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西塞狼烟 > 第七十六章 天门阵

西塞狼烟 第七十六章 天门阵

作者:草原菩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5:23 来源:平板电子书

时光飞逝,转眼就到了金色的九月。巴音布鲁克大草原,迎来了南北疆光复后的第一个秋天。

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新建的规模宏大的西征军(中路)大营,已经建成。采办的粮草,也已全部到位。

广东提督张矅统带的“嵩武军”,已经进驻大营。

这里距离尚在俄国占领下的伊犁,只一步之遥。嵩武军和土尔扈特骑兵的前方哨所,与沙俄军队的前方哨所,只相隔一箭之地。双方哨兵留没留胡子,对方都能依稀可辨。

这给不可一世的沙俄占领军,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中秋这天。巴音布鲁克草原迎来了西征大军最神秘的一号人物——钦差大臣、东阁大学士、督办新疆军务、陕甘总督左宗棠。他要在这个与沙俄占领军对峙的最前线,主持召开收复伊犁的最高军事会议。

这个阵仗,可是西征大军进疆荡寇以来的最高规格。西征军各路人马的主要将领,除已经与敌军直接对峙的将领以外,几乎全部到齐。

帮办新疆军务刘锦棠、伊犁将军金顺;提督张矅、董福祥、罗长祜、张俊;总兵徐占彪、黄万鹏、余虎恩、谭拔萃、谭上莲、姚庆恩、李剑等全部到场。此时,徐学功、孔才等,已挥军进至赛里木湖,剑指沙俄军队归路。

让所有参会将领异常震惊的是:左大帅不但带来了湘军、皖军的数十营将士,还带来了自己的朱红棺木。

已经六十六岁高龄的左大帅,带着自己的寿棺来到巴音布鲁克草原;除了要召开收复伊犁的最高军事会议、最终拍板攻击沙俄占领军的作战方案以外,他还准备要办三件大事。

一、视察与沙俄占领军仅一涧之隔的西征军(中路)大营;检查张矅的“嵩武军”、土尔扈特骑兵的备战状况;亲自踏勘由此出发进攻伊犁的进兵通道。

二、祭奠布彦汗王在天之灵。颂扬汗王镇边之功;震慑沙俄占领军军心。

三、亲自押解官银四万两,交付土尔扈特部落。用于收集失散民众,恢复生计……

左大帅来到这钟灵毓秀的茫茫大草原,远望盘旋翱翔在雪山之巅的展翅雄鹰,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心内自然勾起三年前的那段激荡人心的难忘时刻……恍惚之中!欣慰之余的布彦汗王,仍在切磋御敌之策、详解新疆之重、再嘱江山之托;坚毅、刚强的神态,与北京城的彻夜长谈,并无二致。

盛大的祭奠仪式上,左大帅亲题的巨幅挽联格外醒目:

忠心昭日月护国御寇含笑沙场音容宛在,

义胆动乾坤镇边慑敌一代天骄浩气长存!

左大帅亲自掂起酒坛,斟满了三大碗酒。举酒向天,高声言道:

“这第一碗酒!代朝廷祭告汗王在天之灵:天山南北故土俱已光复,浩罕阿古柏与英国雇佣军贼寇,荡除殆尽。汗王夙愿已成!……这第二碗酒。祭告汗王:朝廷已拨下巨额银两,助土尔扈特部落收集失散民众,重整生计,再图雄风。英灵可安!……这第三碗酒!祭告汗王在天之灵:护佑我西征大军,一鼓作气,再收伊犁!”

年近古稀的左大帅,在汗王灵前,立下了铮铮誓言:

“汗王英灵在此。俄人不敢踏入巴音布鲁克草原半步!现老朽携棺椁存于汗王之侧。如若俄人歹心既定,索还伊犁必定破裂;老朽自当率众儿郎勠力向前,直捣俄军大营。地不能弃、兵不能停!不复伊犁,誓不还乡!倘若身死,愿与汗王同眠草原、共慑敌寇!……”

对面不远处的沙俄军队,如临深渊!战战兢兢地在做应战准备。

沙俄驻伊犁占领军司令克尔帕科夫斯基将军,闻报后;也亲自来到了前沿阵地察看情况。

他在望远镜里,目睹了这壮观盛大的一幕!神色黯然,心里惴惴不安。

他的副官洛班,疑惑地问道:“将军!中**队好像在纪念某个已经去世的人?他们纪念的是谁呀?”

克尔帕科夫斯基叹了口气,“他们纪念的,是令阿古柏和英国人闻风丧胆的一个人;是土尔扈特部落的布彦汗王……如果不是土尔扈特部落和这个布彦汗王的存在;早在十二年前,伊犁就已经是阿古柏和英国人的囊中之物了。那个时候,我们还没有清醒过来。”

洛班仍然疑惑,“一个小小的蒙古部落,竟然能抵挡住阿古柏和英国人装备精良的五个军团、数万人马的疯狂进攻?真有点不可思议?”

“在中国的西征军进到新疆之前;阿古柏和英国人损失的人马,有一半以上,是被这个土尔扈特部落干掉的。所以,阿古柏和英国人,对这个土尔扈特部落,恨之入骨!几次派出特工,刺杀这个布彦汗王;但都没成功。这不光使他们损兵折将,而且打乱了他们的整个战争计划,彻底改变了战争进程和战争走向!”

“那我们面临的进攻威胁,就不止中国的正规军队。还有土尔扈特骑兵了?”

“是的!……所以,伯克胡里这些人;对我们来说,还是有一定利用价值的。他应该和他的父汗一样,最痛恨的,就是土尔扈特。因为取他父汗性命的,应该就是土尔扈特。库罗帕特金少校的推断,可以证明这一点……”

洛班指着汗王灵前威武壮观的祭灵誓师队伍,和摆放在一侧的密密麻麻的各式火炮,异常震惊地说道:

“将军请看!他们装备的步枪,是和我们一样的制式伯丹步枪。他们的火炮,是清一色的德国克虏伯野战炮……他们这简直就是在炫耀。是在恐吓我们!如果加上赛里木湖的三万军队,和特克斯上游的数万人马;他们的十万大军,已经对伊犁实现了三面包围。这个巨型包围圈,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钳形口袋,把整个伊犁都装了进去。这有可能,就是中国人传说中最厉害的‘天门阵’了吧?……我们能够挡住他们的进攻吗?”

克尔帕科夫斯基没有马上回答下属的疑问,而脸上的表情则更加沉重了……他突然问洛班:

“在我们的前方。你真正看到的,是什么?”

洛班一愣!没有明白他的意思,随口回答道:

“将军!我看到的,是规模庞大的数万中**队;和他们非同寻常的先进装备!”

“不!不!我想让你看的,是在那个巨大挽联的一侧,摆放的那个红色木制品。”

“哦!将军!那好像是一副红色的中国棺木……”

“嗯!对!那你知道,这应该是给谁准备的吗?”

洛班一脸茫然地摇了摇头,“不知道!将军大人!”

当克尔帕科夫斯基观察完毕,转过身来的时候,撂下了两句让下属不太听得懂的话:

“那副棺木,是他们的左大帅,给自己准备的。这一副棺木,可以说明一切!这是军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对话。是他们的左大帅,在向我发出警告!……”

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最高军事会议一结束;刘锦棠、金顺就分别带领各路将领,立即分头赶赴阿克苏乌什的南路大营和伊犁赛里木湖的北路大营。收复伊犁的军事行动,就此展开。

从这时间开始,西征军(中路)大营的前军将士与土尔扈特骑兵,在巴音布鲁克草原大张旗鼓、日夜操练。黑压压的炮群,直接将炮口指向了沙俄军队的兵营和前沿阵地。

刘锦棠的西征军(南路)三万多兵力的大军,从阿克苏乌什跨过西天山,在伊犁河谷南侧的特克斯河上游安营扎寨。随时准备扑向特克斯河中下游的沙俄占领军防守阵地。

金顺的西征军(北路)三万多精锐,离开赛里木湖,推进到果子沟一线。从北侧俯瞰整个伊犁河谷,随时准备冲下山去;封堵沙俄占领军的归路、遮断敌军补给线和援兵通道,实现四面合围。

这时候的西征军人马,比一年前扫荡阿古柏侵略军和英国雇佣军时期的规模,又增加了两成多;万里粮路上的戈壁大漠,照样是驼铃声声、人马不断。

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官军队伍,操着湘淮、闽粤、中原、东北、齐鲁等各式各样的家乡方言;一边厉兵秣马积极备战,一边开渠引水、垦荒平地。帮助刚刚脱离苦海的新疆当地各族民众,重建家园。

这时间。出现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渡玉关。”的壮丽景观,达到了最**!

在伊犁河谷,这个西征大军布下的巨大包围圈里。两万多的沙俄占领军,面对三面居高临下、枕戈待旦的十多万装备精良的中国大军,濒临绝望!感觉已经进到了地狱之中;统统是日日愁眉、夜夜惊心!……

在巴音布鲁克草原上的“祭灵誓师大典”完成后的第二十天。准备在圣彼得堡参加沙皇御前会议的米留金(俄国陆军大臣)、格尔斯(俄国外务大臣)同时接到了克尔帕科夫斯基将军的密电:

“中国三万多精锐军队,已从伊犁北面的赛里木湖南下,意图切断我‘伊犁驻屯军’补给线及撤退通道。总兵力超过十万的中**队,现在已经从北面方向和中部的巴音布鲁克方向、及南面的特克斯河流域方向三面,对整个伊犁河谷形成了包围之势。

“这些军队装备精良、粮草储备充足。叠加击败阿古柏军队和英国雇佣军之兵势,我军将无法抵挡其进攻的锋芒。尤其在那拉提方向,中**队的主帅左宗棠;已经带领战斗力最强的数万湘军、淮军精锐,坐镇焉耆城和巴伦台要塞。并亲自前往巴音布鲁克草原,视察前线部队;还随军带来了自己的棺木。

“这足以证明,中国政府强势收复伊犁之决心!其强悍的先锋大军和土尔扈特骑兵,已在巴音布鲁克草原扎营;与我军形成对峙。两军哨兵,相隔仅数十米远。我能断定:这里应该就是中**队的主攻方向。只等左宗棠一声令下!这些凶悍的骑兵队伍,将从巴音布鲁克这个高山草原上倾泻而下。我军将无险可守,必定全线崩溃!……

“包括特克斯、尼勒克在内的伊犁地区,和包括大小裕勒都斯草原在内的巴音郭楞地区;千百年来,一直都是中国人的属地。一百年前的土尔扈特首领渥巴锡汗,率领所部从我伏尔加河沿岸东归中国后;这些地方,就成为了土尔扈特蒙古人的封地。

“阿古柏的军队和英国雇佣军,之所以没能在兵锋最盛的时期,直捣伊犁将军府,而快速征服新疆;就是由于土尔扈特部落的顽强抵抗。迫使阿古柏和英国人改变了战略进攻方向,从而完全改变了战争进程……

“我们现在占领伊犁,要面对的,就不光是中国政府的正规军队,还有骁勇善战的土尔扈特骑兵。后者的战斗意志、战斗力和对当地山形地貌的熟识程度,以及对我**队的仇恨程度明显更强!因为我们占领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牧场……

“此前。库罗帕特金少校的俄国使团,在新疆半年的时间里,不但遍访了阿古柏的‘洪福汗国’在各处的兵营;还到访过土尔扈特部落一直在坚守的巴音布鲁克山区。该少校的使团与普尔热瓦尔斯基上校的新疆探险队,对沙皇军队有可能在伊犁与中**队开战的情形,进行了推演;所得出的结论,与我以上所述相同。

“关于国内颇感兴趣的阿古柏死因,现在仍无法确定。在阿古柏死亡的两周前;库罗帕特金少校,还在与他商讨两国划界的问题。当时阿古柏身体健壮,对战局的信心也还是有的。他坚信:英国人的鼎力支持和斡旋调停,会很快见效,中国人很快就会退兵。

“他曾向少校提出抗议称:我国在支持中**队向他的军队发起进攻!如我们的商人,在向中**队提供军粮一事。因此,库罗帕特金少校认为:阿古柏的死因,绝不可能是英国媒体和奥斯曼媒体所说的‘暴病身亡’或者中国官方说的‘服毒自杀’。被其亲儿子和其他觊觎‘汗位’的人共同谋杀、酗酒致死等说法,也都不具有可信度。

“按少校的推断,‘殴斗致死’的可能性最大。而杀死他的,绝不可能是他手下的什么人,一定是中国人!但中国官方又明确否认了这一点,称其为‘仰药自毙’。说明阿古柏之死与中**队的刺杀行动无关,刺杀者应该在中国民间。

“而阿古柏的都城库尔勒周边,敢于和阿古柏的‘洪福汗国’正面对抗,有勇气、有实力接近并刺杀阿古柏的,就只有土尔扈特部落了。毕竟土尔扈特部落和阿古柏之间,结下的仇恨也是最深的。少校的结论是:土尔扈特部落的蒙古勇士刺杀了他——尽管没有直接证据。

“从当前态势看。我方继续占有伊犁,既无法理可依;开战也绝无胜算可言。一旦战败,不但我国与中国数千公里的边境线,都将受到波及而陷于动荡之中;帝国在欧洲的边界,也会被大英帝国、法兰西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德意志帝国再次觊觎,而陷于危险境地。

“库罗帕特金少校作为特使、普尔热瓦尔斯基上校作为新疆探险队领队,通过半年多的实地考察和战略研判;他们所持有的观点,同我的观点是一致的。尽管我们对伊犁的战略价值十分清楚,并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怀;但我们必须放弃伊犁!

“不过,他们也大胆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要求中国政府支付这几年的‘保护费’一千万英镑,作为补偿。以此作为返还伊犁的前提条件。

“鉴于以上情况。为保存我‘伊犁驻屯军’实力、维护帝国尊严;并考虑到尽量不与东方大国产生激烈冲突,从而免除对帝国周边的不利影响。我们认为,以适当的方式获取利益后,将伊犁交还中国政府是明智之举……

“为了能暂时牵制中**队的进攻;我已命令败退到我国境内的‘洪福汗国’第二任大汗伯克胡里残部人马、自封‘大汗’后与伯克胡里火并失败的阿奇木罕残部人马,分三路分别向中**队的大后方运动。意在骚扰和破坏中**队脆弱的后方补给线,造成极大混乱,以消解中**队的兵锋和士气。

“其中:第一路,阿奇木罕人马向阿克苏的乌什方向渗透,伺机发起进攻。第二路,帕提拉人马向喀什方向渗透,伺机发起进攻。以上两路人马的行动,可对围攻伊犁的南路中**队(刘锦棠部)形成牵制……

“第三路的伯克胡里,亲率部分人马,已经化装成我国商家马队,从伊犁出发。准备沿天山北侧,隐蔽穿过精河、乌苏、玛纳斯和乌鲁木齐西山、南山,跨越中天山冰达坂;突袭当前设在巴音郭楞地区天狼谷的土尔扈特部落的中枢指挥系统。对该部落的首脑机关,实施‘斩首行动’。

“这个十分大胆的长途奔袭作战计划,是伯克胡里亲手制定的。因为他在与库罗帕特金少校见面后,了解到他父亲最大可能的死因,与土尔扈特蒙古部落密切相关。他的第二个弟弟克达克尔,也于十年前,战死在与土尔扈特骑兵对决的战场上。他立誓要为死去的父亲阿古柏和弟弟克达克尔复仇。

“在这个计划完成后。伯克胡里准备将实施该计划的人马,与等待在精河进行接应的人马,合兵一处。将中**队设在精河的辎重大营,彻底捣毁!这就相当于,在围攻伊犁的中国北路军(金顺所部)的后背,狠狠插上一刀……

“我没有阻止这个计划——即便这个计划成功的可能性较小,且风险很大。但我觉得,这是牵制中**队(尤其是左宗棠亲自坐镇的巴音郭楞中路军)的一种大胆尝试;也是一种相对有效的策应手段。这种行动,虽然不能彻底改变战场态势;但多多少少会对我‘伊犁驻屯军’所面临的压力,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即便完全失败,也不会对我军的生存,产生任何不利影响。

“以上行动。只不过是用伯克胡里这些人的血,来迟缓一下中**队进攻的脚步罢了!战场态势,绝不可能因此而发生根本性的逆转。我们不能对这样的行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我慎重建议:尽快与中国政府谈判;索取利益后,交还伊犁……沙皇俄国伊犁驻屯军司令官:克尔帕科夫斯基。”

随着南北疆的光复。在金花哈敦带着小汗王去科布多省亲、收拢失散民众期间;扎布台吉和穆成喇嘛,就已经根据哈敦的事先安排,带着部落的工匠们,在哈尔莫墩开始了重建土尔扈特南路盟公署衙门、部落大营的浩大工程。

这些主要工程的设计,都是由部落的工匠、牧民、喇嘛们共同来参与完成的;凯瑟琳和徐雪英也参与其中。

十年前被阿古柏侵略军摧毁的部落大营废墟上。熙熙攘攘的建造队伍,日夜赶工、忙活不停……

除巴特尔、桑吉梅仁、李杰昆都等将领,带领骑兵队,继续配合西征军扎营巴音布鲁克,准备规复伊犁外;其余部落人众,陆续从天狼谷,迁回了哈尔莫敦和各旗、各苏木的原驻牧地。

转移到科布多、塔城等地和流落到其他地方的避难百姓,也开始逐步回归部落。

新的部落大营和盟公署衙门、蒙医院、军械所、物资站在哈尔莫墩拔地而起的同时;新的“童子军训练营”和“部落学堂”,也同时开建……

漫山遍野的羊群,又回到了阔别十一年的冬牧场——焉耆平原。新旧大批毡房,又逐渐开始像散落的珍珠一样,布满天山脚下的开都河两岸、博斯腾湖周边。不过,看似还壮观的牛羊群转场队伍,其实已不到当年的四分之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