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十三章 阮元中举

大清疆臣。 第十三章 阮元中举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江南的举人考试,地点在南京的江南贡院。此处所指江南,不止包括阮元所在的江苏省,还包括安徽省,清朝初年安徽省从江苏省分离,但考试仍是两省同考。是以江南乡试,规模仅次于京城顺天府乡试。若是再考虑到江南两省人才济济,其实江南乡试竞争之激烈,反在顺天府之上。

按清代规定,举人考试共前后三场,第一场八月九日,考四书文三篇,试贴诗一首。第二场八月十二日,内容是五经文五篇,考生自选一经作答。第三场八月十五日,内容是策问五道,经史、时务、政治均有涉及。(按《清史稿.选举志》:第二场为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又按商衍鎏《清代科举考试述录》,此规则因内容易于抄袭,大多雷同,乾隆二十二年废除,第二场改为五经文。)

眼见八月初八日,阮元便依例入场,取了号牌,到了考试位置,开始屏心静气,准备第一场的四书文。他这时正二十三岁,乃是年富力强之时,之前便拟着一鼓作气,待初九日子时头场试卷发下,就提笔作答。四书文在科举中至关重要,故而考前数日,阮元就先行调息,以便子时作答,仍有精神。

眼看夕阳日落,考生纷纷就位,不少考生似乎也和阮元一样,准备发下试卷,就开始模拟构思,一举拿下头场。所以此时考场之内,反而异常寂静。阮元自也小睡了两个时辰,耳听得一更二更时打更声响,也不在意,只等子时。

举人考试的试卷,按规则是八月初七日拟定,加盖钤印关防。八月初八日,官府集中一批刻字印刷匠人,不许外出,当日印出试卷,初九日子时发给考场。这时阮元耳听得三更声响,号舍巷口处颇有动静,知道试卷即将下发了。

不过片刻时间,试卷已下发到各个考生座位,阮元拆开试卷封皮,看其中三道四书文试题与试贴诗韵部,这一年的题目乃是:

乾隆五十一年丙午科江南乡试题目:

第一场:

四书题:

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

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然后行。

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

诗题:

赋得气与三山壮,得钟字五言八韵。

以下数行,是与“钟”字相关所有允许押韵的字。再之后还有十余行字,乃是作答规定。作答纸张早已发至场内,不再发放。

若是其它考题,或许阮元会立刻构思,准备作答。可这时看着试卷前端的几个字,阮元却不禁一阵心酸,拿着手里的试卷,迟迟无法松手。

“里堂……”阮元轻轻念着,所幸声音不大,周围士子又隔着墙,都没听到。

“里堂总说,这《乡党图考》,我比他了解纯熟,他愿意甘拜下风。其实里堂学问,又何尝逊于我?”

一时想起,他和焦循读书之时,一日他去找焦循,当时焦循为了给父亲买药,不在家中。但焦循桌案上,放着一篇他未写完的文稿。定睛看时,上面开头五个字,乃是《过位升堂考》。正是焦循为《乡党图考》中“过位”一节做的考证。

阮元随手翻了数页,只觉焦循行文严谨,一字一句,必有据可循,而全篇又不失流畅。他当时记下不少,自己也对这一节颇费心思。是以那日焦循问他“过位”一节,他对答如流。虽说自己的学习才是根本,但焦循给他的启发,也不算少了。

“里堂,若你能参加今年乡试,只怕解元再无别人了吧……”想想焦循因丧不得考试,汪中又不愿应乡举,阮元之前一鼓作气拿下头场的心思,不禁黯淡了不少。

可是伤心归伤心,考试还是要继续的。若是这样的题目,自己都无法中举,之后焦循问起,又该如何回答?难道大好机会放在眼前,自己却要放弃了不成?为了焦循,为了汪中,自己也只能坚持下去,别无选择。

这时子时刚刚过半,时间还是足够的。阮元遂屏息凝神,调理情绪,不再想考场之外诸事。过得片刻,已有思路,便即下笔。这是属于他自己的命运,他必须全力以赴。

场屋之内,日复一日,也没有多少新鲜事。四书文考毕,便是五经文、策问部分。眼看这日已到八月十五,正是中秋佳节,却也是策论考试之日。个别考生笔走龙蛇,一日之内,五道策论已应答完毕,便提前交卷,出场赏月去了。多数考生依然会字斟句酌,宁可这个中秋不过,也不愿意三年以后再来一次。

杨吉出身西南苗寨,来中原时,也没在大城市停留,只在扬州经历了两次中秋。这一次到江宁府,那江宁是两江总督治所,也是明朝的陪都,闾阎繁盛,更胜扬州。中秋佳节,自然是一片和乐气象。杨吉眼看无事,便也到秦淮河一带观赏风景。

眼见秦淮两岸,鼓乐之声不绝于耳,行人熙熙攘攘,各自安享太平。杨吉本无亲友在此,见得多了,也自有些乏味。眼看沿河向东,人烟渐稀,便向东走来,想着安静一会儿。

不知不觉间,眼前突然出现一个路口,路口前栅栏紧闭,旁边还有两名卫兵把守。仔细问了,才知道是通往江南贡院的路,因这日科考尚未结束,故而暂不开放,以免打扰考生。正要离去,忽然听得考场内渐有喧哗之声,随后栅栏门开了,走出几个考生来。想是三场试题已经作答完毕,提前出场赏月的。

杨吉想着阮元也是考生,又兼灯火昏暗,一时看不清楚,便跟在几个考生后面,想听听他们说什么。他出身西南山区,自幼攀山越岭,身体轻盈,走起路倒也不易被察觉。

只听其中一人道:“李兄,你说今年这考试,题出得未免有点偏了吧?那什么‘过位’,朱夫子章句里一共也没讲几句,这让我如何作答?唉,只怕三年后又要来一次喽。”

另一人道:“且不说这四书文,你看今日那策论,最后几个问题,都是什么灾年救荒,河道引水的。你说我这些年,哪见过一次饥荒?咱家常州府那边,也不缺水,引水做什么?我看啊,这主考是有意卖弄学问,要不今年就算了,等后面来个老实点的主考,咱们再考吧。”

还有一人道:“我听说眼下这些考官,都喜欢国朝这些人的经解。什么戴东原啊,江慎修的,现在也不管什么朱子了。什么四书主朱子集注,都是骗人的。这些考官心术就不正,还说我们读书少。得了,得亏咱几个交卷早,咱也去赏赏月,写写诗。可别用‘钟’字韵,什么气与三山壮的,看着就头疼。”

杨吉知道,其中并无阮元。他读书不多,但和阮元相处了一年有余,也知道个大概。阮元平日读书,唯恐有什么新学术新观点自己不知道,从未在他面前说过哪个学者的坏话,更不会抱怨题目偏僻,想来阮元应是还未出考场。

但转念一想,阮元或许也会提前交卷,遂走到了路口一边,等着考场是否还有人出场。闲来无事,望着天上明月,也不觉想起自己的父亲来。当然,也想起了父亲几年之前,告诉自己的一件秘密。

父亲在苗寨做寨主已有十余年,平日也算颇有声望。可他这样一个寨中人人景仰之人,却日夜供奉着另一个人。平日杨家正堂之上,一直摆着一个灵位,上面写着“先九溪营参将阮公玉堂之神位”。每日父亲早起,必然要先向这神位下拜,送上祭品。无论外面有无他事,事情紧张与否,杨父平日,绝不会缺了这一礼节。

这神位他自幼便见得,知道那个叫阮玉堂的人,对父亲有救命之恩。但他有时也颇为不解:仅仅是救了父亲一命,这个人便值得父亲如此供奉,如同自己在戏文中所听得观音大士、王母娘娘一般?终于有一天,他鼓起勇气,向父亲问起了他和阮玉堂的往事。

没想到,父亲不仅没有责怪自己“亵渎神明”,反而给他讲了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

“阮玉堂,官湖南参将,从征苗,活降苗数千人,有阴德。”这是清朝官方史书的记录。

但那一日,杨吉才知道,背后的故事,绝不是这寥寥数语那么简单。也正是那一日,他明白了对于杨家而言,阮玉堂为什么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恩公”。

看阮元的样子,或许他并不知道其中内情吧……

杨吉又等了一会儿,虽然又有几个出场的考生,但仍然没有阮元,也就不再等待,回客栈去了。阮元直到次日,方终试出场。八月十九日,二人回到了扬州。

对于阮元来说,这次江阴阅卷,江宁乡试,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走出扬州府。之前他人生中的二十二年,扬州周边只去过陈集、仪征和泰州各地,都在扬州府境内。这一次往来江南大半年之久,自不免怀念起故乡来,一时家中欢聚得数日,阮元挑了个不错的天气,想着去浴池沐浴。阮家所在罗湾离东关不远,东关广陵涛乃是当时扬州闻名浴池,遂到了那里,准备放松一下。

让阮元意想不到的是,杨吉居然也跟了过去。

阮元平日家中并不宽裕,所以广陵涛这样的大浴池,之前也很少来。迎娶江彩前日,按扬州习俗,男子应沐浴以备亲迎,所以来过这里。浴池里有大中小三种池子,为了省钱方便,他和杨吉共用了一间中池。自己因有经验,早已将衣服存入衣柜,杨吉却因为初来乍到,仅贮衣一事,就费了不少功夫。

眼看杨吉姗姗来迟,阮元不禁笑道:“怎么啦?第一次来这里,不认识路了?你说你也真是个怪人,我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见你那天,你都恨不得我爹没我这个儿子呢。现在呢?来洗个澡都要跟过来。”

杨吉听阮元这样一说,也有些脸红,吞吞吐吐地回道:“你……你少耍贫嘴,我当时不认识你,我……我觉得你应该和恩公一样。当时……后来看你这人,也还凑合,是个能交的朋友。”

阮元笑道:“你呀,这叫良心发现。你说我这二十多年,认识的人,哪有觉得我不能交朋友的?你也是第一次来浴池吧?怎么样,咱扬州的浴池,是不是独步天下?”

杨吉听着,只觉斗室温暖如春,水温也恰到好处,既无炙热伤身之感,也绝无半点寒气,只是暖暖的覆在身上,无比惬意。又兼浴室之上,有一小窗,可以看到窗外树叶。这时正值八月,扬州地处东南,夏意未退,暑气已消,正是最为舒适的季节。他平日翻山越岭,最是安静不住,也一时享受起这幽静的气氛来。便缓缓闭上眼睛,任由温水在身边流动。

身处浴室这般温暖安逸的氛围,杨吉自然也放松了不少。又兼二人赤身相对,更显真诚,只觉自己在苗寨亲友虽多,也无一个如此亲近的。可是这时,杨吉依然碍于面子,一时不好完全敞开心扉。只好旁敲侧击道:“但是我说啊,你这身子骨,也太瘦了。你说恩公当年,还是战场上出生入死过的呢,怎么到你这里,一点能打仗的样子都没有?”

阮元道:“这是我天生体弱,但我也不是没想过办法,爹爹一直教我骑马射箭,也练过几年光景。论体力,我未必比其他读书人差呢。”又看看杨吉,笑道:“倒是你说了这么多,我看你也没胖到哪去呀。”

杨吉道:“我们那边都是这样,平时四周都是山,一出门,就要翻山越岭的,长期以往,谁也胖不起来。而且你说我瘦,那你是没见过那些穷人,皮包骨头似的,我们那边多了去了。”

阮元生长扬州,虽然扬州也有穷人,但大多生活还过得下去,完全没有生计,平日饭都吃不上的人,还真是少见。不免问道:“你们那边……真的有那么多穷人?”

“我们那边哪像这扬州,平日商人也多,做活的也多。我们那边都是种地的,又是山里,也种不了多少粮食。便是沿江一路过来,穷人也不少,你生在扬州,就知足吧。”说着说着,不禁想起阮玉堂来,道:“恩公也真了不起,明明生在扬州,居然能到九溪营那种地方做参将。”九溪营位置在湘西,距离最近的慈利县还有数十里路程,非常偏僻。

“那是朝廷调令,祖父不能不遵。”阮元道。

“伯元,你想过当官没有?”杨吉突然问道。这句话一出口,杨吉自己也有些奇怪。他之前和阮元说话不多,从未直呼其字,这一次居然意外说了出来。

阮元倒是没在意“伯元”两个字,但说起做官,阮元却不禁沉默了起来。想了半晌,才回答道:

“若是举人考中,就可以做官了啊……之前心思都在读书上,倒是没多想过。但我觉得,做官也没什么不好啊?我们认识的刘大人、谢大人,人品都没得说。那日康山酒会,皇上我们也见过的,确是圣明天子的模样啊?只是……”

“什么圣明天子,我看就是个糟老头子。你爷爷的事,你是不知道还是怎的?还有,你‘只是’什么?”杨吉对乾隆倒是从来没满意过。

“你就是没见过世面,皇上若不是圣天子,那谁是啊?只是无论爹爹,还是刘中堂,似乎都不太愿意让我接近官场。”刘墉年前升任协办大学士,故而阮元要称一句刘中堂。

“那今年这场,你要是考上了,你能去做官吗?”杨吉对这个问题似乎非常执着。

“能,不过朝廷惯例,官员选举,总是进士更占上风,举人入仕,一般会去做**品的教谕、训导之类,若是做的好,或许能升知县。但刘中堂、谢大人那种品级,举人是做不到的。”阮元答道,其实举人出身,未必不能做高官,清朝也绝非没有前例,但这样的举人,一般都是一品、二品的高门出身,平日和皇帝、吏部走得近,才有机会,阮元当然不会这样想。

但阮元想想,杨吉平日不仅不问为官之事,而且对官员似乎也并无尊崇之意,不知为了什么,这一天居然问起阮元做官的事,不禁笑道:“你刚才不还说不喜欢皇上吗?怎么又问起我做官的事了?按你的想法,我不是不应该进官场吗?”

“那糟……那皇上我前年看着的时候,都……皇上多大岁数了?”杨吉问道。

“今年应该是七十六了吧?”阮元道。

“那你看,等你当上官,说不定已经是下一个皇上了。到时候你再去,不就没事了嘛?再说,恩公他……”杨吉来扬州多年,也知道有些话在这里,似乎不该说,一旦话说出口,被人揪住口实,或许就有杀身之祸。说这句话时,特意靠近阮元,也压低了声音。这个浴池前后无人,所以也只有阮元听到。

“爷爷他又怎么了?”阮元觉得杨吉肯定是知道很多阮玉堂的事,所以这一天才会连续提及。

“……没什么,你和我爹说的恩公,有点像。”杨吉说道。但阮元也听得出来,爷爷的故事,杨吉还不想多说。

而且听了这句话,阮元也陷入了沉思。杨吉怎么想不说,自己对乾隆还是有好感的,但父亲和刘墉的话,也不能不听。之后的路该怎么走,自己也没有明确的想法。

当然,想做官,至少要有举人资格。这时江南贡院那边,各位考官也正在夜以继日的分阅试卷。按清代规定,乡试试卷先由几名主考各居一室,单独写出评语。待初评完毕,几位主考再集中在一起,决定何人中式,何人黜落。

此时乡试的初评部分,依然完毕,几位主考正坐在一起,商议取录事宜。其中一位副主考,名叫戴心亨,这时看了数篇卷子,不禁笑道:“石君,这江南考生,果真了得。我读那江慎修的《乡党图考》都是中了进士之后的事了。这些年轻人确是博学,头篇里好多,都用了慎修先生之言呢。”

戴心亨眼前那人正在看一篇试卷,听了他这句话,抬起头来。只见他面孔圆润,颌下长须,虽然顶上夏冠嵌的是二品珊瑚顶子,却异常谦和,毫无高傲之态。

这位被称为“石君”的二品官,即是当届江南乡试主考,礼部侍郎朱珪了。因他字石君,便以字称。朱珪少年天才,十八岁便考中进士,不足四十,已是二品大员。只是之后十余年,升迁未免迟滞了些,这年他已五十六岁,仍是正二品侍郎。但相比于眼下这几个副主考,朱珪自然已经是前辈了。

此时他听得戴心亨称赞江南考生,不免一笑,道:“习之所言不错。我这里这些考生,对这《乡党图考》,也自用得纯熟呢。只不过这样一来,你我却要劳心费神一番了。江南才子如此,却只能录入百人,着实可惜。”习之是戴心亨的字。

另一位主考孙梅,听着二人交谈,却不免有些担忧,道:“石君兄,其实以下官之见,这《乡党图考》,不用倒也无妨。毕竟朝廷明文规定,《四书》主朱子集注,有些考生便不去看近世诸家之言。可即便如此,他们也不是无才无学之人啊?”

“这个我自然知晓。”朱珪道:“若是不用《乡党图考》,依着程朱之学,也能成文的,我自也有好评。可这‘过位’一节,还是江慎修所论,独出他人之上。若不能用,也有些可惜。”

孙梅道:“其实这也不是考生的错,这《乡党图考》问世,不过数十年。像这江宁府城,通都大邑,士子能一见此书,倒也不难。只是即便江南,也有些地方不免闭塞。更有些贫寒考生,或许家赀不多,也无力购置这书啊?若依这《乡党图考》取士,只怕贫寒士子,大多便要落选。”

“松友之言,也确实有理。”朱珪倒是没否认这些。但接下来朱珪却道:“可松友啊,今年这科取士,只恐顾不了这许多了。今年乡试取录的士子,不过几年,就要考会试,入朝堂。这次乡试,也是给他们指个路,告诉他们,朝廷更需要什么人。”松友是孙梅的字。

朱珪继续道:“其实松友说得不错,朝廷规定,是《四书》主朱子集注,但并没说其他学说,就一定不能引用啊?考生于这场屋之内,能引用江慎修之言,是不拘一格。能从容落笔,前后各有章法,是胸有成竹。如此举子,才是朝廷真正需要的人啊。”

见孙梅仍有不解,朱珪不禁叹道:“松友啊,你也当知道,朝廷自于敏中之后,可用的人,已经不多了啊……”

这句话说出来,孙梅和戴心亨却立即会意。其实朱珪所说“可用之人”主要说的是当时朝廷里的汉人官员。于敏中是十年之前的大学士兼军机大臣,一度为乾隆所重用。但他死后,却被揭发交结宦官,参与贪腐,一时声名败落,故而朱珪也直呼其名。而于敏中之后,汉人官员里德才兼备之人,日渐凋零,连续几任大学士蔡新、程景伊和英廉等人,都未能进入军机处。而军机处的梁国治,直到上年才补任大学士,此时老迈多病,难有作为。至于后面的刘墉、纪昀等人,更多也只是参与礼部、工部事务,同样与军机处无缘。王杰正在持服,也暂未归来。

戴心亨见孙梅沉默不语,也补充道:“前日接到邸报,伍中堂已过世了。接任的文华殿大学士,便是和珅。”

孙梅当时是芜湖同知,但也知道朝廷之中,和珅的势力这一两年在迅速膨胀。眼下和珅正式升任大学士,在朝臣之中,便已仅次于阿桂。若是再放任他这般肆无忌惮下去,未来朝中局面,恐一发不可收拾。朱珪立身甚正,一向不与和珅交结,眼见朝局日渐不利,凭借乡试的机会,着重选拔新人,也是一个与和珅对抗的办法。

尽管新人培养,尚需时日,但也总比因循守旧,坐视和珅壮大要好。孙梅已然会意,便道:“既然如此,下官便听石君兄一次吧。只是这般取士,那些寒门士子,不免可惜了些。”

“松友啊,其实我并无门户之见,汉学宋学,对我而言,也没什么不同。那些因程朱之意成文的,我也自会给他们中式的机会。”朱珪觉得孙梅还不放心,便又安慰了他一句。

“其实石君兄,这次取士,对石君兄也是有利无弊吧?”戴心亨笑道。考生如果在乡试得以中式,便会和主考官结为师生,若是朱珪这一次真能选中一些德才兼备的士子,日后在读书人里面,他的地位自然会得到极大提升。

“习之此言差矣,这乡举,乃是为国取士。若是都像你这般瞻前顾后,岂不误了天下大事,也误了那些人才?”朱珪道。说着,三人又继续评判起手中卷子了。

评析试卷,决定取录名次,自也不是一日之功。眼看到了九月,取录事宜方才完毕,江宁府放了榜。府城士子当日即得一见,但江苏省共有八府三州一厅之地,信息传达起来,自也需费些时日。

这一日正是九月初九,乃是重阳佳节。阮家好容易聚在一起,也各自忙碌起来,准备做一次重阳糕。重阳节食重阳糕的风俗,原本兴起于江南苏州、无锡一带,扬州距离江南较近,沿习这种风俗,也是常事。阮家人手不多,所以阮元、江彩和杨吉也纷纷下厨,亲自准备筛粉、蒸锅,一家人也乐在其中。眼看家中果脯不多,阮承信便让杨禄高出门买些,杨禄高平日时常负责下厨,对市集最为熟悉,很快准备得当,便要出门。

可谁知走到门前,便听得锣鼓之声,渐传渐响。不过片刻,罗湾巷口已出现了一小队人马,前面是击鼓奏乐的人。后面三个人骑在马上,各有顶戴,说不定便是府中经历、县里训导,所来方向,正是阮府。

杨禄高正在迟疑之间,一队人早已到了阮家门前。三个马上官员纷纷下马,当先一人见杨禄高在阮府门前,自觉应是阮家家人,便走上前笑道:“这位先生,请问是阮元阮生员家么?恭喜你家阮生员啦!”

杨禄高见几个官员直奔自己而来,大惊失色。连忙奔回府中,阮元和江彩正在准备米粉,眼看阮元快筛好了,江彩也换了便装,准备自己做糕。忽见杨禄高跑到后堂,二人也不免有些不解。阮元知道乡试发榜就在这几日,可初九日即到扬州,确实有些快了,故而之前也未在意发榜一事。

阮元忙放下箩筐,走上前问道:“杨叔,外面怎么了?”

杨禄高喘着气道:“伯元,你出去看看吧,来了好多当官的,还……还有敲锣打鼓的呢,你,你去看看吧,我……我害怕。”

阮元也知道杨禄高的往事,这时手臂上洒了不少米粉,没法扶着他,只好安慰了几句,随后洗去米粉灰尘,换回了儒生服饰,走来院中。

只见院子里面,三名官员已经站在正中,阮元忙走上前,向三人行过了礼。中间那人见了阮元,笑道:“阮生员,不必多礼了。今日是你大喜的日子,本是应该我等向你道喜才对!”说着拿过一个帖子,交在阮元手中。

阮元看这阵势,也知道自己乡试,定是已经被取录了。虽已想到这一节,仍是有些激动,忙拆开了帖子,只见上面写道:“捷报贵府生员阮讳元,高中江南乡试第八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那“亚元”,乃是乡试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敬称。

阮元见了,自然大喜,但眼看几名县里官员还都在场,不能失礼,忙回道:“几位大人辛苦,本来应该是在下自己去府学那里的。还要劳烦各位大人一次,着实给大家添麻烦了。”

那官员道:“阮先生多礼了,看阮先生一表人才,年纪又轻,未来成就,想必要在我等之上呢!”这几个官员也是举人出身,自然知道科举不易。阮元仔细端详这些县官,年纪也都不小了,看来还是自己考场发挥更胜一筹,也自谦了几句,说着府衙之事,还望前辈多加赐教。几位官员还有别的举人要告知,也没有久待,便早早离去了。

阮承信、江彩、杨吉也早早走出,见阮元样子,知道是举人中了。心里各自欢喜,只是看着几位官员尚未离去,故而暂时克制。杨禄高也被杨吉带来,看着阮元模样,同样大喜过望。但就是不敢上前,反而站在杨吉后面,弄得杨吉也颇为疑惑。

好容易看着官员一行人离开阮府,江彩终于忍耐不住,扑过来紧紧抱住阮元,道:“真是我的好夫子,去江南之前还说就是去试试,没想到……真的考中了!我看看你这帖子……第八名呢!夫子,以后不要再谦虚了,痛痛快快告诉大家,你是咱淮扬首屈一指的天才!嘻嘻,爹爹当年还怕我嫁错丈夫,今天倒是要让他看看,我家夫子有多厉害!”

阮元也紧紧抱着江彩,只觉得年初一走,又是八个月没有回家,对妻子只有更加歉疚,也只能加倍爱护妻子。看阮承信和杨禄高时,二人也是一脸喜色。杨禄高对杨吉道:“怎么样?伯元可是我从小看着长大的,你还总嫌弃他。这江南第八名,怎么说啊,都是实打实的人才!我看伯元以后,肯定是个做官的材料,伯元要是做了官,这天下百姓,是真的有福了!”

按清代规制,江苏、安徽两省的乡试一同举行,官方比例是江苏十分之六,安徽十分之四,江南共取录百余人,江苏的举人名额只有六十九人。阮元的第八名,也是江苏、安徽两省合计的第八名,价值之高可想而知。

但阮元听着杨叔叔这般夸奖,心中也未免有些心酸。杨吉自也知道,杨禄高平日从不与官员交往,连官府周围都不愿去,这次居然说出阮元可以做官的话,是多么不容易。

阮承信见大家各自欢喜,一时间也没觉察到这些细微变化,道:“伯元今天,乃是大喜!又正好赶上重阳,今天啊,咱大家可要好好庆祝一番。其实我还没老呢,不需过这重阳节。今天晚上,大家可要好好庆祝伯元中举!老杨,咱俩等会儿一起出去,你就还去买果脯,我也去买点酒回来,开个荤!”杨禄高眼见阮元高中,哪里有不庆祝的道理?也一直点着头。

阮承信刚拉了杨禄高,准备出门,眼看门前,一个江府仆人打扮的人迎面而来,作揖道:“阮老爷,我家老爷听说伯元公子中了举人,正过来呢。还请阮老爷暂且驻足片刻,我家老爷自有厚礼相送。”

眼见罗湾南巷口,一顶轿子迎面缓缓而来,落在阮家门前。轿中走出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正是江春。他虽看起来又憔悴了不少,可看到阮承信,却来了兴致。忙接过下人手里的拐杖,一步步挨到阮承信面前,道:“湘圃啊,我和你说什么来着?伯元的学问,你不清楚,我还能不清楚?早就说中举不过是走个过场的事,你当时还谦虚,说伯元才二十三,经不起这般赞誉。嘿嘿,二十三怎么啦?我江春的外孙,二十三要中举人,二十四还要点翰林呢!”

说着拉了阮承信,又走回院里,见阮元还在那里站着,大喜道:“伯元!你的事舅祖都知道了,江南第八名,舅祖是真的高兴啊!外面那些人成天自以为是,说什么桐城派、吴派、皖派,有个派别了不起吗?我外孙自无派系,依然是江南亚元!伯元,舅祖知道你中了举人,这路走得都快了些呢。这不,早上江宁那边刚送来消息,我立刻就备了轿子过来了。今天咱们可要好好庆祝一番!”其实江春来阮府,已经比官府晚了大半个时辰,但江春本非官学之人,能这样极早收到江宁来信,情报之快,至少扬州是无人能出其右了。

阮元当然知道,自己这个舅祖大风大浪见得多了,从来喜怒不形于色,对客人笑脸相迎,大多是出于客气。但今日这般大喜过望,只怕江春已经数年,乃是十余年未曾有过了。眼看舅祖欣喜,也笑着答道:“是孙儿要谢舅祖才对,这些年舅祖在孙儿考学事上,破费不少,孙儿才能多看许多书,考场上有的放矢。孙儿能有今日,绝不敢忘了舅祖。”

江春道:“伯元,这就是你信不过自己了。你说舅祖为你读书破费?嘿嘿,舅祖家里那些个子弟,舅祖破的费还少吗?舅祖家藏得书还少了?可是他们,哪有一个像你这般成器的?你得中举人,还是你自己勤勉好学之故啊。”

江春越说越轻松,不由得环视四周,见了随侍在侧的杨吉,眼中忽然闪过一丝异样,可这眼神转瞬即逝,阮元也未在意。只当舅祖见了新人,不免有些好奇罢了。

只听江春又道:“伯元,其实你考了举人,有件事舅祖不知你是否想过?今年是秋闱之年,明年三月,便是天下大比的春闱。伯元可愿一试?这江南第八名,分量可不轻呢!”

所谓春闱,便是全国级别的会试,若举人通过会试,除非最后的殿试发挥严重失常,或有违制之处,否则会毫无疑问的成为进士。若成了进士,那科举这条路也就走到了尽头,接下来,就可以考虑做官任职之事了。而且进士授官,最低也是七品知县起步,到了那时,阮元也就可以真正建功立业了。

只是阮元这时,想得确实不多,他来考乡试,也是想着家里近年日渐衰落,焦循一家也已经无以为继。若是考了举人,就近做个教谕训导,就可以领朝廷俸禄养家糊口。考上进士,当然收入更多,前途更好,可难度也更大。一时不免语塞,道:“舅祖……孙儿对会试的事,还没有多想,至于京城,好像……也太遥远了些。”

这时阮承信等人也已经回到院里,看着江春如此开心,自然也都非常欣慰。江春眼看阮家人都已经过来了,便道:“伯元,若是旁人觉得路远,缺少川资,倒也罢了。可你是我江广达的外孙,这般小事,你担忧什么?其实你有所不知,我江家虽在两淮湖广经营,朝廷那边,也自然有自家人帮忙看着。振鸿眼下,便一直在京里。我们京城那边,有座两淮总商行馆,眼下就是我们江家主事!而且那行馆,就在前门里西城根那边,在京城无论想去哪里,都非常方便,你若是进京考会试,便在行馆里暂住,如何,这样一来啊,连寻常士子最担心的住宿费用,你都无须再犯愁了!”

阮元听了,自然欣喜,其实想想那日见过的乾隆,原本也想着若能会试中式,保和殿上一见天子容颜,是何等荣幸。可回头想想,父亲又该如何?江彩又怎么受得起别离之苦?扬州之内,牵挂尚多,故而一时不好决策,答道:“舅祖好意,孙儿自然感激。其实孙儿也有一赴会试之意,只是家中,尚有些家事,要孙儿去办。若是定了前往京城,孙儿再禀明舅祖如何?”

江春笑道:“伯元,原本也无需这般着急的。这会试开考乃是来年三月,自扬州至京城,水路一月便到,有何难处?有什么家事,且在家办着,舅祖不着急。”想想今日前来阮家,正事乃是欢庆阮元乡试高中,笑道:“你看我这老糊涂了,今天过来,明明是庆祝伯元中举的嘛!湘圃,你这刚才要出去,还想自己去买酒肉不成?”

阮承信见江春问了,也只好应答。江春笑道:“湘圃,这就是你瞧不起舅父了,伯元中举,我这个做舅祖的,还能亏待了他?这美酒佳肴,早就准备好了。上好的桂花酒,和今日这桂榜题名,难道不是绝配?而且我江家的重阳糕,可比外面美味十倍呢!你且去准备酒宴便好,今天看着伯元中举,我也高兴,可是要多喝上几杯呢!”

眼看江春如此热情,大家也都不好拒绝。阮承信忙回到厅里,开始摆上席位,既然江春大驾光临,自然是要坐主位了。江府仆从,也早准备了美酒糕点,眼看席位已然摆定,也就一件件的送了上来。眼看菜肴丰盛,阮元和江彩自也不用再回去准备重阳糕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