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无品通天侯 > 3、归乡

无品通天侯 3、归乡

作者:小苏打不掺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8: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车把式看样子也是一个善谈的人,看着袁锐问,也就直接说了起来。

“袁相公,没有听说什么特别的,就是很多人都在猜新任巡察使是谁。”

“哦,这还能猜呢。”袁锐真有点好奇了。

“都是乱说,很多人都说是于公的人,所以都担心。”

“大叔,怎么说?”

“扬州是大夏百年来最安稳的州,要是真要实行新政,就怕有人不安分。”

“那倒是,扬州这边百年以来还是很平稳的,百姓们也都安居乐业,都还赚了钱。”

“袁相公,还别说,真有个传言,说百年前宋人南下的时候,皇家后人在扬州这里埋下了好多宝藏,是留着北伐的,听说现在很多人都在找呢。”

袁锐笑了,这个就有点离谱了,北宋末期,赵家子孙大部分被俘虏,还有少数几个人被逼南下,别说带着财宝,连自己吃饭的钱都没有,这不是胡说是什么。

当然也有一种说法,北宋皇宫里确实流出了不少的财宝,是被那些宫女、太监和溃兵带着往南跑的,当然中间还有很多的百姓富户。但是这些人一路逃命,一路生活,自己带的那些东西逐渐散在民间了,大批量的财富可能性真不大。

说实话,对宝藏这样的传闻,袁锐是嗤之以鼻的,他的认知,北宋的财富其实是藏于民间的,官府财富真不多,但是老百姓有钱。朝廷年年对辽、金、西夏上供,哪里还会有什么余钱,到最后,义军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

不过扬州有宝藏这样的说法不稀奇,特别是近几百年,扬州那可是中原最繁华的地方。不是说官府有钱,是商户和百姓赚钱,他们商贸做的非常好。这里是海贸进中原的第一个大城,不管是南洋的还是琉球的,甚至西洋的很多物品都从这里流进中原各个地方。

“扬州这里肯定有宝贝,不说别的,这几百年,有多少商人来这边。”

“袁相公,还有人说,就是因为扬州财宝太多了,海匪都盯上这里了。”

“海匪?不可能吧,扬州这里可是离海几百里呢,海匪怎么过得来。”

“袁相公,他们很多商人都在说这事,不少大户都在请人呢。”

袁锐一下子沉默了,看来历史还是惊人的相似,在另外的时空,矮鬼人正是趁着中原混乱的时候开始过来的,整整困扰了沿海五百年之久。

难道历史的进程不会随着现实改变而改变吗?

历史在某个拐角出现了一点偏离,现在的时空不属于他所熟知的任何一个朝代,赵宋之前的历史还是按照正常轨道行进,但是在蒙古南下这个环节中出现了偏差。

蒙军不但是残酷杀戮汉人,将汉人贬称跟奴隶相同的四等人,还强迫汉人改田地为草原,放牧牛羊,各地反抗不断。面对此种状况,蒙古开始更加血腥的镇压,越发激起了整个占领区民众的反抗情绪,包括契丹、回鹘、吐蕃、苗甚至一些小民族在内的百姓开始了抗争。

在抗击蒙古的斗争中,各地先后出现了多支比较出名的农民义军,山西的杨家军,江淮的刘家军,安阳的岳家军,还有淮南的韩家军。

这些义军自成体系,依靠当地民众,不断袭击当地蒙古驻军,在蒙古军北返后,这些义军也逐渐扩大所属区域,建立地方的自治政权,征收粮草物资,供应军队,安抚当地民众。

这些义军在抵抗中不约而同打出的旗号竟然都不是赵宋,一面大旗是汉字旗,一面旗帜为所属义军名称旗,这些义军对于辖区内的管辖非常有秩序,民众生产生活井然有序。

特别是在蒙人回撤后,中原地区只剩下了七支义军,上述四支义军以外,还有建邺的江阴军、临安的钱塘军、荆州地区的楚军,这几支义军占据了中原地区近70%的面积。

一些百年大族在这个时候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他们派出代表先后联系了七家义军,北方大片国土沦陷,受损害最大的其实是他们。

七家义军的领袖,成立的宗旨就是抗击蒙军,对于他们来说,还真没有想做皇上的打算。没多久,七家义军在安阳会盟,找到并拥戴已经迁居漳州的宋太祖的嫡系后人坐上了皇位,定都建邺,但国号变更为夏,号称大夏帝国。

两年后,义军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再次攻下了幽云十六州,兵临山海关,而陇州和并州也被义军另外一路直接拿下。至此,北到长城,南到南越,西至河西走廊,东到大海的整个区域再次归于汉人的统治之下。

夏国成立后,按照夏制对中原进行区域划分,除去京城直辖的建邺府之外,把整个大夏划成十八个地方大州,派驻巡察使和州卫军指挥使,作为当地军政主官。州下面设置府,府辖小州、县,这三者长官均归地方大州报经朝堂后直接认命,州、府没有知州、知县的任免权,这也是跟以往朝代最不同的一点。

全国共划分九十二府,一百四十七小州、二百八十三个县。十八个地方大州管辖区域为幽州、并州、陇州、甘州、蜀州、洛州、青州、杨州、苏州、杭州、漳州、庐州、江州、荆州、潭州、贵州、交州、越州。

大州巡察使为三品,府设四品知府,小州设六品知州,县设七品知县。不过为了区别,有的知州是五品,这些州大部分是地方上比较重要的城池,比如鄂州、泗州、江州这些。

得益于夏朝初期的宽松政策以及义军打下的基础,夏立国百年来,历经五帝,国内社会安定,民生鼎沸,外围的很多民族重新开始奉夏国为宗主国,像西北的回鹘、西南的吐蕃、大理、南方的南趾、以及东北的赤金,就连海外琉球也于几年前遣使入朝。

袁锐也一直想着自己的事情,他已经完全不一样了,他对于事件的敏感度很高,特别是在历史上的,他知道,任何一件事的发生都不是无缘无故的,比如这次刺杀。

袁睿不是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人呢也算聪明,读书很用心,也刻苦,县试过的还算容易,在县官学中成绩也在前列。

他对很多事情想不清楚,不是脑子坏了,是真的想不起来了。但是有件事,他印象还蛮深,是关于刚刚说的新政的。

他现在清晰记得,三个月前春节刚过,因为假休,他正在家中温书,同村的里正很早就来找他。跟他说了一件事,想着是否可以把几个亲戚家的田产放在自己名下,当时袁睿还开玩笑说,自己几个月后才参加府试,即使考上,还有乡试,现在是不是太早了。里正倒是没有多说,只是顺着他说,早晚都是,要不提前办了,袁朗推辞考虑一下,先让里正回去了。

令他奇怪的是,里正走后不久,家下几个叔叔伯伯也过来了,也是说要把名下的田产过户一部分给自己,这下,袁睿才感觉到不对劲,就是自己中了举,也是差不多一年后了,他们就这么确信自己能考得上,当时的他哪里晓得这些世故,也只能托词推了后去。

人没有前后眼,要是没有后面一些事情,他还是想不到那么多,作为一个单纯的书生,想着就是为了每年可以节省一些赋税,毕竟中举后享有更多的减免。可是,后来不经意间,听到一些闲言碎语,说什么眼看着袁睿就要发达了,不但自己学业有成,而且朝中有人,飞黄腾达指日可待。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