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五十二章 沂水佳人

大清疆臣。 第五十二章 沂水佳人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曲阜毕竟只是一县之地,主试之事比起之前两府更为简易,阮元只过了两日,便已将公事处理完毕,想着上丁主祭,尚有数日,自己也安心写起祭文来,但闲暇时间,毕竟不少,杨吉在一边更是不住相催,只好寻了一日,准备到城南的沂水一观风景。

只是这日,一封扬州的书信也抵达阮元驿馆,这是一封阮承信寄过来的信。上面言及江昉经历一年重病,现已垂危,正在准备后事,自己深受江昉大恩,无以为报,最后这段日子,一定要陪他度过才是。至于江家日常事务,自己能操持的,便也操持一番,总是要对得起江昉十余年来,将湖广盐务相授之恩。况且此时江家日渐衰落,已排在扬州总商中最末两位,有些事情,反倒要阮家相助才能解决。

是以阮元一路之上,也想着江家旧事,说起江家,他最早认识的便是江昉,彼时自己家境每况愈下,也寻不到有才学的先生,是江昉仗义相助,让他到府中学习诗文四书,也正是在江家,他认识了第一位重要的外家老师胡廷森,在他的开导下,阮元心智渐开,学问也不再以儒经为限。虽然后来江家子孙对其态度恶劣,以至他一怒而去。可江昉的启蒙之恩,自己却绝不敢忘。

眼看着沂水之上,虽已渐渐结冰,奔流不止的河水,却仍是清晰可见。看着流水,阮元也不禁想起一众妻族之人,江家之所以辉煌数十年,一大半的功劳在江春江昉兄弟的经营和交往。可自己刚中进士,江春便即去世,刚想有所作为,江昉又已不久于人世,其他江家叔伯子弟,交往都不算多,就连结缘九年的爱妻江彩,也在上一年离他而去……

难道江家,就这样离自己越来越远了吗……阮元想着,也不禁伤感,他素来知恩图报,这时也暗自想着,如果自己能再多些作为,即使不能帮江家力挽狂澜,至少也要保妻族平安才是。

杨吉看着阮元愁眉不展,也不禁埋怨道:“早知道如此,今天换个地方去看看好了。你看这片水,估计再过一二日,就要冻上了,河边上也尽是枯枝败叶,哪有什么好看的,真是无聊。”

不想就在这时,一个温柔清脆的声音,在阮杨二人身后响起:“这位大哥,方才所言,却是你不了解曲阜了。这里冬月腊月,正是一年中最为萧瑟之时。可到了春夏之际,却是绿草如茵、繁花似锦,杨柳枝繁叶茂,沂水清澈见底呢。到那个时候,男子可以临水对酌,女子可以吟诗唱和,最是惬意不过。你未能一见,才真是遗憾呢。”这声音阮元听来,却极为耳熟。

杨吉尚不知身后是何人,怒道:“这小姑娘好没见识,这曲阜有什么……”阮元早已反应过来,忙将杨吉按下,道:“杨吉,那是圣人之家,不得对圣裔无礼!”这时他才回过头来,只见身后原来多了一顶青色软轿,软轿看似朴素,质地却是上等,轿边四个轿夫白衣素带,又有个侍女站在轿后,背对着各人,想来方才之言,并非出自侍女之口,多半是轿中之人所言了。

杨吉一时不解,问阮元道:“伯元,何为‘圣裔’?”

阮元小声道:“所谓‘圣裔’,便是至圣先师孔夫子之后,孔夫子传授至道于天下,开万民之智。我等是读书之人,绝不可对圣裔无礼。”接着走上前两步,向软轿行礼道:“是在下对家人管教不严,冲撞了孔小姐,还望小姐见谅。”

只见轿中微动,一个白衣少女从轿子里走出,举止清秀淡雅,温柔的双眸中,又隐隐流动着一种高贵之气,自然是之前和阮元在孔府相见的孔璐华了。她素手轻挥,四个轿夫便知其意,缓缓退下,阮元也示意让杨吉前去相陪。眼看各人都已走远,只剩那个侍女在轿边看着,孔璐华不禁轻轻笑道:“看着阮学使温文尔雅,不想学使家中,竟也有这般不择言辞的下人。”

阮元也回礼道:“回孔小姐,其实他并非在下同族之人,亦非幕友或下人,只是家中有些渊源,故而收留他在家。话说回来,杨吉嘴上直白,心地却是不坏,倒也是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孔璐华想想,道:“那又是小女小看阮学使了,原先以为阮学使这般学富五车之人,必然只有读书的朋友,这不读书的,反倒少见。阮学使竟也和他一般,觉得这沂水不好看么?要不然,学使脸上,却为何竟有一种哀愁之色?”

阮元道:“这个不敢,小姐在曲阜生长,我等不过初来,自然是应该听小姐的。不过小姐对这里风景,如此熟悉,想来也是时常游山玩水之人了。闺阁女子,有山水之乐者,在下见得却也不多。”

孔璐华轻轻掩住双唇,想是未曾料到阮元如此风趣,又念着持服,不能失礼,道:“山水之乐,难道不好么?若不是我寻常多寻思着,出来看看这些山水,口中笔下,又哪有诗句可寻?你在我家观诗,自也应看到过‘千章宝炬春光晓,十里旌旗泗水斜’这一句了。若是我未曾去过泗水之畔,又怎能写得出此句?况且平日若是囿于宅院,只知家中花草,不知外间天地,这人心,也就渐渐窄了,倒不如多出门看看,心境也能开阔些。人生一世,又有多少日子可供消遣?不多看看山水花鸟,只怕要抱憾终生的。”

阮元听了,倒也惊奇,不想孔璐华正当妙龄,却对人生之事想得这般清楚,又听她问道:“只是我身在闺阁,终是不能有太多走动,并未见过曲阜之外。听闻阮学政是扬州人,又在京为官多年,这京中风景如何,可否请阮学政赐教?”

阮元想想,竟然说不出多少,他在京近七年时间,大半耗在了读书应考,编撰刊刻之事上,至于京中风景,见得还不及杨吉十分之一。只好把自己所见之地,一并说上,道:“其实不瞒小姐,在下在京中,读书公务之事繁忙,却未能见过多少风景。想来京里皇城之内,有座瀛台,风景最佳。在下应会试之后,曾在瀛台之畔驻足半日,里面鸟语花香,即便隔着宫墙,亦自可知,外面花草河流,也自令人惬意。除了瀛台,还有万寿寺、凉水河,也都不错。”

孔璐华道:“学使是中了进士,才做到这山东学政的,想来《四书》之学,最为通透了。这沂水却有个典故,阮学使可还记得?”

阮元道:“这个自然,‘点,尔何如?鼓瑟稀,锵而,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这一句,在下说得可对了?”

孔璐华略有些诧异,缓缓道:“‘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阮学使应当知道这句话,却有意说了前半句。怎么,难道阮学使是嫌小女读书不精,竟要反过来考校小女么?”

阮元笑道:“其实不瞒小姐,这是乾隆五十四年会试,头场四书文的第一道题,于全卷之中,至关重要。在下便是应了这一题,最后会试得中,是以在下一直记得。”

孔璐华道:“乾隆五十四年……也不过是四年之前,阮学使,既非京旗,又非世家,两榜出身,四年便至三品的,有清一朝至今,只怕阮学使之外,也没几个人了吧?看来也是小女三生有幸,才得遇学使这般奇才了。”

阮元忙自谦道:“在下不过是读书多了些,算不得奇才的,其实也是得蒙皇上青睐,委在下以学使重任。这三年提学山东,也自然要选出真才实学之人,才能报答皇上的这番厚爱。”虽是自谦,可阮元也想着不应口出“愚笨”、“拙劣”等过谦之词,否则不是说自己愚蠢,而是说乾隆用人不当,这其中道理却要斟酌。

孔璐华却将头轻轻侧向了水边,看着上层渐有结冰之状,却依然不住流动的沂水,忽道:“所谓真才实学,又怎是一两篇卷子可以看得出的?想来这番你到山东,却也要多立声名才是。你到我孔家来作客,也是想着孔府能帮你多加美言,是也不是?”

阮元想着,这位孔府千金虽是妙龄,却对人际往来之事,看得如此通透,心中暗暗惊异,但他来孔府,原本也不只这一个原因,便答道:“在下的恩师乔先生,一生景仰圣贤,是故在下为了圆恩师心愿,才得来此。至于美言与否,其实并不取决于在下,小姐、孔先生和嗣公若觉得在下还说得过去,能美言几句,在下不胜感激。可若不愿,在下也不能强求不是?”

孔璐华轻轻一笑,道:“阮学使倒也是诚实之人,不过话说回来,先前几任学政,都是美于须髯的老先生,像阮学使这般年轻儒雅,却只像小女兄长一般的学政,却是少见。不知阮学使今年贵庚?又有否婚配呢?”

阮元道:“在下是乾隆二十九年生人,今年正好三十岁。至于婚配之事,之前确是有的,不过……”

孔璐华道:“我看阮学使言行,自是温柔敦厚之人,想来是不至于离缘了,是不是?”

阮元道:“自然不是,在下弱冠之年,便得娶妻,乾隆五十二年,有了一个女儿,只是……就在上一年这个时候,家中忽染疫疾,她二人已然故去了。”

说到这里,只见孔璐华妙目低垂,竟似有些懊悔之前的话,又听她道:“原本看着学使这番装束,却不带祭品,便知学使上日并非致祭而来,应是家中有人故去。却不意……不意竟是尊夫人,刚才的话,确是小女冒失了,该给阮学使道歉才是。”

阮元原本随和,见了她这般诚恳,又哪里愿意责怪于她,忙回道:“小姐之言,原本无心,却是不需要自责的。只是……只是我夫妻成婚九年,我婚后三月便开始考学,真正安享岁月之时,其实连一年都不到,想来也是我对不起她……”忽然之间,看着孔璐华温柔怜爱的双目,心中竟暗暗一动,随即也暗自脸红。原来之前他和孔璐华多有交流,言及诗文、山水、学问,都把这位孔府千金看做不可多得的挚友,却一时忘了男女之别,直到这时说到江彩,方才想起,自然是格外惭愧,也不知究竟为何,竟然和一个毫不相干的女子说了这么多话。

眼看孔璐华神情,这一番心绪她自然应当了解,可这一次,孔璐华却没有明言,而是问道:“看阮学使神色,远比常人憔悴,想来和尊夫人应是真心相爱了,小女却有一言,不知学使可愿听否?”

阮元点点头,孔璐华道:“既然能和阮学使真心相爱,想来那位姐姐,也是深爱学使的善良之人。只是阮学使可否知道,若是真心相爱之人,仅仅思念于她,感怀于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知道她的想法才是。我想那位姐姐的心愿,应是学使你日后好好生活,爱惜身体,而不是这般为了她伤了自己身子。学使年方而立,便是三品命官,日后还不知……”说到这里,自己脸上竟也是一阵晕红,停了半晌,方道:“其实小女身在闺阁,是不该与学使谈论这些的,想是小女不通礼数,今日话说得多了,还请学使见谅。”

阮元却叹道:“小姐所言,其实并没有错,便是彩儿临终之际,也是这般话。倒是我溺于情爱,忘了圣贤之训了。今日能得小姐赐教,也是在下的荣幸才是。”

孔璐华也对着阮元躬身施礼,便回到了轿中。他二人在这沂水之畔畅谈,另一侧,杨吉却也与几个孔府家丁说上了话。

“什么?!你说你家小姐是海内第一美人?兄弟,你出过曲阜么?说得这话,也太自信了吧?”

对面的孔府家丁看杨吉这般神态,却似习以为常一般,道:“怎么?你觉得不是么?大小姐论容貌论文才,咱这曲阜城肯定是第一了。至于出不出曲阜,这很重要吗?你可不知道,每年都有不少官宦人家来我们家做客呢,他们家中女眷如何,我们就算没见过,总也听过。不瞒你说,有些官家小姐,论容貌还不如前面那位莲儿姑娘呢。”说罢便向前面那侍女一指,看来莲儿是这侍女小名。

另一家丁也附和道:“再说了,这位大哥,有句话叫‘美人在骨不在皮’,你应该听说过啊,便是相貌上,我家大小姐不及一些外人漂亮,那又如何?大小姐五岁便学得诗礼,十岁上自己就能作诗了,小姐十四岁那年,皇上巡幸曲阜,眼见小姐诗文娴雅,亲手赐了一朵宫花给小姐呢。便是小姐画的花鸟,我们看着,那也都和活的一般,这般才学,寻常人家可教不出来吧?”

“那个糟老头子……”杨吉没想到这里的人居然还认识乾隆。

可即便这样,杨吉犹是不服,道:“这学诗写诗,有何难的?我家大人和我说过,便是考个秀才,也要自己作诗的。你家小姐学得些诗,想来也是常事,你们这样坐井观天,才是有问题。”

“我们可不是坐井观天。”这次说话的是一个年长家丁,道:“我们衍圣公府,在京城也有一处,先衍圣公在世的时候,我陪他进过京的,难道我说的你也不信?大小姐当年学诗学礼,我都是亲眼见着的,这样说吧,当下这位二公子,学诗也称得上天性颖悟了,可进境比起十年前的大小姐,还要差上不少呢。”

“你家小姐真有这般厉害?”杨吉眼看这年长家丁样貌,似乎说的不是假话。

“当然了,但话说回来,小姐也很可惜,你不知道,小姐天生身子便弱,当日学诗学礼,虽说一点就透,却也时常生病,学业耽搁了好几次。最开始那几年,老爷一心想着小姐将来成学,想把诗礼之道尽数传授给她,可经不住大小姐当时总是得病,有一次连烧了好几日呢。后来老爷心疼小姐,就不再强求了。倒是小姐自己对诗礼之事,一直都喜爱有加,后来也算自学了不少。”

最后那个家丁也忍不住,对杨吉道:“后来也是因为老爷不再强求了,小姐作诗学礼,都随性得紧。其实不光是诗礼,便是《史记》那种我们听都听不懂的,小姐却也读了不少。然而却有些诗,小姐看了一眼,就不再看,说是庸夫俗子之作。所以小姐这成学之事,到底成了没有,我却也不知道。”

“小姐是女子,女子哪里有成学的规范?你看小姐眼下才学都这样了,当然是成了。”最开始那个家丁不由得补充了几句。

杨吉听着这些话,也只是半信半疑。

几日后,阮元作为学政,主持了这一年的上丁祭礼,很快,鲁南督学之事也告一段落。而半月之后,扬州的江昉终于无力回天,与世长辞。乾隆五十八年也就这样过去了。

到了乾隆五十九年,阮元的督学之事尚未完成,正月在济南休息了数日,便再次踏上旅途。可不想刚出试了莱州,到得登州,乔书酉又忽然染病,竟至不起。

阮元也只好一边主试,一边安顿好乔书酉,眼看这日公务渐毕,想着还有半日空闲,便来到了海边,杨吉也一并跟着。杨吉自幼生长西南山区,海边却一次也没到过,这次看到了大海,眼看海天相接,一边碧空,却再无他物,杨吉不禁问道:“伯元,这对面是什么?之前只听闻你说起过大海,今天看了,才知道‘无边无际’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大海也不是无边无际。”阮元道:“从这里向北,便是盛京,国朝于盛京亦有六部之属。若是向东,可以到朝鲜国,大抵只有二三日海路,总还是有个边际的。”

“你和我较劲呢是吧?我说无边无际,你就非要说个边际。”杨吉嘴下也是毫不留情,又道:“不过话说回来,看这大海,就是和那些湖啊江的不一样,海这么大,看着我觉得,咱两个不过是沧海里的一粒那个……”

“是沧海一粟。”阮元又只好帮他补充。

“嗯,就是这个沧海一粟,回头想想,我和你第一次在扬州认识的时候,好像就是一个甲年,今年也是。这样看我们都认识十年了。”

“我可还记得呢,你第一天看到我的时候,说我没出息来着。”阮元也不禁调侃了几句。

“我……我承认,我是小看了你了。这几年下来,多少人胡子都白了,也不见戴个蓝顶子,你这还没留胡子呢。当年我只想着恩公大恩,现在看来,你以后成就,肯定要在恩公之上。可你就是有些时候,做的事我都看不懂,你来了鲁东,第一件事居然是给那个郑老先生修坟。我却从没听你提起过,那郑老先生和你是远房亲戚?”

“你说的郑老先生,是两汉之际的大儒郑康成,一千六百年前就过世了。他注释儒经,大功不亚于二圣,他的坟茔,我们做晚辈自然要尽心维护了。”阮元道,郑康成就是郑玄,因清代避讳之故,通常只称字。

“那我就不懂了,我家祖先一千六百年前做什么,我哪知道。只听说是二百年前,我家还在贵州,和上一个朝廷打了一仗,输了,我家这老祖宗是旁支,最没地位,反而逃了出来,到了湖南定居。没想到,和这个朝廷也要打仗。”杨吉道。

“你说的是杨应龙?”阮元问道。杨应龙是明末贵州土司,因势力庞大,野心勃勃,后来与明政府冲突,最终被剿灭。只是阮元却不知杨吉一家竟然还有这种故事。

“杨应龙是谁?我不认识。”这句话倒是大出阮元意料。

或许他们定居湖南之后,就刻意隐去史迹,再不让后人知道这段过去了吧……想到这种可能,阮元也没多问。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