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190章 李自成修路记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第190章 李自成修路记

作者:远明不渐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41:43 来源:平板电子书

七月。

河南境内,已是连续四个月没下什么雨了。

加之天气炎热,暑气灼人。

现在的河南,几乎可以用赤地千里来形容,别说是找到庄稼农作物,连树皮野菜都找不到了。

而且跟较为偏僻,生存环境较为便宜的陕西不一样,河南一直是大明的人口大省,保守估计,这片土地上至少生活着2000万至3000万的百姓,即便由于常年的天灾和战乱,流失了部分人口,但依然不会少于2000万。

如今遭遇这么严重的旱灾,除了少部分靠河的属于达官贵人们的水浇地,可以确保粮食产量,但属于普通百姓的耕地,减产至少在八成以上,甚至大片大片的绝收。

怎么办?

遇到这种情况河南百姓们该怎么办?

家里已经没有半点存粮,连种子都吃完了的他们,如何才能熬过接下来的日子?

烧心蚀腑的饥饿影响下,他们还能坚持多久?三天,还是五天?

河南巩县杨家村的农民杨大眼,在家里断粮之后,就开始思考这些问题,面临艰难的选择。

要不要携带家小,加入逃荒的队伍,前往江南地区求活?

还是把家里的柴刀跟菜刀磨锋利一点,然后拉帮结伙去干一点大事,要知道那些占有大片水浇地的大户之家,仓库里可是堆满了粮食,每年发霉腐烂浪费的都不知有多少。

县城的官府仓库里也有粮食,即便不会很多,但几百石、几千石肯定会有的,因为饿死的只见种粮食的百姓,从来没见当官的饿死。

而故土难离,人离乡贱,那漫长的旅途上,什么都有可能发生,自己的婆娘、两儿一女还有年迈的老娘,一家六口,最后能有多少人活着抵达江南?

如果家人儿女都在逃荒路上病死饿死或者卖掉,只剩自己抵达江南,最爱的人全部失去,这样的活着又有何意义?

不走。

就算村里大部分人都逃荒去了,杨大眼也选择不走。

但咕噜咕噜。

饥饿的滋味才忍受一天,杨大眼就后悔了,难受,太难受了,才熬了一天就这么艰难,后面的日子该怎么熬?

只能赶紧拿出磨好的柴刀跟柴刀,把村里仅剩十几个的青壮叫拢到一起,商量着去哪家的大户‘借粮’比较好,谁算是比较好捏的软柿子?

决定了!就去宋岭村的宋家,听说宋家家主为人心善,应该能借到几斗的米面,熬过一些时日。

准备妥当,正要诉诸行动。

官府的胥吏忽然进入了村中,把杨大眼吓的脸色煞白,完了,事泄了,官府居然先下手为强,要把他们扼杀在萌芽状态。

“招工了,许家庄修路队招募修路工了!”

“男女青壮皆可报名,不限招工人数。”

“男工每日100文轻钱,大脚女工50文轻钱,每天管两顿饱饭!”

“想报名想活命快跟我们去了,知县大人开恩,帮你们寻了一条活路,可不能妄动邪念,胡作非为。”其实是许家庄修路队,把招工任务外包给了各地官府,招一个男工给予介绍费1银元,女工半银元,没有人数上限,自然动力十足。

听到胥吏们的这些广告话语。

尤其是听到每天管两顿饱饭的字眼。

杨大眼立刻把原来铤而走险的打算抛之脑后,飞快的冲出家门,对着胥吏们道:“俺报名,俺想去当修路工!另外俺媳妇是大脚,她能不能跟着一块去?”

“可以,条件符合者都来王典吏这边登记。”这位胥吏打量了他一番道。

很快杨大眼跟他的婆娘孙喜妞,顺利的报名成为了一名修路工,且当天就加入了修路队,吃到了第一顿的养胃粥。

村里的其他青壮,也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全都加入了修路队。

不仅如此。

杨大眼等青壮,还把家里年迈的老人,年幼的孩子,也都带到了修路工地上,家里稍微值点钱的家当也全部带上,等于是拖家带小——没办法,家里已经断粮了,如果不把家人带上,岂不是得全部饿死在老家。

出于怜悯之心,许家庄的修路队负责人,也允许青壮工人携带家小前来,但这些家小只能管他们一顿稀粥,如果他们也能干一点活的话,可以再管他们一顿饱饭,除此之外就没有了,这已经仁至义尽了。

杨大眼自然没有话说,并心怀感激,能管一顿稀粥很不错了,而他的两个儿子都在六岁以上,能帮忙干些活,吃到那顿饱饭没问题,老娘跟小女儿的话,她们的口粮,可以用赚到的工钱卖,就算现在粮食贵上天,但150文的工钱,是可以从许家庄商队买到两三斤粮食的。

即对于许家庄而言,在饥荒严重的河南境内,聘请这些青壮修路工所支付的主要成本,其实就是养活他们一家人的口粮罢了,人力成本低到了极致的程度,且道德上也无可指摘,因为这叫做‘以工代赈’。

只是唯一一点负面的问题是,原本许家庄只是计划招募一百来万的青壮工人,来完成《三年十万里修路计划》,但为了‘以工代赈,救助饥民’,单单在河南境内,就招募了足足150万的青壮工人,加上他们的家属,竟然形成了一个人数可能达500万人的超级修路大军!

即便他们的工作效率不会太高,但如此庞大的人口,只用于河南境内规划的1万里长不到、3米多宽的公路网,再加几百座的桥梁,再加上华夏民族特有的吃苦耐劳的品质,哪怕只是使用肌肉力量修路,极小使用高效率的工程机械,这点工程量,最多半年就能干完。

考虑到这场旱灾饥荒还会持续很多年。

许家庄的道路规划团队,只得调整修路计划,大幅度提高道路等级标准。

比如原先规划的是五十年使用寿命,现在要提高到一百年。

原来规划路面最大单位承受力是十吨,现在要提高到二十吨。

路面宽度也要从3.5米宽,提高到了10.5米,最多可容纳4辆四轮马车并行。

桥梁的建筑寿命、承重能力、桥面宽度也都要提高。

话说这是不是太夸张了,建设这么高标准的基建有必要么?

这不算多么夸张。

因为修路建桥所需的黄土、碎石块、铺在表面的石板,都可就地取材,只有修桥可能会用到一些钢筋水泥。

且人工成本极低。

征地更不要钱。

既然如此,为何不抓住这个时机,大搞特搞,免得以后就是像拓宽下路面,都会遇到极其棘手的征地难题(这类问题已经在南直隶出现了)。

……

加入到修路队中后。

杨大眼知道,他正在参与修建的,是一条从洛阳直达西安的主干公路工程,即“洛西公路”,其全长约700里(350公里),但分成了足足三十段同时施工,每一段都集中了上万人的青壮修路工,他是属于在‘巩县西段’上工作的工人。

工地上主要有六七个的工种。

分别是运土工、夯土工、凿石工、碎石工、推碾工、切石工、铺路工。

最轻松的当然是运土工、铺路工,但主要由女人来干,剩下的工种则没一个轻松的,都是非常辛苦的工作。

比如杨大眼就是一名切石工,要将一块块从山上开采下来的大石头,切割成一片片手掌厚的石板,作为公路最表面的材料。

即便如此,杨大眼觉得这份工作算是比较轻松的那种,因为许家庄提供的那种切割机床,外形虽有些简陋,但采用的是锋利无比的金刚丝切割,切石头就跟切豆腐一样。

采用的是脚蹬式人力驱动,半天下来能累的两脚酸麻,丧失知觉,但挺过前面几天,后面就越来越适应,乃至是游刃有余了。

甚至他还公器私用,用这台机床,切割了不少的木板,再用木板搭建了一个居住环境颇为舒适的窝棚。

每天的伙食也非常不错。

有各种粉条、面条、玉米窝窝头、杂粮饭,都是不限量使劲吃,只要不浪费就行。

每隔两天能吃到一顿白米饭或小麦馒头。

每隔三天能见到一次肉,虽然只是肉丝肉沫,但好歹用肉眼可以看到。

……

傍晚,下工了。

吃完了晚饭。

并从工头哪里领了100文工钱的杨大眼,以最快的速度,直奔工地供销社而去,出示自己的工人凭证后,在食品专区,买了三个大窝窝头(每个5文)、三个小馒头(每个5文)、三个土豆饼(每个5文)。

然后咬了咬牙,再买了两个白鸡蛋(每个15文),以及一块煎火腿片(25文)。

合计100文的工钱,就这么花了出去。

虽然这次的消费有点奢侈,但杨大眼还是安慰自己道:“没事的,我的钱花掉了,但喜妞的工钱可以攒下来,每天攒个五十文,等以后情况变好了,说不定都可以给儿子找媳妇了。”——这便是普通且伟大的华夏百姓,不管再累再苦,都能从指缝中抠出些钱来,能做到正向的积累,这几乎没有任何民族可比。

回到窝棚区。

弯弯绕绕,找到属于自己窝棚,而见到杨大眼回来,最小的女儿瑶儿立刻欢呼的道:“爹爹回来了,爹爹回来了!”

“爹爹!”

“爹你回来了。”

两个也早就提前下班的儿子也道(童工只要干半天活就行)。

杨大眼则弯腰钻进窝棚,走到半躺在席子上休息的母亲面前道:“娘,起来吃点东西吧,俺把晚饭带来了。”

“我不饿,早上的哪碗粥已经喝饱了,你给孩子们吃吧,他们还在长身体。”

母亲邓氏坐了起来,这是重复老一套的说辞,但她即便躺一天了,躺的头昏脑涨,说话也是有气无力的,可见即便是一个老人,一碗稀粥提供的能量也是不够用的。

“娘,吃吧,俺一天工钱上百文呢,养得活咱一家人,来,把这个鸡蛋吃了,这块肉也是给您补身子的。”杨大眼道。

但邓氏接过了一个剥好的鸡蛋,但火腿片坚持不迟,还自作主张的把这块‘肉’一分为三,塞入了三个孩子的嘴中。

杨大眼只得无奈的摇头,恨自己的没用,他若是能多赚点钱,就不必每次只买一块肉,而是买十块八块肉,买很多肉过来,这样母亲就不会拒绝了。

过了没一会。

婆娘刘喜妞回来了,她在得知杨大眼把一百文工钱全花光了后,气的把他大骂一顿:“你个败家大汉,俺还想让你省点钱出来,买点布料,给娘,给孩子,还有给你做身衣服,你个败家东西,把钱花完了俺买什么布料,过段时间天冷了一家人都冻死去是么?”

“俺错了,俺错了!”

杨大眼连忙认错,保证道:“俺不会再乱花钱了,以后买吃的,保证不超过七十文,中不中?”

“六十文,最多只能用六十文!”刘喜妞道。

“这……”这意味着连鸡蛋都很难多买一个了。

“爹爹,我觉得我有不小的力气了,明天我要去工地上干活,让哥哥们带我去。”小女儿瑶瑶懂事的道,可她今年才五岁,但身形瘦小像是三岁女童,工地怎么会收?

“我这把老骨头就是个拖累,晚上给我带一个窝窝头就行了。”母亲邓氏也道。

“哎!”

杨大眼眼眶一湿,紧握着拳头走出窝棚,望着头顶的天空发呆,这一刻,他从未这么恨自己没用,一定要改变命运的想法,更是前所未有的强烈。

……

崇祯七年,七月八日。

河南府,灵宝县境内。

看到那条已经初现雏形的“洛西公路”,以及那无数的壮硕青壮,正在埋头干活,挥汗如雨,看起来充满力量感。

好看的言情

人数方面更是无边无沿,不知汇聚了多少万人。

李自成,不,现在化名李早成的他,以应募工人的身份,被许家庄工作人员引领着,从旁边路过这片大工地的时候。

亮了。

李早成的眼睛亮了。

脸上布满了惊喜,嘴角的口水都馋的快要流下来。

他感觉自己要发了,如果说他以前看到并抓到的牌,最多只有一个A的话,现在他看到的这副牌,里面至少有王炸带四个A,只要能拿到这副牌,他李早成必成大业,无人难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