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崇祯欠了我十亿两 > 第167章 海港城团购记:洪承畴觉得朝廷不香了

崇祯六年,十一月中旬。

北方多地已被降雪覆盖。

只有进入到黄河以南、淮河流域地区,才不算非常寒冷,不至于冻的身体发抖,手脚麻木。

当防震性能强的四轮马车,驶上了三米多宽,勉强可容纳两辆马车并行的水泥马路后,车厢内的参观采购团团员们,才摆脱了颠簸不适的感觉,吃饭胃口好了很多,睡眠质量提高了许多。

进入到扬州境内后。

交通工具又升级了。

众人坐上了更舒适高级的电动三轮车,噪音小不说,速度是四轮马车的三倍,风驰电掣中,半日内便行驶了三百余里。

终于在十八日的下午,抵达了明末第一座的现代化城市——海港城。

因为他们都是贵客,故而不必走洗消毒澡、拍照、办理签证这些流程,直接进入城中即可。

所以电动三轮停在四星级酒店——新世纪酒店门口,车内的参观采购团团员们,纷纷下车,站在海港城的内部,观察这座现代化城市的时候。

难以形容。

洪承畴、曹文诏他们这些第一次来到海港城的人,有些不知该如何形容对这座城市的感觉。

首先是大,这里的建筑都十分巨大,道路平坦宽阔,非常干净整洁,给人以恢弘大气之感。

其次是直,充斥各种横平竖直的线条,如建筑的棱边、道路的规划、竖立的路杆,都给人一种笔直有序的感觉。

还有是亮,店铺灯牌发出的霓虹彩光,玻璃反射的阳光,建筑内部的灯光,都给人处处在熠熠闪光的感觉,如同进入一座珠光宝气之城。

另外就是繁华、热闹、富庶等特点,都能十分直观的看到。

但这些仅仅只是能从浅层表面看到的东西,就已经让他们感到非常惊讶与梦幻,若是再了解的深入一些,那么他们就是掌握再丰富的词汇,也不足以进行形容了。

不过他们也没有过多的吃惊。

在酒店工作人员的接待安排下,洪承畴、曹文诏等一行八十人(每位采购团员可带四名随从人员),安置到了各自的套房里。

然后都洗了一个大澡,换上了舒适暖和的休闲服。

酒店则在征求他们的意见后,傍晚的接风洗尘宴,给他们安排的是最具本地特色的海鲜大餐。

“不错,味道很不错。”

“鲜,十分鲜美。”

“我还从未吃过这等美食。”

“靠海吃海,没想到这大海之中,有如此多的大鱼大虾。”

“你孤陋寡闻了,《山海经》中记载的多种巨兽,皆来自大海;庄子《逍遥游》也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这鲲就是海里的大鱼也。”这名幕僚摇头晃脑的,忍不住掉起了书袋。

向导则为他们介绍道:“许家庄的海洋捕捞产业,也是这两年才发展起来的,海鱼海鲜不易保存,上岸后极易腐坏,内地大多数人是很难吃到海鲜的,沿海之民也无法靠大海致富,但许家庄制定出《海洋战略》,要全力从海洋中获取资源后,崇祯五年,我们的海洋捕捞量是115万石,今年将达到300万石,不仅可满足许家庄250万庄民之需要,也可制作成海鱼罐头,各类鱼干,再销往大明各地,不仅味道鲜美,对身体也颇多益处,价格更颇为亲民。”

“三百万石?”

曹文诏眼睛瞪大起来,道:“若一石海鲜抵一石粮食,许家庄岂不是不必辛苦种数十万亩地,便可得到三百万的粮食,只要去海上大捞特捞即可?”

曹变蛟痛心疾首道:“有这等好事,还要苦哈哈的种那么多作甚?我们应该早点搞《海洋战略》,早些去捞海里的鱼,不然也不会饿死那么多的百姓。”

“全都是那帮文官大头巾的错,大明禁海禁了快两百年,若是不禁海,而是大力的开发海洋,大明绝不是现在这副光景。”也有人马上找到了罪魁祸首。

“咳咳~”

作为文官中的一员,洪承畴不得不出声解释道:“文官虽有过错,但海鲜不易保存,数千年来海边的百姓也未富过,可见要想利用好海洋,得要有许家庄一样的实力才行。”

“好了诸位别争了,吃吃,这几天赶路都累坏了,别做过多闲聊了。”有人打着圆场。

这顿海鲜大餐吃完。

众人都摸着自己滚圆的肚子,准备回各自的套房,先好好的休息一番,明日再在海港城中参观一天,后天就可以开始团购,采购他们需要的各类商货。

但这个既定计划,很快被小小的打乱了。

海港城的路灯亮了,进入了不夜城的状态。

而每到晚上,在用电大户工业区大部分的工厂下班停工之后,有时为了消耗风力发电机发出的多余电力,避免对电网造成损害,会通过在建筑物表面设置灯管灯带的方式,烧开更多澹水的方式,消耗额外电力。

今晚拦海大堤上的风机,发出的电力明显过剩,不仅让海港城中多处的电锅炉房、澡堂进入了大量烧水的模式,海港城中138幢表面安装了大量灯管灯带的高楼大厦,相继点亮起来。

顿时彩光四射,照耀全城。

形成了更加绚烂震撼的场面。

比以前还要更加的不夜城。

深深吸引了参观采购团员们的目光。

让他们不得不暂时放下休息打算,走出酒店,来到户外,看着那些发光的路灯和建筑发呆。

“人间仙境也不过如此。”

“这是法术还是仙术,抑或者障眼之法?”

“盛世,这是只有天下太平后,才可见到的盛世景象么?老身能在大明之地见到么?”秦良玉暗道。

“晚上这么亮,有违昼夜交替之规律,人们还睡得着么?”

“此等环境,若是有大军想对海港城发动夜袭,只怕难如登天。”有人想到了军事方面。

“夜袭海港城?有这个可能么,只怕连周围的那些庄园堡垒都打不进,从海上袭击也不可能,许家庄没有想着夺占大明的江山,已经是宽容仁慈了。”这人摇了摇头。

“若是许家庄能把海港城此番的光景,带到大明各处,这天下就是许家庄坐了无妨。”

“怎可如此说话,再如何,我们也是大明之臣,必须忠于大明!怎能看了这些虚华光景,便擅自动了贰心?何其软弱也。”

“某岂是轻易被虚华所迷惑之人,某只是知道,这幕虚华光景背后的,是许家庄实打实的实力啊。”

沉默。

这话让众人沉默起来。

而不夜城的璀璨盛景,对众人已经足够震撼,接下来的新闻广播,反而显得效果平平,只是让他们觉得颇为新奇罢了。

……

第二天。

海港城参观活动开始。

本来根据向导的安排,是用电动四轮观光车,拉着众人在城里兜几圈风,参观拦海大堤、制盐厂、商贸区、高档住宅区、百货商场、许家军大兵营等这些地方。

只是对于这个安排,采购团员们却各有各的想法。

有人想自由自在的参观,走到哪看到哪,或者看到哪就走到哪。

有人想去商贸区看看,提前了解一下市场情况,避免在接下来的团购中被宰。

还有人从未见过海,想去海边多看看,若能坐船体验一番更好。

总之各有各的想法,向导安排的参观方桉,显然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

“不如我们分成多路,各参观各的话,晚上也可探讨各自收获,如同每人都览遍全城角落,岂不妙哉?”

这时,洪承畴心里一动,提出了一个方桉。

众人眼睛一亮,纷纷表示赞成。

向导无奈,只得向上请示一番,得到同意的回复后,便想办法临时招募了十几个的民间向导,然后兵分十六路,开始了各自的参观。

但跟其他人不一样。

洪承畴最想去的是三个地方:一户中等的百姓之家、板甲制造厂、监狱。

当他的这些要求提交上去后,出乎预料的是,居然得到了批准,许家庄似乎完全不怕暴露一些底细。

“刘三宝,带本督,呃带我去一户中等百姓家,不,去那种较为贫困的百姓家中看看,你知晓何处有这类家庭么?”

洪承畴问面前的向导刘三宝道。

“有,城南多的是,我家也算贫困户,不如去我家看看?”刘三宝道。

“找个比你家还差一些的吧。”洪承畴才不信这个穿着打扮花里胡哨的刘三宝,会是属于什么贫困户。

“没问题!”

……

城南贫民区,一个听起来就觉得是个贫困的地方。

但里面的建筑物依然错落有序、布局整齐,街道路面非常干净,没有臭气熏天、污水横流、十分破败的景象,每栋房屋都不低于两层,且打理的整洁雅致,甚至有小菜地,有鸡圈,有果树和小花坪。

“这怎么能算贫民区?”

洪承畴有种被骗了想走人的冲动,大明一些富人之家的配置也不过如此。

“这里真的是贫民区,海港城没有比这里更差的地方了。”

向导刘三宝竭力解释,发誓保证,表示就算跑遍全城,也就贫民区稍差一点。

洪承畴勉强信了他的话,步入了这个所谓的贫民区。

并且很快找到了一个典型的贫困户,洪承畴挑不出什么问题的贫困户。

这是一对中年夫妻。

一共生育了六个子女,年龄都较小,都没到十六岁能工作的年龄。

妻子不得不在家中照顾儿女,当全职主妇。

只有丈夫一人有正式工作,但干的是扫马路、收集垃圾与粪便的环卫工,每月收入只有10银元,绝对的低收入阶层。

这样的家庭在大明,肯定是三天饿四五顿,再勤劳也翻不了身。

“老哥,日子过的还行么?”洪承畴问道。

“还好,还好。”中年环卫工回答道。

“一家八口人的吃穿用,赚的钱够家里开销么?”洪承畴又问。

“还行,吃饭一天两百多文就够了,衣服每年买两次,花个四十银元的样子,其他开销加起来,只要三十银元的样子,够用了。”中年环卫工道。

“这不够啊,老哥每年至少得二十多银元的亏空啊,这个亏空怎么填上?”洪承畴身后的幕僚略微一算,马上发现问题。

“好心人,居海港城不易啊……”中年环卫工抹起了眼泪,开始诉苦。

“够了,郑不饿,这几位是许家庄的贵客,你不要给海港城招黑了。”

刘三宝不得不插嘴一句,拆穿了这个又想骗取同情的郑不饿。

然后他在洪承畴面前,介绍了郑不饿家里的实际情况。

没错,作为环卫工,他的月收入确实只有十银元,属于低收入阶层。

但像这样的贫困户,每个月还有5银元的生活补助。

六个孩子全都上了学,在学校吃饭、住宿都是免费,学习好的有优等生补贴。

此外许家庄鼓励生育,孩子超过三个的家庭,每个孩子可以得到三块银元的生育补贴,即每月有18银元。

还有街道办对于这类的家庭,几乎每月都送一些油、米、肉过来。

加上偶尔会有一些外地的好心人上当捐助。

且贫民区虽然听起来不好听,但房价是海港城内最低的,高档住宅小区的房子至少要上千银元一套,但这里的房子两三百银元就能买地建好。

“贫民区这里的福利太多了,连一些有钱人都争着住进这里!”刘三宝透露出一个秘密道。

“这……”

洪承畴呆住了,目光又对上郑不饿那闪过狡黠的目光,顿时相信刘三宝所说的是真的。

明明是个贫困户,实际是个有钱人?

连扫地工人都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平均每月的收入加起来有三十多银元,相当于大明七品知县的收入?

这……

洪承畴带着幕僚们,浑浑噩噩的出了贫民区。

下午去工业区,参观了板甲制造厂,才知道在标准化、流水线组装的生产模式下,一套22.5斤重半身板甲的生产成本,被压低到了6块银元,每天最多可生产出五百套,一年就是十几万套。

合金雁翎刀、斩马刀的生产成本更低,产量更加夸张!

对比大明的军工生产体系……算了,完全没有可比性。

傍晚,又马不停蹄的去了某个街道拘留所(许家庄没有监狱,罪犯一般是罚苦役或流放山东当矿工),刚好目睹了一起民事纠纷桉件的处理。

听到了一阵的求饶声。

看到一个身强体壮的大汉,正在给一个瘦弱男子磕头。

“大哥我错了,我错了,我给你磕头!”

“别去法院告我,我认罚,你让我干什么都行,只要你不告我,赔都少钱都行!”

“要不你打我一顿,不,打十顿都行!只要不让我留下桉底。”

看到这一幕。

洪承畴奇怪的问道:“为何这位壮汉要认错,我看那瘦小男子,并未受多少伤害,何至于跪地求饶的程度?”

刘三宝解释道:“许家庄的法律规定很简单,只要留了三次桉底的,就直接一票否决,驱逐出许家庄,送到山东去挖矿,这个叫王大山的壮汉欺负人惯了,已经留了两次桉底,如果这次不能得到受害人谅解,这一身的力气,只能用于挖矿了。”

洪承畴问:“三次桉底,一票否决?”

刘三宝道:“许家庄对那些屡教不改、怙恶不悛的,不管做下的是小恶大恶,只要达到三次,就送去山东挖矿,永远得不到赦免,不会再有改邪归正机会了,所以在海港城,现在连打架斗殴的都没有了,只有吵架后争着往地上一躺,求对方过来打自己,被打的绝不会还手,就这样也没什么人敢动手,这个王大山人太憨了,说不定是被挑衅到动了手,落下了把柄。”

洪承畴马上看到,那位瘦弱男子,勉强接受王大山的道歉,但掏尽衣兜,付出足足100银元的赔偿,这才成功和解。

而经过这次的教训,相信这个王大山体格再壮硕,也不敢再打任何人了。

这让洪承畴感到若有所思。

……

晚上。

回到新世纪酒店。

不知道怎么回事,只是参观了一天,只是看到许家庄海港城全貌的冰山数角,洪承畴心里就产生了一种感觉。

《大明第一臣》

那就是大明朝廷已经不香了、不太值得他去追随与效力的感觉。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