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300章 第四轮庄园扩张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300章 第四轮庄园扩张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三月下旬。

许远回大明这边的频率和时间明显增加了,每周都会过来待四天,只有周五、周六、周日这三天,会返回现代社会,保持一个四比三的时间分配比例。

虽然这种安排,让方清妍、夏荷、小野姐妹、李淑静她们感到意犹未尽,毕竟每周下来,她们平均连一个晚上都分不到,每月只有三四天,许远这两年又开始把养生挂在嘴边,那方面非常克制,所以每月能有一两次都不错了。

现代社会的宋佳芸呢,没有谁跟她争抢老公,其实她过的是最滋润的,谁知她是最不满意的一个,要求每周至少两次,一个月不少于六次,但许远很难达到,故而落下埋怨是最多的,多次表示要跟他一块出差,看看干了什么那么累。

正因为此。

感到烦心的许远,增加了在大明这边待的时间,不再天天盯着工地,来个眼不见为净。

而如今大明这边,经过自己十年的经营和奋斗,论舒适便利程度,已不比现代社会差多少了,最多就落后个三十年的样子,很快就能追赶上去。

此外大明这边的空气质量更好,环境更优美,食物更加健康,身边的几个女人,虽然不一定是省油的灯,但还是以温柔、听话为主,特别会伺候人照顾人,甚至为争夺宠爱,彼此间内卷的比较严重,享受到好处最大的自然是许远,对此他也乐享其中。

对比大部分时间还算正常,但疑心重、易妒的宋佳芸,许远觉得现代社会的年轻女性,可能欠缺的就是竞争对手与危机感,而随着华夏国力的增强,从国外嫁过来的女性越来越多,情况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好转,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海量男光棍,只要娶到一个外国媳妇,就奖励15万巨款,允许盖个三层的豪华别墅,带半亩大的院子,里面种满了蔬菜瓜果,再买辆五万块的迷你电动车,日子过的如世外桃源般,国内女性可能不屑一顾,坚决不会将就,但对外国妹子们的吸引力就太大了。

所以海量男光棍的危机,有了明显缓解迹象,但再过个几年,就会变成女光棍危机了,而她们的年龄一旦大了,是不可能有人接盘的,只能孤独终老。

再又说到这方面问题,其实在大明这边,也出现了类似的婚姻不平衡现象。

那就是许家庄内的年轻男性,根本就不愁找不到老婆,一个个的眼光非常挑剔,就是那些家境不太好,收入低,有游手好闲、喝酒赌博等不良习惯,属于比较底层的许家庄年轻人,也一个个都找到了漂亮贤惠的媳妇,像一朵朵的鲜花插在了牛粪上,极其的不般配,但就是能有这样的艳福。

于是问题就来了。

对那些许家庄之外的村镇而言,年轻人找媳妇变难了,女人们则削尖了脑袋的,也要嫁进许家庄,哪怕是当小三都心甘情愿——这种情况确实是出现了,许家庄的婚姻法只允许一夫一妻,只有少数立下功勋拥有荣誉身份的人,才能多纳两个妾,不能再多,于是就有人另辟蹊径,既然许家庄内不允许纳妾,那就在外面养外室,反正置办一套房子 少量开销,根本花不了多少钱。

有人粗略估计,许家庄周边,被包养起来的小三,人数可能超过了五十万,甚至是上百万。

乃至有些村子,干脆成了他人眼中的‘小三村’,住的大部分是许家庄人包养的外室。

丑陋。

这类的现象,给人的感觉非常丑陋与道德败坏,根本不符合正常的公序良俗。

但没办法,这就是现实,是存在于任何世界都能看得到的现实,也不要说这些小三们毫无廉耻,只能说她们非常理性,尤其是在婚配之事上,她们极少会出于感性行事,她们远比男人们要理性的多,那些感性的大多都穷死饿死了,被自然淘汰了。

然而女性资源被如此大规模的吸走。

男女比例失衡的问题就出现了。

周边许多村镇的年轻男子,找不到本地媳妇,就只能从更穷的外地去找,而外地的年轻女性大量嫁了过来,就会导致扬州府以外的地区,出现严重的年轻女性流失,进而光棍危机传导到了他们的身上。

虽然扬州府外的年轻人们,也可以去找更外面的媳妇,把压力继续往更更外面传导,但他们还是非常不满,天天表示愤怒,然后要求必须解决掉这个问题。

且不单单是年轻人的婚配问题。

经济方面,许家庄实在是太富有了,一个普通工人的年收入,都比得上大明七品县令的合法收入,而他们呢?靠种着几亩田地,就算取得了亩产上千斤的丰收,可这两年粮价太低,5文/斤的收购价,一亩地就收入5银元,除去良种、化肥、农药等成本,净收入不超过3银元,即便家里有二三十亩良田的中等之家,一年收入也不超过100银元。

要想赚的更多,只能去学手艺打工,成为工人阶层。

但工人也分三六九等,也存在巨大差别。

如果是那种传统的手艺人,只能干干本地工作的话,日收入不超过100文。

如果能进入本地工坊工厂,或者接一些许家庄提供的外包订单的话,日收入可达到100~150文之间。

只有那些能进入许家庄开办的工厂内的,或能进入重工业城打工的,其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每周至少有一天休息不说,工资也是按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初级师傅、中级师傅、高级师傅、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划分为了九个等级,但就算是学徒,每天的法定工资也不会低于120文,初级工待遇则不低于200文/天,等级越高收入越夸张,而且还有什么三险一金,各方面保障十分完善。

总而言之。

现在的江南地区,只要是跟许家庄三个字挂上钩了的,就能过的非常好,就能很轻松的改变自身的命运。

导致年轻的女人们,争相嫁给许家庄人,哪怕是当没名分的小三。

导致手艺高超的工匠们,只要许家庄的工厂递出橄榄枝,就会毫不犹豫的跳槽。

导致相当部分的读书人们,再也不愿去什么儒家经典,去走科举那条独木桥,而是纷纷改学简体字、学数理化,哪怕只拿到小学毕业文凭,都有非常不错的前途,若能拿到初中文凭,那更是不得了,比中了进士都要高兴。

只是感到不满意的人还是太多了。

许家庄提供的改变命运的机会太少了。

而生活在大明官府的统治下,以种田为主的农民,要交的粮食越来越多;以打工为主的工人,要交的人头税越来越多,且什么辽响之类的,依然没被彻底取消,反而又新增了这个税那个税,官府会想方设法的,让百姓们乖乖交钱,只有那些跟许家庄关系密切的,胥吏们不敢轻易招惹。

久而久之。

就积累形成了巨大的怨气和愤怒,再也忍受不了这越拉越大的差距,不愿意那种毫无希望的生活(实际这几年多数人生活得到了明显改善),再多过哪怕一天。

于是江南之地的百姓们行动起来了。

一支支的‘乞恩队’自发的成立起来。

然后或三十人一队,或五十人百人一团,身上携带着能吃十天半个月的干粮,不约而同的来到了海港城,抵达了距离白堡不是很远的广场。

接着扑通扑通的,一个个一排排的跪下,面朝白堡方向,一边磕头一边落泪,嘴里发出他们的哀嚎与诉求:

“圣人菩萨啊,救救我等,救救我等吧!”

“这苦日子实在熬不下去了,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求圣人菩萨开开恩,扩建庄园,收纳了我们吧!”

“五年了,我们等了快五年了,许家庄园该扩一扩了吧?为何好事还没落到我等的头上,怎能厚此薄彼?”

“是啊,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为何就是迟迟不愿扩庄,我等心甘情愿献出土地,不要一块银元的补偿,我们只求能加入许家庄即可!”

“圣人菩萨,您如此心善,就听听我等的呼吁,帮一帮我们吧,我们过的生不如死,求您给我们一条活路吧!”

“圣人菩萨,我们不要钱财、不要怜悯跟施舍,只要一个加入许家庄的机会,我们有手有脚,我们吃得了苦,只要给我们机会,我们能过的跟别的集体庄园一样好……我们只要一个奔头,一个希望!”

“……”

三月二十五日,跪在广场请愿的外地百姓有800来人。

二十六日,请愿百姓增加到了2000多。

二十七日,跪地齐齐发出哀嚎的请愿百姓,突破了1万,其凄厉哭嚎,震动全城,人人都能听见。

这个时候。

许家庄高层被惊动了。

许远也被惊动到了,立刻下令开了一个高层会议,不得不商讨了这个问题。

会议室内。

李进说道:“庄主,从外地涌入海港城的请愿百姓,还在快速增多,若不加阻拦的话,很可能会超过5万、10万,会严重影响到海港城的日常秩序……我们该如何应对为好?”

“这些刁民乱民,这几天都吵得广大市民们没法好好休息了,他们提出的诉求更是荒唐,集体庄园不是想扩就扩,许家庄不是想加入就能加入,他们这么哭嚎跪求有用么?若是这一套行得通的话,日后大明所有百姓,都学习他们,跑到海港城下跪,我们该怎么办?许家庄资源有限,满足得了两亿多人的要求么?”

吴大宝冷哼说道:“庄主大人,为了避免这些刁民成为不稳定因素,当派出大军,将他们尽数驱散赶走,并加大限制,各类闲杂人等不得进入海港城,还广大市民们一个安宁的生活环境。”

“没错,我们许家庄不是开善堂的,帮不了这么多人。”

“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都穿得不错,带的干粮也十分充足,甚至带了肉干,买得起罐头,他们都不是真正的穷人,只是**难以满足罢了。”

“许家庄这两年的主要资源,都投入到海外拓殖中去了,哪里有资源在南直隶再搞一轮扩庄。”

“至少得再积攒个两年,才能考虑合并他们。”

“呵呵,以前他们表现不积极,死活不愿加入的都有,现在看到好处了,感到落差了,又想以卖惨达到目的,呵呵,世上哪有这么简单容易的事情?”

“还是快下达驱逐令吧,不然等人多了,就不好处理了。”

杨忠远、赵金福等人纷纷说道,言语之间,都是排斥与不满的态度。

“够了~”

许远敲了敲桌子,皱着眉头道:“都是华夏百姓,怎能歧视以对?想想几年前、十年前,你们过的可能还不如这些百姓,设身处地想一想,若你们是这些百姓,你们会跪下来磕头,会哀求几天几夜,甚至昏厥过去么?”

面对这个质问。

众高层顿时不说话了,因为设身处地假设一下,他们是这些请愿百姓的话,只怕会磕头的更加厉害,额头要磕出血来,以死相逼,只希望许家庄能够仁慈开恩。

“庄主,您的意思……难道是接纳他们,同意扩庄?”李进小心翼翼问道。

“虽然我们这几年的发展重心在海外,带来的回报也更高,但不要忘了,我们终究是大明之人,我们在大明本土的根基,只有一百多座庄园,只有扬州一府之地,这是完全不够的,不管早晚,在江南地区,我们还是得再搞一波扩庄,以巩固我们的根基和主干。”许远说道。

“可我们储备的资源略有不足,还得培训大批人手,时机还不是很合适啊。”杨忠远道。

“那就放慢点速度就行了,之前是两三个月内,就把庄园建起来了,现在可以放宽到一年,可以用两个月培训人手、用两三个月圈地编户,再整理土地、合村并居、修建棱堡,用一年的时间慢慢搞,应该能完成1100座集体庄园的建设任务吧?至于资源的话,我会想办法多弄一些过来,你们不用担心。”

许远道,拍板定下了第四轮的扩庄基调。

而他做出这个决定的原因,一方面是出于对那些请愿百姓的同情,但更主要的原因是,既然早晚要扩庄,不如早些干了算了,而且他现在不差钱了,现代社会那边的银行账户,存款余额增加到了500多亿,以平均每座集体庄园消耗5000万算,这笔钱是基本够用的,即他不差钱了。

听到这话。

众高层都是一震,随即纷纷支持:

“既然这样,那今年扩庄也可。”

“庄主大人仁慈,这个好消息公布下去,那些刁,那些请愿百姓,不知会高兴成什么样子?”

“是啊,庄主太心软了,容易被人当成弱点啊,所以我们还得宣布,这轮扩庄过后,大明境内,以后不会再建新庄园了,至少十年二十年内不会。”

“对!这条得加上,这应该就是最后一轮扩庄了,以后我们再搞扩张,不会考虑大明境内了,海外的膏腴之地比大明内部多得多,这边已经不值得稀罕了。”

“现在我们许家庄治下的人口,是海外1100万,江南1300万,加起来2400万,然而大明的总人口,今年增加到了2.5亿,每年净增加近千万人,按这个趋势下去,我们年年扩庄都容纳不了这么多人口,穷人只会越来越多,可我们的能力是有限的,搞无限扩庄的话,我们的人均收入会被拉低,生活水平会下降,又得回落到贫穷的状态中去了……天下大同是不可能实现的,只能局部富贵,再带动整体改善。”

“确实如此,搞无限扩庄,那就是均贫富,是回到人人受穷,会降低每个人的福利!”

“我们的仁慈善良必须得有个限度,这一次是最后一波的行善了,凡是能抓住机会的,他们会成功上岸;没能抓住机会的,以后只能靠他们自己奋斗了,我们爱莫能助。”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