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无品通天侯 > 19、规则

无品通天侯 19、规则

作者:小苏打不掺水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8:31 来源:平板电子书

才进入七月,天气就热起来了,但对于他来说,也还能忍得住。

宅子离河岸不远,在建造宅子的时候,很多几十年的大树都是留在原地未动的。坐在树下,是有点热,但是稍微想点办法,还是能够耐得住的。

袁睿这段时间确实没事了,水田里就等着收割了,袁睿已经安排大山,只要是自己田里的稻谷,哪怕是佃户的,看到大穗多谷的,单独割回家来,有多少要多少。

告诉那些佃户,看到自家有特别大的那种也可以送到家里来,可以一换十,到栽种时,袁家提供秧苗。

佃户开始没有觉得啥,几颗穗子而已,自家有时也是找大穗子留种的,不觉得奇怪,只是对所谓一粒换十株感到新奇,怎么感觉东家这是白送秧苗呢。

当然要是真有好办法培养稻种,能够增加收成,怎么都行。

后院凉亭里还算凉快,后屋挡了阳光,又在树下,加上王小河特意准备的降暑酸汤,袁睿一边享受着自家的瓜果,一边教王小河读书识字。

听着小河在边上一遍遍的背诵,袁睿昏昏欲睡。

他都有点伤感了,回来也不过三个月,自己个子是长高了点,但是明显发福了。

再这样下去,他都担心自家形象毁了,一个年轻英俊的书生不要最后成了肥头大耳的奸商,那才悲哀。

陆家大公子和姐姐上个月又来了一次,主要是姐姐把她探听到的一些大家闺秀情况告诉袁睿,看看他的意思,玥姐不想袁睿太将就,进门毕竟就是当家人。

所以,袁晴在挑选时有意的做了一些条件限制,比如什么柔弱的不行,当然太彪悍的也不行。

还有就是尽量不要太大家族的,不管是嫡支还是庶出,都不合适,嫡支的姑娘太傲气,庶出的又有点小家子气。

袁睿郁闷坏了,当时就跟姐姐说,自家现在连个生员都不是,这是挑公主呢还是找媳妇。

按照袁睿的想法,只要不是奴籍,正常人家均可,官吏人家可以,富户可以,甚至农家也没有问题,贫富也不是那么重要,自家状况就是再养一两家人都不算困难。

说出来后,他想到了姐姐会不高兴,竟然没有想到姐夫陆大公子也不认同。

看着两人奇怪的脸色,陆大公子有点得意,也不马上回答,拿起杯子喝起茶水,端起了架子。

这下,袁晴性子急,不管是不是在自己家里,直接上手了,只听陆大公子哎呦一声,茶水喷了一桌子。

看着袁睿偷笑,袁晴也就是脸色稍微红了一点,连声督促相公快说。

“现在虽说,本朝把婚丧嫁娶放开了一些,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讲究,比如历朝最严格的丁忧,本朝不做硬性规定了,也不是必须三年的时间,在关键岗位的上司可以酌情给予假期,从三月、半年、一年不等。”

“回到婚嫁,没有什么明确哪两种家庭不能婚配,但是,有一点,就是娶奴籍女为正妻,所生子女不得科举,这是有的。其实可以看出,正妻是有说法的,现在西言要娶的就是正妻,那就不能马虎了,这是两姓大事,关系两个家族。”

陆大公子还就是个书呆子,啰啰嗦嗦,半天不见正题,气的袁晴又打了一下,陆大公子看着老婆焦急的神色,赶紧说出关键。

“哎哎哎,别急,别急,其实就是做官后,按照本朝的一般做法,在朝堂封赏妻、子时,出身就变得很关键,公主、郡主、县主你都知道的,还有三品以上和三品以下也是有分别的,不是官家出身,封赏不上三品,家里没有勋位不上五品,这些也都是规定好的,明白了吧。”

两人这才明白,说穿了就一点,官员正妻封赏要根据出身评级,大夏把以前官员妻子的一个品级一等封赏改成三个大类,三品以上为夫人,四五品官员妻子封宜人,六七品封安人,只有官家女不受限。

袁睿这才明白,心里却不以为然,就是一个封赏,好听而已,再说自己未来还不知咋样,这跟画饼差不多。

大概看出袁睿的小九九,陆大公子跟了一句,“西言别忘了,母亲的封号还关联子女的待遇哦,夫人所生之子可以有一子进国子监,三年满业可授官,这是跟其他最不同的一点。”

袁睿这才明白,不能小看古人,婚嫁虽然没有设置相关障碍,但在妻、子的待遇上做了规定,倒逼有抱负,有想法的年轻人不能胡乱行事。

扬州卫陈知何将军正坐在湖边钓鱼,他这次南下是悄悄进行的,连一些营中的军官都不知道。

现在高湖这里驻扎了右军的六个营,大仓那里前期已经把左军前三营调过去了,淮上只留下了左军后三营。

这几天,一边安排卫军训练,主要针对海匪可能夜间出动的特征,进行应急防备,一边派人打探扬州情况,随时准备拔营进发。

陈知何可算一员儒将,武举出身,祖上几代一直在边镇从军,父亲在榆林镇抗击剎利人中阵亡,后被封为振威将军。

陈知何中举后,先是去了边军,秉承祖上荣光,历经多次战斗,累功升为参将,率领一营边军。

后随榆林镇大将军淮王回朝,先在都卫左军任职副都统领,后被推荐至扬州卫任将军,驻地淮上就是淮王封地所在淮阳府的一个镇子,靠近淮水。

夏朝的军队体系是在义军基础上结合宋时的军种建立的,像前期淮军、楚军、岳家军、韩家军这些大都在几十年前佑宁初年改编成了边军,一共是七大边军,分成对外的几个大方向。

榆林军,武威军布局在河西、河东,面对的是花刺人。

幽州方向是幽州军,山海关内驻扎着宁州军,这里面对的是花刺和赤金。

漳州有镇海军,这个军主要是沿海布防。

越州方向是清远军,贵州是安义军,这两大边军主要面对南趾和大理。

这七大边军应该算是夏朝最能打的,不但兵员充足,人强马壮,装备也是最精良的。

七大边军分设大将军一人或上将军一人,将军和偏将若干,各边军因为都是大军制,平时常备军维持五万人,下辖三个所,所指挥使由将军担任,一所五营,每营三千人,营指挥使一般由偏将担任,一营三部,每部一千人,设校尉一人,一部十队,队有队正,每队百人,最下面是旗,每个小旗十人。

当然如果是战时,可以临时增加所、营,一个边军可以扩到二十万人,任职大将军就会加上勋位。

要说战力是边军第一,那接下来待遇最好的就是建邺的京营军了,这是由最初的义军江阴军和钱塘军改编而成的,分成都卫军和禁卫军两军。

都卫军分成左卫、右卫和内卫,常备军人数在一万五千人左右,设都统领和副都统领,卫内设统领,一卫三营,营设校尉,每营一千五百人,一营三都,都有都正,一都五百人,分成十伙,伙称伙头,一伙五十人。

禁卫军分为御卫军、殿前军、侍卫亲军三个部分,御卫军常备一万人,分成三个司,一司三营,一营千人,一营四部,一部五队,设队正一人,一队五十人。

殿前军和侍卫亲军人数不固定,一般殿前军在三千人左右,侍卫亲军不到一千人。

按照这个编制,夏京城建邺常备军在三万人人左右,都卫负责京城的对外防御,主要驻扎在建邺周边,禁卫军承担建邺内外城的防卫和巡察,这些军队特殊的一点,就是担任指挥使的人一般都是皇亲国戚或者世袭的军官。

除开边军和驻守建邺的京营之外,夏朝又在每个州建立了属于兵部直接管理的卫军,比如扬州就是扬州卫,潭州就是潭州卫。

这些卫军虽然隶属兵部,但平时就是驻扎所在州区域内 ,一旦有突发情况,巡察使经过上奏申请可以调动卫军。

每个地方卫设总兵使一人,有时简称总兵,分成左军和右军,指挥使分别由参将担任,所以也叫左参将和右参将。

两军均设前后三营,每个营八百人左右,设游击将军一人,一营五哨,每哨一百人,设都尉一人,每地方卫常备军人数一万人上下。

夏朝在一些不安定的地方或者盗匪发生频繁的区域还单独设了一个承担地方治安的兵种,戍卫军。

这个军种不是常备军,如地方需要可以自行募集,一般州戍卫军设州指挥使一人。

分三个营,一营至少有五百人,至多有八百人,设游击一人,这个军种费用全由地方州财政承担,所以有些地方州只有简单的架子,没有兵员。

但是戍卫军也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的,只有不够安定的地方才有。

大部分是因为有匪患,扬州、杭州海匪之患,潭州、蜀州那边有苗人之患。

但像庐州、洛州就没有,荆州、江州则是水军,也没有戍卫军。

也有一些地方县衙为了维护本县一地的平安,号召大户和一些县内民众自发组建,参加民间非正规军,也叫民团,每个民团几十到几百人不等,一般设把头一人,队长若干。

民团成员大部分时间在家里务农或者从事其他行业,战时直接集合参加战斗。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