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皇朝夜行 > 第二百零四章 诡异风波

皇朝夜行 第二百零四章 诡异风波

作者:南极稻草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3:22 来源:平板电子书

长安,甘露殿,早朝过后,李二召见一干重臣商议江南水灾应对之策,虽然魏王李泰已经过去有些时间,但毫无进展不说,还损失大批赈灾粮草,换个人早砍脑袋,但魏王是李二备选的接班人,自然不同,龙榻上,李二眼中精光闪烁。

“江南水灾愈演愈烈,匪患猖獗,更是给江南百姓火上添油,都说说吧。”

大家沉默以对,不是不知道说什么,还是不敢说,蒙着良心说好话都做不出,但实事求是又打魏王的脸,干脆不说,场面顿时有些尴尬,李二看着低头不语的众臣,他继续和声说道。

“大家不要有什么顾虑,想到什么就说,克明,你先说,这江南水灾该如何应对?”

杜如晦见躲不过,往前一步,沉声说道。

“圣上,前些天朝廷赈灾粮草被劫,臣建议朝廷再调一军押送一批粮草过去,将粮草交付于魏王后,专司剿匪事宜。”

李泰是江南水灾负责人,杜如晦也不好派人取缔,但李泰不懂军务,必须派一员大将过去剿匪,李二听懂了背后潜台词,想了想问道。

“克明这是老成谋国之论啊,除此之外,可还有其他建议?”

“可传旨江南各州郡,严令哄抬粮价,违反者抄家充公,粮食拿去救灾,各地粮仓打开,设粥棚以救百姓,鼓励世家、富商募捐,以充赈灾粮草之不足,并责令海事衙门出海打击海盗。”

李二点头沉思,众臣小声议论起来,这时,黄言急匆匆进来。

“圣上,兵部尚书侯君集求见。”

“宣。”

李靖辞掉官职之后,兵部尚书之位就空悬,侯君集也在吐谷浑的战功下,被提拔为兵部尚书,侯君集迈着大步匆匆进来,行礼后说道。

“圣上,江南急报。”

“说。”

“遵旨。”

侯君集沉声说道。

“五日前,有匪徒袭击鄂国公商队,尉迟宝林为掩护货车撤离死战不退,身中六箭,恰巧魏王一行经过,杀退匪徒,程处亮和尉迟宝琪两位将军建议趁机追杀,剿灭匪患,魏王不许,两位将军一怒之下辞职不干,带着尉迟宝林前往华亭县,尉迟宝林生死不明。”

“什么?”

李二大吃一惊,别人也就算了,尉迟宝林可是尉迟恭的嫡长子,尉迟恭是自己最信任的大将,海匪都杀退了居然不趁机剿灭,立功的同时给尉迟宝林报仇雪恨,他怎么想的?尉迟恭知道了又会如何想?简直混账,看来真有必要换一名懂军务的人过去了,本已经没有官职的李靖,今日也被李二请来了,李靖目光一冷。

“海匪已溃散,大好时机为何不追杀?”

“这……”

侯君集犹豫了一下,硬着头皮说道。

“李雄老将军担心调虎离山,建议不要追击,参军司马卢承庆也赞同。”

李子雄是赵郡李氏的当代族长,卢承庆是范阳卢氏的族长,五姓七望被李庸搞的已经没什么脾气了,所以李二打算拉拢赵郡李氏为己所用,也给范阳卢氏一个机会,范阳卢氏是担心步入江南士族的后尘,对于李二伸出的橄榄枝那是求之不得,赵郡李氏是觉得家族一飞冲天的机会来了,隐居多年的老族长亲自出马,打压,拉拢,帝王手段,无可厚非,这两人也确实有才,但李二没想到两人居然反对追击,这背后意思就耐人寻味了,大臣们也品出不同的意味,都沉默不语,李靖铁青着脸,最恨这种置朝廷利益于不顾之举,但一想到这背后牵扯太大,将怒火忍住,不再多问,侯君集见气氛有些压抑,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说道。“圣上,还有一事。”

“说。”

“遵旨。”

侯君集赶紧说道。

“刚收到八百里加急,三天前的晚上,一伙人潜入魏王下榻客栈,差点刺杀成功,魏王受了惊吓,一病不起。”

“什么?”

李二脸色大变,噌地起身来,脸上火辣辣的,满是尴尬和愤怒,堂堂皇子居然被人吓得病倒,传出去皇家脸面何存?众臣听到这个消息也是无语,但没人说话,场面再次尴尬起来,李二思忖片刻,将目光落在杜如晦身上,事关朝廷,杜如晦也不好赌气,想了想提议道。

“圣上,臣提议由执失思力领兵过去襄助,再派御医随行,确保魏王万无一失,另外,赈灾之事不能停,需要指定一人负责,请圣上定夺。”

主持赈灾之事不能停,但人选杜如晦不想提,毕竟有个魏王在前,太敏感,李二意识到让李泰去赈灾有些草率,但事已至此,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上,绝不能承认错误,朝中也需要一股新力量抗衡旧城,当即说道。

“传旨,魏王生病期间由李雄主持赈灾,契苾思力率禁军三千押送一批粮草过去,抵达后留下专司平匪一事,不得有误,退下吧。”

“遵旨。”

众人躬身领命,后退离开,出了甘露殿,李靖来到杜如晦和房玄龄身边,三人并肩而立,有意放缓速度,吊在一干人等后面一段距离,杜如晦低声说道。

“圣上扶持赵郡李氏和范阳卢氏的心思昭然若揭,你看这事该如何应对?”

“顺势而为吧,无论怎样,朝廷不能乱。”

房玄龄也是无语了,这朝中之事是越来越乱。

李靖也点头,这条底线确实不能破,于是他低声说道。

“圣上对我们这些老臣起了猜忌之心,扶持一股新势力抗衡可以理解,反正我也老了,已经辞官养老,你们不觉得魏王遇刺有古怪?魏王安保森严,一般人根本无法靠近。”

“你的意思是自己人策划这起刺杀,目的在于拿下主持赈灾大权,从中牟利?”

杜如晦和房玄龄何等人物,一点就透,见李靖点头,目光笃定,心中骇然,如果真是这样,那问题可就大了,脱口而出。

“必须提醒圣上。”

李靖一把拉住转身回去的杜如晦,摇摇头说道。

“圣上对我等本就有猜忌,无凭无据,只是猜测,你觉得圣上会信?”

杜如晦脸色一僵,苦笑道。

“恐怕只会认为我等在挑拨离间,这叫什么事?”

“无妨,赵郡李氏再怎么跳也翻不起浪花,别忘了他们手上没军队,圣上也不傻,迟早会看破,先由着他闹腾,不过,民部那边必须盯紧,再让御史台魏征派人秘密赶去江南一带暗中收集证据,以备万一。”

“有道理,走。”

杜如晦和房玄龄眼睛一亮,答应道。

三人走出皇宫,来到御史台官衙大门口,就看到一名信使从旁边大街急匆匆经过,直奔兵部方向,身背六百里加急信旗,两人交换一个眼神,顾不上进御史台官衙,追上去,来到兵部,守门的卫兵认识两人,直接放行,刚进门就看到侯君集急匆匆出来,脸色很难看,杜如晦问道。

“出什么事了?”

“杜公、房公、李公。”

侯君集对三人非常恭敬,行礼后说道。

“刚接到利州六百里加急军报,利州参军司马侯明昊偷盗利州都督印信,伪造调兵文书,偷拿统兵信物,调府兵两千伏击华亭侯商队,华亭侯也在其中。”

“什么,李庸有没有事?”

李靖大吃一惊。

“快说。”

杜如晦也急了,调府兵伏击朝廷三品县侯,这是造反的节奏,侯君集理解他们三人的心情,但他对李庸却心存恶念,如果不是李庸,他早就当上这个兵部尚书了,他假装客气的说道。

“华亭侯没事,活捉侯明昊等人,镇住府兵,利州都督武士彟赶去战场请罪,华亭侯责令其戴罪立功,将侯家上下拿下,炒家,押送回长安等候处置。”

“没事就好,去禀告圣上吧。”

杜如晦摆摆手,暗自松了口气,出了兵部,两人直奔御史台官衙,他的心情莫名有些沉重,感受到一股山雨欲来的不安,但他们谁也不说话,眉头紧蹙,五天后,长安下起了小雨,淅淅沥沥,烟雨飘渺,随风往人的脖子里钻,大街变得空旷起来,行人匆匆,城门口更是冷清,几名守门卫兵打着哈欠,斜靠着城墙闲聊,忽然看到一支长长的队伍过来,顿时困意全无,迅速敲锣示警,无数士卒从隐蔽处冲过来,关闭城门,没多久,长长的队伍过来,一名校尉高举令牌高声喝道。

“我等是利州府兵,奉命押送叛贼入城,这是凭证。”

守城将领早已接到消息,但不敢轻易开门放进来,那可是兵,不是百姓,谨慎地喊道。

“利州都督何在?”

武士彟骑马上前,撑着把油纸伞说道。

“老夫在此!”

守城将领认出是武士彟,暗自松了口气,马上让人开城门,一边安排人去皇城报信,之后大声喝道。

“职责所在,还请武都督体谅,入城吧。”

“谢将军。”

武士彟客气一句,队伍押着叛贼入城,囚车里满是侯家亲属,一个个面如死灰,但押送的府兵可不会同情,侯明昊带兵杀官夺财,大家跟着倒霉,死伤无数,还背个造反嫌疑,这可气一直憋在心里,风吹雨大脸颊,武士彟感受到一阵凉意,但心里更冷,一入长安,生死难料,但又不得不来,悔不当初,只希望李二能念旧情放他一马,武士彟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往前走去,信马由缰,心乱如麻,心中懊悔听信那人的建议,可是世上没有后悔药可吃,队伍顺着朱雀大街一路往前,不觉来到皇城门口。内侍总管黄言出来说道。

“反贼带去刑部,打入天牢三司会审,武都督,圣上有请,走吧。”

听到这番话武士彟眼睛一亮,心思活泛起来,如此清楚的大案,人证物证俱全,根本用不着三司会审,而且圣上要见自己,这背后意思耐人寻味,或许有转机,赶紧答应一声,跟着进去,车队改道,直奔刑部,三司会审和进殿面圣的消息很快传开,杜如晦和房玄龄在衙房当值,听到这个消息他们俩人脸色一怔,杜如晦摆摆手,示意过来汇报的下属退下,杜如晦后看着窗外沉吟起来。

“猜不透圣人这是要干什么?”

“难不承想翻案?”

想到这儿房玄龄不淡定了。

“别慌,这事透着蹊跷,以圣上之才不可能看不出真相,三司会审的目的恐怕不是翻案,而是想将事情做在明处,明着给李庸一个罪名,目的有二,其一,敲打李庸,当然,也敲打我们这些老家伙;其二,那批盐,沿海闹匪,海盐运不过来,整个长安都缺盐,圣上不能直接下手,也不好暗中下手,只能假借三司会审达到目的。”

房玄龄一听有道理,沉吟着说道。

“整个长安缺盐已经好几天,长此下去会闹出大乱,朝廷急需要一批盐来稳住居民,可以说这批盐是及时雨,如果通过李庸之手流入民间百姓,则百姓感激怀道,如果通过圣上之手流出,则民意在朝,圣上必然要掌控在手,克明分析的对。”

“李庸的海事衙门这次是被推到风口浪尖上了。”

杜如晦说道,目光凝重无比,再傻的人也能从这些连锁的事件中想干什么,无法就是针对李庸,针对他的海事衙门,因为海路的开通,这触及了大多人的利益了。

“有理。我去找尉迟恭,宝林生死不明,他又是暴脾气,最容易出事,得先稳住他。”

房玄龄起身,朝外走去。

“我去跟长孙无忌聊聊,这头老狐狸的态度也很关键。”

杜如晦也跟了上去,两人分道扬镳后,房玄龄就急匆匆来到鄂国公府,朗月当空,夜风徐徐,一支商队顺着河水沿岸顺流而下连夜赶路,四周山岭逶迤起伏,远处有猫头鹰的叫声传来,给两岸平添几分生气。

“扑棱棱~”一只大鸟受惊,从附近树林里飞出,振翅而去,“哒哒哒~”忽然,岸边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半夜没人敢单独走宜州的官道才对,虽然没了强人、劫匪,但古代的猛兽可不少,李庸心生疑惑命令道。“船队停止前进,戒备。”

船队迅速停下,海军一个个拿起火枪严阵以待。

卫兵把李庸包围起来,警惕地盯着岸边,灰蒙蒙的月色中,一人一骑狂奔而来,待近了些,李庸发现来人身形有些熟悉,顿时一惊,瞪大眼睛看去,卫队长大声喝道。

“来者何人,快快止步!”

“可是总教官?”

来人惊喜地喊道,声音沙哑。

“你是何人?”

卫队长惊讶地问道。

“太好了,总算找到你们。”

来人大喜,策马冲上来,一个急停,来人差点摔倒,看上去疲惫不堪。

李庸认出是程处亮,顿时大惊,要知道他收到消息,程处亮随朝廷大军南下江南,去赈灾了,怎么会来到这儿,赶紧上前问道。

“程处亮,你怎么来了?”

“总教官,快……”

程处亮说着咳嗽起来,声音干哑。

“快接他上船。”

李庸赶紧喊道,海军赶紧放下登陆小船,将程处亮接上船来,然后给他递来水壶,程处亮也不客气,接过去猛灌几口,一口气总算缓了过来,着急地说道。

“总教官,宝林兄弟中六箭,昏迷几天,生死未必,求你速回华亭县救救他。”

“什么?”

李庸大吃一惊,毫不犹豫地看向海军船队负责人叮嘱道。

“船队离开启航赶回华亭。。”

“是。”

船队负责人郑重应道,海军的船队里面扬帆启航,用最快的航速赶回华亭县,所有的船只都全部交由船长掌舵,程处亮没想到李庸如此上心,他感动不已说道。

“总教官,还有一事,朝廷要对你三司会审。”

李庸没有很大的意外,只是淡淡的问道。

“怎么回事?”

“不清楚,只听说这事是圣上定的,好像是侯家造反一事。”

造反一事证据确凿,根本用不着三司会审,除非是冲自己来的,李庸瞬间想到很多。

“吃点东西,咱们的船快,放心吧。”

卫队长递上来肉饼,看着这个曾经自己教导过的龙威营士兵,不由心疼,程处亮担心时间不够,连夜赶路,一刻都不曾休息,这会儿又累又饿,也没和自己曾经的教官客气,接过去大吃起来,看到长长的船队,心中越发坚定过来跟李庸的决心,海军的船队速度很快,三天路程,船队第二天下午就抵达华亭县海军码头,李庸和郑丽婉带着程处亮赶回自己的半山别墅,等回到自己的半山别墅之后,看到尉迟恭带着全家人急匆匆迎出来,看到李庸风尘仆仆的样子,眼睛里满是血丝,哪里还不知道是连夜赶路过来,心中一暖,感激地说道。

“李庸,谢谢你。”

“尉迟大人别那么客气了,人现在如何?”

李庸接过长乐递给来的热毛巾擦了把脸,尉迟恭知道自己的儿子受了重伤就要发飙,还好房玄龄给劝住了,然后他就带着老婆和李二请了假,坐上自家的商船赶往华亭县,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昏迷不醒的时候,尉迟黑炭拳头都要握碎,还好就是华亭县的医疗水平够高,稳住了尉迟宝林的伤势,但是接下该怎么做,华亭县的医生就没办法了,毕竟他们的医学知识多少都根据李庸写的后世医学学习的,很多东西都还在摸索和学习中。

“赖天之幸,昨天醒过来,华亭的医生也看过,刚喝完药睡下。”

“见过婶娘。”

李庸朝尉迟恭的夫人行礼。

“孩子,辛苦你了,一家人不用客气。”

对方热情地说道,尉迟恭说道。

“李庸,你精通医术,麻烦你看看。”

床上躺着的尉迟宝林,已经睡着,眉头紧蹙,像是梦到了可怕的事情,脸色憔悴,虚弱,李庸掀开被子看看伤口,已经结痂,问题不大,心中稍等,摸了一下额头,没发烧,万幸,长乐拿来一个矮凳,李庸直接就坐下,他摸摸了尉迟宝林的掌心,发现冰冷一片,再摸摸脚底,也是冰冷的,他知道这是气血不足的征兆,顿时心中有数,起身来。

“李庸,我儿怎样?”

尉迟恭急切地问道。

“要不要紧?”

尉迟夫人也着急地问道。

李庸虽然不是真的医生,但看得出两人对自己的期待,这个时候不能乱说,必须给两人希望,郑重说道。

“大概我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尉迟恭夫妻长舒一口气,尉迟夫人感激地说道。

“那就好,有你在就放心了,看你一身风尘,你先休息一下,婶娘借用你的厨房烧几个菜,陪你世伯喝几杯。”

说完匆匆离开,李庸没拒绝,看向尉迟恭,尉迟恭会意地使了个眼神,俩人出门,来到不远处的会客间,坐下后,李庸直接问道。

“世伯,这几天晚辈去了利州,消息不通,宝林被谁所伤?最近发生什么事?”

尉迟恭把二儿子给他说的情况一一告诉了李庸,李庸听完之后眉头紧皱,从突然发生的水灾和海盗袭击,然后是食盐的问题,把他弄到蜀地,然后又发生利州的事情,然后就是尉迟宝林,真是一环扣一环,环环相扣啊,说没有阴谋谁信啊?李庸首先想到就是那个神秘组织—朝天吼,也只有他们有这样的力量挑唆一个国家来针对自己,要不然以倭国现在的尿性,敢来大唐搞事情,还能巧妙的躲开自己的联合舰队和黑珍珠海盗团的封锁?还有李二皇帝现在的态度很不对劲,尤其他突然对吐蕃发动战争这件事情来看,就不是一个明确的选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