富大计是全面铺开。

很多外人看到的是孙家和陆家,一车车、一船船的商品源源不断的从通海运往周边各州,有五颜六色的各类丝绸被,男女羽绒背心,羽绒护膝,甚至还有羽绒的被子。

另外就是,经不住二公子的纠缠,袁家的烤鸭也终于出世了,前期就在通海和沭阳开了两个店。

当然也必须要开了,羽绒用量太大了,那些鸭肉、鹅肉多了也麻烦,总不能直接扔掉吧,很多人连饭都吃不饱呢。

哪里知道,现在的人对吃食这么在意,一开卖,准备的每天百只烤鸭一下子就没了。

没办法,再多了,袁睿搞不出来,现在又没有那些电器装备,就这还费了好多的功夫,要不是袁睿学着一些书面上传下来的壁炉烧烤,连一百只都搞不出。

其实呀难怪,现在大部分吃食除掉一些凉菜,都是煮出来的,现在的调料还是太少,煮出来的东西寡然无味,就只能混个肚饱,哪里会有未来的那些美味享受。

烤鸭一问世,无疑是这个时代最好的美味,特别是袁睿也采用了后世,把去肉的骨架全部油炸处理,又用了一些孜然,酱油一类的调料进行了腌制,那个味道,绝了。

搞到最后,袁睿都想,要不抽个时间,把后世那些麻辣烫,火锅这类的搬过来,这可是在任何地方都火爆的吃食,前景广大。

现在,整个扬州和荆州、潭州都已经开始布局完毕了。

大部分地方都按照袁睿的想法,从当地进行采购制作,不可避免的,也出现了好多仿制的烤鸭,烤鹅,国人的复制能力真不是盖的。

本来二公子有点担心,袁睿却没有任何防范意识,他的心里早就有谱了,这些东西非常简单,又容易做,封锁是不可能的。

再说,这样的发展形式最有利于行业增长,有更多的人投入进来才会促进升级,社会的接受面越来越广,生意才能越来越好做,越来越挣钱。

这里还要感谢陆二公子的岳父,张家就是做食材和酒店的,在很多地方有自己的渠道门路,烤鸭能这么快速的扩张推行,跟张家投入有较大的关系。

袁睿甚至在某一天想着要不去南边的宾州、南趾看看能否把辣椒这个东西搞回来,那就可以做一些辣味卤菜,鸭脖子、鸭翅,当然火锅也需要。

袁睿在这一年还做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他跟王伯和大山两人开始悄悄的对稻种进行了改良。

三月中旬开始,他就在菜园边上的房子里培育了能种十多亩的秧苗,这些秧苗借助的就是后世所称的温室培育方法,可以让秧苗快速发芽,快速成长。

就在袁家宅院的边上,袁睿早早的就让王伯准备了十多亩的水田,完全按照袁睿的想法翻了地,施了肥,当然这些,袁睿是不会直接做的,他最靠近的时候是在田埂上看。

清明节之前,已经深犁了两遍的水田,经历晒干,干了再放水的过程,已经算是很精细的准备好了。

王伯找来了几个比较厉害的熟手,在袁睿稍微有点紧张的关注下,非常仔细的将所有秧苗插完了。

王伯倒是不在乎,虽说袁睿跟他提前说了,搞不好,这十多亩稻田可能到最后颗粒无收,王伯觉得也没关系,哪怕就是秋收都没了,不就是几千斤稻谷吗,没事!

这次尝试,袁睿也没有报什么希望,只要不绝收就是好的,就算是迈了一大步。

自从早稻种下去,袁睿就多了一件事,没事的时候,自己就跑到水田边上,看着秧苗一点点长大,看着穗子一点点长出来。

其实,他也不懂,这些作物生长的好坏,更是说不上来,唯一知道的就是,稻子不能有太多的憋穗子。

一天天过去,终于等来了最后的收获!

没有什么大惊喜,但还是出乎了袁睿的预期,一亩水田种下去,收成不到二百斤!

熙宁九年的那场大战终于还是打赢了。

淮王得到出征消息后,一下子就抓住了关键。

他在榆林镇驻扎了八年,很清楚边军的实际情况,也知道哪些地方是关键。

他其实在朝堂下旨之前,已经做了一些安排。

他跟榆林镇大将军李琰其实也有联系,主要是原来的部下有很多已经成为榆林边军的中底层骨干。

花刺大军攻破武宁,他就接到了边关的通报,作为熟悉战事的大将军,他很清楚边军抵抗不住这次的袭击。

他特意派人专程赶往军前,希望将由淮军五千老兵人扩建而成的安宁所三万人移驻安塞北面的沙堡,以防万一。

派出了身边的亲军护卫一千人连夜赶往陇州,这一点搞不好会被认为是谋逆之举,但他顾不上了,边关为重。

当然他也有八成的希望成为再次出击的领兵大将军,要是这样,一切也就名正言顺了。

可以说在那之前,也唯一没有想到的就是花刺进军会这么快,要不他的安排也许更谨慎,更及时。

神木的将领立功了,他没有在神木进行殊死抵抗,直接把所有官兵装备撤离进身后的盐水城。

神木么有任何防御的必要,城池矮小,周边都是谷地,没有任何可以借助的防守险地。

而盐水则不同,这是一个突出于高原的一个城池,地势高,正好扼住草原谷地进出的这条通道,背后就是荒凉的黄土高原。

也就是在盐水,边军官兵在整个防守中充分发挥了自身优势,死死的挡住了花刺快速进军的步伐。

他们利用城池左右两边高原的地形,让敌军时刻面临三面官兵的正面攻击,损失惨重。

但官兵一是兵力薄弱,二是防守装备有限,面对几十万大军的攻击,在付出守城官兵五千人几乎全部死亡的代价后,城池被花刺攻破。

至此,安塞前最后一道关口丢了,可花刺在这里花费了整整二十天,死伤超过三万。

这个守军的将领姓徐,当朝魏国公三子,徐光汉,阵亡于陇州盐水城,年二十五岁。

正是这二十多天,给安塞守军争取了最后的防守时间,安塞守军八千人日夜不停的加固城池,准备了大量的防守物资,并将城内全部百姓撤离到后方。

又将周边百里几个县城的民团团丁,防守装备也全部调了过来,遣散县城内百姓,使安塞变成了孤城。

等十多天后,花刺大军来到安塞之时,整个安塞城几乎成了一个坚硬的乌龟壳。

安塞城本就是后勤物资屯所之地,物资充足,提前准备的生活用品至少可以用一年。

花刺大军连续十几天发动了日夜不停的攻城,什么投石机,架子车也全部拉了上来,特别是日夜不停的弓箭也给城内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但安塞城内提前准备也不是白给的,面对花刺不断改变的花招,安塞守军一一应对,面对强敌不惊不慌。

对于安塞来说,射进来的弓箭拔下来就射回去,投进来的石头砸烂了作为守城滚石。

就这样,二十天下来,守城官兵除掉躲闪不及被直接射死的几百名官兵,其他都是轻伤,经抢救后休息几天又投入了战斗。

安塞的形式让花刺大元帅木多拉塔暴怒不已,耽误的这五十多天时间让花刺前期精心准备好不容易占据的优势丧失殆尽。

同时,对于周边区域的探查已经报回来了,百里方圆无一名官兵,一名百姓,亦无一粒粮食。

现在花刺有两个方案可以选择,一是拼尽所能把安塞打下来,再往长安方向进军,二是留下一部分兵力围困安塞,其余兵力绕开安塞,攻向长安。

当然攻打下来最好,一旦围困不打,不管将来怎样,安塞都会成为关键的一根钉子,不知啥时就会成为花刺的一个噩梦。

其实,不等他过多犹豫,时间留给他的不多了,探子来报淮王的援军到了长安。

当然这些朝堂还不知道,淮王也已率五万大军赶到了安塞以南百里的地方。

而榆林镇大将军李琰亲率的十万边军已经从榆林直插花刺后方重地胡日图,再次以安宁所三万轻骑为先锋,这是李琰和淮王提前商量好的对策之一。

李琰,出身陇右李氏,祖上为宋时名将李继隆,父祖三代均为一时名将,曾祖曾跟随淮军大帅韩将军抗击蒙人,立下赫赫战功,被夏立国皇帝册封为尚阳侯。

李琰不但亲率大军北上断花刺后路,又遣一员上将率军五万直杀安宁,堵住花刺大军回撤的后路。

他的想法,即使不能将花刺大军全部留下,也要让花刺死伤惨重,至少五年内再没有南下的力量。

有淮王在后追赶,又有路途中不断拦截袭杀,等到胡日图再发动最后一击,李琰可谓是步步为营。

接下来前半阶段,花刺行军几乎都在李琰谋算之中,后卫三万人只阻挡了淮王十天,就被全歼于神木。

在安宁面对重新占据城池的五万军队,花刺大军攻打五日后,损失惨重,不得不绕道而行。

就在前有李琰十万大军堵截,后有淮王十万追兵的情况下,花刺大元帅木多拉塔这时做出了一个非常让人意料不到的决策。

大军停止北撤,直奔正西,从中宁渡过黄河,再一次沿着沙漠边缘进入贺兰,从金沙返回花刺。

至此,这场大战落下帷幕,花刺五十万出征大军,返回者不到二十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