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三国:家父袁术,开局就称帝 > 第一百七十一章 张仲景

华佗的三个弟子分别是彭城的樊阿、广陵的吴普和长安的李当之。

三人虽然都是华佗的弟子,可是三人所学及所擅长的医术,都不一样。

樊阿,精通针灸和药理,历史上的他根据华佗的嘱托,将“麻沸散”不断改进,并将其推广到民间。

樊阿比华佗小了19岁,也是最早跟着华佗学习医术的人。医术上,樊阿在几个徒弟中也是医术最高,且擅长针灸,他在三国时期也算小有名气。

这个时代的医生,不像袁耀的后世,只需要待在医院里面就行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药石都是自己去弄的,所以经常需要去上山采药。华佗上山的采药的时候,一些患者找上门来一些小病,都会由弟子代医。

而樊阿作为大弟子,就是经常代医的那个人,因为他跟着华佗的时间长,自然医术更高超一些。

而在平时,华佗为病人针灸和外科手术的时候,樊阿就是站旁边递工具的那个,由于经常接触这些最核心的东西,久而久之,也锻炼了樊阿的能力,成为几个弟子里医术最强的那个。

二徒弟吴普,他总结过华佗的医术,并写了一本《吴普本草》。吴普在华佗的徒弟中,充当的是采药的角色。经常跟随师父华佗上山采药,所以耳濡目染下,对各种本草的药性相对比较了解,然而对于药的研制上却不甚熟悉。因为这些活儿,他基本上没干过。

小徒弟李当之,他整理了华佗的医书,并写了一本《李当之药录》。

李当之在三个徒弟中,是最小的。所以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熬药,接触不到华佗医术的核心。所以连中医最基本的针灸都不会。

但是由于长年熬药,对一些常见病的药物还是比较熟悉。对药物的研制方法,相比其他两位弟子更加精通。

三人分别掌握着华佗医术的三个门类,针灸学,本草药理学,制药学。

三人一到军营里,就迫切的询问华佗的消息。

毕竟他们是华佗的徒弟,华佗突然消失,让三人都十分担心,都害怕自己的师父遭遇了什么不测。

现在听见了华佗的消息,都想要来看看华佗是否安好。

袁耀命人带他们去见华佗,在看见华佗之后,三人都是十分激动,师徒四人一番畅谈,算是明白了事情的整个经过。

而后华佗又主动询问了一下三人是否有意跟着他一起建设医学院。

这三人自然是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下来,笑话,由不得他们不答应啊。

毕竟他们虽然跟着华佗有不少年份了,但学会的医术并不多,顶多在某一个科目里面算是精通,他们还想要多跟着华佗学习几年呢。

而如今,华佗要跟着袁耀一起干,搞什么医学院,光是听他们描述一下这个医学院,就让他们热血沸腾,那可是造福百姓,流芳百世的大好事啊。

他们能够在这个时候跟着一起干,那绝对是沾光的,又怎么可能会拒绝呢。

有了三人的加入,袁耀医学院的基础班底,可算是有了雏形。

华佗担任医学院的院长,三位弟子担任每一科的教授,只要几个人商谈一下教学方式,其实医学院便可以开工招收学生了。

而第一批学生,也很容易,直接在战乱的地方找一些孩童便可。

这兵荒马乱之下,流民一大把,有很多的逃亡的流民都是拖家带口的,袁耀在寿春的八公山煤场里面,还有很多寄养的孩子呢。

那些孩子随便招收一些到医学院里面来,他们都十分乐意。

而有了华佗的加入之后,袁耀干脆放出话来,医学院高薪聘请名医,只要觉得自己医术过硬的,都可以过来面试。

同时他打算派遣人去到长沙,去找张仲景,邀请张仲景一起来建设医学院,担任医学院的副院长。

不过袁耀将这个消息,一告诉华佗之后,华佗却是皱了皱眉头,很快就反驳了一句。

“公子,你要邀请张仲景?”

“对啊,张仲景也是一位名医,在南阳地区颇有名望,而且此人对伤寒之症颇有研究,若是有他相助,想必医学院的建设可以大大提高。”

袁耀一番话,说的华佗也是连连点头。

“不错,我与仲景也算熟悉,不过很可惜,去年仲景刚刚被朝廷册封为长沙太守。”

“眼下他应该正在长沙担任他的长沙太守要职,又怎么可能过来跟我们一起建设医学院呢?”

面对袁耀的提问,华佗倒是很快帮他回答了。

华佗早年走南闯北,自然也去过南阳,当时南阳一带有一位名医叫张伯祖,而张仲景便是这位张伯祖的弟子,华佗认识其师父张伯祖,与张仲景也算熟悉,所以在听见袁耀的话时,并没有拒绝。

不过面对华佗的质疑,袁耀确实嘿嘿一笑。

他自然知道此刻的张仲景在长沙担任太守,不过张仲景对为官并不感兴趣,甚至从小就厌恶官场,轻视仕途。但由于他父亲曾在朝廷做过官,而东汉末期的官员举荐,又多为举世家子弟,仲景乃南阳张氏,在当地算是豪门,因为承袭家门所以当官。

但张仲景更喜欢研究医术,痴迷到什么程度呢?

在汉末的时候,做官的不能随便进入民宅,接近百姓。可是不接触百姓,张仲景就不能为他们治疗,自己的医术也就不能长进。于是张仲景想了一个办法,择定每月初一和十五两天,大开衙门,不问政事,让有病的百姓进来,他端端正正地坐在大堂上,挨个地仔细为群众诊治。

他让衙役贴出安民告示,告诉老百姓这一消息。他的举动在当地产生了强烈的震动,老百姓无不拍手称快,对张仲景更加拥戴。

时间久了便形成了惯例。每逢农历初一和十五的日子,他的衙门前便聚集了来自各方求医看病的群众,甚至有些人带着行李远道而来。后来人们就把坐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医生,通称为“坐堂医生”,用来纪念张仲景。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