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二百一十三章 蛛丝马迹

大清疆臣。 第二百一十三章 蛛丝马迹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阮元回到抚院之前,李长庚也已经听说了阮府家眷遇刺之事,也帮着先行回到抚院的兵士一同,检查起最初八名刺客的尸体来。见阮元回到院中,李长庚也拿着一物走上前来,对阮元道:“中丞,这几个刺客果然厉害,今日除了凶器和火刀火石,都没有带其他东西,只有两个人身上发现了这个,请中丞过目。”说着便把手中物件拿到了阮元面前。

阮元看向那物件时,只见李长庚手中是两个圆形银币,他也取了一枚,反复看着,银币一边是个人像,像中之人身着圆领衣衫,似是欧洲样式,高鼻深目,身材胖大。人像之下,还写着阿拉伯文的“1797”字样,阿拉伯文左右各有两排字母,阮元却也不识。银币另一面,上部刻着一个皇冠,中间是个盾牌,盾牌里有两个城堡、两只狮子,盾牌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柱子,上面挂着绸带,纹饰左右,各自也都有西洋字母。

“这是……洋银?”阮元向李长庚问道。

“不错。”李长庚看了一眼,答道:“这洋银据说都是西洋大吕宋国舶来之物,广州最多,我在福建,却也见过不少。只是这洋银,海内现下也有不少了,只怕……”李长庚所言大吕宋国,乃是清中叶对西班牙的称呼,银币上的头像正是此时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四世,这时西班牙正饱受拿破仑侵袭之苦,卡洛斯四世才干平庸,不得不依附于拿破仑,就在此前不久,西班牙画家戈雅还曾作画一幅,讽刺国王一家昏庸无能。

“不,这就够了!”谁知阮元听过这番解释,便即对李长庚道:“李镇台,你现在就回定海,把三十艘大船都带上,出海追击海寇!能连续两次用枪袭击我等,身上又带着洋银,你说他们不是海寇,还会是什么人?”

“中丞,这是不是有些武断啊?”李长庚清楚街上袭击之事,以为阮元定是眼看家人遇袭,心中恼怒,才做出了这个过激的决定,忙安慰道:“中丞,令夫人今日遇袭,这事确实让人气愤,可你我都是主兵主政之人,这紧要关头,可更要冷静啊?”

“西岩兄,我很冷静!”虽然阮元这样说,可他平日言语一向舒缓,这时说起话来,明显快了不少。“我让你现在去追击,原因有三,其一,杭州附近土盗,我早已清剿干净,眼下即便尚有不轨之人,也绝不可能一次出动十名杀手,就算当年的陈阿三都没这个实力!加上这洋钱,你觉得还有第二种可能吗?第二,贼人这次出手,是趁我等不备,自然不会弃同伙于不顾,即便他们料到了无人生还的情况,也总会有些刺客同党在海上接应,你及早出击,他们说不定还来不及南下,就能被你一网打尽!第三,眼下正是渔市之时,原本就是海寇蠢蠢欲动之时,你这时出击,即便没有遇上海寇,也总能保护那些渔民捕鱼的安全。总之,这次出击,有利而无害,若是晚了,只怕贼人也能得到杭州消息,到时候他们先跑了,就来不及了!”

所谓“渔市”是浙东沿海对捕鱼旺季的一种称呼,这时已经入夏,正是鱼群大量北上,渔民捕捞大鱼的最好时机,海上捕鱼盛况,便如同市集一般,故而民间有了这个称呼。之前几年一些海盗时常霸占渔场,向渔民收取捕鱼钱,故而阮元对保护渔市也格外看重。可李长庚听着,却还是有些疑虑,问道:“可是中丞,若是我现在就回去出兵,那杭州这些新炮怎么办?兵贵神速,炮可没办法这么快运过去啊?”

“这个无需多虑。”阮元道:“贼人即便想到这些刺客回不来,也绝难想到我们这时便能出击,所以,这次他们来的人应该没有十足准备才是!至于火炮,眼下温州定海两处冶局所铸新炮,不是都暂时放在你那边了吗?全都带上,再加上去年缴获那几门重炮,够用了!切记,兵贵神速,若是晚了,贼人自然也就撤回去了!”眼看阮元思路严谨,确有其中道理,李长庚也渐渐信服了阮元之言,便即向阮元作揖拜别,当即回归定海镇去了。

“老师!”这时,许宗彦和孔璐华也已经安顿好了谢雪,见阮元嘱咐李长庚已毕,便即走了上前。阮元心中也担忧谢雪安危,忙向二人问道:“积卿、夫人,月庄那边怎么样了?”

“小师娘性命应该无碍,只是昏过去了。学生已经找了医生,正在为她诊治,可是老师,这些贼人究竟是何种来历,竟然光天化日之下,突然对两位师娘行刺呢?”许宗彦道。

“积卿,这也是我的不对。”阮元叹道:“平日我想着,一来陆上土盗,都已经被我剿灭,二来我们抚院之家,若每次出门都依《会典》之制,排场决计小不了,到时候只会让城里百姓以为我们奢侈,他们心中必然不平。所以我和夫人平日出行,仪仗护卫都尽量少带,却不想今日,竟被这群海盗钻了空子。看起来,以后出行,却也不得不依朝廷定例了。”

可是看着许宗彦意外回到杭州,阮元也不禁想起一事,问道:“积卿,话说回来,有件事我还没弄清楚呢。我听说你去年在京城,已经授了兵部主事,朱恩师来信之时,还说起你为人谦恭、学行过人呢,怎么这才一年工夫,你就回杭州了啊?”

“这个嘛……也确是有些惭愧了。”许宗彦不禁苦笑道。听他说过自己为官之事,阮元方才清楚他入京遭遇。原来许宗彦确实因翰林散馆成绩尚可,改授了兵部主事,可到了兵部,许宗彦却发现六部工作,与自己所想天差地别。许宗彦生性恬淡,酷爱读书,平日于书中圣贤言行、前朝制度,也多所议论,但到了兵部之后,兵部其他的郎中、员外郎、主事大多对这些经籍之事了解不多,根本说不上话,这些人又看他资历最浅,便把许多公文都交给他处理。而且由于他官职低微,对兵部各种决议也完全说不上话,只能帮着其他司官跑腿打杂,校对文书格式,甚至有时还要抄写大量文书。这时白莲教之战正在胶着之时,前线公文来往颇多,可许宗彦对战事如何,却全然不得过问,每日只得在许多意义不大的程式性公文中消磨光阴。时间长了,先前的一颗报国之心,便也渐渐黯淡了下来。(按:清制六部有堂官司官之别,各部尚书、侍郎,统称堂官,郎中、员外郎与主事则统称司官。)

就在他授职主事之后两个月,忽然接到家里书信,说母亲患病,一直难以痊愈。许宗彦本就对官场之事渐渐失去了热情,这时眼看有个机会回家,又哪里愿意在京城继续耽搁?当即上书 请辞了主事之职,南下回杭州来了。其实这时许母之病已然痊愈,可许宗彦却已经厌烦了程式至上的主事生活,不愿归京复职,又去了家中“许记”打点营生。这一日正巧遇上孔璐华轿子经过,突然被刺客袭击,“许记”为防贼盗,本就备有不少家丁,正好派上了用场。

阮元听了,却也一时说不出什么话来,他也清楚,六部之事,能进行决议的只有各部堂官,各部司官只能办事,却无半分决事之权。正因如此,大多进入六部的司官只有靠办事勤勉,争取获得堂官青睐,又或者入军机处做章京,也可能得到皇帝赏识,但除此之外,司官升迁几无他途。包括孙星衍也是以榜眼身份,一时全力投入刑狱之事,方得以稳步升迁。自己一直在翰林院为官,做官第二年就升了少詹事,乃是有清一代汉官中绝少数的特例,又怎能对许宗彦强加指责呢?

许宗彦却已听孔璐华说起了焦循之事,这时也不禁向阮元劝道:“老师,里堂先生准备应举,学生也有所耳闻,只是学生做了官才发现,这官场生活,与平日读书治学,可是全然不同,读书再怎么有见地,学问再怎么高深,到了官场,也可能全然无用啊。听闻里堂先生心性与学生相近,学生还是希望里堂先生三思。”

“我可以将你这些话告知里堂,但这样的话,我也说了不少了。总之,不亲自去试一试应举之事,我看里堂这次是不会罢手了,倒不如先让他去吧。”阮元道,这时,一个医生打扮之人,正在刘文如的陪同之下,向阮元急趋而来。原来刘文如在育婴堂那边也已经听到了孔璐华一行遇刺的消息,急忙回到抚院,正好遇上了给谢雪治病的医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