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熵减文学网 > 历史 > 大清疆臣。 > 第一百一十四章 尘封的秘密

大清疆臣。 第一百一十四章 尘封的秘密

作者:米洛店长 分类:历史 更新时间:2025-07-05 15:32:46 来源:平板电子书

“到了那个时候,朕先让人控制住各路禁军,反过来抓捕和珅归案,再对他家产进行查抄,只要和珅贪纵之象败露,我们能从他府中抄出家财,这大计便成了。可其中许多关要之处,朕还是毫无头绪啊。”嘉庆想着亲政锄奸大计,在此一举,也不再顾忌,将自己计划的雏形告诉了阮元。

“其实皇上顾虑,虽是有理,和珅却未必如此着想。”阮元听着嘉庆言语,也答道:“臣想着,既然和珅交结呼什图,将这外送密信之事给臣商议,就证明和珅心中,对这些心腹同党,并非绝对信任。和珅也在担心万一皇上亲政,就立即拿捕于他,所以才会联系到臣这里。可见和珅真正的死党应该不多,他的想法,还是胜负之事,决于武力。但皇上所言也有道理,若是皇上不能拿出一个让各路禁军信服的理由接管他们,只恐皇上想要捕拿和珅,却也无人响应啊。”直说到这里,阮元的计划终于渐渐成熟,于是他先从禁军说起,自宫禁诸军以至兵部传信,定下了后面的诱敌深入、将计就计之策,和珅眼看兵部之门大开,这才终于放下心来着手控制各部之事,也就进了嘉庆和阮元的圈套。

其实无论嘉庆还是和珅,对对方的认知,本就各有不全之处。但既然和珅认罪伏法,一切尘埃落定,再思考定计之前各人思虑是否完备,似乎也没有意义了。

“这样想来,这番计议之中,最难的一步,应该就是让和珅主动交结内外,行谋逆之事了。可这二十条罪状之内,却对和珅交结禁军边将,图谋犯上之事只字不提,却是何故?还是说……”阮元为官十年,虽然一力坚持心怀仁善,但也清楚,防人之心不可无,嘉庆此举,或许也是在裁抑于己,不希望他在十年官升二品之后,再因为此番定计立下过大功劳,否则,嘉庆也会担心自己的地位。

毕竟,一旦将和珅勾结内外之举明示天下,自己假意传信之事,也很难再被遮掩。

但即便如此,阮元还是决定,如有得蒙奏对之时,就主动向嘉庆询问,希望在嘉庆面前弄清其中缘故。

而阮元更没想到的是,次日在南书房内,竟然是嘉庆主动向他问起了这件事。

这时朱珪尚未归京,南书房本来人手便少,嘉庆似乎也不愿其他人听到,只叫了阮元到殿外。看着四下无人,便问道:“阮侍郎,先前和珅二十条大罪,你可都看到了?若是看了,朕这里还有一事,也要与你商议。和珅矫诏引三部兵马入宫禁,又企图向外传送信件,勾结前线将官,这些证据,朕现已收在毓庆宫中,若要问他一个大逆之罪,也足够了。但朕想着,这其中牵连,还是有些复杂。若是问了和珅一个大逆之罪,只怕当初只罪一人,绝无牵连之语,就成了一句空话了,不知阮侍郎有何想法呢?”

阮元听着,心中也暗自有些惊恐,其实嘉庆之意,已然明白不过,若是和珅大逆之事真的问罪,自己定策、传信之事,就难免不被一一记录在册。如果真的是这样,自己的功劳也就定下来了。但反过来说,自己如果继续升迁,不仅嘉庆会对自己加强防范,只怕当朝重臣之中,自己也没有足够能力获取其他人信服。另一方面,无论怎么说,自己帮和珅传信,确实事实,虽然是为了将计就计,但有此一举,将来登记在册,自己也难免遭人非议。

甚至……万一有一日嘉庆不再信任自己,这些事再被翻出来,难道在别有用心之人眼中,自己就不是“谋逆”了吗?

这样看来,眼前这条通达显贵之路,虽然已经唾手可得,可实际却是暗藏杀机。其中凶险,或许更甚于其他功利。

想到这里,阮元不禁有些暗中感谢嘉庆,若是嘉庆真的想处理自己,他只需把这一切都依照事实清楚登记在案,随后给自己封赏,到时候自己必然被人疑忌。那样下来,随便一点小事,都可以成为自己身败名裂的伏笔。嘉庆给自己言事之权,正是进一步的有意试探,若是自己及时收手,不贪慕于名利,那么不仅自己未来性命可以保全,嘉庆对其他将士既往不咎,一样有利于他及早接手军政。

更何况,和珅这二十条大罪,也足以定他死刑了。

想到这里,阮元也沉吟道:“回皇上,臣以为这和珅交结禁军,意图谋逆之事,毕竟只有图谋,却无实行,和珅矫诏发动禁军之时,其亲信便已被皇上捉拿,及早免了一场无妄之祸。既然如此,之后的事,也最好不要多生事端才是。尤其是和珅外送的书信,涉及不少前线统兵的将军,若是这谋逆之罪定了,所涉前线将士,也必然要一一问罪,到时候前线战事未定,皇上却先杀将军,只怕前线人心不齐,而且,一时之间,朝中也没有足够的人手,去补上那许多空缺啊。”

“也就是说,这谋逆之事,朕还是隐过去最好了?”嘉庆道。

“臣正是此意,对和珅,只此二十条大罪,便已经够了。”阮元道。

嘉庆看着阮元,一时似乎也有些不舍,笑道:“阮侍郎,若是这和珅的谋逆之罪成了,你居中策划,一举破了他这阴谋,你说说,朕怎么可能不给你封赏呢?你是想自己入仕不过十年,便已是侍郎,朕再封赏,就只能赏你一品七卿了吧?朕看来却也无妨,皇阿玛初即位之时,傅文忠公二十六岁就封了尚书,二十七岁就是大学士了。但文忠公德足以治国,才足以平天下,皇阿玛有了文忠公辅弼,才有了大清全盛气象啊。你今年都三十六了,封个六部尚书,朕想着也无妨吧?”

“皇上,臣本是六部外臣,本不当为侧近之事,既然臣是外臣,升迁之事就应当依本职劳绩而定,皇上不当因外事而予封赏。更何况臣材质驽钝,哪里是傅文忠公之比?另外,臣一人升迁事小,皇上调度三军,平定川楚战事事大,臣不能因私废公。有此三事,臣绝不可因定计之事得半分封赏,还请皇上秉大公至正之心,再行思量。”阮元道。

当然,这只是阮元能说出来的事。嘉庆看着阮元神色,只觉阮元确实诚恳,并无虚情假意,其他的弦外之音,也自领会了不少。

“既然如此,朕也清楚你心意了。”嘉庆笑道:“朕原本也想着,此事牵连确有些多了。其实和珅这些罪状,大不敬之举,朕看着便不下六七条。他丧心狂悖,天日可鉴,却也不需再加上这一条了。他的罪状,就照这二十条定下吧。”说着点了点头,又去军机处办理其他军政去了。

看着嘉庆渐渐远去的身影,阮元才终于松了一口气。

过得半个时辰,已是退值之时,阮元也收拾了阁中书物,准备归家。方得出西华门,只听后面忽然有人喊道:“伯元且慢走!”回头看时,却是那彦成。

阮元也忙迎了那彦成过来,道:“东甫兄!小弟入京也有三个多月了,这还是第一次有了空闲,能和东甫兄一叙呢。东甫兄军机处那里,听闻这些时日,也一直有不少军务,平时辛劳,也不容易吧?”

那彦成也笑道:“伯元就不要掩饰了,你在南书房的事,皇上是与我说过的。其实当日我大爷的事,我事后想来,也只有你能想出这般周密的计策。我那日早上入朝,还同额娘和夫人一起,想着怎么能让大爷不与那福长安为伍。谁知到了晚上,这诏书已然下了!要不是皇上身边有个对我家家事颇为熟悉之人,可办不成这件事呢。”

阮元道:“东甫兄客气了,其实皇上与我确实曾谈起东甫兄,甚至谈起各部大臣之事,小弟看着,皇上果然明察,对于朝中这许多重臣动向,大半是料想得不错的。只是皇上那里,我也已经告知皇上,毕竟和珅一事,不要牵连太多,是以我参与其间之事,以后就不会有人知道了。”

那彦成叹道:“伯元,其实你这般才干,按我说啊,就算只为官十年,一样可以去做六部尚书了。可惜啊……倒是也没办法,你说眼下六部之内,汉人尚书哪一个不是你我父辈啊?若是再行提拔与你,皇上也要担心。但即便如此,我想着皇上毕竟仁慈,又愿意量才用人,所以我想着你日后定有大事可做,这一品的官位嘛,你也不要着急,总有一天会有你的机会。”

阮元也不禁笑道:“东甫这样讲,就见外了。你与小弟认识,这也正好十年了,你说说,小弟是那种汲汲于功名利禄之人吗?”

那彦成笑道:“那可不行,其实话说回来,这事是因你而起,三年前你升了二品学士,当时我就和西庚、瑟庵他们打过赌,赌你日后能官居何职呢。我当时想着,你这般年纪,便做得内阁学士,那日后还不得做至少二十年尚书,二十年大学士吗?西庚他们啊,可都还不敢下这么大的注呢!”但说着说着,却意外想起一事,道:“伯元,其实我知道,你能把和珅谋逆这件事压下来,也是帮了我。我阿哈他是西安将军,平日最与和珅亲近,若是真的追查下去,多半也……”“阿哈”即是满语“岳父”之意,也可称作“阿玛哈”或“阿布哈”。说得简单些,就成了“阿哈”,那彦成这里指的自然是恒瑞了。

阮元听着,也不禁想起呼什图交付他信件时,确是大略的说起过送往何处之事,也不禁叹道:“东甫,其实……我还记得,和珅那些信件,有一封便是送到西安去的。至少我想着,和你岳父恒大人,是有些关系了。”

“其实不用你说,皇上也向我透了这个底。”那彦成道:“皇上在军机处时,还特意告知于我,自可放心做我的军机大臣,我在军机处这一年,办事也算得勤勉,过些日子,定能升迁。唉……我听着皇上安慰,也清楚了,皇上一定是知道的。只是不愿株连过多,才饶了我阿哈一命。我与阿哈素来也没有来往,可云仙毕竟是他的女儿啊……伯元,你这般大度,也是救了我一家性命。”

阮元也推辞道:“东甫这又是哪里话?原本也是皇上宅心仁厚,不愿和珅之事,引起外省诸军变故,否则前线战事,就又要拖延上许多时日了。东甫,既然恒大人已经安然无恙,你日后也多劝劝他,我想着他若是能尽心王事,在战场上多立些战功,皇上还是会厚待他的。”

“我阿哈那个人,有什么作战的才能啊?”那彦成苦笑道:“其实皇上这次对阿哈网开一面,我也清楚,只是权宜之计,就他那个样子,早晚是保不住将军之位的。所以伯元,我现在也已经下了决心,眼下军机处要事还多,我走不开,等再过些时日,我就向皇上请命,到前线督战去。”

“东甫,你也没上过战场,这又是何必呢?”阮元也有些担忧。

“我阿哈欠皇上的,我总要帮他还一些吧?”那彦成道:“而且皇上这边,一直就有再度派遣京官前往陕甘督师之意,只是一时尚未决行罢了。眼下太上皇的大礼还未完成,和珅这一下狱,他的同党被贬斥了不少不说,他自己当年身兼多少部务,也都得一一交办过来才是啊?再加上,三个月之后就是会试,皇上第一次亲政后的会试,当然要加倍在意了。再说了,我一门三代为将,玛法、大爷都上过战场,我自幼也习练骑射,学兵法,去前线督战,或许本来就是我应尽之责吧?”

阮元自也清楚,那彦成毕竟是旗人,在领兵作战这种关键军政要务上,自然会有自己的考虑,便也不再阻拦于他,只道:“东甫兄,战场刀枪无眼,若是真有那么一日,可要多多保重。”

“伯元,这些日子,你也要多加爱惜身体才是。”那彦成道:“你别看自己在南书房,眼下皇上亲政,原本和珅办理的要事,都要一一交予其他人去做,其中寻人、应对,可都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人兼理要务。我想着,多半过些日子,南书房之人,要做的事也会越来越多,你做翰林、做学政,都还算清闲,这样繁重的朝政,可得小心些了。”

“东甫兄多虑了,该怎么办事,小弟心中有数,如此便先谢过东甫兄指教了。”阮元答道。

果然,那彦成的判断,没几天就成为了现实。

就在和珅罪状已经确定,即将公之天下,确定和珅罪刑之时,朱珪也终于回到了南书房。嘉庆和朱珪师徒相见,各自涕泣,想着朱珪早在三年之前,就一度有望入朝辅政,可经由和珅阻挠,竟延误了三年,其间川楚战事,几已至于不可再制,嘉庆也安慰朱珪道:“朕等着老师这次回京,实在是等得太久了,老师本有安邦定国的才学,却被困安徽三年,那是真的大材小用了。这次老师回京,朕也早就定好了,老师明日,便入值南书房,户部三库,原是和珅掌管,积弊犹多,这次老师回来,也让老师一并兼管,务必要剔除弊政,再兴法度,这大清的江山,才能安定下来啊。”

朱珪听着嘉庆之言,确实要重用自己,心中也自是激动,可南书房毕竟长时间仅为文臣供奉之所,这时诏他入南书房,而非军机处,还是有些不解,便道:“回皇上,朝廷机要之事,自世宗皇帝起,便决于军机处,南书房不过词臣供奉之所,皇上一边让臣入南书房,一边又让臣掌管户部三库,臣想着总是与体制不合。”

“军机处就先把重点放到前线战事吧。”嘉庆道:“朕初亲政,对军机处之事,也有些了解。和珅当国这些年,尤其最后几年,多少前线战报,各省奏表,都是朕与皇阿玛未见,而军机处先观后奏的?朝纲如此败坏,若是朕直接任用军机处,只怕和珅留下这些陋规,也要被一一继承下来了。所以朕想着,就先将内外奏报,集中在南书房,待你等与朕一同看过了,再将其中要紧之事发入军机处和各部,只有这样,军机处才能记住规矩,才能不再出第二个和珅。不过老师也请放心,侍郎阮元,已在南书房供职数月,有他与老师一同办事,朕也放心,老师于公务上,自能妥善应对。待一切纲纪,恢复有序了,朕再去军机处主持大计。”

“如此自当多谢皇上。”朱珪道:“只是,既然皇上要用臣入值南书房,臣也有些话,想告知皇上,若是皇上不嫌弃臣言辞琐碎,还请……”

“但说无妨。”嘉庆道:“朕观皇阿玛所留存《起居注》,皇阿玛登基之初,朝中重臣,皇阿玛也是日夜不断,悉心咨询的。朕初亲政事,自然也有思虑欠妥之处,还请老师勿吝惜于言辞,将老师所思所见之事,尽数告知于朕才是。”

“既然如此,请皇上恕罪了。”朱珪道:“大行皇帝在世之时,一向亲政爱民,宵衣旰食,成国朝鼎盛之治。可和珅宵小,于任相之后,上蒙蔽于大行皇帝,下倾陷于文武百官,凡进言不合其心意者,即便曹锡宝仅言刘全车马逾制,尹壮图上言州县亏空,亦为其多番构陷,终致罢官革职,言路不通。所以臣以为,皇上亲政之后,最先要公示于天下的,便是皇上求言之心。只有天下言路大开,无论官民,俱可上言时弊,政令方能畅通无阻,百姓方能望而向化。皇上亲决政事,亦可有守有为。”

“求言之外,皇上亦当以宽驭下,于上言之人,虽言辞或有不当之处,亦不当责罚。否则官民必然慎之又慎,也就不会进言了。尤其是官民士人之间,吟诗作文,乃是常事,其中虽偶有不敬之语,亦无关乎社稷,还请皇上从宽处断,诗文检举之风,不可再长,其实……”朱珪当然清楚,诗文犯禁之事,大半与和珅无关,反而是乾隆刻意为之,这时言及于此,已然涉及乾隆之过,是以一时不敢再多言语。

“老师的意思,朕清楚了。有些话,老师不当说,就不要说了,这件事,朕自有处断之法。”嘉庆当然也清楚朱珪言语之后的想法,是以君臣一拍即合,无需多言。

“此外,议罪银之风,始于和珅,最为不经。和珅当国,督抚疆臣多有贪纵枉法,赎银抵罪之事。此贪渎枉法之根源,皇上肃清朝政,不可仅罪和珅一人,而不顾和珅妄行之制,皇上既已亲政,还请及早昭告天下,废除议罪银之弊。”朱珪道。

“这件事,朕不日就将下旨申饬。”既然朱珪已经将议罪银归咎于和珅,那么嘉庆废除此弊,也就有了令人信服的理由。

“皇上仁爱英明如此,大清幸甚,天下万民幸甚!”朱珪听着嘉庆对自己的进言一一采纳,想着和珅当国二十年,天下政事日渐倾颓,如今终于有了重见光明的一天,也不禁再一次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就这样,朱珪入南书房主持朝政之事,就定了下来,南书房本已有阮元在其中办事,嘉庆又临时让满人詹事英和,汉人詹事潘世恩等人入南书房值班,自己坐镇南书房亲决要事。一时之间,内外奏报,俱先经由南书房,待嘉庆与各人商议定了,再发往军机处和六部详加议决。

正月十八日,对和珅、福长安的处分也终于下达,和珅二十条大罪,俱已坐实,其中多是十恶不赦之罪,本应凌迟处死,但念及其效力军机处多年,特免凌迟,赐自尽。既然和珅只改成自尽,福长安也暂时免死,改斩监候。而对于其他朝中文武百官,嘉庆也严加申饬,称虽然苏凌阿、吴省钦等人俱已革职,但其中交结和珅之人,依然不少,只是多事之秋,特暂免除罪过,希望与和珅有过交结的其他大臣,可以戴罪立功,如有功勋于国家,则既往不咎,如有再犯,必然从重处罚。

而那些和珅用于调兵的伪造诏书,外送的合谋书信,也在这时被嘉庆悉数焚毁。从表面上看,就如同和珅仅是因二十条大罪被弹劾,随即嘉庆通知各路兵马将其逮捕,最后查抄家产,议定其罪一般。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