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原始迷踪 > 第二卷 玩转部落 第154章 春天来了(求收藏)

就在丁奇制定好部落下步发展方向之后,部落传来一个好消息,那群驯鹿竟然在一天之内增加了近二十头驯鹿宝宝,大多数的母驯鹿都生了小驯鹿,将整个驯鹿群的数量提高了几乎一倍。

这可是一个新年好兆头,添丁添口,从来都是令人感到喜庆的一件事!

医巫鹿更是借助此事,大夸特夸这是荒神带来的奇迹!丁奇也特别去看望了这群驯鹿和驯鹿宝宝,并安排土和其他几个奴对这群小驯鹿和母鹿要特别照顾。甚至拿出一些精盐制成淡盐水,给母鹿妈妈们补充营养,而那头驯鹿王也借机克扣了一部分到自己肚子里,对丁奇也是越发依恋。

它每次都对丁奇的到来表示出极大的兴奋,一是因为盐,二是好像发自内心的喜欢丁奇。它在小鹿群中来回转悠,好像在向丁奇展示或炫耀,看,这都是我的孩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目前部落所使用的洞窑都偏小,尤其是在烧制红砖和陶器时一次的产出偏小,占用的人力和物力偏大,因此需要将两者的体积变大,增加产出,降低工作量,提高产能。

洞窑采用在青部落时建造冶炼炉时从地面向下挖掘的方式进行设计,简称下沉式洞窑。青部落的灰窑也可以称为下沉式灰窑。

在一处土质比较结实、不会形成内涝区域的地方先挖出一个长宽十五米、深十米的四方坑,南面为四方坑的进出口,挖了一条宽五米的斜坡,东西两面为两口烧砖的洞窑,北面为烧陶器的洞窑。挖出的土方全都堆积在不远的地方,作为后期制作砖和陶器的原材料。

随后开始安排人在坑的东西北三面底部向里挖一个高两米宽一米的洞即窑门,在窑门深入两米之后开始向左右两边和前方、上方深挖,扩大那个洞的面积,形成圆形圆顶的窑膛,窑膛直径七米,高度七点五米左右。

北面那口洞窑窑门离坑底两米,有台阶上下。窑膛较小,直径三米、窑顶高三米,主要是因为烧陶器的数量还是要远远少于砖的数量,没必要建那么大。

窑膛建好后,开始在正对着窑门的位置也就是窑膛的后部挖掘三个长宽四十公分的烟道,窑顶中间也挖出一个长宽五十公分的烟道,俗称天囱。烟道标出位置后刚开始比较好挖,等深入到土层内部时,只好将铁锹接到一根长木杆上进行掏挖,直至地面。

在窑门两边各挖一口直径二十公分的进气口,用新制造的两个大风箱向里供气。

风箱的成功制造,得益于丁奇制作出的木工刨、锯子和他提出的卯榫结构,也得益于荆的聪明能干。在丁奇从青部落回来后给他说出风箱的原理之后,他在几个人的帮助下,花费五天的时间制作出第一个风箱,又经过一天的时间调整之后,他们就可以小批量制作这种风箱。

这种风箱和农村以前烧火做饭用的风箱一样,是双作用活塞式风箱,只不过出口外接了一根粗五公分左右打通竹节的竹竿,能将风导向需要的地方。风箱的效果不错,尤其是改制的大风箱,可以两个人一起使力,推动推杆,将空气大量鼓进窑膛内,加快木炭燃烧速度,快速提

高窑内温度,使得砖或陶器烧制速度大大加快。

不过这种下沉式洞窑有一个缺点,就是烧一次窑的时间有点长。每次装窑时间需要两天,出窑两天,再加上烧制需要十天,用水冷却或自然冷却需要三天,烧一窑砖就需要十七天。

但它也有优点,烧砖的数量很可观,一窑大概能烧七到八万块普通砖。而且,它能够根据进入的空气量多少来决定烧出的砖是青砖还是红砖。青砖是在烧制末期进行缺氧冷却后的产物,可是丁奇不知道,只知道是用水进行冷却后的产物。

丁奇之前做过实验,他在烧红砖时按照穿越前网上学来的知识,在砖全部烧红透之时向里面直接泼水。可待水蒸汽消失、砖温降下之后,烧出来的还是红砖,只有最角落的位置是青砖。原因在于泼水之后,窑膛封闭不好,内里还可以进入空气,算是自然冷却,没有缺氧环境,自然还是红砖。

可在他自己换了一种方式即烧制的末期将洞窑的排烟口和窑膛进气口密封,不让空气进入,窑内形成一个缺氧环境,不用泼水就可以形成青砖或青瓦,只不过冷却时间稍长,出窑慢。

所以丁奇还是准备制作大量红砖红瓦,青砖或青瓦会依据需要来进行烧制,比如以前农村那种青砖大瓦房可是丁奇非常喜欢的。

这三口下沉式洞窑,花费了整个部落近二十天的时间、全员齐上阵才挖好,窑体还进行了加固,窑门那里用之前烧出来的红砖进行堆砌,相信在烧过一次之后,整个窑体会更加坚固。为防止雨水倒灌进坑内,丁奇还让荆他们架了一个大型木棚,只为防雨。

烧砖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体力活,需要很多人力和时间,加上前期制晾砖坯的时间,出一窑砖大概得需要二十五天时间,如果从循环制作砖坯来看,这个时间会逐渐减少至二十天左右。

但经过这挖洞窑的二十天时间,气温越来越高,已经回复到零度线上面,积雪开始融化,估计再有二十天左右就能融化完,那时部落就要准备前去原鹿部落所在地,和其他部落开展交换活动了。他们已经没有太多的时间来烧砖,只能先紧着陶器、武器和金属工具制作上。

在建洞窑的同时,丁奇在原灰窑所在地又新建了一口下沉式灰窑,形制和青部落那里挖的灰窑一致。这两口窑就是为了制作金属武器和工具。

这次制作金属用具,除子使用之前的模具之外,丁奇尝试使用了一种翻砂铸造工艺来制作青铜锅,就是农村以前铸铝锅铝勺的方法。那个时代,家家户户都使用铝锅,好多家户都是铸锅师傅进村时买人家现成做好的锅。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多多少少知道人家是如何铸造的,关键是模型得制好。

不得已,丁奇亲手制作出一个圆底的陶锅,烧好后当作翻砂的模来使用。

砂土是丁奇在周围转了一大圈找到的泥砂,烘干去杂筛几遍之后,将细砂加水成湿砂放在一边备用。

将陶锅拿过来,里面填满湿细砂,压瓷实后,倒扣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轻轻提起陶锅,算是将锅的内模型制出来。然后将陶锅放在一个比陶锅高的木板槽里,周围

填满湿细砂,压实后在底部用木棍捣出一个洞,作为浇铸青铜汁的入口。

随后将这个陶锅轻轻取出,再将木板槽严丝合缝地倒扣在那个内模型上,不能有偏差,要不然会造成青铜锅壁厚薄不均甚至制作失败。

这是丁奇凭借印象来进行这种翻砂铸造,他还需要进行改进,才可以将刚才提到的厚薄不均的缺点去掉。

不过看着自己制作的第一青铜锅,丁奇还是比较满意的。只不过锅底的那根青铜棍让人看着别扭,只好拿出多功能瑞士军刀,用钢锉将它锯掉。当天晚上,丁奇吃上了用青铜锅炒出来的一份冬笋炒肉片,味道似乎比之前陶锅做出来要好吃一些。

部落上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大生产,各种青铜武器和工具制造出来,如斧头、锯子、铁锹、长矛和青铜钉。

长矛是丁奇早就想制作的武器了,在古代矛这种武器可是在冷兵器之中占据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和刀配合可以进行完美的攻防。之前让狩猎队员练习刺刀术,也是为了配合长矛使用的。长矛将成为狩猎队员必备的三件武器之一,其他两件武器则是弓箭和开山刀。这些青铜矛配上结实的长木杆,矛头裹一个兽皮套进行遮掩,战斗时摘掉就可以使用。

青铜钉有大有小,有长有短,还有那种用在大梁上的抓钉,这些是为了以后制作木质家具甚至建造房梁使用。

另外,丁奇还让大家铸造了几个类似于坩埚钳子的圆钳子,为的是方便取出盛青铜汁的陶罐。之前制作火钳还是有所欠缺,这种坩埚钳更好用,浇铸时更方便更安全。

陶器方面,则主要还是部落使用的陶锅、陶碗、陶勺,大些的陶缸、陶罐,除了日用之外,其他都准备用来交换,而且这些陶器是交换的主力,希望能换到更多的资源和人力。

按照和力部落头领交流得到的消息,这次交换会可能会有多达十余个部落,蓝虎头领答应向那些去交换力石的人推荐丁部落。当然也有可能会有一些通过灰石三个部落过来的部落,比如黑水部落,丁奇怀疑对方肯定会派人过来参加。这个黑水部落按照雪和丹的描述,也是一个侵略性比较强的大型部落,提前做好准备还是应该的。

很快,雪化了,春天来了,部落的春天到了。

这是丁奇经历的第一个原始时代的春天,可比以往他经历的任何一个春天都要美好和令人难忘。各种动物都活跃起来,各种鸟叫声、兽吼声回荡在周围的世界中,让人感觉有一种虚幻感。

太阳已经比以前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大概三五天之后就会有出一次太阳。这让久违了的鸟兽们非常兴奋和激动,在太阳出来的日子里尤其活跃。

盈盈的春意,躲藏在枝条间、小河里、湖面上,躲藏在那刚冒头的青草绿叶间,还有部落众人的眉目与笑意中。

这一切,让即将出发的丁奇越发高兴和自在。这种生活,让丁奇认为这才是他要的生活,没有水泥钢铁的城市,没有生存压力。他就像一个自由的精灵,徜徉在原始社会春天的气息中,越飞越高,也越发无所拘束,自在惬意。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