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四十七章 议定加征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四十七章 议定加征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崇祯内帤里的钱花完了。

国库里也几乎空的能跑老鼠。

但大明这个国家还是要维持运转下去的。

朝廷官员的俸禄要发,山、陕的流寇要继续剿,九边军镇的防御能力更不可能放弃,关宁锦防线每年几百万两的军费更是一分不能少。

还有优先级已经靠后的宗室俸禄,事关皇族颜面,或多或少的也要发一点。

钱。

以上这些都需要钱。

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都要花钱!

许家庄借给朱由检的那一百万块银元,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片刻缓解作用都起不到,因为还欠了无数的欠账。

怎么办?

东暖阁内。

“加征,只能是加征辽响啊陛下!”

内阁首辅周延儒道:“不加征无法解决朝廷没钱的问题,不早点加征形势只会愈发败坏,如同人生大病,早些用药,总好过积重难返。”

崇祯朱由检犹豫的道:“真要加征么?黎民百姓负担已是极重,不能再加派了,加征商税如何,朕问过许家庄的商事代表蕲春年,他说收商税没问题,甚至可以加征,但要一视同仁,天下商人一体纳税,不然许家庄不会响应,诸位臣工,既然商人数量少,又多居住城中,更易征税,何不加征商税?”

对商人加税行不行,这个问题,朱由检确实亲自问过蕲春年,得到了肯定的回复,商税完全可以收,经商利润颇高,别说是三十税一,就是十税一也能承受,大不了给商品加点价罢了,可以把负担转嫁给消费者,不像田税的征收对象农民,一旦负担过重,那是真的要饿死人,最后不得不杀官造反。

可以说收商税远好于加征田税。

然而一提起商税。

“陛下,商税收不得啊,只要一收,货流不通,物价便会飞涨,百姓负担更重,不会再把南方的粮食运到北方,缺粮的北方将遍地饿殍,京城都会无粮可用,这是杀鸡取卵、饮鸩止渴之策啊。”

“只增田税,百姓的负担只增三厘,无伤大雅,若是收了商税,转移到百姓身上的负担就是三分了,根基损伤更重。”

“陛下我大明商人的背后,大多是官员士绅宗室之家,便是陛下都有多间的皇店,这些都属于商,试问这些店,税吏敢不敢去收税?敢不敢做得罪权贵之事?”

“陛下要加商税,那就单独给许家庄加税好了,他们的货物多来自海外,售价本就高昂,不是百姓生活之必须,价格涨十倍百倍,也不会影响百姓生活,是最合适征收商税之对象。”

“不错,许家庄日进斗金,钱多到邀买民心,贿赂陛下,再不遏止,必成祸患矣!”

温体仁、何如宠、钱象坤等阁臣纷纷劝谏道。

面对阁臣们的集体反对。

理由观点也冠冕堂皇,居然挑不出什么漏洞出来,似乎只要一收商税,这天下就要完蛋了。

像是在欺负他朱由检没有见识,不太懂商业之事——虽然他确实不是很懂。

但对于只在许家庄头上收商税这个明显双标的馊主意,他朱由检肯定是不会采纳的,他还没昏庸到阁臣们说什么他就信什么的程度——虽然他也心动了一下。

总而言之。

这场会议进行到最后,在所有可能的解决方案都讨论了一番,结果在阁臣们的论证下,只有加征田税这一法可行后。

“加吧,加征辽饷三厘,早加早结束!”

朱由检憋红着脸,不得不说出这句话语。

“陛下圣明!只要陛下有心振作,百姓稍稍忍耐几年,加征一定会取消的。”

“是辽饷会全部取消。”

“五年,不,六年,最多六年,我大明就会开始休养生息,十年便会进入崇祯盛世。”

众阁臣纷纷进行安抚,给年轻的君王画饼,让朱由检的心情稍微好了一些。

而东暖阁内的这幕。

不仅有写起居注的史官在执笔记录。

某个角落里,也有台小型的电子设备,将整场会议内容全部录音下来,并很快把数据发送了出去。

紫禁城皇宫外,位于朱雀街的一座宅院内,响起了滴滴滴的声音,再化作无形的电波,瞬间穿过近千公里的距离,将一条十分重要的情报信息,发送到了南方某地。

……

兴化县,许家庄。

一场临时的幕僚会召开了。

“刚刚得到消息,崇祯皇帝还是同意加征辽饷了。”

坐上首的许远摇头道:“虽然只加征三厘,但压在部分百姓身上的致命稻草,恐怕又要增加一根了。”

明末百姓的负担其实是非常重的,在今年加征九厘,明年加征三厘,今年来了剿饷,后年又加练饷的税收剥削下,看似每次加的不多,老百姓表面能够承受,但朝廷中枢每年收到的税,不仅没有明显增加,反而越来越少,实际只是肥了地方上的贪官污吏罢了。

等到了崇祯十六年,大臣徐标从江淮入京,发现从江淮到京城的上千里路,居然看不到一个种地的农民,可见这时大明的秩序已彻底崩溃,所有的自耕农都破产了。

“陛下糊涂啊!”

方以智痛心疾首,已经十分了解民情的他,只能用悲愤来形容:“田税不能再加了,再加就有更多百姓放弃土地,或沦为流寇,或逃亡他乡,能收上的税只会越来越少,这是个恶性循环啊,陛下怎可如此糊涂?”

这时的方以智,恨不得立刻前往京城,来到皇帝面前,竭力劝谏,阻止加征田税的事情发生。

“我们的陛下自幼长于深宫妇人之手,田地里的庄稼都没怎么见过,怎会了解百姓疾苦?再被阁臣文官们一忽悠,承受代价的自然是无人替他们发声的小民,而朝廷极度缺钱,在不可能动士绅利益的前提下,只能是给升斗小民加税了。”

管家赵金德阐述了他的观点。

“许大哥不是借了一百万银元给陛下么,这些钱呢?”

方以智还是不理解的问。

“花完了,户部尚书毕自严弄走了50万,兵部尚书梁廷栋跟京营提督李守锜每人15万,还有这个5万那个3万的,百万银元全部跑到文武群臣的手里,这笔钱财政困境有没有缓解不知道,倒是我许家庄商品在京城的销量,在十一月份增加了三成,不少客户出手极为豪爽,花的也是从许家庄流出的白花花的银元,另外京营提督李守锜的襄城伯府,一口气买了50个标致丫鬟,府里每天都要吃二十多只羊、数十只鸡鸭,奢靡程度赶得上皇宫。”

许远淡淡的说道。

“他们怎敢,他们怎么敢?!”

方以智眼睛睁大连连呢喃,有种憋到要吐血的感觉,实在接受不了这样的事情。

但去过京城一趟撒了30万银元的他,知道这肯定是真的,知道许多朝臣的生活奢靡程度,早就十倍百倍于皇宫,只有皇帝陛下是过的最节俭的,结果还要给这些该杀的贪官背锅。

因为加征田税的政策是以朝廷名义出台的。

搭上的是皇帝的信誉。

老百姓受不了要造反,最直接的怨恨对象,就是朝廷,就是皇帝,而不是具体的某个官员。

受损害最大的就是皇权。

可以是该怎么办?

方以智都急到想立刻飞到皇帝身边,拼死劝谏,阻止加征发生,可是他有那个能力阻止么?

他抗衡得了朝堂上下所有文武官员组成的集团么?

没用的。

他除了在这里捶胸顿足、痛心疾首,了解全部的实际情况,但依然什么都做不到,这是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大的悲哀。

许远则安慰了他几句,说船到桥头自然直,目前许家庄尚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还无法在朝堂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只要再好好发育两年,届时虽不一定能干涉朝堂,但发挥影响力,制止继续给百姓加税的能力,肯定是具有了。

大不了再借钱给崇祯嘛。

听了这话,方以智心情好了很多,不过一个想法却在他心里扎了根,让他有了个不成熟的计划。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